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快闪”双年展?

什么是“快闪”双年展?

“快闪”指一群人在指定时间及地点汇集,做出特定动作后在短时间内急速消失。九美术馆举办的双年展以“快闪”为名,意味着直觉,原发性,和非功利,同时还显现出不谋而合的力量和期许。

2019年第一届快闪双年展主题为“北京艺术区工作室流变史”,旨在通过梳理北京艺术区流变谱系探寻北京艺术家的生存与工作状态。2021年第二届快闪双年展主题为“未来没有我”,意指“我”终将老去,而“未来”则由人们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

两届快闪双年展都突显出时间性,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映射着历史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我们需要回望过去,同时也亟需展望未来。当下的“此在”不过弹指一瞬,而我们一切的行动在历史中不过也只是“快闪”。

九美术馆——“未来没有我”

第二届·快闪双年展

九美术馆——“北京工作室留变史

第一届届·快闪双年展

▲ 快闪双年展——北京艺术区流变史

流变中的艺术区


 
“北京艺术区工作室流变史”的文献梳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 这一时期的方力钧、岳敏君等最早一批当代艺术家选择在圆明园蛰居,进行着独立的艺术创作,他们的成功俨然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前往这一处理想创作地

1992年7月,圆明园福缘门画展(图片由当代艺术档案库提供)

直到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解散,艺术家们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前往通县、宋庄、东村等北京城市边缘地带建立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艺术区,但这些艺术区因各种因素未能长久留存。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始终在找寻一处属于自己的空间,他们渴求有一处独立,理想的创作天地。

1992年12月3日,北大校园画展图片由当代艺术档案库提供)

过于与未来

若无历史,当下与未来则无从谈起。若无思考,现在与未来也无非是线性时间的消亡。第一届快闪双年展在对艺术区工作室流变史进行挖掘的同时,呈现了这段历史亲历艺术家的创作面貌二届快闪双年展则力图呈现当下这一代青年艺术家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怎样的未来


 

 第一届快闪双年展开幕

       此次展览主题“未来没有我”意味着“我”在时间的流变中终将被消解,同时也暗藏着新的未知和可能,“未来没有我”是对客观事实的指涉,无关乎消极或积极立场。“我”被译为法文的“Moi”,表征哲学中关于主体性的种种探讨,当代艺术中的主体性是否存在,是今天的艺术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亦是此次双年展讨论的重点。第一届快闪双年展是站在现实的废墟上回望过去,第二届快闪双年展则是立足当下思考未来。

  

 第一届快闪双年展开幕

问题与思考

两届快闪双年展呈现出成熟艺术家与年轻艺术家们创作与生活工作空间的关联。通过对第一届快闪双年展中参展艺术家们的创作可以看到他们奋斗、北漂的历史,他们的创作中带独立的学术价值和精神品质,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第二届展览中的年轻一代艺术家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当代艺术多元化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全球艺术在这样的环境下,再次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性与在地性,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其自身位置,如何定义艺术“原生性”与“原发性”是需要不断讨论的问题。

▲ 方力钧《 2017.8 》布面丙烯 60x80cm 2017

 “快闪双年展:北京艺术区流变史文献展”,九美术馆

▲ 张晓刚《绿墙 窗外》 纸本38.5x28cm 2009,

 “快闪双年展:北京艺术区流变史文献展”,九美术馆


▲ 谭平 《无题》200x300cm 布面丙烯 2016

 “快闪双年展:北京艺术区流变史文献展”,九美术馆

▲ 王庆松《女神》摄影 180x250cm

 “快闪双年展:北京艺术区流变史文献展”,九美术馆

▲ 展望《1平米地皮》,

 “快闪双年展:北京艺术区流变史文献展”,九美术馆

  在798成为艺术园区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始终处于半地下状态,2002年,黄锐、徐勇等艺术家最早进驻到798艺术区,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并发起了“再造798”等大规模公共性的活动。798艺术区最初的两到三年间仍然是自由的野生状态,此后为迎接北京奥运会,798艺术区被政府接管,并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公开化和市场化。从某种程度来说,政府的推动一方面使798艺术区的生命得以延长,另一方面,商业化和市场化也给艺术区带来了复杂难题。第二届快闪双年展选择在九美术馆这样一处远离城市中心,疏离市场和商业,仅展示艺术家内心最原初的观念和思考。



第一届快闪展览主题论坛—《迁徙的乌托邦》

 艺术区的流变迁徙是公共性话题,人人都是社会的细胞,艺术家也不例外,从艺术一叶可窥时代之秋。最早一批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验,虽然这一时期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也正好传入中国,艺术家们自身个体经验仍然是本土化的。无论讨论的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快闪双年展都在直面历史的洪流,我们试图通过展览揭示问题,厘清现状,保持独立思考,而非被裹挟着前进。人类无法穿越第四维,“我”也必将消弭于未来,但我们仍然期望以先锋姿态在此刻与未来并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墨 · 境域|全国中国画名家写生作品邀请展
【C G|Imagine】巫鸿:当代艺术的特质是创新与互文
透过宋庄艺术节看是谁在恶补当代艺术?
蔡国强:说说我的绘画故事(下)
《当代油画》展览部走进刘虹老师工作室
何多苓:走,我们去吃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