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图为半夏

24肠鸣下利——易巨荪医案

龙津桥梁女,癸已六月患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甚似脏寒。医者多用参、术,下利愈甚。夜则齘齿有声,或心烦不得眠。延余诊,察其神色,不甚怠倦,举动如常人,惟胃口稍减,形貌略瘦。每下利,腹中沥沥有声。余曰:腹中雷鸣下利,谷不化,仲景责之水气。拟以生姜泻心汤。

一服利止,复进黄连阿胶汤,是夜能熟睡。无复齘齿。《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论:这个生姜泻心汤,是脾胃虚寒,水气不化之症。这个黄连阿胶汤,是皮毛外感,其胃腑燥热证,燥土伤水,伤及手少阴之心液。此二方一虚一实,复进黄连汤善后,此当是错误之用。

半夏

25痞闷下利——刘志杰医案

张某,男,46岁。初诊日期:2010418日。主诉:腹胀便溏近1年。刻诊:腹中雷鸣胀满而便溏,心下痞满,气冲胸胁,心悸,口渴多饮,项强微恶风,腰酸凉沉重,尿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这个病例简单,你们分析一下?

衰超明:厥明病。生姜泻心汤,肾着汤。

俞坤琴:厥阴中风,太阴阳明,生姜泻心汤加柴胡桂枝干姜汤。

许家栋:太阴阳明为主,兼有表证,属厥阴。生姜泻心汤加甘姜苓术汤。

禤宝子: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真武汤

呵呵,水平还行,都很接近,疗效肯定也会很好。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半夏泻心汤加真武汤。

王荣生:宿饮,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葛根。

你就认定葛根了?你们目前的问题,就是方证还求得不够精确。主症的方子选对了,疗效就会满意的。这个病,主症,就是痞证,是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下焦虚寒,还是久利,要慎用芍药。病人没有四逆,要慎用附子。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这个,更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也可以解决水逆心悸。这个病人,典型的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那个项强恶风的表证,就随属厥阴中风。腰酸凉发沉,尿频,是下焦寒湿,属于肾着汤证。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这都是水饮问题,单弦为饮。右脉弦大有力,是属于革脉,一个是代表水饮上逆的厉害,一个是因为久利而成虚劳的脉。舌苔薄白而剥,是中焦水热不化过久造成的。那么,我们就用生姜泻心汤和苓桂术甘汤合方,里面暗含了肾着汤。

处方如下:生姜40g,炙甘草30g,人参30g,干姜10g,黄芩30g,半夏60g,黄连15g,大枣12个,茯苓40g,桂枝30g,白术40go4付,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也对药量做了加大调整。黄连也按比例加了5g。病人口渴多饮,是津亏表现,越喝越加重水饮不化,越下利和尿频,越丢失津液。人参和茯苓,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茯苓本身就化水饮为津液,止渴。半夏这个药,要记住,生用,是辛烈,拔痰涎。水煎了之后,就没有了辛性,反而是甘淡了,和茯苓差不多,降逆除水饮。因此,用少了无效。人们多不懂,认为它水煎了也还是有毒,有刺激性。都不敢重用。

学生:师父妙解,生旱半夏这个药入煎剂降饮除逆宣通之功无药可代,还安全高效。

黄连用15g,是为了加大止协热利的功效。这个病人,我本以为病程接近1年,要复诊几次的,结果1周后告知,基本痊愈。

表证,生姜和桂枝,就对治了。干姜偏于温里,附子偏于温表。不要见到有虚寒,就单纯想到附子。都说经方人傲,牛气,原因就在这。很多重病,要是得病就找经方大夫治疗,多不成问题。可惜,得了重病急病,都是先去找西医,信不着中医。久治不愈了,才没办法的来看中医。这个时候,往往中医也没办法了。《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

论:舌苔薄而剥的剥,就是地图舌。此不是中焦湿热,此是火逆不降,上刑肺金,舌苔渐退之象。正是火升,所以口渴。上焦如雾,所以薄苔,肺燥口渴,不蒸气化苔,所以舌苔渐退,而为地图舌。


呕吐泻泄——刑锡波医案

霍某,女,36岁,工人。病史:患者素有胃脘疼痛,消化不良之证。后因感冒发热,诱起胃脘胀满,食物不消,气短恶心,有时哕泛黏涎,腹中辘辘作响,如积水作泻之势。舌苔白腻,脉象弦细而软。此为平素脾阳虚弱,消化和吸收能力不足,故消化迟钝,水分停潴,而现心下痞满。吐哕黏涎,腹中辘辘作响,是停水之明证。古方中能健脾胃,行水消胀之剂,莫如生姜泻心汤。故以此方加消胀祛满之品予之。辨证:胃阳虚,水饮内停,饮食停滞。治法:扶胃阳,行水,消。处方:

