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段干氏改段氏刍议

芮城贤士段干木



在《江西鄱阳段氏族谱》中,还见有段干木和段干纶,世系图中排定为段规的次子和幼子。段干木是一位历史名人,因有名而议论也多,有人说他姓段干,又有人说他姓段,更说他即是段姓的始祖;众说纷纭不可不予深究。关于段干木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史记》、《汉书》、《孟子》、《战国策》、《淮南子》、《高士传》、《太平御览》、《吕氏春秋》等诸书中。综合各家叙述以及现代研究成果,约略可以知道:段干木,芮城人,生于公元前473年,少贫且贱,为晋国之大驵心志不遂,乃治清节,西河(今河南安阳,他妻子冯氏,也是西河人师事卜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皆为魏将,独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2年)从子夏受经子夏为荐曰:“西河人段干木,有德行,隐居不仕”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文侯叹曰:“高士也”,遂留西河一月,日日造门请见,出过其闾而轼,其仆曰:“君何轼?”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趣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已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寡人当事之者也,吾日悠悠渐于影,子何以轻之哉!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后卑已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魏文侯四十五年(公元前402年),干木知其诚,不得已而见之,文侯以安车载归,与田子方同为王宾。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魏文侯礼段干木,国人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至阳狐,司马唐且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举兵伐魏,无奈妨于义乎?”秦君以为然,乃偃兵息鼓,辍不攻魏。魏文侯五十年(397年)卒,后八年(前389年),段干木也卒,享年84。唐朝华州华阴人吴筠有诗《段干木》赞曰:干木布衣者,守道杜衡门。德光义且富,肯易王侯尊。魏主钦其贤,轼庐情亦敦。秦兵遂不举,高卧为国藩。”西晋左思有诗《咏史·吾希段干木》云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緤,对珪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清代诗人刘廷瓒也有诗道:“负国毛州外,相传干木丘。清风兴儒立,高节抗贤侯。残碑一旁古,花园几树秋。两河源不断,千载共长流。”

段干木画像

历代的姓氏书有许多都把段干木说成是段姓的始祖,如:汉泰山太守汝南应劭撰《风俗通·姓氏注》以为:“段氏,段干木之后,姓段,名干木。”明凌迪知撰《氏族博考》云:“段氏,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改为段氏。”都以为干木而姓段者。以致在一些段氏族谱中,也不乏以段干木为段姓始祖者,如:河南虞城《段氏创修族谱·序》云:“粤稽段氏,为段干木公之后裔也。盖干木公之际,卜子夏、田子方为魏文侯师,文侯每过干木公之庐必轼,则干木贤德过人可知矣。”湖州人状元侍郎严我斯为济源县段国瑜撰写的《兰堂段公墓志铭》中说:“按段氏得姓,由先贤干木偃息魏藩,其后代有名臣。”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志》载有《段道超墓志》说:“有唐硕德段君,讳道超,以远祖干木,为魏文侯师,故子孙相沿不去其国,今为贝州永济县人也。” 也有人认为,之所以有“段干╳”的名字出现,是如同云南大理的“重名制”,所以段干木是姓段名干木者。
但众多的姓氏研究著述中都列有“段干”姓的条目,如:《世本》中说“段干氏,老儋生宗,魏將軍,封段干。生注及司,注生宮,宮生譜。”宋王应麟撰《姓名急就篇》中说“段干氏,魏邑名,因邑为氏。魏有段干木、段干崇,齐有段干明、段干纶,韩有段干越人。”宋周密撰《齐东野语》分析了历代学说,认为“按《史记》聃之子宗为魏将,封于段干。《抱朴子》亦云:伯阳有子名宗,仕魏有功,封于段干。审此,段干乃邑名耳,然孟子有段干木,列子有段干生,《史记·魏世家》有段干子,《田敬仲世家》有段干朋,《战国策》有段干纶、段干崇、段干越人。意者因邑以为姓,故木与朋、纶与崇、越人皆其名,而子与生则男子之通称耳。《风俗通·姓氏注》以为姓段名干木,恐或失之。盖战国时自有段规,疑段与段干自别。”宋罗泌撰《路史》说:段干,李姓邑也,初邑段,后邑干,因邑而氏。《魏世家》有段干子、《田世家》有段干朋,而《风俗通·氏姓注》乃以为姓段名干木,盖以《吕氏春秋》‘干木光于德’与《魏都赋》‘干木之德’之言误之。《唐百官表》遂以谓‘封段而为干木大夫’,疎矣。《幽通赋》云‘木偃息以藩’魏干木岂其名哉!姓书或更以为郑共叔后,抑又妄云。”这些论断都告诉我们,段干氏并非段姓,而是有始有系的一个独立姓氏。所以有这样的误解,大概是因为段干氏存在的历史较短、人数又较少的原因。全国历代段干氏的总人口究竟有多少,难以定论。在宋代编撰的《百家姓》486姓排名中列第461位,在复姓中排名第52位;在明吴沈撰《皇明千家姓1968姓中排名第785位,在复姓中排名第17位;这些书中虽然并不是按照人数的多寡排名,但也可见段干氏的总人口并不是太多,到了清康熙时,其《御制百家姓》排名436姓中就没有了段干氏;我国公安部根据20074月人口普查结果公布的300个姓氏排名中,也没有段干氏。
不过,按照以段干木为段干姓的诸书记载,段干木并非段干姓的得姓始祖,段干姓的得姓应为老子的儿子李宗。《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明应城陈士元著《名疑集》载老聃子宗,字尊祖。宗,一作崇,为魏将军,封段,又封干,因以为姓。《姓考》云:李耼之子宗,初邑段,后邑干,干段在芮城东北,干即诗之“出宿于干”,合二邑而为氏。”据此可知,段干姓的始祖应是老子的儿子李宗。关于李宗,史书中少有记载,唐高宗永徽四年(公653年)的《段志合墓志》中说:“其先,颛顼之苗裔。盖李宗自周适晋,仕魏献子为将有功,赐邑封段干大夫。孙木,文侯之师,偃息蕃於王室,因地命氏,遂立姓焉。”魏献子历晋昭公、顷公两世,当为公元前531~512年间事,李宗仕魏献子,生年当在此前。近人有著小说《老子传》说李宗生于公元前535年,当早于段规一代。他的孙子段干木生于公元前473年,于《江西鄱阳段氏族谱》相符。
关于“干邑”和“段邑”的地理位置,留下来的资料极少,我们只能根据一些能够见到的资料去推断。《诗经·邶风》中有一首邶地的民歌泉水,是写一个嫁入邶地的卫国女子想念家乡及亲人的歌。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邶国的始封地,或认为在今河南汤阴,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如东汉郑玄《诗谱·邶》说:“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即朝歌,今河南淇县)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说文解字》也说:“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后来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武庚、管叔、蔡叔被杀,原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

