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足底筋膜炎是炎症?那你错了!

10人团立得视频+3本书+题库+导图

Simon 枫叶之国话康复 ID fyzghkf123

慢性足跟底部疼痛(Chronic plantar heel pain, CPHP),足底筋膜炎,跑步者后跟痛,无论你怎么叫,持续性后跟疼痛的治疗始终是个很大的挑战。本文的作者Simon是足底疼痛治疗的专家,我们将用2期文章来介绍他的治疗体会。

第一部分

足底筋膜炎或许是所有肌骨疾病中最让人困惑的,因为传统治疗方法的效果总是不佳,这让很多医生和治疗师非常头痛。今天,我们先看看人们对于足底筋膜炎的最新认识,然后再来讨论如何治疗。

足底筋膜炎是影响足底筋膜附着处的肌骨疾病。虽然有其发生机制,但对它的了解仍然不多。通常认为这和扁平足和下肢生物机制异常相关联,引起疼痛的原因是足底筋膜的张力性牵拉所致微损伤和慢性炎症。然而,组织学检查却并非如此。我们几乎观察不到炎症反应,证据显示足弓机制在足底筋膜炎的发病中的作用仍然是不明确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机制可以导致足底筋膜炎呢?从人体机能的角度看,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 压力遮挡(stress shielding)

  • 血管和代谢紊乱

  • 自由基形成

  • 高热(hyperthermia)

  • 遗传因素

以上这些都和结缔组织的退行性改变相关。

下面我们把注意力放到目前所知的领域。

  • 到目前为止,足底筋膜炎仍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

  • 除了外伤,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足跟慢性疼痛的最常见原因(Riddle et al 2003, Irving, Cook + Menz 2006, Taunton et al, 2002)。

  • 足底筋膜炎占到成年人足部疼痛的15%,并且影响近10%的全部人口(Rome 1997).

  • 在美国,每年有约100万的患者诊断为足底筋膜炎,医疗支出约为3.75亿美元(Tong et al 2010)

然而,尽管在运动领域和普通人群如此常见,对于其病因学仍然存在广泛争议。社会大众也对缺乏可靠的治疗效果而心存不满,认为各种治疗措施的效果均是“极为可靠的不可靠”。

虽然很多治疗都声称自己非常有效,然而它们中的大部分效果确实变化很大。足底筋膜炎是临床诊断,表现为患者脚底内侧的局部性疼痛。诊断性超声显示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增厚性低回声区。

结构解剖

足底筋膜是脚底的附着筋膜,它在跟骨和脚趾之间形成了牢固的机械性连接,并由内,中,外三条筋膜带组成。虽然内侧带也非常容易受累(Kaya 1996),但事实上内侧带非常薄,在足近端就已几乎不存在(Sarrafian 1987)。外侧带的变异也较大,在某些个体中相对较厚,然而,12%的人群中,却完全不存在。中间带被认为是足底筋膜的主要结构和功能性组成部分(Wearing 2006),因此,这一部分最常受累。

组织解剖

对足底筋膜的组织解剖仍了解不多,但是这对疾病性质和诊断非常重要。足底筋膜是致密结缔组织,类似于肌腱和韧带(Boabighi etal 1993),但在生物机制和组织学上和足部韧带存在差异(Davis et al 1996)。

有了这个观点,那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足底筋膜呢?虽然类似于肌腱和韧带,但由嵌入细胞外基质的细长纤维细胞组成,前者构成胶原纤维。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并形成立体的网络连接(Benjamin and Ralphs 2000),现在认为这种结构可以增加对应力的感受。因此,足底筋膜具有很好的应力感知。此外,足底筋膜还含有比肌腱和韧带更多的成纤维细胞。因此,足底筋膜除了被动传导压力,还扮演感受器的角色并能根据外部状况调节其组成成分。该功能对于明白疾病进程和预后非常重要,当然也会影响我们所采取的的治疗措施,包括鞋垫的选择和矫正治疗。

