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越大越逆反,根源在家长的不当管教,教育孩子要符合成长规律

文/思呈老师(原创),转载请标明。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有好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地位,都尽力的去为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关于孩子的成长,可能父母唯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觉得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就都没有问题,那其实有些本末倒置了,家庭教育才是父母最应该重视的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基础教育,缺少了恰当的家庭教育,孩子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再好,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很多父母总是习惯把“我们那时候怎么怎么样”、“我就是这么长大的”、“过去都是这么做” 等等这样的话语挂在嘴边,其实,社会环境在高速的变革中,时代在进步,过去的所谓经验,并不一定正确,反而可能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枷锁,这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一直采取想当然的方式,或者凭借自己的心情去管教孩子,当有一天孩子长大了,过去错误的方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青春期的集中爆发,这时候家长又开始说孩子“不是那块料”、“天生就那个样”,把教育的失败推给孩子的本性,这是一种特别不负责任的行为。

问题孩子往往产生于问题的家庭,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家长身上问题的映射,并且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

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其成长的环境以及早期所受的家庭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家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家长的眼界格局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家长给了孩子错误的示范。

个人的专业技能有多精,取决于花多少精力去研究,一个人未来的事业能做到多大,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越优秀的人,越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成长方面,越是平庸的人,越是喜欢把大把的时间放在休闲娱乐上面。

家长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当中去学习,如果你希望孩子努力读书学习,那么就应该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而不是一回家就瘫坐在沙发上刷手机玩游戏,给孩子做了个坏榜样,却只会一味的去要求孩子努力,这样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2、经常给孩子灌输不当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对于事物好坏标准的判断,往往是基于他们内心价值的观念,如今很多人在判断一些事物时,总是习惯拿金钱、地位、利益去进行衡量,并且不断的向孩子灌输这种价值观念,比如,哪个专业赚钱多,便要求孩子以此作为学习目标。经常这样去教育孩子的人,最后往往会在教育上吃大亏。

这种不恰当的价值观念,一旦深入到孩子的价值体系当中,就会对孩子产生一生的影响,导致孩子在未来做包括事业、感情、生活,等一些选择的时候,就会首先以利益为导向,容易陷入到利益的泥沼当中难以自拔。

3、家长过于急功近利。

这是很多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孩子的心智状态,拔苗助长式地要求孩子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基于自己想要的结果,想当然地去规划孩子的成长,强行要求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没做好就以笨、懒这些词语去打击孩子,全然不考虑孩子本身。

其实,做任何事情,太注重眼前得失都不是长远之法,尤其是教育,孩子的成长应该是马拉松式的,保持合理的节奏才能持续靠近目标,而不是短跑,需要短暂的爆发。,不要被短期内的失败所束缚,比如一次考试成绩的失败,一次名次的下滑等,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才能在未来厚积薄发。

孩子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成长节奏,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和水平,恰当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孩子不断成长。

1、坚持底线和原则。

很多父母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展现权威者的形象,对于孩子经常使用命令的语气沟通,如果孩子不适合自己,轻则训斥,重则打骂,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的伤害很大,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一些性格比较倔强的孩子,就会逐渐用逆反的行为,来进行抗争,而性格比较懦弱的孩子,则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当内心的负面情绪积压太久,而无法得到恰当的引导,就会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来。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好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做自己,而不是一味的控制和打压,更不是纵容和娇惯,教育孩子要做到恰当和适当,最忌讳的就是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极端,过分的严格或者是过分的宽松,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要学会在家中树立规矩,坚持原则和底线,逐渐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教会孩子自我经营管理,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

2、学会在适当的阶段变换角色。

带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这就需要父母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来适应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一套方法可以一直适用于孩子,在孩子不同的阶段,父母要懂得去变换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去介入到孩子的成长当中去。

比如:

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是孩子的保护者,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在孩子3~6岁时,家长是孩子的管理者,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在孩子6~12岁时,家长是孩子的引导者,让孩子在正确的轨道上成长。

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做朋友。

总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家长要适时的去调整自己,不要总是喜欢高高在上的去审视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以彼此适合的方式,去介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孩子才更加愿意去听从你的建议。

3、要懂得尊重孩子。

有些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经常会当众去批评孩子,有时候甚至会拿孩子的缺点,当做和他人沟通交流的话题,让孩子当众出丑,这对于孩子的自尊心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孩子在自卑和别人的嘲讽当中,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会轰然倒塌,会变得破罐子破摔,心里会想着:反正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干什么在你们眼中都一文不值,那我还改变什么?

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无论是批评孩子的过错,还是责骂孩子的缺点,都一定要顾及孩子的颜面,孩子的内心敏感而脆弱,需要父母小心的去呵护,你多给他正面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孩子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强大,而经常对斥责和嘲讽,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降低,也会变得敏感而自卑。

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就是问题孩子,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很叛逆,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时,父母应该多去反省自己,是教育方式有问题,还是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恰当,当你开始从自身去改变时,孩子往往就会跟着做出改变。

让更多家庭和谐幸福,帮更多孩子健康成长,欢迎关注、转发,有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师,专注于家庭教育智慧的传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妈妈书单| 10本豆瓣高分育儿书,推荐给育儿路上困惑求解的父母们
轻松做家长 养育好孩子
不去过多干涉孩子的父母是好父母
最好的朋友是自己│煦舟教育
治孩子作业拖拉、磨蹭,这个妈妈的做法绝了!值得每个家庭借鉴!
8个让家长最纠结的教育难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