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弯里那一抹彩虹

从县城出发,沿着灵新公路西行大约40多公里的山弯处,有一个地方非常耀眼,与周围的环境、房屋格格不入,很不协调。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哪个富豪在这里建的别墅和休闲山庄呢!

这就是新集九年制学校。

学校坐落在公路旁边的一个山弯处。这里地势相对比较开阔。背面是山和层层叠叠的已经坍塌了的废弃了的窑洞。左右两侧全是庄户人家。横的、竖的、斜的,七零八落的各色房屋把学校圈在中间。有土墙青瓦的老式房子,也有红墙红瓦的砖木房,还有瓷砖贴面的平顶房。学校门前是一条约4米宽的柏油公路。公路前边是农田,农田再往前是一条河,河的对岸是山。南北两山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300米左右。沿公路继续西行1公里就是原新集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本世纪初,这个乡和相邻的一个乡合并了,政府也就撤销了。学校前不着乡后不着村(居村委会还有1公里),算是一个典型的“社学”。学校之所以建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地方,是有历史原因的。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是一个造纸厂和酿酒厂,后来停办了,就变成了学校。

说起来,这还是我的母校呢。

我小学五年级开始到初中毕业一直在这里上学。后来又在这里工作。前后跨越20多年,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了这所学校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那时候我还不满12岁。那一年,我们村上的小学从完小变成了初小,撤掉了五年级。(当时还没六年级)那一年我正好上五年级,就在距家30多里外的新集八年制学校上学了。(当时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因此叫八年制。)说起来我还得感谢我的父母,能够让我继续上学,才有了我的今天。那时,刚包产到户不久,家里非常穷,也很缺劳力,人们对上学读书也不怎么重视。用农村人的话说就是:只要识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子”就行了。和我同龄的伙伴有好多小学没读完就回家放牛放羊去了。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幸运的。

当时的学校比现在还小,几乎没有操场。每个年级都是一个班,总共有八个班。不过学生比现在多很多。每个班都在五六十人以上,教室里挤得满满的,连后门都堵塞了。围墙全是土打的,有好多地方都塌掉了,用树枝和木柴堵起来。墙头上长满了杂草。学校共有五栋房子。其中三栋是教室,两栋是老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房子全是土木和砖木结构的瓦房。有三栋已经十分破旧了,经常漏风漏雨。我们离家较远的学生和一部分老师住在校园里一个废旧厂房里。厂房又高又大,里面黑乎乎的,很潮湿。中间有走道,两边是用木板隔开的一格一格的“小匣子”,用来住学生和老师。类似于现在的双面楼,不过是尖顶的,只有一层。不知是当时年龄小还是胆子小,白天走在里面还有些害怕。学校没有食堂,老师都是自己做饭吃。有一个驼背的老头专门为住校学生烧开水。那时候是六天工作制,我星期六下午放学后步行三四个小时回家,星期日吃过早饭,用布袋背上一周的口粮又去学校。期间还要经过几条河。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五年。到初二那年,家里日子有所好转,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上学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多。其实最难熬的不是走路,而是吃住。我们每顿饭都是开水泡馍。家庭好一点的还能放点自家腌制的咸菜、炒菜、油熟辣椒什么的。冬天,馍冻成了冰块,像石头似的掰也掰不开。夏天就发霉长毛了,也只能凑合着吃。那时候饭量大,吃得多,一周带的馍数量有限,还不能放开吃。因此,经常发生“丢馍”的事件。住宿的条件也非常差。一般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挤在一个宿舍里。床是用砖头和木头把好多木板支起来连成的那种大通铺。窗户上几乎没有玻璃,屋顶还能看见阳光和星星,风尘和麻雀随便出入。床铺上、馍袋上到处都是麻雀屎。那时的冬天好像格外冷,我们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一直住到初中毕业。

后来我考上了师范。毕业后又回到这所学校当了老师。学校面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不是很大。原来我们住的那个大厂房没有了。另外增加了三栋土坯房,办起了职工灶,学生人数也比以前减少了,每班基本上是三四十人。当时,学生除过缴纳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以外,还有勤工俭学费。我们学校由于地处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勤工俭学不直接收钱,而是把学生领上外出劳动,进行创收。上山挖药材,到农场掰玉米、锄草、摘山楂等。每个班都分配了任务,完不成的再收取现金。另外,冬季烤火以及师生灶用的柴火都是我们把学生领到山里去捡拾。那时也没有家长告状,也没发生啥安全事故,学生也乐意干,一切都很平顺。

又过了几年,学校新修了大门,学校正面的土围墙变成了砖墙,还新建了两栋砖瓦房,建起了微机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等。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见到了电脑,摸上了键盘。老师上课也用上了投影仪。

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学校彻底消除了土坯房,修建了三栋砖混结构的平顶房,土围墙也全部变成了砖墙,校园面积也比原来扩大了一些,建起了操场,增添了体育设施。更让人高兴的是学校门前的公路由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老师们去县城办事更方便了。

2010年,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了上学和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几个20年?我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的。那里有我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有我的老师、学生、同事,还有可爱的乡亲。我和那里的群众比较熟悉,工作也很顺心。虽然学校地处山区,又远离街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习惯了,心安了也就不觉得有多苦了。那里的学生很听话,老师也很敬业,好多老师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辈子。

2017年寒假,我探亲路过那里。远远地就看见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仿佛在向路人招手。红白相间的楼房显得格外醒目。我在校门口驻足停留了好长时间,拍了照留了影。

变化太大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过去的房子全都不见了,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是两栋崭新漂亮的楼房。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安装了路灯,建起了花园、草坪,栽植了许多常青树,还附设了幼儿园。整个校园显得宽敞、美丽、大气,是方圆几十里最漂亮的地方,更是当地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自从国家实施“全面改薄”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以来,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每个班级都接入了互联网,安装了电子白板,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有专门的学生公寓楼和餐厅,所有学生每天都能吃到免费的营养早餐,而且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贫困寄宿生还能领到生活补助费。

现在的学生真是太幸福了!这些变化过去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如今全部成为了现实。这得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以及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在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人生能够重来,我愿意背上书包在这样的环境里去上学。

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烛颂"征文】兰采勇| 在村小教书(110)
我们上学那会儿
短篇小说连载 | 百年水车《山中,那一支歌》(第九集) 大结局
我的老师
故乡小学
【活着】山巅小学 2015.03.20 腾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