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沁水历史人物——金代道教国师孙景元

孙景元,字仲远又名孙景玄,号清虚。金宣宗赐封提点上清宫太上升玄内教秘箓弟子赐紫袋。生于1131年(金天会9年),卒于1222年(金兴定6年),享年91岁,沁水县土沃乡上格碑村人。

金大定十年(1170),沁水县土沃乡上格碑村人孙景元,出家灵虚观,拜本观尊宿道士马希遇为师。因其洞贯玄机,名闻天下,又誉名孙景玄。

上格碑村是个非常古老的村落。它是唐(尧)晋(国)时期古绛经蛤蟆口、石幢岭、鹿台山,通往泽地(今阳城、晋城)、中原主干通道上的一个重要村落,金代曾为格碑乡所在地。

溯格碑氏之源,乃“晋文时名卿孙伯纠之分派,”一支“世居翼之西北乡孙壁里,宋末迁冶子地(翼城大河口一带)”;一支居浍山之阜,后至东之鹿台,传唐代此村有名人出,而竖有两块很大的格子碑而名。

沁水在万山聚结之区,不泛名山秀水。古代博学清高之士,往往泽名山秀水,或清静梵修,大觉成佛;或飘飘独立,羽化登仙。

沁水县之西南隅,群峰卓起而霄汉者鹿台山,其总统东南诸山,主峰位于龙港、张村、土沃三乡镇间,山有灵虚观、香岩寺葆光,经历代文人墨客渲染,闻名天下。而鹿台山西部灵虚观,则为名观之宗。

北宋年,有真人访冀州名山鹿台,至鹿台山西部格碑村域,见一大石,朗莹如镜,山前耕牧樵採飞走动植,迨照其中。谓曰:“石亦能为光若镜,非地灵,曷可乎?!”随驻足于此,募修道观一所。

到了金代这里走出了个道教大国师孙景元,而且这个国师学问之深,道术之精,真是令人咂舌,上至帝王将相、五朝元老,中至文学大家、郡府宰守,下至庶民、道众,莫不尊敬、膜拜。

一、从金朝官方和孙仲远的交集看一代国师道行

孙景元,性格高雅古朴,博通经傳,早年受教于本村名儒王载道。王载道为北宋宣和年(1119-1125)明经,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随隐居不仕。金天眷年,金朝廷招其为官,王载道拒不做亡国异族之官,而居乡执教著述,著有《思宋录》《鹿台诗卷》。孙景元深得王载道等人真传,再加之本观道尊多为学识渊博之人,金廷的道考屡屡夺魁,后来他的博学远近闻名,求学者慕名而至,徒众云集,清虚大师名动京师。

大安三年(1211),金朝廷勑赐上格碑道观“灵虚观”匾额,并竖有碑记。可惜此碑已严重破碎,碎块被垒地塄,仅该碑的首部碎块,尚有“勑赐”字样

忽一日晨起,孙景元集徒谓曰:

“吾学道有年,所得而为心印者,一虚而已。昔之得一者,天以之而清,地以之而宁,神以之而灵。”

又云:

“致虚極,守静笃,万物並作。吾以观其復,惟其虚则能灵,灵则自虚矣。且天地虚而发停毒之妙,日月虚而温照临之光,山岳虚而蒸雲雷之变,谷神虚而通天地之根。致虚而要其極,不过炼精、守寂、滌除玄覧耳。故得心善渊,居善地,因题其额曰:灵虚。”

后来孙景元的徒子徒孙,在河南、河北等地建观多处,皆尊此训。

至宁元年(1213)至贞祐二年(1214),蒙古骑兵大举伐金,攻破河北、山东、山西90余州。蒙古军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和掠夺,导致空前惨烈的浩劫,孙景元隐于嵩洛间。

贞祐之,蒙金和议成,随后金宣宗南迁到达汴京(今开封),诏孙景元为上清储祥宫开讲大师,诏礼部敦谕天下孙景元成为一代国师级真人。诏书及礼部敦谕文,均出自礼部尚书赵秉文之手

