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玺印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及汉帝国对边外小国的策略

导语:玺印是古代社会官府或私人的凭信,所谓"玺者印者,印者信也"。玺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和用于制作陶器纹饰的陶拍子不同,玺印是人们表示身份的象征。玺印的起源是社会发展的表现,人们基于某种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不得不需要一种能够象征自己身份和威势的信物,玺印也就随之产生了。秦汉之际是玺印发展的高峰期,由秦到汉玺印形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汉代玺印使用之广泛,随葬于墓葬成称为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可靠信物。虎符的产生是玺印功能的延伸,通过虎符的特殊验证和使用方式,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玺印的起源与发展

玺印也就是印章,是古代社会中人们用以表明身份的凭信。根据质地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金印、铜印、石印、陶印、象牙印、玉印等。一般来说玺印由钮、印身和印座三部分组成,印座底部刻有一个到几个字不等,信息包括印主人姓名、官位、别号、或者一些吉祥语等。

古代玺印

关于玺印的起源,人们认为和传说中的黄帝有关,"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文字最早也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我们知道图像有别于文字,那么玺印最早起源于黄帝时代就应该有迹可循。

根据古史传说与历史时期的对应关系来看,黄帝时代应该对应于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但是从考古发现来看,我们并没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玺印存在的证据。目前已知最早的玺印发现在商代,并且位于时代属于商代晚期的殷墟遗址当中。这些铜印的形制大小与后世的铜印几乎没有差别,都是由钮、身和座三部分组成。

黄帝

在先秦时期玺印不分,私人的印章也称为玺,玺印自诞生之时起就称为社会中通用的身份凭证。到了秦始皇时期才开始规定,只有皇帝所用才能称"玺"、诸王公大臣和平民百姓所用只能称为"印",自此玺印正式分开,并且从形制上产生了等级差异。

秦汉时期玺印制度的演变

秦代的印在形制上非常具有时代特点,印分为两种,一种为长方形,称为"半通印",一种为正方形,称"方寸之印"。其中长方形印规模较小,一般为低级官吏使用,而正方形印形制较大,一般为高等级官员和帝王使用。并且秦代玺印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印面刻字一般写于方框之内,无论是大印还是小印都有固定的方格界线

秦代玺印

秦始皇时期雕铸的传国玉玺,传说就是由战国时期的和氏璧铸造而成,并且由李斯在上面刻上了篆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代的传国玉玺在传说中成为了秦汉之际正统皇权的象征,以至于到了明末清初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仍将秦始皇时期流传的传国玉玺视为东汉王朝的皇权信物。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玺印制度,以至于在汉初高祖时期仍然采用了秦代的半印和全印,并且一直到吕后后期、惠帝时期才开始发生变化。汉代玺印规定了一套严格的用印制度,根据对应身份的不同规定每种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印带。所谓的印带也就是绶带,其作用是从玺印的钮部中间的孔隙中穿过用以随身佩戴和系挂。

秦汉时期是玺印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玺印的作用主要是封印简牍。汉代以竹简木牍作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国家大事和境内外文书传递往往需要通过层层驿站,于是对于简牍的封印就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当时的人们将简牍捆系在一起,然后绳子打结处摁上一块湿泥,当湿泥未干时用印章戳上印记,这种带有印记的泥土称为封泥,也叫泥封,能够起到保证信件内容不被窥伺的作用。

封泥

秦汉时期的官印是公有财产,一般在官员卸任和迁任后需要将官印交回。任职的人出于纪念或是随葬的目的会将废弃不用的印带到墓葬当中,因此这些印就成为了我们了解墓主人身前身份和官职的重要信息。例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就因为出土有"辛追"(现在一般认为是"避"字)二字,而确认其身份为軑侯夫人辛追。长沙国墓葬中因为发现有"长沙后府""渔阳"等字样的,从而将墓主人身份确认为长沙王后渔阳。

西汉时期的"境外之印"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会颁发特质的玺印给归顺汉朝的少数民族首领,这些颁发给少数民族首领的玺印往往在形制上和汉王朝境内的玺印略有不同。在广州南越王墓中就发现有一枚金印,印钮呈俯卧龙形,通身金质,印面刻字小篆的"文帝行玺"四字。文帝是为南越文帝,也就是南越国第二任国主赵昧。

