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茯苓四逆汤——狂躁,不寐,汗漏亡阳证

3狂躁转痴呆——周连三医案

患者女性,四十一岁。初诊:一九六一年七月。因夫妻争吵而发病。初起喧扰不宁,躁狂打骂,动而多怒,骂詈日夜不休。曾服大剂大黄、芒硝泻下,转为沉默痴呆,舌白多津,语无论次,心悸易惊,头疼失眠,时喜时悲,四肢厥冷,六脉沉微。方用:茯苓30克、党参15克、炮附子15克、干姜15克、甘草12克、牡蛎30克、龙骨15克。服三剂后,神志清醒,头疼止,四肢温,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服十余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

论:泻下之后,随证治之。舌白多津,火衰而金寒,心悸易惊者,木不能升降也,四肢厥冷,此是脾胃虚寒,六脉沉微,此是阴脉,阳气亡败,语无论次者,此是阳神不足。茯苓四逆汤,泻水而扶阳,龙牡收敛神气。


4不寐——刘含堂医案

王某某,男,55岁,干部。1998年11月25日初诊。平素畏寒肢冷,两周前出现夜不能寐,每晚仅能维持3小时左右的睡眠,曾在本市某医院门诊以西药治疗,无效。查其面色㿠白,神惫,气短,齿衄,烦躁,饮食及二便自调。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弱。诊为不寐,证属肾阳虚衰,虚热上浮,阳不入阴。治当温阳益气,潜阳入阴。拟茯苓四逆汤加味,处方:炮附片10克(先煎),炮姜6克,炙甘草6克,党参10克,茯苓30克,生龙牡各15克(先煎),水煎服。服6剂,能睡眠5小时左右,继服10剂,睡眠已达7小时左右,齿衄、烦躁等症消失,但畏寒肢冷症尚未安全消失。因患者为阳虚之体,故嘱其续服右归丸3个月。1年后随访,患者肢体转温,不寐未复发。

按:患者平素畏寒怕冷,其面色㿠白,神惫,气短,表明其为肾中阳气虚衰,时遇冬季寒冷之气的影响,则阳气不能下守而上浮,故见齿衄、烦躁等虚热上浮表现;阳不入阴,因而不寐。投茯苓四逆汤加生龙牡,以炮附片、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汤)温肾壮阳,党参益气,大量茯苓能安心神,生龙牡以潜阳入阴。药后疗效满意,为达到根治目的,故以右归丸,温补肾阳以善后。

茯苓四逆汤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于震颤性麻痹、癫狂等。辨证要点为肾阳虚衰,心阴心气不足,心肾不交,症状如畏寒肢冷,神惫乏力,气短,口渴烦躁,失眠,甚至神志失常,舌淡,苔薄白或干,脉沉弱。

论:不寐者,是卫阳不藏,夜半自醒者,是清阳不升,也就是肝气不升,清阳脱陷,而人自醒。本条不寐,也是卫阳不藏,更是土败而亡阳,阳气离根之象。

明明是中气亡败,为何不见土湿土败,而见少阴水寒水旺阴寒之象,此因本气之偏见也。人病者,伤寒也。故皆寒之本气。寒者,水也,少阴之主气也。不见太阴病,而太阴病也附于少阴也。

5疫病汗漏阳亡阴耗证

尾治平女,患疫八九日,汗大漏烦躁不得眠,脉虚数,四肢微冷,众医束手,时藩员黑岩诚道者,在尔塾,其父尚谦,延余诊之,投以茯苓四逆汤,服之一二日,汗止,烦躁去,足微温矣。

按:《伤寒论》云:“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提示了汗下后,阴阳两伤的证治。本例虽未经误汗误下,但汗大漏而出现烦躁、肢厥等症,其亡阳伤阴之病机则一。故宜用本方治疗。《橘窗书影》《经方应用》

论:患“疫”八九日,这个所谓的“疫”不是今天理解的传染病,此就是伤寒病,因患伤寒外感内伤的病,大多都相同,所以被称之为疫。另一个理解就是伤寒病,一个伤寒为病,一群人患伤寒病,即称为“疫”。今天最典型的就天一降温,或者是春天忽冷忽热,让人卒不及防的感冒,然后众多婴幼儿会出现感冒发热,这种群体性的病,并且都是相同的症状,在古代会被称为疫疠病。今天的理解的疫病是一种传染病,两者本质的不同。如发生地震或大水之类的自然灾害时,用前人积累的经验告诉后人,大灾过后必有大疫,正是这些的经验在后来所有救灾抢险中,有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防疫,反复的喷酒各种消毒液,来预防灾后发生传染病,这种传染病就是今天所理解的疫病。在古代伤寒病,也会被统称为疫疠病。从《伤寒论》里面的理法方药就可以证名,从仲圣的序中也可以证明。

汗大漏,脉虚数,烦燥不得眠,四肢微厥,都是典型的土败亡阳之象。汗大漏,脉虚数,这是典型的表阳失归而外亡。烦燥不得眠,这是阳亡失根之虚,四肢微厥,是脾胃虚寒,土败之象,此两证的病理后学少阴篇与厥阴篇,少阴亡阳死证的六条提纲与厥阴亡阳死证的七条提纲则自知。

重点,虽然提纲有误汗或误下之语,但实际临证,未经误汗误下,也见亡阳病机。临床床治病,可以跳出误汗与误下框框,只要见亡阳病机,就是茯苓四逆证。单从提纲误治来论,此是太阳坏病,从亡阳病机来论,这个茯苓四逆汤证,即是太阴病,也是太阴病附于少阴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六)
术后持续性发热14天,用此经方三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一起读】皇汉医学202:竹叶石膏汤之注释
刘渡州经验
伤寒论第73条
厉气之来,从鼻而入者,则伏于膜原;从口而入者,则干于胃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