赵秉文(1159~1232年6月2日)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金代中晚期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诗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累拜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历仕五朝,积官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历五朝,官六卿”,朝廷中的诏书、册文、表以及与宋、夏两国的国书等多出其手。

金朝礼部尚书赵秉文敦谕讲经清虚大师孙仲远诗如下:

山阴道士留鹅去,缑岭真仙跨鹤来。

一味清闲是仙职,请师管领上清梅。

新贮元都宝藏经,璇题敕赐少霞铭。

周朝藏史犹曾守,莫厌琅函手自扃。

金朝廷对孙景元大师的尊崇敦请,跃然于诗。在孙景元主持皇都上清宫期间,朝中大臣频频结伴到上清宫,恭听孙景元论道,诗和咏对。赵秉文赋有《上清宫二首》,礼部尚书杨云翼、翰林文字李献能、史院书写李汾等,都有相关诗作。

然而,孙景元是屈節应命,并非本人意愿。贞祐三年,不辞而别。早在金崇庆元年(既1212年、宋嘉定五年、蒙古成吉思汗七年),孙景元与弟子吕知和等,既欲到阳城县岱嶽庙,改庙为观,买到礼部岱嶽观额。汴京一别,师徒会于岱嶽,修观置田,丹符济民。时年八十四岁,道气所养,行动矫捷,出入古今,手不释卷。其性情温和,耄耋之年尚亲晤访者。飘飘然游历天下,人莫能窥其涯际。

贞祐之变1214)蒙古军南下大规模屠杀和掠夺,郡城失守,虐焰燎空,室庐成墟,玉石俱焚刃政交恶,千里萧尸骨遍野,肝脑涂地,哭声相闻,冤魂无依

蒙元泽州长官段直、晋城县令崔仲通,拾遗骸而瘗之。并建祀坛,严修祀事,多次请清虚大师前提点上清宫太上升玄内教秘箓弟子赐紫孙景玄、妙达大师前管内威仪太上正一三五都功赐紫李处静,奉行法事既法箓。李俊民撰《郡候段正卿祭孤魂碑》、《县令崔仲通神霄宫祭孤魂碑》、《段正卿祭孤魂榜》、《崔仲通祭孤魂榜》,以及《讲师约束亡灵榜》、《讲师约束孤魂》等文,都是对孙仲远大师超度战乱亡灵的史证。

孙景元隐于阳城岱嶽观期间,泽州长官段直,多次亲驾拜访,并请孙景元至州城登坛讲道。《段正卿请讲师孙仲远疏》云:

初罹多故,长昧大方。虽存耻过之心,未有投诚之地。不依法荫,曷荐愚衷?伏维提点大师,洞贯玄机,表仪羽众。谓此道善于利物,况其力可以回天!咸仰登坛,无辞枉驾。儅垂惠肯,何幸如之?

我们从金朝廷、金礼部尚书赵秉文、泽州长官段直、晋城县令崔仲,一系列官方之邀和封爵,能够清楚看到孙景元道教尊师的伟仪。孙景元成为沁水走出的一代国师级真人而灵虚观也誉播九州。

二、从金元文学家李俊民元好问与景元的诗赋看一代国师风采

金代文学家李俊民(1176~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金章宗承安五年(1200),25岁的李俊民以经义中状元,不久,任沁水县令,并提举长平(今高平西北)仓事,进升朝请大夫。

李俊民本就是状元,沁水县令期间,孙景元的学博道深所钦服,与年长自己二十多岁的孙景元成为知己,深受孙真人影响。贞佑之变后,李俊民离开家乡于嵩州鸣皋山隐居。

元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忽必烈在藩邸,命以安车召见李俊民等金朝遗老,天天延访,从不间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百家,无所不谈。忽必烈想授以高官,但李俊民拒绝入仕,恳赐还山,忽必烈派专人护送,并颁令旨:“庄靖先生归念切,尚推旧学,善诱诸生,仍以姪孙仲修为后。仰怀孟州官刘海、泽州官段直,以時奉赡,无忘敬礼。准此。”当忽必烈即汗位,改元中统,李俊民已逝世于嵩山,享年85岁元世祖赐谥庄靖先生。后来段直组织士人收集整理李俊民散落遗作,名为《庄靖集》。世祖忽必烈曾言:“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可见李俊民的才学

