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玉斌:甲骨所见文辞及人工痕迹的分层次动态观察

一、从北大藏“三壮*云”胛骨说起

讲座伊始,蒋老师以一版现藏于北京大学的“明星”胛骨引入(著录于《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1436号,以下简称《北大》;又见《甲骨文合集》13399号,以下简称《合》),在这版胛骨正面有四列涂朱刻辞,其中的“之夕⧄雨;庚子酒,三壮*云

(弥?),其⧄;既祝*,启”等刻辞生动记录了商代气象,是十分珍贵的史料。蒋老师指出,在这段刻辞的“酒”和“三”字的左侧位置,有一条纵向的沟槽,表现在拓片上就成为一条“白道”,既往学者的研究中对此关注不多,但是这类沟槽或者说“白道”,却经常能在胛骨照片和拓片上见到。蒋老师又举出《合》7556、《合》6284、《合》36887、《合》6667、《合》6057等片,上面也都有类似的纵向痕迹。

北大藏“三壮云”胛骨照片、拓片、血管压迹特写 左,《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选(1998)》第100号;中,《合》13399正;右,《北大》1436局部

蒋老师指出,这些痕迹是牛的血管行经肩胛骨表面时,彼此适应形成的血管压迹。之前在厦门大学的讲座中,蒋老师曾将这类痕迹称作“短竖沟”(蒋玉斌《殷墟胛骨短竖沟的证认及其甲骨学意义》,厦大中文系出土文献系列讲堂第一讲,2022年12月11日)。结合讲座后同行的讨论,考虑到龟甲内侧与血管接触的表面,可能也会形成类似的血管压迹,且其方向不都是纵向分布的,因此目前仍暂宜用“血管压迹”统一指称。血管压迹是甲骨原生的痕迹现象,与甲骨文辞在不同的层次上。

认识到甲骨上存在血管压迹,有助于甲骨文的正确释读。蒋老师举出了另一版现藏北大的甲骨刻辞,在《北大》136(=《合》15714)号甲骨的骨扇近下部,有一处刻辞:“庚寅酒彡、劦。九月。”其中在“劦”字上方,就有一条纵向的血管压迹,过去似乎均当作了文字,误释为“十”。类似的血管压迹在这条卜辞下方还有一条,两条痕迹可以相互验证。

左,《北大》136及其局部;中,《合》15714及其局部;右,蒋玉斌摹本

从正确辨识出胛骨上的血管压迹对甲骨研究与文辞释读的重要作用出发,蒋玉斌老师进而提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思想,即研究甲骨应重视文辞和各种痕迹的层次性。

蒋老师以甲骨的“生命史”为例,指出甲骨从骨骼的原生形态,到最终形成今日的状态,中间要经过基本整治、刻写记事刻辞、在占卜时钻凿和烧灼、坼裂呈兆、刻兆、刻写兆辞、卜辞的刻写标记修改、卜辞的涂饰、保管处置乃至今人行为等多个环节。也就是说,甲骨上的文辞和人工痕迹均经多次操作,是多个层面的叠合;今天看到的静态形象,实是“层累地形成”的,是若干动态过程的积淀。若不加分别,简单机械、单层单向地看待,就会错过很多重要信息,甚至造成误读、误解。

接下来,蒋老师在甲骨上的血管压迹之外,又用以点带面、举出个案进行分析的形式,接连选取了16个甲骨实例,从四个角度分别对甲骨上的文辞及人工痕迹进行分层次的动态观察,分析各层次间的关系,对甲骨上的丰富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和解读。

蒋玉斌老师在讲座现场

二、甲骨上各种现象所属层次的认定

首先,蒋玉斌老师着眼于长时段历时层面,考察了商人对甲骨进行处理前后叠加在一版甲骨上形成的各种痕迹,并将它们所属的层次进行了划分。蒋老师举出了三个例子。

例一:在商人处理甲骨之前,甲骨表面原生的血管压迹形成的层次。多表现为肩胛骨上的纵向沟槽,已见前述。

例二:在甲骨出土后,后世在原有甲骨上伪刻造成的层次。蒋老师举出《英国所藏甲骨集》补9为例,本书编著者已经指出,这版甲骨上的大部分刻辞为后人伪刻;蒋老师在此基础上,对本属于商人刻写的卜辞的范围和释文又做了修订。

