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级干货:参加学术会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会议:神经科学年会-亚特兰大

参加国际会议,做会议报告或者poster presentation是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工作的一部分,在国外根本是一种例行工作,比如今年暑假跟我做了3个月的一个本科生小姑娘,我老板就让她明年4月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show一下。下面是我这次参加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2006 annual meeting的流水账。国内因为经济原因,基本上来说学生或者博士后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可能中科院系统的要多一点吧,不是非常了解。

神经科学年会还是一如既往地“疯狂”,超过3万名参加会议的人,估计差不多有2万份poster,参展商家更是数百家,全部聚集到了佐治亚国际会议中心那数万平方米的四层建筑里面。会议主题涉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方面面,从Alzheimer"s disease到呼吸的中枢调控,从神经成像到药物成瘾,从基因修饰到动物行为,无所不包,于是便显得大而凌乱,但是任何一个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人总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

正值亚特兰大的深秋,又下了两天的雨,空气好的不得了。参加这样的会议真是太辛苦了,从exhibit hall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感觉脚都疼了,还要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poster。看了大会报告的目录, 没有我感兴趣的,只有找poster了。至少从poster里面可以看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具体到成瘾领域,很明显现在的热点就是自身给药的神经机制和重建,数以百计的poster是有关这个方向的, 尽管科学严谨性值得怀疑。数十个化合物宣称对于药物或者环境暗示的重建有抑制作用,几乎脑内大多数核团都被认为跟成瘾有关系,却没有哪一个是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在行为学层次的验证太少了。

会场的中国人非常多,说明中国人在神经科学领域的人才储备非常大,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在美国或者哪个发达国家工作或者学习的。相反,日本韩国的人大多数都是从他们本国来参加会议的,其中很多都是研究生,这一差别其实就体现了我国跟日韩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我们国家确实还不富裕,投入到科研领域的经费可能不算少,但是真正用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经费就可能不多了。我确实也遇到了几个从国内过来开会的教授,跟他们聊,都普遍认为带研究生出来开会不太现实,花费太多了,这方面的专项经费显然是不充足的。但是科学研究是需要交流的,在家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有科研的头脑,更要学会国际上本领域内的专家交流,学会“销售”自己,这样才能够逐渐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

想想也是,注册费加上机票吃住,总要2万元一个人,如果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来开会,俩人4万,这钱确实是不好报销。国内绝大多数教授弄点科研经费也确实不容易,对于科研大鳄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但对于普通只能申请个NSF之类的经费来说的教授来说,就确实负担不起了。美国实验室一般无所谓了,首先多数国际会议其实都是在美国本土召开的,机票总是便宜,其次美国科研经费多,我一个人一年开三个会,也就5000美金左右,无所谓的事情。一个R01一年25万,如果教授有2个就是50万,会费肯定是跟毛毛雨一样了。科学,归根到底是用钱堆起来的,想想一年前只是在paper中看到的一些领域内的人的名字,现在不仅亲眼见了,亲耳听了他们的报告,而且还亲自跟他们交谈,一次次会议的见面,次数多了,混个脸熟,有几个(因为是老板的朋友)逐渐也成了朋友(尽管是很浅的那种),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果能够持续不断地有文章发表,每年数次的见面交流,慢慢就进入这个career field里面来了。朋友可以只是科学层面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取决于个人了。

从国内来国外开会主要的目的就是看看国外的同行们都在关注什么,看看行业内的大牛们最近在做什么,以此来猜测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毕竟很多时候都是“大牛挖坑,小牛们灌水”(借用一个网友的名言)。多多和国外同行交流,混个脸熟,慢慢久了也就成朋友了,然后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还有值得学习的是细心体会国外大会主办方的具体举办细节,大会的议题、组织形式等等需要借鉴的地方。每次会前都回收到主办方关于不同方面的温馨提示和通告,大会有专门的网址,不断更新的大会最近筹备情况、大会的特色等内容。同时提供大会举办地的交通、天气、餐饮、购物、旅游观光景点等各种参会者会关心的信息及其链接,方便大家了解那个城市。发给个人的材料里也有各种关于会场、城市等的地图,方便了大家的出行。大会上也会有下次会议举办城市的宣传栏,各种精美宣传卡片等。有的会后也会发封邮件,感谢之类的话等,然后就是请你评价这次大会,或给出你的建议等,很人性化,值得学习。

会议: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年会-Washington DC

简介:AAMC建立于1876年,是位于北美医学界著名的非营利和垄断性学术组织,所有美国认证的医学院和17所加拿大的医学院,大约400所教学医院均是其会员单位,影响是很大。虽然他涵盖医疗、教学与研究,但主要特色是医学教育,就像口号一样tomorrow’ doctors & tomorrow’s cures,通过医学教育把握医学的发展方向,当然这个医学教育是从医学院学习,到住院医师培训到继续教育的终身过程和体系。

印象:

1学术与政治

学术和政治这两个领域本来应该保持相对的距离,但参会经历让我体会到政治与学术二者的影响。开幕仪式最开始时,主办方安排一队医学生清唱美国国歌,大家全体起立,很多人单手扶胸跟唱,气氛很是庄重(请问经常参加国内医学大型学术会议的朋友们,也有奏唱国歌这个环节吗?我不太理解)。举目望会场,白人、中老年、男性占了绝大多数,尽管美国的多元化熔炉给人印象深刻,但在医学界,特别是医学教育领域,还是白人占统治地位。

2专家与学生

顶尖的学术会议的亮点就是亲眼见见大牛长的什么样子,感受大家的魅力,问问身边笑容可掬的老先生竟然都是这个dean那个director的,是很让人惊喜的。但会议同样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会议专门邀请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参与互动讨论,很有意思,学生并不因为资历低而排斥,其观点也受到了相当尊敬,毕竟学生是医学教育的消费者、享受者和未来的教育者。本人在国内参会提问阶段,有一次自我介绍是学生,主持人竟然就打断我了,比较起来还是值得深思的。

3讲演与讨论

学术信息以什么方式传递给听众,这个很值得研究。精美的幻灯片、流畅的讲演自然关键,但我感受到高效率的小组讨论、互动讨论的魅力。在国内也有这种讨论,但有时要不就讨论不起来,要不就大家都在抢话筒发言,而不真正进行讨论,最后往往超时或自说自话。没有看见有照相的,连合影都没有,可口的小点心,多种饮料供应让人满意。

4国际化与标准化

美国自上世界初弗莱克斯纳报告改革伊始,其医学教育以其标准化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本来这是个美国国内会议,但有很多国际听众前来,并布置展台。我和来自台湾的学者交流了一下,台湾现在的医学教育越来越美国化,这极大的促进了台湾的医学教育的发展,但他们也在担心是不是存在引入过度,忽视本土特色的问题,这也值得我们深思。

5医学与人文

医学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医学有很强的人文学科属性,这是常识而不应再是什么新的观点。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医学的研究中并发布自己的成果。记得此次会议的medicine and music program给我很大的触动,研究者请专业歌手演出以医学、医患关系为主题的音乐,给大家很高的享受也激发了大家对某些问题的思考。

如果朋友们有机会参加国外高水平的会议,我认为跟国外学者大胆交流很重要,高水平学者都很愿意进行交流,但前提是要提高学术英语水平,要对专业领域有相当熟悉程度,不要泛泛而谈,焦点越集中收获越大。我英语水平一般,大会讲演有时语速快,如果没有文字提示完全精确听下了比较难,尤其怕演讲人即兴开玩笑,把思路就打断了。小组讨论因为有针对性,互动性较强,听的理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会议:世界眼科大会-香港

1.第一次出去开会,感觉很不错,组织有序,志愿者很多,包括整个香港市民的素质感觉挺高,每次问路,问地铁都都得到了帮助。但是普通话水平有限,这点有些出乎意料,还是英语交流起来更顺畅些。

2.参加国际性会议,一定要语言沟通能力有准备,还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要深入了解,准备问题,有些自己研究领域里的大牛教授,可以追踪一下最近研究动态,以备会场上提问交流,抓住宝贵机会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样收获应该会更大些。

3.另外还有一定要注意细节,西餐真的不怎么地,所以饮食上要注意,有所考虑准备;还有会场的温度,因为是夏天,所以我们都穿短袖,没带长袖衣服,结果会场空调非常低,所以搞得很被动,身体很不适,影响参会,机会难得,细节不容忽视。

4.交通比较发达,尤其是地铁和城市火车四通八达,可以不出站台互相换乘,令人称羡。提醒一下,若大家去香港开会最好第一时间买张八达通卡,可以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非常方便,因为很多地铁自动售票机都是只认硬币和10及20元港币的。计程车相对国内来说贵一些。由于地势落差较大,公路比较狭窄,坐大巴车很多人会晕车。所以地铁和城市火车还是最主要交通工具。香港社会发达程度还是比较高,体现在很多地方都非常人性化,比如地铁站和马路、天桥上等随处都有标示牌,可以凭借地图很方便的找到目的地。另外可以在当地购买一张手机卡,打国内长途2毛5一分钟,比起从内陆办理全球通卡方便多了。

经历总结1.学术性很强

每次会的主题都很明确,几乎没有“官方代表”发言等,没有官僚气息,也没有诸多花哨的“仪式”等。由于保证了会议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因此美国开会很多时候是不害怕开会的人数不够等冷场问题,毕竟大家都会有些自己的收获,而且美国人参会的热情也很高,一般情况他们都会参加这些会议,即使很远的车程。

上周刚参加的专业年会,而且是100周年纪念,所谓的“百年庆典”很简单:开始主持人作了简短的说明;播放了15分钟左右的历史回顾等关于行业的简单总结(很温馨);然后就是大会请了一个“乐队”在台上唱了5首歌,其间大家自愿去台下的一片舞池跳舞,然后就结束了,确实有些“简单”。

2.注册、住宿、餐饮等一般的会议都是提前半年甚至更早注册,研究生等特殊群体也有优惠价格等,很多都是网上注册,开会当天你去Registration一下即可,所有的材料都在一个袋子里,很人性化的是他们的Name card,上面是每个人对应的名字和单位,方便了大家的交流。住宿一般都是主办方给你提供几个宾馆选择,提供相应的信息的,这些都和国内差不多。