春秋初期诸侯国示意图

《诗经·泉水》一诗这样写道: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汨汨奔涌的清泉流入滔滔淇水,

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怀念卫国没有一天不魂思梦系。

娈彼诸姬,              众多曼妙的卫国美女环我而坐,

聊与之谋。            大家姑且一齐谋划个可行主意。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离家出游住宿在泲饮宴在祢滨,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女子有行更想念远方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             不禁问起随行的众多曼妙美女,

遂及伯姊。             我家乡那些伯伯姐姐可还安好?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离家出游住宿在干饮宴在言地,

载脂载辖,还车言迈。    我想将车轴涂满油驾车返回去。

遄臻于卫,             心中焦急要想立刻就回到卫国,

不瑕有害?             这样难道有什么不对令我召祸?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念卫国的肥泉只能望而生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    更有须城与漕邑令我思绪悠悠。

驾言出游,             但我能做到的只会是驾车出游,

以写我忧。             用游历山山水水倾泻我的忧愁。

诗中的泲、祢、干、言”都是邶地的地名。卫女居临流入淇河的泉水,其地应在汤阴县的西南部;,《汉书·地理志》说即济水,也就是现在的卫河,“泲、祢”即在汤阴县的东部在《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中说:“干,今名干河村。纪要:在顿丘界。今河北濮阳县北。或以为今河北尧山界之干言山。”卷五十九又解说道:“干言山,在河北尧山县西北。隋书地理志:内邱县有干言山。旧志:在尧山县西北四里,山势延袤数十里,接内邱县界。”《水经注》云:“河之西岸有竿城,盖即干城之讹也。”由此而言,“干邑”必定在春秋时的“卫”国和战国时的“魏”国境内,今汤阴县西部,全诗说卫女出游遍于邶国东西。“段邑”前已论证在今安阳县西部,“段”与“干”相邻,均在邶国国境之内。
关于段干氏的世系,《史记·老子列传》说:“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司马迁对段干氏家族世系讲的很简练,细审之,在这段简短的世系文字中,却有着明显的瑕玷。李宗生于公元535,而他的七世孙段干解为胶西王卬太傅,胶西王卬的始封在公元前164年,期间相差370余年,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何处呢?查陈士元著《名疑集》说宗,一作崇,为魏将军”倒是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宗”和“崇”是一个人吗?关于段干崇的事迹,在《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中都有记载,《史记·魏世家》说:魏安嫠王“四年(公元前273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段干子(即崇)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则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战国策》说:“华阳之战,魏不胜秦,明年(公元前272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公元前272年与李宗生年公元535,相距260年之遥,可知“宗”与“崇”绝非一人。清凉州武威人张澍撰《姓氏寻源》卷三十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云:“老子十三世孙名宗,事魏为将有功,封于段,因为姓。”因而知段干崇是“老子十三世孙”而“事魏为将有功”者,并非老子李耳儿子的李宗。所以《史记·老子列传》中说的“宗子注”应改为“崇子注”。
较早的段干氏人物有《列子·杨朱》篇中的段干生。其中说,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去世后,禽骨厘评论说:“端木叔,狂人也,辱其祖矣。”段干生则评论说:“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子贡卒于公元446段干生们的议论当是子贡去世不久的事,其时段干生已有相当的学识,若以50岁计,段干生生年当在公元前496年前后,可能会是段干木的父亲,此推断视乎太武断了点?
