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用取类比象法理解皮肤病湿邪和除湿治法


湿邪

 湿邪 

湿邪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导致皮肤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现代中医皮肤病学的创立者赵炳南先生曾说过: “善治湿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但是由于湿邪表现多样、特点不一、抽象难以描述等特点,湿邪的概念、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成为难点,而“五花八门”的治湿之法,如“祛湿”“除湿”“利湿”“化湿”“燥湿”等等,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混乱至极。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取类比象”的方法理解和学习。


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 

“取类比象”是古人研究事物的基本认识方法之一,即按类同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的演绎法[1]。具体来说,象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对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相通、相似或相近的属性、规律、特质进行充分关联类比,找出共同的特征、根本内涵,以“象”为工具进行标志、归类,以达到模拟、领悟、认识客体为目的的方法[2]。取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具体事物的物象、事象,而是在功能关系、动态属性相同的前提下无限地类推、类比。“取类比象”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中,其中尤以湿邪和除湿治法等最为典型,以下具体加以阐述。

一、湿邪的概念、性质、特点
湿邪的概念

中医学讲的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指的是外感之湿,是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3]; 內湿是指机体水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之一。前者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后者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这里对于湿邪概念的定义本身就是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通过自然界水湿之邪的特点,加以认识和理解的。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易生于阴暗、阴冷的环境中,少阳光照射和风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具体来讲,湿性属于阴,湿邪侵犯机体可损伤机体的阳气; 湿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易留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的运行。

“湿”并不是清澈的泉水,它一般较为浑浊,甚至污浊,如在一些阴暗潮湿的犄角旮旯处,“湿”像明显,此处一般也是卫生死角,一般比较污秽。———湿性重浊。具体来讲,湿邪侵犯人体可使人体出现沉重、重着的症状; 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湿”有时比较稠厚,甚至粘腻、粘滞,就如胶水一般。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阴雨连绵几个月,湿气弥漫,当此之时,整个环境,还有人类活动,都是一种粘腻、粘滞的状态。———湿性粘滞。具体来讲,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如湿滞大肠,大便粘腻不爽; 二是病程的缠绵性,由于湿性粘滞,停滞于某些脏腑组织,难以化解,故湿邪为病,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我们常说的“水往低处流”,而且易于在一些低洼地带、犄角旮旯处停留,很难去除,总是湿哒哒的。———湿性趋下。湿邪为病易侵犯人体的下部。

二、湿邪所致皮肤病的皮损和疾病特点
根据“湿”在自然界有不同形态来类比皮肤病皮损的形态,如: 

液态之湿,如江河湖海———水量大,流动性强,水往低处流———局部水肿性皮损、大量渗出、多发于身体下部; 

气态之湿,如蒸气———气态弥漫、轻宣、向上———局部气肿性皮损; 

固态之湿,如冰块———型质坚厚、常年不愈———局部顽固肥厚性皮损。

根据“湿”的特点来类比某些皮肤病的特点

很多皮肤病的发生都与湿邪相关,故其疾病特点也体现“湿”的特点,最为典型的当属湿疹。湿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其临床特点有: 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急性期渗出明显、易成慢性、慢性期增生肥厚、瘙痒明星、反复发作等。可以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加以理解,如: “湿”形态多样———皮损多形性; 液态之湿———急性期渗出明显; 固态之湿———慢性期增生肥厚; 湿性粘滞———易成慢性、反复发作等。

三、除湿方法

湿邪的表现不同,治疗方法也会不同,如“祛湿”“除湿”“利湿”“化湿”“燥湿”等方法。但是“祛”“除”“利”“化”“燥”“消”“泄”有什么区别,到底如何应用,很多人无法理解,很多人讲不清楚。对此,同样可以应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加以理解,如可以通过物理学中液体蒸发的有关知识来类比体内湿邪的去除过程。但是“祛”“除”“利”“化”“燥”“消”“泄”有什么区别,到底如何应用,很多人无法理解,很多人讲不清楚。对此,同样可以应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加以理解,如可以通过物理学中液体蒸发的有关知识来类比体内湿邪的去除过程。