左,《英国所藏甲骨集》补9

黄色字是蒋老师认为的商人刻辞,其余为后世伪刻;

右,《合》8359+36417缀合后正反面照片(蒋玉斌缀)

例三:在甲骨出土后形成的现代划痕造成的层次。蒋老师以《合》8359为例,这版甲骨现藏国家图书馆,从照片上看背面有一道纵向贯通的划痕。蒋玉斌老师曾将这片甲骨与同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合》36417相缀合,发现划痕并未贯通至《合》36417背面。这说明这条划痕是在甲骨出土碎裂之后形成的现代痕迹。

三、与甲骨处理、契刻操作相关的观察

接下来,蒋玉斌老师对商人在进行甲骨处理、契刻操作时遗留的痕迹进行了举例说明,并讨论它们分别形成于甲骨“生命史”的哪一环节。蒋老师举出了两例。

例四:甲骨上的钻孔。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甲骨上,经常可以看到成对出现的圆形小钻孔。其中如《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以下简称《花东》)443号腹甲左后甲位置上的一对小孔,整理者发现其内壁上还隐约呈现出细绳的痕迹。这是由于甲骨在烧灼呈兆以后,甲骨沿卜兆或钻凿方向断裂,商人用打孔穿绳的办法,将断裂的甲骨绑缚在一起形成的痕迹。此外,还有些甲骨上的钻孔,是用来编册或用来将其拴系在其他器物上的。这些都是在甲骨占卜、刻辞之后形成的。

例五:对契刻操作层次性的观察。蒋老师在这里又进一步分作两个小例,指出契刻的“层次”可视研究需要而定,以动态的眼光去看。如刻写时的“笔顺”,最常见的是先竖向再横向,部分甲骨文(连续)缺刻横画,就是刻手在刻写完竖向笔画后,未完成下一层次造成的(如《合》24440);近来葛亮、赵孝龙等学者的显微观察还发现,有些刻辞在刻写之前,还会用锐器先打草稿浅刻一遍,而后正式刻写。

左,《合》24440(局部)右,甲骨刻辞利用锐器“先写后刻”(赵孝龙《甲骨文字契刻方法的初步显微分析》)

四、与认清字形、考释文字相关的考察

在这一部分,蒋玉斌老师专门针对甲骨文字进行讨论,指出甲骨上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痕迹叠压在一起,会对甲骨文字的释读和理解造成影响,需要我们对叠加在字形上的各个层次分别进行离析。蒋老师举出八个案例。

例六:原刻与改刻叠合。在刻完一个字形以后,对原刻进行改刻,叠加在原刻上,造成笔画往往相较正字更为复杂或变形。蒋老师举出《花东》361上的“祝”字曾被改刻(蒋老师并怀疑改刻后的字很可能是“祷”)、《合》3808反在“来”字的字形上用更清晰的“以”字覆盖、《殷虚文字丙编》(以下简称《丙编》)22号“于”字改刻为“人”字、《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2426.1375兆序“八”改刻为“九”等例进行论述。

左,《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2426.1375兆序“八”改刻为“九”

中,《合》21473所谓“㐺”字(箭头指示处)

右,《合》1098所谓“仁”字(箭头指示处)

例七:不同刻次的组合。蒋老师举《合》21473为例,一些工具书据此版认为甲骨文中存在“㐺”字,其实已有研究者指出,所谓“㐺”字其实是是横向的“从”和“人”的组合,它们出于两个不同的刻手。

例八:不同性质文辞的混合。如早期的甲骨文工具书中或立有“仁”字头,另有学者据此讨论商代已有后世所说的“仁”的观念。但复核原片(《合》1098)可知,所谓“仁”字其实是将命辞中残存的“羌”字下半与兆序“二”误合为一字的结果。

例九:残损对字形的干扰。蒋老师举出《丙编》1中的“䡴”字,在《丙编》的拓片上和史语所网站的彩照里,在表示冲车前面装配锐器的柄部,都有一个斜向类似尖刺的部分。蒋老师指出,对照更早的著录书可以发现,这其实是更晚些时候甲骨上的残损,并非是字形原有的笔画。