生姜10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生薏苡仁12克,黄芩12克,黄连3克,甘草10克。

服药3剂,痞满顿觉减轻,疼不复作,腹部辘辘之声亦不明显。5剂后诸症消失,食欲增加。后以健脾和胃之剂,调理而愈。

按:泻心汤诸方都是寒热并用,或攻补兼施。因痞满多由于热邪内陷,阻滞了消化和运输之功能,因而发生痞闷。故治疗时,除健运消痞外,都佐以苦寒之芩、连清热以消痞。苦寒药之用法,应根据体质、症状、脉象酌其用量。痞满属于虚证,苦寒之剂宜于实而不宜于虚。然在热邪未尽,虚寒较重之病人,必须在大量温补之中,佐以少量的苦寒药,使邪祛而正不伤。如热邪较重,则必重用苦寒,这种增减方法,是治疗痞满的关键。

生姜泻心汤是治疗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此方行水消痞,以扶胃阳。所谓开结导热,即《黄帝内经》所谓辛以散之,苦以降之的原则。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君,其目的是取生姜能行水散结,半夏、生姜同用,除止呕之外,尚能宣散胁下水气,人参、干姜、大枣、甘草,能扶脾胃之阳,振奋消化功能。因汗出之后,脾胃损伤,出现消化迟钝、痞满、干臆、食臭等症状,若脾阳健壮,消化能力恢复,则诸症自退。黄连、黄芩为清热消痞之药。古人所谓之痞,多为邪热内陷所造成,用清热药以消痞满,其意义即在于此。

生姜泻心汤,在临床上是一个常用的方剂。中气虚弱停水,消化迟钝,而发生的胃脘痞闷,用之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论:胃扭转,胃脘痛,胃中停水,胃中胀满,嗳气呃逆,都是胃病不和。

27腹痛泄泻——孙溥泉医案

左某,女,35岁,北京某工厂工人,1972717日初诊。患者妊娠5个月,患痢疾已3周,腹泻每日7~8腹痛,后坠,经使用庆大霉素、氯霉素、痢特灵后,高热退,腹泻次数稍减。现仍发低热,近日体温37.7℃,血常规示白细胞4 x10L。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嗳气、胃腹痞满、完谷不化、肠鸣亢进,喜热畏寒。舌淡有白苔,脉细濡。根据《伤寒论》第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应用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党参、黄芩、半夏各9克,干姜6克,黄连3克,大枣10个,水煎服。

患者服3剂后,恶心、嗳气、腹胀减轻,腹泻减为一天3次左右,体温降为37.5℃;又服3剂,饭量亦稍增加,肠鸣声亦随之消失,腹泻减为每日1-2次,恶心、腹胀亦不明显。效不更方,继续服6剂,腹泻止,大便已成形,体温降至36.8℃-37℃,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7x 10/L,诸症消失而愈,嘱服四神丸以巩固疗效。后顺利产一女孩,追访一年未见复发。

论:腹泻次数多了,就会后有后坠后重感觉,此肝气沉陷不升之义,木郁贼脾,则见腹痛。还是以提纲主症,为辨证依据,选用泻心汤。

28脾疳重症——朱木通医案

(标题)长期泄痢成为结核性腹膜炎之幼儿

男孩蔡某某,生后仅十二个月,三四个月时即常起下痢,青色不消化便。于是,经西医治疗,大多诊为慢性肠炎。然而,愈症状愈剧,遂成下述症候:

初诊1959916日,患儿全身脱肉,赢瘦骨立,苍白乏血色,腹坚满,状如覆釜。腹皮菲薄,青筋纵横,肋骨弓露出历历可数,元气消沉。据云自三四个月时迄今下痢不间断;近日更甚,日夜廿余行,青色不消化便,而且每天下痢便甚多,常混有血色,腹满以夜间更甚。屡屡腹中雷鸣,吐乳、吐食。长期微热,自汗盗汗。尿多而发异臭,色正白。

以上为初诊当时的症状,若以西医式病名诊断即结核性腹膜炎,或肠间膜炎之类。然中医的病名为脾疳。投以生姜泻心汤加青皮砂仁胡连术神曲(如是类似消疳饮),兼用附子弄玉散三剂,泄痢减半、热退、自汗盗汗止。第四日起转用消疳饮,通计十日间诸症尽愈,已略呈健康状态。《朱木通经方医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姜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生姜泻心汤医案一则
《伤寒论》113方——甘草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
三泻心汤证比较+五种泻心汤的运用心法+门纯德经方心法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方组归类并用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