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云南诗词的尴尬处境

我想应该有不少朋友都应该听过大观楼长联中“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一句,简要概括了云南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也就是说云南的文化史也还是比较久远的。云南的文化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云南文化集民族、宗教、民俗、音乐、饮食等多种因素为一体。就民族而言,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大的民族聚居地。就宗教而言,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在云南均有。

然而,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云南人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与外界交流不多,中原文化传播到云南的时间相对较晚。在云南的历史上有很多文化名人,诸如:杨一清、杨慎、钱沣、窦垿、袁嘉谷等。先辈们的文化都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文化水平,他们留下的许多诗词作品早已被妇孺们传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空前扩大,以现代化传媒的方式进行传播,速度和范围达到了空前,但是由于历史上的道路交通阻隔,长期的封闭,导致云南人思想闭塞。有部分文化受到来自现代文明为核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文化特征已不清晰,一些精湛的传统的民间工艺也逐渐流失甚至于废弃,优秀传统的道德渐行渐远。

今天我要说的,则是云南当代诗词的发展,目前正处于三大尴尬处境:

一、目光闭塞,裹足不前。

2015 年10 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对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扶持,2016年传统诗词持续升温,诗词作者和诗词社团逐渐增多。2017 年1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同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反响热烈。当然,《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举办,也存在诸多争议,部分观众认为,现在大学的老师教诗词研究的多,教写作的却很少。这不仅暴露了目前高校工作者在诗词写作方面的弱点,更加暴露了中小学诗教工作举步维艰的双重问题。当然,也有不少地方(广东、江西、江苏等地)在诗词的普及和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据笔者了解,广东省仅梅州市就有8个县市区,大小100多个诗社,几万名诗词爱好者。并有16所小学、初中、高中已经制订了上半年的诗词培训计划。在全市举办诗教工作交流会,促进全市的诗教工作。相比之下,云南省的情况就差得很远。为什么说云南的诗人们目光闭塞?我觉得应是云南诗人们爱搞小团体,常怀有门户之见,文人相轻之风甚为严重。虽然诗词社团林立,却专而不精,不能兼容并包,吸收新的建议。云南毗邻的各省,也有不少诗词社团,其中新疆的天山诗派,四川的岷社,贵州的南雅诗社均为全国知名社团,其中也不乏有全国知名的诗人,如邓世广、杨启宇、陈仁德等。而云南的多数社团在全国都不算知名,更缺乏如葛勇、唐定坤、陈少聪等青年诗人。却依旧抱残守缺,自娱自乐。

就全国的形式来说,诗词教育的蓬勃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诗词的创作,从事诗词创作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各高校陆续成立了学生诗词社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诗社还联合成立了长安诗社。近年来陆续成立的唐社、铭社、乾社、承社、龙社、谦社、拙社、云南翠微吟社等诗社,也多是以80 后、90 后的校园诗人或刚毕业的青年诗人为主。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加上气候宜人,生活安恬,极少与外地诗词社团或著名诗人进行交流,思想过于保守,诗词的传播也因诸多客观因素而受到制约。

二、诗词创作有余,学术滋养不足。

2016年6月21日,云南翠微吟社受中华诗词研究院邀请参加全国青年诗人负责人座谈会。2017年,中华诗词研究院推出《鼓励、支持青年学者、诗人开展学术研究、诗词创作等专项工作方案》,面向社会各界,启动扶持青年诗词创作与评论研究专项工作计划,支持优秀青年学者开展现当代诗词理论研究。2017年年底,翠微吟社受云南省诗词学会委托,主持编辑《云南近现代诗词选》,挖掘整理地域性诗词文献,开展云南近现代诗词文献整理工作。如今本书初稿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中向社会公开面世。然而,即便如此,云南省诗词的学术氛围依旧不足,面对云南诗词创作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开展诗词理论研究。没有与云南高校、研究机构联合举办有关学术专题的研讨会,诗词进校园等活动。更不要说进行诗词批评与理论研究座谈,促进诗词创作的提高,这也与云南人“封闭”的思想观念,不肯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有着莫大的关联。

