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作者:中国法治文化高级调研员薛志鹏


作者:中国法治文化高级调研员薛志鹏

现今,有某些人,厚颜无耻的冒充国家某些机构,胆大妄为,打着公益旗号,大肆宣扬所谓的大爱,巧言令色,拉大旗作虎皮,瞒天过海,利用不明究竟的善良人,缺不缺德?而暗地里只为自己谋取私利,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某些人的所作所为,人面兽心、罪孽深重、人神共愤。

这些长期存在,见风使舵,欺上瞒下,愚蠢至极。看着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是龌龊不堪;看着经常粉墨登场,实则是跳梁小丑;看着冠冕堂皇,实则是面目狰狞的鼠辈,不过狼子野心颇大。请问,你们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吗?还有很多人不明就里,盲目追随,甚至有的人迫于淫威,不敢声张,可叹不可叹?悲哀不悲哀?某些人,首先“乖舛”了伦常,自己一定会为自己的不端恶行付出应有的代价。也就是说,德行要同所在的地位和所扮演的社会、家庭,团体角色相配,否则必定会招至巨大灾祸。

《朱子治家格言》有云: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说:伦理、人常如果混乱,(国家)很快就会灭亡。一个人的德行跟他的地位不相符合,肯定会带来灾难祸患。

这里的“伦常”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五伦’关系,也就是伦理道德,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是五伦大道,是人类存在的五种正常关系,违背了这五种关系都是违背“伦常”。

‘伦常乖舛’中的‘乖舛’就是违背、出格、偏离的意思,是否定、违背了伦常,‘立见消亡’就是马上就会遭祸或者报应。道德,是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等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道德和文化有密切而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间或带有意识形态的烙印和人文色彩。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和区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道非道,非常道,道是自然规律,是人类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之一,也就是按自然规律做人、做事,不影响社会原则和侵犯大众利益为基准,做有德行的人。

做人守义,对国家、社会道德层面有责任感。做事能合正道,为人不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喜爱,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而得,横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受祸失败,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却以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留美名于千古。

做人做坦荡无私,清正廉恭的人。清清白白、端端正正、无私欲无邪念,不作亏心等恶事。待人接物诚诚实实,办公做事有始有终、临财不苟、遇色不迷,心清而欲寡。人贵在身清,重在崇德,惜在心廉,家虽贫亦不贪求分外之利,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之坦荡无私,清正恭廉。

做人要有羞耻心。耻者为人之本性,本性纯善而无恶,所谓人之良心,‘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有了羞恶之心才能知耻,知耻而后良善,知羞耻之人做事光明正大,不知耻者心身不端,行为不正,无论如何掩饰,但日久见人心,终究会水落石出,大白于天下。

做人忠君爱国。所谓忠者,真心诚意做事合法合理,竭尽心力至公无私,所报无谎,所言无虚,做事不怕人见,不怕人耻笑。不作亏心事,光明磊落,对得起国家对社会,对自己良心无愧,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既是爱家,有国方有家,没有国家对君之庇护,安有尔祥和的生活?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道德的产生和延续是人类社会思想准则的进步和跨越发展,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不断的演化出新思维和新的,适应时代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的延伸和逐步完善,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善恶都是自然界的一种能量,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很多时候,人们只注重学习技能,而忽略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频频引发各种招摇撞骗的恶性事件,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善行、仁德、良知,除个别个例是先天具有,大部分是后天培养得来的,也就是说:人皆学而知之。专业、文化学习的越多,越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孔子、孟子,庄子,诸子百家,也不是天生的圣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磨炼而成就万世之师、名垂千古。

只要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德行会逐步提高的,那所谓的灾殃,全交给命运吧,人无法选择‘命’,但能改变自己的‘运’,逐渐改变自己的‘运’,只要心存善念,恪守原则,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你的‘命运’也会在你的努力下改变。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纵观中国的道德发展历程,有着脉络清晰的道德发展轨迹。

孟子提出‘五伦’,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宋代以‘八德’为准则,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口号,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相辅相成,相互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推陈出新,随着道德的新诠释,也直接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

道德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提供依据,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相继提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化。‘人、家、国’,这三个概念为本,在当代有了全新的辩证和深层次统一,反映出当今人际关系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思维,新主张,从而建构与新社会相适应的新道德、新准则,在新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构建新社会秩序,道德新标准,推进新历史时期的中华道德新发展。

奉劝某些骨子里打着如意算盘,自认为黑暗中作孽而神不知鬼不觉的某些匪首,早日悬崖勒马、奉公守法、做好自己,莫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追悔莫及,铸成千古骂名,永世不得安宁。

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生百年匆匆一瞬,金钱和私欲就那么让你利欲熏心,飞蛾扑火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吧!若再一意孤行,必定死无葬身之地,悔之晚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趋吉避凶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什么意思
《德不配位》视频以及观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