例十:删改造成的影响。蒋老师又分别举出小例说明,甲骨文刻写后的删除、剜改、刮削痕迹,经常会对文字的释读造成干扰。《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中或认为甲骨文中有“卌”字,见于《合》226正,核查原片可知,这是在卜兆的兆枝上纵向划线,表示该卜兆废弃不用。又如《合》22103,在右后甲的一条对贞卜辞中误刻了一个“亡”字,刻手就局部进行了剜除处理,从拓片及照片上我们还可以在剜除的边缘看到残划;类似的例子又见于《合》22048午类子卜辞,上面的多处地支“辰”被挖掉,又在其上方改刻上“寅”。这些例子都是刻写和废除两个层次在甲骨上的叠合。

左,《合》226正局部,箭头所指处为删除的兆枝

右,合22048局部拓片、摹本(蒋玉斌摹)

摹本箭头指示处为剜改的地支

例十一:有意刮磨造成的影响。蒋老师指出,屯西类子卜辞喜欢在豕牲的形态上做文章,会把其头部刮磨,大概表示如何处置头部。这些刮磨对文字的表意进行了特定的改变。

例十二:卜兆对认识字形的影响。蒋老师举甲骨文中其实没有“㓞”字为例。许多古文字工具书都将《合》14176正中的

形释为“㓞”。实际上商承祚先生早已正确释出这是“勿”字,胡厚宣先生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它刻写在了卜兆的位置上,导致容易被误认为是“㓞”。此版背面此字对应位置恰好有一组钻凿,可证胡先生所说之确。类似的例子又见于《合》8250(现藏国家图书馆,编号2181),在左首甲位置上有一个“付”字叠压在卜兆上,致使有些甲骨工具书误将此字认为从攴,另立新字头。

▴左,《合》31993局部(屯西类)豕牲的头部被有意刮磨

右,国图(北图)2181红色部分为叠压在“付”字下的卜兆

例十三:存在未完成的层次,也会对甲骨文字释读造成障碍。蒋老师指出,有些过去认为的疑难辞例、未识字,有可能是笔画缺刻的结果。他以《合》15656的“燎

”为例,过去学者或将“

”释为“十”,将“

”字当做仅一见的独立字头处理。其实对比《合》14770等同类辞例可知,这其实就是“燎于

”缺刻横画的结果。

五、与文辞行款、整版布局相关的考察

在这一部分里,蒋玉斌老师着眼于甲骨刻辞的行款和整版布局,对甲骨文辞的刻写顺序、刮磨后改刻、空刻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他举出四例着重分析。

例十四:《合》10405的改刻。这是一版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明星”涂朱大字胛骨,正面由两道纵向的界画线将骨扇部划成三个区域,分别刻有三条卜辞。中间的一条癸巳日占卜的卜辞,验辞中记载商王田猎时发生“车祸”,是非常著名、素为大家所熟知的。蒋老师最早注意到,在这条卜辞的下方,还隐隐可见有被刮磨掉的刻辞痕迹。而后崎川隆先生又对刮磨掉的字迹、刮磨的原因进行了复原和解释。崎川先生认为这版甲骨上的三条卜辞,是最先刻写最左侧的癸酉辞,再刻最右侧的癸未辞,最后刻写中间的癸巳辞;在刻写癸巳辞时,起初在第一列刻完“王占曰”后换行,但在刻到第二列中部时,发现剩余位置已不能容纳全辞,于是刮磨掉第二列已经刻完的几字,又在第一列下补刻了“乃兹亦”三字后再换行。这样,中间三列位置恰好容纳下全辞。

左,《合》10405彩照

中,《合》10405癸巳辞下部叠压的刮磨刻辞痕迹局部

右,《合》10405摹本

绿色字为刮磨掉的刻辞(蒋玉斌增补崎川隆摹本)