段干木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最早改为段姓的段干氏人物段干隐如。《三辅决录》说:“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隐如,入关去干字。”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也说:“段干因省文而改为段。”清琅琊王相著《百家姓考略》云:“[] 徵音。京兆郡。系出李氏。老子孙李宗仕晋,食邑于段干,世为段干氏。魏有段干木,子孙为段氏。唐国子监三史张舜公撰《唐故朝议郎段文绚墓志》也说:“其先武威人,长于京兆。得姓自周朝柱下史伯阳甫之后裔,封於段干,故因姓焉。” 湖北的巴东、恩施、江陵,湖南的澧县,四川的广安等地段姓,在他们的族谱中也都言明是段干氏省干而改为段氏的。段干隐如的改姓大概在公元前410年左右,《湖南岳阳段氏族谱》记录了段干木以下的段氏世系,甚为详尽。段干木有两个儿子,其长子段干大良,字隐如,入关改为段姓。隐如七世孙段鹦徙居杨洲。七世孙道节生六子,长自盈,次自富迁广西、三自敬居河南、六自演迁四川。十世永华除长子外,三子俱迁山东。十二世段五保迁贵州。十四世崇一为标骑将军,崇四迁通山。十七世通楚为武威太守,其二、三子段珍和段瓒迁陕西。十九世开传徙居直隶。二十二世段兴会汉成帝时为西域都护使。二十三世段果徙居广东,段彭官驻东漠九泉太守(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曾将兵救耿泰,击败匈奴,使其降中原,名标青史。子三:鼐、鼎、弼。二十四世段鼎,官任太原太守,后隐居,不入仕途。因访友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太平乡,见此地山水毓秀,就迁此地安居,殁后葬崇三里大井冲水坳。长子段溥,官居万康县(今甘肃康县)刺史,次子段颖官司隶校尉。三十世段同二生于东汉献帝二十年己丑岁(己丑岁为建安十四年,汉献帝刘协即位二十二年,也即公元209年)七月十四末时,官任太守,因朝政腐败,隐退。他的第五子段本梁,官为金华领,居华魏园庄。三十三世段楚儒,官任杨洲太守,生于西晋八年,殁于东晋元年(公元317)。他的孙子段运,神武赐爵,姑城(今苏州)侯。三十九世段晖,官至常伯。段晖的儿子段冯迁健康(今南京),再迁汉阳,子六:光玮、光贤、光銮、光菩、光喜、光权。光銮与光菩居汉阳,光权迁福建。其后的世系所列与其他段氏支派相混淆,所记名讳也有很大的差别,也就真伪难辨了。如:段光贤的儿子即为段志玄,而段志玄的七世孙即为段文昌,后有成及、成式、少连、千驷等。
段干木的另一个儿子,即是唐林宝撰《元和姓纂》中的“木子名同,为赵相。”段干同却未见其他记载,他应该是段干氏的第四代传人,延续了段干氏的宗祧。不过他的后代却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世系记载,我们只能在古籍中去搜寻段干氏人物的记载了。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有对段干朋的记载:“桓公午五年(公元前373),秦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桓公召大臣而谋,曰:‘蚤救之孰于晚救之?’驺忌曰:‘不若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若救之。’田臣思曰:‘过矣君之谋也,秦魏攻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于齐也。’桓公曰:‘善!’乃阴告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为得齐之救,因与秦魏战,楚赵闻之,果起兵而救之,齐因起兵袭燕国,取桑丘。”关于段干朋,在《春秋后语》中作段干萌,在《姓名急就篇》中则说齐有段干明”等,但都没有对他世系家谱的记载,所以也不能确定,他是否就是段干同的后代,若或是的话,由其活动的年代看,或许就是段干同的孙子。
在《战国策》中有关于段干纶的记载:“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全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而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此事也记在段干朋的名下,显然是个错误,但这也说明段干朋与段干纶的关系较为亲密,此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的记载相距42年,也许他们两人倒是父子关系。
《战国策》中还有一则关于段干越人的记载:“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驾,云取千里马,遇造父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牵长。故屋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行千里之行。今臣虽不肖,于秦亦万分之一也,而相国见臣,不释塞者,是纆牵长也。’”“新城君”其人可知,当为韩襄王时事,相当于公元前311~296年时的人。关于段干越人未见有其他的记载,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估计应于段干纶相去未远。
老子十三世孙段干崇以后的世系,《史记·老子列传》记载的比较完善,“崇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在《世本·氏姓篇》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老儋生宗,魏将军,封段干,生注及司,注生宫,宫生谱。”但除段干崇以外,注、司、宫、谱、假均未见有生平事迹的记载。