蒸发,是初中物理知识,学生们都十分熟悉。它是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是液体时刻都在进行的物理变化,它的快慢和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以及液体接触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具体来说: 温度越高、面积越大、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那好,: “若地上有一滩水,我们可以怎样把它去除呢”。首先,我们可以挖一条小沟,把水引走; 第二,我们可以用拖把把水擦去,并且延展水的表面积,从而加速蒸发; 第三,我们可以把空调打开,增加室内和水的温度,从而加速蒸发; 第四,我们可以搬一台电风扇对着水吹,加速空气流动,从而加速蒸发等等。我们亦可以把我们院子的地面土质改进一下,整平、弄松软,改善地面的渗水性,使地面不易积水; 当然最主要的是不要把水洒在地上。

随后,可以类比除湿的各种治法,如:

挖沟引水———直接把“湿邪”去除———“淡渗利湿”法,适用于湿邪较多,且多位于身体下部的情况;

拖把擦水———增加“湿邪”的表面积———“行气化湿”或“芳香化湿”法,适用于气滞水停、三焦不利、水湿内停证。

空调加温———增加“湿邪”的温度———“温阳”法,适用于寒湿日久;

电风扇吹———增加“湿邪”表面的空气流动———“祛风胜湿”和“芳香化湿”法,适用于风湿证,或发于上部的“风肿”证;

平整土地———提高机体的水液代谢能力———“健脾祛湿”法,适用于脾虚湿蕴证;

不要洒水———减少“湿邪”形成的诱因———预防调摄;

等等。

根据“湿邪”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来类比皮肤病的特点和治法,如:

中医认为,三焦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但“湿邪”分别处于上焦、中焦、下焦时,特点是不一样,如《黄帝内经》讲: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6]。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有差别,如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7]。具体来讲:

“湿邪”在上———治疗方向向上、用药要轻———“祛风胜湿”和“芳香化湿”法。

“湿邪”在中———治疗方向、用药都要平———“健脾祛湿”法。

“湿邪”在下———治疗方向向下、用药要重———“淡渗利湿”法。

四、皮肤科临床常用祛湿方剂分析举隅

淡渗利湿法———五苓散、除湿胃苓汤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组成,有健脾利湿之功效,可以治疗以水肿、渗出等为表现的水湿内停的皮肤病。本方常与平胃散合方加减使用,为胃苓汤、除湿胃苓汤,同时具有淡渗利湿、健脾祛湿的功效,皮肤科临床常用。


祛风胜湿法———疏风除湿汤 本方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由荆芥穗、防风、蝉衣、生薏米、生枳壳、生白术、车前子、车前草、菊花、生黄柏等组成,有散风清热,除湿消肿之功效,主治血管神经性水肿、颜面部过敏性皮炎、颜面部风肿等风湿上犯头面肌表的皮肤病,或过敏性阴囊水肿初期等。本方主以祛风胜湿,结合健脾、行气、苦燥等法,方中荆芥穗、防风、蝉衣散风消肿,薏米、枳壳、白术健脾利湿消肿,车前子草、黄柏清热利湿消肿,菊花清热扬散载药上行,热盛者可将菊花改为野菊花。阴囊水肿者可去菊花,倍薏米,加防己祛湿消肿。


健脾祛湿法———健脾除湿汤 本方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由生薏米、生扁豆、山药、芡实、枳壳、萆薢、黄柏、白术、茯苓、大豆黄卷等组成,有健脾除湿利水的功效,主治亚急性及慢性湿疹、阴囊湿疹、下肢溃疡、女阴溃疡、脂溢性脱发等。本方适用于脾虚湿盛的慢性渗出性皮外科疾病。方中生薏米、生扁豆、山药、芡实、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黄柏、萆薢清热利湿,大豆黄卷健脾除湿。本方扶正祛邪,脾运恢复湿邪自去。

温阳祛湿法———真武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 》,由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等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皮肤病阳虚水泛证。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其中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 白术健脾燥湿; 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 白芍利小便以行水气,柔肝缓急以止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并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行气化湿法———三仁汤 本方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半夏、飞滑石、生薏苡仁、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邪弥漫三焦之皮肤病。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1] 晓. 试论“取类比象”及其局限性[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 10.

[2] 张其成.“象”模型: 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J]. 周易研究,2002,( 2) : 71.

[3] 吴敦序. 中医基础理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25.

[4] 田代华,刘更生. 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55.

[5] 吴鞠通. 温病条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74.

编辑:洪涛              校对:张苡铭

温馨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伯华:学习赵炳南教授治湿经验的心得(上)
刘爱民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皮肤病经验举隅
李博鑑运用益气法治疗皮肤病经验
415皮肤糜烂
祛湿十五法
赵炳南:皮肤病治湿八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