蒋老师在崎川隆先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其实从高清照片可见,在癸巳辞第一列第二列的最下部,也可以看到刮磨掉的刻辞痕迹,被刮磨掉的应该是这版胛骨右下方记事刻辞的后半部分。蒋玉斌老师将其与新近缀合的《合》1035正+8038相比较,指出二者所记为同文,并完整复原了己卯日的这条记事刻辞:“己卯,媚子廣入宜羌十人、(宀+羊)又一牛,于右,在磬京。”癸巳辞最早刻写到“王占曰”后转行,本就是为了避让己卯辞的后半部分,但是刻写到一半时发现空间不够,于是刮磨掉了第二行已刻完的6字,同时也刮磨掉己卯辞的后半,以扩大每行容字量,刻完全辞。从刮磨的字在全辞靠中部的位置来看,刻手在刻写到此时,对剩余全辞的字数已有精确的估计,这说明这段较长的占辞应不是在刻写时才组织语言的,而更可能是刻手参照着某些已有的文本抄刻的。《合》10406与《合》10405同套同文,二者在刻写时可能有参考关系,或者都参照了相同的底本,这说明有些甲骨卜辞应属于二手的转录文献。

类似的刮磨掉已有刻辞再重新刻写的现象还见于张惟捷先生、宋雅萍女士讨论的一版龟背甲刻辞,在现有刻辞下面隐约可见刮磨掉的类似家谱刻辞的痕迹(张惟捷、宋雅萍《从一版新材料看甲骨文家谱刻辞的真伪问题》)

《合》13517+《殷虚文字乙编》6087+R60751

(张惟捷、宋雅萍《从一版新材料看甲骨文家谱刻辞的真伪问题》彩版一)

例十五:《库方》1506家谱刻辞的观察。《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以下简称《库方》)1506收录了一片近似谱牒文献的“家谱刻辞”,格式一般为“X子曰Y”。对这片甲骨的真伪,学者过去常充满怀疑。蒋玉斌老师先指出,他认为这版甲骨是商代真迹,并对其行款的特殊走向进行了分析。

过去学者将《库方》1506的刻写方式简单看作下行而左、接续契刻的作品。但实际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版甲骨上许多列刻辞的轴线,并不符合正常下行而左契刻时形成的直行向下,而是扭曲摆动的。葛亮先生在2019年的会议论文中也已注意到这一现象,他推测这可能是甲骨刻写者在刻写这版时先集中横向刻写了最上的“X”和靠下的“Y”两横行,再在中间空白处统一补上了“子曰”等字。蒋老师的思路与葛亮先生类似,他认为这版卜辞可能是先刻写了第一列,而后集中刻写了第一横行,再分头竖刻接续的方式。这既导致了后一列为了避让前列会存在轴线摆动的情况;也使得“X”和“Y”两横行中某些同一人名字,由于并非在短时间内一并刻写,出现了写法上并不一致的情况。类似的刻写方式,在甲骨文中也存在其他例证。如《合》38025的干支习刻,就是先刻写了一横行六个“甲”字,而后再从第一行下行刻写。由于这版习刻只完成了一列半,可以让我们对这版的刻写顺序有较准确的复原。

左,《库方》1506“家谱刻辞”拓片

右,“家谱刻辞”轴线示意

在刻写时很可能是先刻写了第0、第1列,然后集中刻写了a行,再分头竖刻

例十六:卜辞中记月在前现象的实质。过去有学者指出,在师组卜辞中,有一些将记月放在全辞起首位置的现象,有的在记月之外还附记地名。蒋老师对这些卜辞中记月刻辞与卜兆和叙辞的相对位置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些月份均刻于一隅,一般独占一行,并不与卜辞按同一行款接续排列。其所在的一隅,最多的就是卜兆的下前方。结合一般辞例,月份是刻完叙辞、命辞后附刻的(张世超先生《殷墟甲骨字迹研究》中已提出类似意见)。月份位置放在辞首,是因为从辞首开始,卜辞已按一定行款下行、后行,其前方正好是不干扰、无用也正可利用的空间。因此,刻手把月份放在可以利用而又不影响卜辞续刻的位置,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特而巧妙的安排。月份置于辞首,大概只有姚萱女士举出的《合》22116午类刻辞“五月甲寅卜”,属极个别的特例。

左,《合》20456,“三月”的位置在卜兆下前方

右,《合》20797

如果箭头所指的“一月”的确刻写在叙辞之前,就不必挤在此处

例十七:卜辞空刻与填空例的思考。甲骨文中有一些卜辞存在“空刻”现象,即刻写时在应刻文字的位置故意留空不刻,学者已多有论及。其实质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在同一批次刻完所有内容要素。