起止点

足底筋膜的起止点通常是足底筋膜炎的好发部位。筋膜与骨相连接,一是通过直接的纤维软骨,二是通过间接的骨膜附着。就足底筋膜而言,后者很少,因此骨膜刺激不太可能是疼痛的原因(Warren 1990)。纤维软骨的钙化程度反映了起止点的张力状态,以及对抗外力的能力。此外,在附着处存在从软组织向坚硬组织的移行区域,这可以帮助筋膜均匀分散压力。

起止点处钙化的纤维软骨比之下方的骨骼更为致密和坚硬,且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这种纤维软骨钙化更进一步加深筋膜起止点处的脆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足底筋膜炎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此外,虽然我们认为足底筋膜炎患者的跟骨处承受过重的张力负荷,但是,组织学检查告诉我们此处的压力,弯折或剪切力至少是同等重要的。

足底筋膜的组织病理学

尽管一贯以来都以足底筋膜炎作为该病的命名,该命名的假设是因为发生炎症反应,但组织病理学显示所谓的“足底筋膜炎”主要不是炎症。基于此,我们或许应该将该病称为慢性足跟底部疼痛(chronic plantar heel pain, CPHP)。该病更像和退行性变有关,这非常有可能,因为起止点组织本身就很容易发生退行性变。

CPHP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有点类似于我们在关节炎(OA)早期所观察到的关节软骨变化,即在起止点结构内部发生钙化。骨刺形成是其特征之一。根据McMillan等的研究(2009)“跟骨下骨刺形成与足底疼痛高度相关”。由Jill Cook参与的荟萃研究(2011)表明CPHP组的骨刺存在证据是对照组的8倍。另有一项研究也显示(Johal &Milna, 2012)89%的症状性CPHP和跟骨骨刺相关。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垂直压力负荷比张力性负荷更为重要(Menz et al 2008, Cook and Purdham 2011)。

我们小结一下:

  • 足底筋膜具有显著的感知能力

  • 足底筋膜炎在本质上并非炎症,或许更应该称为足底筋膜病或者慢性足跟底部疼痛(CPHP)

  • 起止点较脆,特别是年长者,故易于发病。

  • 足部弯折,剪切力和压力比张力性负荷更为重要。

  • 跟骨骨刺的存在和CPHP高度相关。

风险因素

有了上述概念,我们看一看谁的患病风险较高?实际上,CPHP的患病人群非常广泛,包括普通人群。但常见于足部负重职业人群,特别是工厂工人,店员和护士。Lutter(1997)报道约65%的普通患病人群中存在超重,且70%的病例有单侧的足底部疼痛。大部分文献均表明CPHP好发于50岁之后,存在足底脂肪垫的退行性变。

在运动人群中,约10%的跑步运动员罹患CPHP,另外篮球,网球,足球运动员以及舞蹈演员也容易患CPHP,研究显示,长跑运动和该病最为相关。不过,长跑里程数和CPHP的相关性不大,那什么因素才是风险因子呢?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以及跟骨骨刺是两大风险因子(Irving,2006)。BMI 25-30kg/m2的人群其CPHP发病率增加一倍,若再加上足部背屈小于10°,则发病率增至3倍。在足部负重职业中,发生率为其它职业人群的3.6倍(Sahin et al, 2010)。

扁平足也是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因素(Irving,D.B., et al, 2007)。虽然Wearing等(2004)的研究未发现足跟形态和机制和足底筋膜炎存在正相关,然而,一旦存在该病,足弓机制将影响足底筋膜炎的严重程度。

因此,该病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 体重增加

  • 年龄增加

  • 背屈减少

  • 第一跖趾关节伸展降低

  • 长时间站立

好,关于CPHP的基本知识先介绍到这里,近期会出讨论该病的治疗方法,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

因篇幅所限,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脚后跟疼痛咋办?
脚后跟底部疼是什么原因?
脚跟痛的元凶之一,跑步者的隐痛——足底筋膜炎
骨科时间:足跟痛真的是骨刺惹的祸吗?
足跟痛来袭别忍!多味中药结合,一招击退病症,足跟不痛不肿了。
《足底筋膜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