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幼波的3个主要学术思想













关幼波

关幼波,男,1913年4月出生,汉族,北京人,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生前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临床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疑难杂重证,对肝胆系统疾病治疗尤为突出,总结出“治肝十法”和“化痰活血解毒”贯穿始终的治黄经验,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以阴阳为总纲,下设气血、表里、寒热、虚实成十纲辨证。并把中医学与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编制成“关幼波肝病诊疗程序”,为中医现代化做了大胆的尝试。主要著作有《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关幼波肝病百问答》等。





















01

“中州” 理论

关幼波在临床中, 尊崇脾胃学说, 并将气血辨证应用其中, 认为血行通畅离不开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 气血充足, 正气强健; 反之, 气血虚弱, 生化乏源, 诸病皆生。

同时, 不忘调理气机, 将补益气血与健脾理气之法相互结 合, 防止甘温药物过于滋腻, 阻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时刻强调重视脾胃, 顾护中州, 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州思想。

关幼波认为脾为土脏, 为五脏之中心, 胃乃水谷气血 之海, 其腐熟水谷的功能促进脾之运化, 糟粕经大肠排出 体外, 精微物质经过脾的运化升清作用后布散周身。 

所以,脾胃功能强弱, 对于其他脏腑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起着重要作用。若思虑、饮食、劳逸过度致使脾胃损伤, 则可导致气滞、痰湿、血瘀等诸多病理产物, 阻碍气血的运行、气机的升降, 从而造成疾病的发生。

肝与脾胃之间的关系一在气血运行, 二在气机调畅。因为脾胃常为肝病波及之要害, 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 肝 木克脾土, 正如 《金匮要略》 所云: “见肝之病, 知肝传 脾, 当先实脾。”

从病因病机上看, “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升降失司, 肝之疏泄失调, 则气机不畅, 痰湿聚于中焦。 

若肝疏泄过剩, 则湿易从热化,致肝气犯胃、肝胃热盛; 若肝之疏泄不及, 则湿易从寒化,可见肝郁脾虚、 脾虚湿困。 

所以, 不论是清热抑或补虚,皆以调治中焦为治病关键, 恢复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功能 为主。

02

“痰瘀”学说

关幼波认为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与气血息息相关,痰瘀是气血病理变化的必然结果。关幼波指出, 中医所谓之痰, 应从广义来理解。 

痰形成的基本机制离不开气, 归根到底是气机的失调而致。痰随气行, 无处不到, 而生百病。对于那些胶固有形, 发于体表者易察, 阻于血络形成痞块、积聚者易见。但是发于体内, 阻遏气机, 在显形以 前, 病位不易确定, 不易察觉, 称为隐伏的痰, 往往被临床医家称为疑难怪病。 

瘀血的形成有多种因素, 而气血的失调又是其根本原因。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 气主统血,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循行; 气机郁滞, 血脉凝滞不通; 气虚无力统血, 血溢脉外, 以上均可形成瘀血。 

血自病亦可导致血瘀, 如血遇寒则凝, 则有血寒血瘀, 热迫血妄行,血不循常道, 则有血热血瘀, 等等。 

所以瘀血是气血失调的另一病理结果。痰与瘀同是气血病理变化的产物, 痰与瘀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痰与瘀同属阴, 易于胶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 无痰以生, 无瘀以成。气滞则血瘀痰结;气虚则血涩少而痰凝; 血瘀气滞则络阻, 津液不布; 血少脉道不充, 行缓涩滞, 津少不能布化畅通, 均瘀积而生痰。

因此, 气血失调可同时导致痰瘀的产生。痰阻气机, 血行 失畅, 可形成瘀血; 瘀血日久, 又可化为痰水, 痰与瘀之 间又可以相互转化。 

而痰与瘀二者的形成皆与气相关, 痰与瘀构成了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03

“十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对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总的纲领, 是个抽 象的概念, 是以脏腑经络组织的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并结合临床出现的脉证加以高度概括的结论。

气血既是生理上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又在病理上决定疾病 发生的基本病因病机。 

因此, 气血同样具备八纲的属性,气血赋予八纲以实质, 八纲通过气血与脏腑、经络、组织的具体实质性病理变化联系起来。 

关幼波在长期临床实践生涯中, 借鉴古代医家之长, 结合西医学的发展, 重视气血辨证。 

八纲辨证与气血息息相关, 除了八纲之外, 确有 必要突出气血在辨证施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力倡以 “十纲”进行辨证施治, 即以阴阳为总纲, 下设气血、 表里、 寒热、虚实八纲。

关幼波认为疾病发生的病理及其发展转归, 离不开气 血这个主题。 

关幼波在血证中论到血病必及气, 气病血必 伤, 气充则血足, 气失血濡则成 “燥气”“浮气”, 成为残害机体的 “病气”。治血必治气, 气实者应当降气清气, 虚 者当补中升陷, 气充以摄血, 气和血归经, 方可达止血目的。 

所以辨证的主体在于气血, 气血调和与条达, 则正胜 邪去百证皆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幼波学术3特点
聂广:关幼波教授“气血”辨证的思考
体内有一种“火”,不能清,只能发。我们在...
四君子汤四逆散合方加减糖尿病——彭万年
病机学说之气的失常:气为人之根本,人赖气化而生
史上最全--经典的中医临床实用谚语300条(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