南越王赵佗

南越国本来是秦王朝统治下的一个郡,第一任国君赵佗趁秦末中原大乱之际脱离中央控制,宣布独立为一个国家,称南越国。南越国与汉王朝关系向来反复不定,高祖时期曾归降汉朝,并接受汉王朝的金册任命。其后南越国仍然时叛时降,并且还纠集闽越等国攻打汉王朝边境,最终被汉武帝灭国。

汉王朝时期曾经一度以安抚、策命的方式对待这些位于边境的少数民族国家,给予他们的首领以诸侯王的称呼,将其视为汉王朝的一个藩国。位于西南地区的滇国就曾经是汉王朝西南边境外的一个小国,汉武帝时期曾经派兵攻打滇国,滇王不得已而乞降。汉武帝为了安抚滇王,维护西南边境和平,正式册封滇国,并且还策命了滇王,颁发了"滇王之印"。滇王之印与南越王印大体相似,为蛇钮金印,座底刻有篆书的"滇王之印"四个字

在青海大通上孙家东汉墓葬中还发现了东汉时期的一枚铜印,该印为驼钮、铜身、底座上刻有篆书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我们都知道汉与匈奴是世代的劲敌,甚至还出现过因为匈奴势大围困高祖于白登之事,汉王朝为了维护和平,还不得不时常派出公主和亲。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匈奴是匈奴的一支—卢水胡,卢水胡是一支居于祁连山一带,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由氐羌、胡人、匈奴融合而成的少数民族部落。这只匈奴历来亲近汉王朝,并且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农业,形成了半农半牧的社会生业模式。

汉王朝不仅对于境内的民族国家加以抚慰,还一度与日本建立了往来关系。今天的日本福冈地区发现有一枚"汉委奴国王印",印身为蛇钮、金印,底座刻有"汉委奴国王"的字样。文献记载,东汉时期,"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古代的委奴国也就是今天的日本,经常派人来往中原,光武帝策命其王为"委奴国王",为隶属于汉王朝的一个藩国,并且颁布金印,令使者带回国献与倭王。

虎符与玺印功能的延伸

虎符是古代帝王将相用以调派兵将的凭信,一般制成伏虎状,分为两半边,一半存于朝,归于皇帝,另一半留于将帅之手,逢兵事时由使者持握虎符前往军营与将帅合契,合契成功则能够调派军队。因为虎符是为军事行动的特殊凭信,因此在质地上通常使用较为坚固、耐用且铸造较为困难的金质和铜质。

错金虎符

一般认为虎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因为征战不断,各个诸侯王与各国军队之间调派频繁,为了防止人为地假传命令、调动军队,于是在当时已有的玺印的基础上制作了一分为二且能够相互契合验证的虎符。战国时期有著名的"信陵君盗兵符救赵",就是认印不认人,军队随兵符而动的实际例子。

现存有秦汉时期的杜虎符、新郪虎符、阳陵虎符等事物,其上还刻有文字,不少文字是用错金工艺制成。错金工艺是战国时期才发展起来的重要金属加工工艺,在当时可以算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手工技术,使用于虎符之上,足见时人对于虎符的重视和防止造假的需要。

信陵君

虎符自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诸侯争霸之需而产生,这种约束凭借的是印信背后象征的王国的权力和威势。到了西汉时期,尽管各诸侯王和汉帝之间都拥有对半的虎符,但是虎符已经很难调动已经怀有不臣之心的各诸侯王的军队了。到了隋唐以后因为军事制度的变化,已经不再用虎符调派军队了,虎符也随之消失。

结语:玺印是古代信用凭证的象征,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以信取人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古人一直提倡的传统道德。"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而衰",古人以凭信取信于人,国家以信物才能够获得长治久安。从玺印的起源、发展过程来看,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实际需要,才产生了以玺印为主的各种置信关系。从物质与文化的关系来看,玺印的产生与古人的诚信文化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蔡邕《独断》

佚名《春秋运斗枢》

班固《汉书》

关汉卿《单刀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聊聊汉代的疆域
秦朝灭亡时,南北两支秦军在干嘛一个被项羽灭,一个自立门户
中国最强大的王朝任何国家都不敢招惹,招惹后不论多远都要灭国
第346期·【史学研究】从“方外之地”到“列为诸侯”——汉初士人的“南越国”认知
中国历史十大有名皇帝(3)汉武帝
秦朝灭亡时,还有一支五十万大军哪里去了?看秦朝灭亡它无动于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