云南省的诗词在全国的水平层次并不高。中华诗词学会会刊《中华诗词》近几年的质量也不断下滑,反而《诗刊》《当代诗词》《诗潮》等刊物在全国诗词类刊物中质量较高。云南的诗人们却以自己的作品能发表到《中华诗词》而感到莫大的荣耀。殊不知,在同等水平下,《中华诗词》的作品质量是远不如《诗刊》《当代诗词》《诗潮》等刊物的。云南的诗人们创作的作品不能算差,只是稍欠打磨而已。但是他们自命不凡,不肯听一声批评,却愿受万人吹捧。这也是云南诗词的学术滋养不足所致。

三、受众面小,推广工作逡巡不前。

众所周知,云南省有很多诗人,如于坚,雷平阳、柏桦、海男、贾薇等人,而他们均为新诗的创作者。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与文化形态是文学创作挖掘不尽的源泉和宝库。然而纵观云南当代诗歌发展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时期以及至今的创作都是以新诗为主。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谈起云南的诗歌,被人谈论最多的永远是新诗,“云南的诗歌还是不错的,昭通诗人雷平阳《基诺山》,我记得”。云南的新诗传播速度很广而且还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标签。

新诗诞生以来,由于对传统诗词样式持比较严厉的态度,传统诗词的创作极度弱化。云南新诗的不断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传统诗词的发展。然而,传统诗词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是些具有高度教养的精英人物,他们学富五车、倾心于探究错综复杂的诗艺。对现代诗来说,写诗的人不全是学富五车的学子,他们的知识和阅历参差不齐,写的内容多是自我体验的生命意识,与读者的阅读心理常常有着偏差,读者读一首诗好象在经历一次体验,能不能引起共鸣则因人而异。因此,新诗更容易在一些富有生活感悟,情感体验的人群中发展起来。对于哲理,他们总是羡慕苏格拉底式的表达,却忽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简练而语义深刻的句子。青年们没有心思去学习诗词格律,倒是“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之类的句子很容易学,也很有感染力。

虽然国家有着推广传统文化的文件,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有着鼓励、支持青年学者、诗人开展学术研究、诗词创作等专项工作的方案,但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不作为”,也是使得云南诗词推广工作逡巡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之所以说云南诗词的受众面小,那因为青年们大都喜欢新诗,不懂传统诗词,也不愿意去接触。云南诗坛充斥着70%的老年人,他们吟诗作对,把诗词看作是老年的一种消遣娱乐活动。30%的成年人则忙于生计,无暇创作诗词,笔者便是其中之一。老年人太多,成年人太少,无法辐射周围,产生一定影响,推广工作实难进行。

当然,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没有这个机会”。笔者在与同辈的青年诗人们聊天的时候提到过推广诗词的问题,大家似乎都跃跃欲试,只是没有平台而已。

当然,云南诗词的落后也许不在于创作本身,而在于有许多无意认真创作的人。笔者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云南将会涌入更多的青年诗人。创作人数剧增,会带来更多写作风格,更多的更激烈的探讨,以及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作者:侯兴黉(云南省诗词学会七届常务理事、云南翠微吟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侯兴黉,字穆少,号君岚,别署锄雨阁主,戊辰年生,云南东川人,高中语文教师。中华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七届常务理事、云南翠微吟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师从金水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读后感||曹志勤:诗向远方
《诗星光》◆ “社团之星”:新诗高地
汉语文艺的自由境界——丁芒文艺创作的学术意义
【当代诗词百家评说】网络诗词的七年(苏无名)
2016华语大学生年度诗人(旧体)提名奖出炉:30人入围!
雷海基:谈刘庆霖的“庆霖体”旧体新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