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孔子(六)

孔子说“四十不惑”,我们很容易相信,他是个十分博学的百科全书式的老师,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他的博闻强记的记载,如“吴国防风氏”的骨头,季氏家的“石羊”,陈惠公的木杆石头镞的箭等的问题,孔子对前来询问的人都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但事实肯定远非如此,孔子绝对不是通才、全才,更不可能全知全能,毫不夸张的说,孔子的知识总量不会比一个现在的初中毕业生多多少,但我们可以确定的事是,一个人的境界跟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为什么他会确信地说他四十岁就会不惑了呢?

回到《论语》,谈迷惑的地方只有两处,第一处,子张请教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你爱一个人,希望他活得好;你恨一个人,希望他立刻死去。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那不是迷惑吗?第二处,是樊迟问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一时的愤怒忘记了自己的安危,甚至让父母跟着受累,那不是迷惑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惑不是认知上的困惑,是一个人情绪感情上的困扰。

惑的反面就是“知”,论语中,“知”这个关键词出现了一百多次,表面看来,孔子非常重视“知”,重视作为人要“知”。既然“惑”不是认知上的困惑,人的“知”到底是什么?哲学上,“知”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知道,另一种“知”是知道“什么是知道”,即反思自己的知道是否真的知道,这叫二阶思维。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中的最后一个“知”就是抽象的二级思维。二级思维的意义,它可使人从社会的具体情境中走出来,独立反思自己知道什么。苏格拉底也说过“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但他反思的目的在于求知,认识自然知识,认识真理,苏格拉底认为求知就是人生的意义,道德只是求知的结果,运用理性追求知识是古希腊的终极关怀。而孔子的知是要指向人世间的人伦关系,知是知礼,知善恶的知。《论语》中,子张就当时颇有清誉的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事例,问孔子他们的行为是否可以称为“仁”时,孔子说,“未知,焉得仁?”意思是,这两个人不知道什么是仁,他就无法做到仁,可见孔子讲的知是人对道德意识的知,不能单凭一个人的外在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就说他是有道德的人,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要求”,即一个人没有对道德的觉醒,不能把道德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时,他是不能达到“仁”的标准的。

 “知者不惑”,不惑的孔子已经成为了知者,他所强调的应该是人的理性精神,不是人的知识,是一种价值判断力,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孔子要弟子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形成这种价值判断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也就是人的道德觉醒,道德觉醒之后,以道德为理想追求的人就是“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对道德的追求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顷刻都不能离开的价值追求。四十岁的孔子不惑了,意味着孔子理性精神的确立,这种精神的确立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意义之上的。

孔子的“不惑”即是知,不是充塞于大脑中的大量知识,知是理性精神下人的道德自觉,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求,也即“志于仁”的生命历程。“仁”是一切道德的总和,“仁以为己任”,孔子把道德视为人追求生命意义的一种严肃自觉承担,并且认为人对道德的追求与外界毫不相干。当子贡问孔子说,伯夷叔齐他们当初礼让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生活艰难困苦,是不是后来两个人怨悔了呢?孔子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他们追求的是仁德,然后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可见,孔子“志于仁”不是情绪化的偶尔为之,是一种理性下的价值追求。当一个人有了求仁的意志,假定天下人都不讲道德了,我仍然会坚持操守;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了我一个人,道德也是我值得追求的。道德不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也不是外在教条的约束下的选择,更不是获取社会名誉、地位、声望的手段。孔子赋予道德高于现实社会的超越性,从此以后在求仁的路上不再受政治现实的困扰,也不会被情绪困扰,成了人追求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人人追求做有道德的君子,就形成了社会的共同道德和秩序,中华文明就不再随礼崩乐坏而消亡,他开创了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大传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开放和比较的视野之下阅读《论语》
怀德怀土细思量——《论语》悟读【75】
孔子18条令人受益的经典名言语录
所谓好学
《论语》通译 (八)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2课时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