餐饮相对更加简单,一般都是大会提供开会和闭幕两餐,其它一般自理。一般大会开始当天会有个Opening Reception,多在晚上,开始前大家都在那里交流(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各种薯片、蔬菜、肉等都排放在那里(酒水自己花钱去买),大家排队自己拿一次性的餐具去取即可,然后自己随意选择座位等,一般都没有“发言”等过程,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了大家Social的时间和地点。

3.会议报告规模大一点会议的都要有很多小会场,都是不同的专题,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即可,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和国内有些不同的是,有时候大会也会请企业的人士来做会议的主持人,国内相对少些;当然也有一些赞助企业的研发人员来做报告,但他们的报告相对学术些,宣传的成分更加隐晦些(不是那么的大张旗鼓)。大部分的报告只注重报告的内容,做得很详尽、细致,一般不会把ppt做得很花哨,和国内有些不一样。报告结束的提问确实很踊跃,而且很多都是关于实验的具体细节等问题,如果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实验真的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很值得学习。

由于对产权等问题的尊重,参会的人士几乎都不带相机等设备,以防有侵权等嫌疑,这也是对人家的尊重,所以大家听报告的时候千万不要照相或者录音,大家会很奇怪的看着你的。不过也有一个问题,呵呵!见到行业的“大牛们”就没有办法合影了!当然,一般的“大牛”都不太喜欢和人合影。国外好像不像国内那么“个人崇拜”,没人在乎“大牛”怎样,最多听他报告的人数多些。参会的人很少拍照留影,国内的会议就不一样了。PPT一开始就是相机卡卡不断,声音越频繁说明听众对你的内容越有兴趣。

4.人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小辈,参加这些会议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除此之外就是多多认识一些业内人士和大牛们。做个poster或者presentation等都提供了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个人觉得自己做个business card 得比较好,毕竟我们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主动给对方一个business card,对方一般出于礼貌也会给你一个的。很多时候我们(亚洲人好像都这样)不喜欢(或不好意思)主动去和洋人交流,这点也不好,毕竟交流了机会才能多。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加这些会议,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交流的好机会,毕竟大家是同一类的,很多的social还是在中国人之间的,毕竟圈子就这么小。小贴士经验建议

1。提前熟悉地形、各个分会场的报告内容等,这样才会有最大的收获。大家基本上都是各个分会场来回的转,都是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所在分会场的报告已经开始了,尽量不要再走了,或者尽量不影响报告人。

2。照相机等设备尽量不要带,虽然国内很流行,但是这里很不好,一般情况不要请求和别人合影,中国人之间或好友之间除外;手机关机或震动,否则很丢人,有电话出会场接听。

3。会议一般都会发一个纪念的包,不需要向国内那样背个很正式的包,很正式的包也不太合适。笔记本和笔等材料自己可以准备,也有的会议发。一般会场都会提供饮水,所以可以不用带瓶装水。

4。坐姿尽量不要“太放松”,不然很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服装可以不很正式,但不可以很不正式,最好不要穿很花哨的、前卫的。男士可以穿牛仔裤和体恤(没有很多图案的那种),也可以是休闲裤和衬衫等,如果作报告则正式的比较好了;女士多以工作装或日常休闲装为宜(忌花哨),但国内很多女士的衣服很艳丽或新颖的需要避免一下,毕竟很少有这样的,女士一般不戴手提包等女士手包,注意自己整体服装的一致性和相对严肃性。

5。可能的话可以做些名片,毕竟方便别人联系,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潜在机遇;最好是自己先给人家名片(一般人都会回敬你一张),不要冒昧地向人家要名片。

6。会后有很多的social 的机会,建议大家多多参与,这是你结交新朋友、维护老朋友的好地方;很多reception 都是自助的,排队、一次少拿,吃饭时绝对不可以发出声音或其他不优雅。

7。开会住的宾馆,里面的网络、电话、食品、饮品等物品没有得到确认前不要乱动,往往这些都是要最后记到你的帐单上的,也不便宜;一般如果有人给你拿行李,随手给人家1美元左右小费;可能的话每天出门前在床头等地方放些小费给room service(1-5美元左右)。

8。美国的会议一般不会像国内那样组织旅游等,空闲时间可以出去游览当地的风景(但晚上要注意安全,尤其是黑人多的地方),和几个朋友找个沿街的小酒吧,要些啤酒,还是很惬意的。老外们一般没有请客的说法,但是不代表他们不喜欢被请,所以,请他们喝点酒什么的,他们还是很高兴的,花费也不是很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骨关节影像的风向标——2016年RSNA骨关节影像概览
官宣:Brainnews成为CNS2021重庆年会独家合作学术媒体,共同推动神经科学发展!
英国土壤学年会见闻
如何在学术会议上装“大牌”
临沂四中3课题组参加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和12届国际生态学大会
第三届氢科学学术会议暨2020第三届氢医学论坛在上海交大顺利召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