有一些卜辞在空刻时会出现小失误,蒋老师举出《合》36944为例,指出此版的壬午辞存在空刻,在空刻位置有一笔小刻画,实际上是空刻下面的“往”字的首笔,是刻写者刻完第一笔后发现忘记留空,于是及时停止并留空形成的。又如在《合》36837+《合》36842(李爱辉缀,学者还另加9片)中,乙丑日王游猎的地名刻写位置就距离上一字“于”较远,而距下一字“往”过近,似乎也很可能是在先前刻写乙丑辞时,地名位置预留了空刻,后来填补地名时造成了小失误。蒋老师进一步大胆设问:有些看似普通的刻辞,是否可能也经过“正常契刻—空刻—填空”的过程?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六、总结与讨论

在分门别类地仔细分析完上述案例之后,蒋老师基于这些案例对当下甲骨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他指出,研究甲骨宜有立体化的视野、动态的眼光和精细化的观察。唯有细致观察才能更全面、更清晰地获知甲骨上的丰富信息。其中,高清彩版和实物目验起到很大作用。希望通过本次演讲中的上述案例分析,可以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综合运用甲骨学知识,动态地分析甲骨上各层次间的关系,尤其是妨碍、避让、叠压、打破等关系,对于解决许多问题有重要意义。

蒋玉斌老师示例讲解

董珊老师对蒋玉斌老师的讲座进行总结,古文字研究不仅要注重文字本身,还要同时注重对文字的物质载体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甲骨学的研究。当代科技手段为深入观察甲骨、解决甲骨疑难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研究中要善于主动利用。蒋老师的讲座充分反映了当代古文字学研究日趋“精密化”的特征。蒋老师对甲骨上刻辞和人工痕迹形成的各个环节观察细致入微,综合、动态地看待和清理甲骨上各种痕迹的形成过程,层层剥离其形成层次,对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甲骨有重要意义。董老师进一步指出,蒋玉斌老师指出的甲骨上的刮磨后重刻、因填空造成的字距挤压等现象,在金文、楚简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因此蒋老师提出的其实是古文字研究中的通则性问题,对今后的研究具有发凡起例的作用。

在讨论阶段,听取讲座的甲骨学者、多所高校同学针对蒋老师讲座中涉及的话题充分进行了意见分享和问题讨论。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莫伯峰老师提出,蒋老师例17中提到的空刻现象,在刻写预留空刻的刻辞时已经做到了守兆、避兆,说明最早一次刻写也只能发生在甲骨占卜坼裂呈兆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鹏老师提出,蒋老师所讲的例14中,《合》10406癸巳辞的兆序是二,《合》10405正的兆序则是一,因此很可能是前者参考了后者的行款,或者二者都参考了一个共同的底本。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马尚老师指出,《合》10405与《合》1035正+8038都属于左肩胛骨,至少来自两个不同的牛个体,但上面又都有同样的记事刻辞,记载此次贡纳的物资为“又一牛”,如何理解记事刻辞与甲骨实物数量的差异?

蒋老师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作出回应。他指出,甲骨空刻、填空的时间和动因都还值得进一步探究。吉德炜等国外学者早已提出过甲骨刻辞不是一手文书而是抄刻的观点,这一看法是否适用于全部甲骨材料目前尚难论定,但是从赵鹏老师的讨论和讲座中提到的《合》10405的刮磨重刻现象,以及方稚松先生最近的研究(《由一类特殊的占辞刻写现象谈甲骨刻辞的重刻》)来看,至少应有一部分甲骨确属抄刻。对于《合》10405与《合》1035正+8038上的记事刻辞,李学勤先生曾指出,这些记事刻辞很可能记载的就是这版甲骨的材料来源;至于二者来源于两头不同的牛牲个体,而记事刻辞中所记为“

又一牛”,不能排除这里的“

”表示的是{牢},也是指牛牲的可能。

讲座现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清甲骨文图片
远古书法第一期:甲骨上的卜辞,甲骨文
甲骨文解读之痛
甲骨文的故事:占卜
甲骨学解读之痛(三)
甲骨文分哪五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