段干解的事迹见于《汉书·吴王濞列传》,段干解在胶西王卬家任太傅时,发生了“七王之乱”。西汉初年,经高帝刘邦、文帝刘恒两朝,分封了许多刘姓诸侯王,所封疆域占到四十个郡,大约与战国时期的六国疆域相当,而汉天子实际控制的地区仅相当于秦国的疆域;在经济上,各诸侯王除上缴给汉朝廷的献费之外,其他税赋等项财政收入均可自主支配,有些诸侯王还自己经营冶铁、煮盐、铸钱等事业,其富足程度甚至超过汉天子。所以一有矛盾激发,就会造成个别诸侯王的反叛,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乘文帝亲自击匈奴的机会,发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文帝六年淮南王长谋反,被废徒蜀,死于道中。景帝即位后,接受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景帝二年(公元前l55年),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卬六县;三年冬,削楚王戊东海郡,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卬联络,派中大夫应高前往游说,并以利诱胶西王说: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须大王。大王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胶西王卬勉强答应了起兵。胶西群臣或闻王谋,谏曰:“诸侯地不能为汉十二,为叛逆以忧太后,非计也。今承一帝,尚云不易,假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益生。”胶西王“群臣”竭力反对,这个群臣之中,就有段干解在。在张澍撰著的《姓韻》中说:“瑕子解为胶西王太傅,王卬与诸王起兵,解切谏不听,遂弃家避去。”
于是吴王濞与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济南辟光等,以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的口号,于孝景三年(公元前154)正月甲子,起兵反汉,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景帝采纳故吴相爰盎的建议,将晁错斩杀,并遣太尉条侯周亚夫、曲周侯郦寄、将军栾布、大将军窦婴率兵征讨。二月,吴王兵败,走东越,东越使人鏦杀吴王。楚王戊军败,自杀。汉将弓高侯颓当至,胶西王肉袒叩头汉军壁,谒曰:“臣卬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于穷国,敢请菑醢之罪。”并曰:“今者,朝错天子用事臣,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地。卬等以为不义,恐其败乱天下,七国发兵,且诛错。今闻错已诛,卬等谨已罢兵归。”将军曰:“王苟以错为不善,何不以闻?及未有诏虎符,擅发兵击义国。以此观之,意非徒欲诛错也!”王曰:“如卬等死有余罪。”遂自杀。太后、太子皆死。胶东、菑川、济南王皆伏诛。以胶西王在事件中所处的地位,其家属宗亲均被杀戮,其谋臣武将似也不能免,身为太傅的段干解,虽然已“弃家避去”,理当不能免。为了躲避诛杀,其后裔隐名改姓移居外地,逃散于山西、河南、河北、辽西等地,可以认为段干氏即是在此时,因此而改姓段、干、木、沫、李五姓的。段干氏是一个“短命”的姓氏,从老子生年的公元前571年算起,到段干解在胶西王卬任太傅终结的公元前l56年为止,总共也不过四百余年,历经20代人。此后,史书中再未有段干氏出现过。远徙“关外”的段干氏人口与原来被称为鲜卑段氏的人口相融合,使辽西段氏的阵容迅速得以扩张,成为一支强盛的民族,出现过不少知名人物。由于战事频仍,人们居无定所,能够留下来的家族资料极度欠缺,所以很难理清辽西段氏的分支世系。逃往辽西一带的改姓段者,大概因为辽西段姓支派繁多,又是“山高皇帝远”的缘故,还把段干木作为他们的始祖,故北宋雁门邵思撰《姓解》中说:“魏有辽西段干木”。
其他逃亡各地的改为段氏者,均隐姓埋名以求自保,据光绪及民国《邱县志》记载在邱县邱城东二十五里郝段寨旧有一座五圣堂庙,清光绪十三年重修时,从庙院中掘出石碑一方,上横书段干木故里五字,年月已不可辨。但该村并无段姓村人将此石嵌在庙门东侧壁上,以保存之。据悉在今山东冠县万善乡原属邱县飞地境内有河东段辛庄村人段某言,伊系段干木后裔。其他尚未见有明确的支系现世,但散见于各地的段干木遗迹却有许多。段干木墓据传有三:其一在开封府浚仪县。《太平寰宇记》卷一云:“浚仪县,汉武帝元年废新里城而立浚义县,属陈留郡。舆地志云:夷门之下新里之东浚水之北象而仪之,以为邑名。后魏以县隶梁州,后周改梁州为汴县,亦隶焉。隋废汴改属郑州。唐初置汴州县复归焉。今居郭内开封故城在即今为理之所也。段干木墓在县西北二十里。风俗传云“浚仪有段干木祠,能兴云致雨,干木死西土,魏王迁都之日,子孙收葬于此。”其二在郏州芮城县东北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卷五云:“芮城县,古魏国附庸邑今县西二十里有芮城。史记芮国,在冯翊界,鲁桓公三年,芮伯万为母姜氏所逐,遂居于魏,为晋所灭,今芮城是也。今县北五里有魏城,即毕万所封。汉以其地为河北县,属河东郡。姚秦于此置河北郡。后魏太和十一年自此移都于太阳城。后周明帝二年自县东十里移安戎县,于此置,寻改为芮城县,因古芮城为。唐武德二年,于此置芮州。贞观元年州废,县隶陕焉。段干木墓在县东北十五里。按史记魏文侯过段干木庐必式,卒,葬古魏城东,坟高三丈,有祠存。唐贞观十年,敕禁樵采。”芮城县西北二十七里山麓有段村,即段干木庐。芮城县西北二十三里段村有段干木庙。芮城县东十里东张村也有段干木庙。其三在汾州孝义县东北二十五里。见《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一。另有一说,段干木墓在济南府滨州西北十里。又有段干木祠在蒲州南一百二十里上方段村,元河东运司副使段禧之裔孙倡族众兴复之,即今上方祠。安邑县段村有段干木隐处,有元人段禧碑记。临晋县东北十九里有段雄城,云为段干木宅。