由于清虚大师孙景元寿高九十余岁,李俊民享年85岁,他们又是志趣相同四十多年的知己,李俊民孙仲远多有记叙。

早在金章宗承安年间,李俊民任沁水县令时,孙景元讲道于沁水上格碑灵虚观,李俊民既赋有《寄大师孙仲远<道经>》诗如下:

鹤骨仙人别后臞,无由得近啸台居。

我师不了孙家事,绛帕蒙头说道书。

贞祐三年孙景元隐于阳城县台村的北台岱嶽观,李俊民赋有《戏北台讲师仲远》诗如下:

何处闲田不可耕?山头烽火水边营。

道人高卧云千顷,留取南台与鹤鸣。

孙景元大师,晚年隐于阳城县台村,并重修岱嶽观,李俊民为其撰《阳城县台村岱嶽观记》,表述孙景元生平。现附原文如下

灵虚观清虚大师孙景元,字仲远,沁水县上格碑村人,大定十年十月内出家,礼本观尊宿道士马希遇为师。十八年戊戌八月二十二日甲寅,试中经业,披戴为道士,以戒自持。性高古,博通经传。学者从而受业,所在云集,名动京师。

值贞之变,晦迹嵩洛间。驾幸汴梁,召为上清储祥宫开讲大师,赵礼部敦谕云。

然屈节应命,非本志也。三年,不告而归。先于崇庆壬申,礼部准敕出卖观额,师与弟子吕知和等请买到阳城县台村岱岳庙,为岱岳观,中都路观额馨字第四号也。观与格碑灵虚相邻,其地高爽,在北台之东北,次西南曰南台,皆俯视之,亦呼为台底。师与其徒遂拟为林下计。师年八十四,道气所养,举动健羡,出入古今,手不释卷。其谦冲粹和,容接亦未尝少怠。至于怡情遐思,飘飘然与造物者游,人莫能窥其涯际也。

余四十年心契,颇得其详。其所著述,秘而不传。本观节次买到民田,并南台招抚吴英、固隆村招抚王大、弹压魏国、弟子韦知训等,施舍各家产业屋宇永远充常在。其地条段四至,刻之背阴,以示来者

孙景元隐居阳城北台岱嶽观后,李俊民曾多次到此看望,并赋题北台壁观。附李俊民《题北台壁观》如下:

几年空负北山移,今日方知见是迟。

犹忆王凫初去后,忽惊丁鹤暂来时。

虽无壁上题名记,颇愧棠阴听讼诗。

指似荒城旧游处,西风摇落菊花期。

李俊民孙景元,是四十多年的好友,颇得其详。所以此碑文对沁水灵虚观和一代国师孙景元,都是十分难得的真实史料。可补纠沁水历史的误载和失载。

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与孙景元也十分交厚,贞祐二年金宣宗诏孙景元主持都城皇家上清储祥宫孙景元成为全国道教尊师。孙景元仍与元好问书信不断,当金朝官吏李长吉携带孙景元书信,再次见到元好问,元好问详细询问孙景元的情况并阅信后,元好问赋有《寄答景玄兄》诗,将他们两人的深厚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人相念不相忘,频著书来约对床。

甚喜樵夫与争席,所忧簿吏复登堂。

春风和气随诗到,洛水秦山引兴长。

奋袖高谈夜窗白,几时危坐听琅琅。

元好问为了收集金代史料和撰编《金史》,长期访于各地,但孙景元还是念念不忘,频频书信往来,相约对床交流。每次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常常彻夜不眠。分别后还是想着何时再座到一起,倾听对方的高论。