山东馆陶县(今冠县)郝段寨古石刻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段氏的由来虽然有一支是段干氏的改姓,但段干氏却并非是段氏的始祖。而且段干氏改为段姓的一支,与《江西鄱阳段氏族谱》合谱时,也不一定非要记为╳╳的儿子,可以单列一支。据上所述,大致可以列出段干氏的世系图,其中段干同一支,段干崇以前的世系只是一个代序,因为他们之间并非有确证的父子关系:


作者简介


段浭新,男 ,1940年10月出生,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共党员,工程师,中国科协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会员、河南省税务局副调研员退休干部。退休后,专注于段氏历史文化探讨,在《寻根》杂志、《段氏统谱》内刊以及“寻根网”、“段氏宗亲网”等处发表《段氏探源》《段氏与段国》《段国殷民后裔》《百忍堂子闲余钞》等多篇系列文章,2015年创修《安阳县东稻田段氏族谱》,2019年6月辑录出版《中华段氏历代诗词钞》。

隐士段干木


欢迎各位宗亲好友转载、转发留言评论、发表观点、并点右下角的“在看”,以示鼓励,一起宣传段家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司马迁推解老子之七.老子之子说了什么
陈氏南迁五次入闽的过程
前汉书 卷四十
《史记·五帝本纪·周本纪》毕万世系外纪
颍川世系
2019年全国Ⅰ卷Ⅱ卷Ⅲ卷文言文阅读挖空训练(教师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