孙景元隐居阳城北台岱嶽观后,元好问可能还来看望过孙景元《泽州府志》和《阳城县志》分别在雍正乾隆年,记载了李俊民《宿海会寺同孙讲师、明上人、赵叔宝、刘巨济夜酌》诗,但是同治年《阳城县志》纠正此诗作者为元好问。因《莊靖集》《遗山先生文集》均未录入此诗,无从核证。

但是,本人研究发现,元好问先后两次来到沁水,且均有诗作可证,本人《沁水龙泉寺》一书有述。我们故且视作元好问所作。其诗如下:

佛堂光未放,桑下唤难回。

是处皆堪歇,何山不可开。

泉因龙吐出,经自兔衔来。

径向黄沙道,寻僧问劫灰。

青山云水窟,锡杖几时来。

竹待香严击,松经道者栽。

西江无水吸,震旦忽花开。

三笑图中友,同倾破戒杯。

该诗前半阙描述贞祐劫难后的社会状况:佛堂光未放,桑下(指乡村、农事)唤难回。

通过上述史料,我们不仅看到金代文学家李俊民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与清虚大师孙景元惺惺相惜的深厚友谊,也看到金朝廷对孙景元学识的尊崇。

事实上由于孙景元学识渊博,当时天下饱学之士,莫不希图与其交流为荣,广受天下名士尊敬,所交天下名士具多,而由于蒙元灭金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惨烈的一次改朝换代,史料的毁灭也是很严重的。即便如此,所举资料已经十分充分了,文章篇幅也不小了,其它史料就不再列举了。

然而,我们通过李俊民描述的孙仲远博通经传”、“出入古今手不释卷”、“其所著述,秘而不传等语,也能够知道:孙景元不仅精通道、经、史、医等诸学,也是文学大家,只是秘而不宣,内传道徒。可惜世事无常,沧海桑田,神手妙笔都化作了缕缕尘烟。

附言:

一、鹿台山为冀州名山,灵虚观为三晋名观,景元一代道教国师国师级人物《沁水县》失载,名观“灵虚观”被古《沁水县志》错记于上阁村。望沁水县再次修志,予以补记和更正。

二、代吏部尚书王国光万历葵巳(1593)撰《灵虚观重修玉帝殿碑记》,真人为唐代人”是错误的。代礼部郎中张之屏万历二十六年(1598)撰《灵虚观重修三清殿救苦阁碑记》对真人出家年微误。均应以本文所具金代第一手史料及考证传记为准。

三、今每见著文言:“鹿台山在张村乡境内”,这是错误的。鹿台山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是含沁水阳城多个乡镇的,狭义的鹿台山也包含了张村和土沃、龙港部分地域。不仅香岩寺在狭义的鹿台山,灵虚观、柳氏民居都在狭义的鹿台山。我们不应该无意间即矮化了鹿台山,又违背了客观事实。

四、景元体现的文化现象,是沁水历史上地域文化的折射,她植根于深厚的地域文化沃土之中。宋代之前沁水西部和临汾运城一体,是河东文化的富集地。本人了解这方面庞大的信息量,但是这些信息又十分碎片化,形成文字记述的难度很大,加之年龄渐高,将大批量放弃。比如“灵虚观”,它经过研究整理都是可成书的,而不是几篇文章可尽述。如果都这样做,不知需要多少鸿篇巨著,已经没有这种必要。但是,本人发表的文章浓缩度较高,往往出现独具特色的表述语言,它的身后都有大量的信息量,而这些本人已无力作出了,所发文章读者需要有“一叶辩秋”的意识,后来研究者还要注意所埋伏的扩域信息。所以文章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概括性,比如上篇的《沁水冶铁史概略》,展开都是鸿篇巨著;景元能够代表道教人物,其他道教人物就不写了,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晋城那些牛出天际的历史名人……
一首金代状元的抒怀诗——《下太行》
襄汾赵氏刻书:金代山西泽州李俊民《庄靖先生遗集》
金秋十月雨中再访晋东南--2021年
李俊民(金代文学家)
赵宇:金朝中叶科举经义、词赋之争与泽潞经学源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