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坛经》的诗性思维与“意生境外”的审美发生

引言

《坛经》的诗性思维体现在对言、象、意的认知中,并据此与唐代诗论形成互动。

“即离两边”是《坛经》对语言的定位和认识,其影响波及诗歌审美领域,形成“非关文字”的审美视点。

审美领域中的“兴象”,其对象不仅包括现实中的感性对象,更包含作者心识中一切所现之“相”。

慧能禅重视“性相如如”的境界,殷璠及皎然、司空图等诗论家赞赏“兴象玲珑”的盛唐诗歌,两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坛经》自性为体、随境赋意的传法观念可以看作是对言意矛盾的独特回应。

一、“即离两边”的语言观念与“非关文字”的审美影响

“即离两边”既是慧能解经说法的宗旨,也浓缩着《坛经》对语言的定位和认识。

这种认识要求个体在禅修的过程中处理好“自性”与佛经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态度是以“自性”为主,既不执着于佛经,也不否定佛经,《坛经》中有三处出现。

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看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

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师,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此三十六对法,皆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

三处都旨在强调“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其思想源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段引文中,慧能介绍了此法门的具体操作:如果有人来问佛法,出口要说双关语,取相对的概念,两方相互来去,最后并不偏执于哪一端,而是给出既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的结果。

其中不仅蕴含着辩证法思想,而且影响到以后的禅宗流派对佛经乃至对语言本身的认知和使用,发展出诸如机锋、隐语、棒喝等方式。

例如百丈怀海就继承了“即离两边”的解经法门:“夫读书看教,语言皆须宛转归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但不被一切有无诸境转,是汝导师。

能照破一切有无诸境,是金刚慧。即有自由独立分。若不能恁么会得,纵然诵得十二韦陁典,只成增上慢,却是谤佛,不是修行。

但离一切声色,亦不住于离,亦不住于知解,是修行读经看教”。

“即离两边”的说法宗旨和内涵折射出《坛经》编纂者对语言和文字的怀疑。

慧能及其后代禅师大都将语言文字认知为“指月之手”,这种认知认为:个人本就具有佛性,证悟本不须佛经。有些人迷失了自我,意识不到自己的佛性,转而往佛经中寻求佛性,这是错把“指月之手”当成“手指之月”。

无尽藏请教慧能《涅槃经》经义时,得知慧能不识字,曾诧异道“字尚不识,焉能会义?”慧能却回答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在指点法华时,慧能也说“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

在寻求证悟的过程中,慧能主张以个体自性为主,运行“无相”“无念”“无住”的法则,既不执着于佛经上的文字,也不陷入虚无主义,而是采取一种辩证的方法。

《坛经》对语言文字的这种认知,尤其影响到艺术创作者和评论家的审美观念,在艺术创作和评价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皎然的诗论体现出了这种影响,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伤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二要: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诗有四离:虽有道情而离深僻;虽欲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诗有六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皎然如上诗论不离对语,如“四不”中之“气高”与“风流”“力劲”与“斤斧”“情多”与“拙钝”“才赡”与“筋脉”;“二要”中之“力全”与“苦涩”“气足”与“怒张”;

“四离”中之“道情”与“深僻”“经史”与“书生”“高逸”与“迂远”“飞动”与“轻浮”;“六至”中之“险”与“僻”“奇”与“差”“苦”与“迹”“近”与“意远”“放”与“迂”等。

有学者认为皎然为了防止诗歌创作陷入偏执境地,采用慧能“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的做法,有一定道理,但未展开分析。

“三十六对法”是“即离两边”语言观下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三组:外境无情对五对,包括天地、日月、暗明、阴阳、水火十种客观存在;

语言与法相对十二对,包括有为无为、有色无色、有相无相、有漏无漏、色空、动静、清浊、凡圣、僧俗、老少、长短、高下二十四种;如论者所言,其中既有性相对,也有殊相对。

自性起用对十九对,包括邪正、痴慧、愚智、乱定、戒非、直曲、实虚、险平、烦恼菩提、慈害、喜嗔、舍吝、进退、生灭、常与无常、法身色身、化身报身、体用、性相、有情无情三十八种。

三组对法包括了艺术创作中客观环境、取象设言之中介和个人情性三项因素,皎然诗论的四组范畴——气、力、情、才——包含于其中。

“气”与“情”属于自性起用范畴。

气有邪气、正气、痴气、慧气等区别,皎然主张“气高而不怒”“气足而不怒”,提倡一种“高逸”之气、“飞动”之气,若怒则失于“风流”、失于“迂远”、失于“轻浮”。

“怒”,《说文解字》注“恚也,从心”,《周礼·地官》“凡有斗怒者,成之。

又马之肥壮,其气愤盈曰怒”,在这里应该是形容词,指涉气太过强盛而不可遏制的意思,李壮鹰注“气高而太激,则陷于叫噪怒张一途,失去作品的风流韵致”。

情有喜情、嗔情、情险、情平,有有情、有无情等区别,皎然主张“情多而不暗”“有道情而离深僻”,不拘“道情”还是“险情”,若暗则“伤于拙钝”、伤于深僻。

“暗”,《说文解字》注“日无光也,引申为凡深沉不明之称”,皎然在这里强调抒发的情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道情”,也可以是“险情”,但必须明朗,而不能表达不清。

“才”和“力”属于语言、法相的范畴,但又与外境的范畴密不可分。

“才”侧重于个人才思、天赋,皎然主张“才赡而不疏”“经史而离书生”,认为在用语言描述物象的时候应该认真构思,不应逞才而掉以轻心,也不应照搬经书。

“力”则更偏重于技巧的运用,皎然主张“力劲而不露”“力全而不苦涩”,认为构思需用力深思、仔细琢磨,但是表达的时候不能够显露出来,而应尽量平实、浑厚。

皎然论诗所用对法源于他对诗歌、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与《坛经》的自性思想和“即离两边”语言观联系密切,如《诗式》“文章宗旨”一条,又如“重意诗例”一条,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向使此道,尊之于儒,则冠六经之首;贵之于道,则居众妙之门;精之于释,则彻空王之奥。

《坛经》中的“自性”指自身本就具有的佛性,皎然在此所用的“情性”中蕴含着“自性”的质素,关于这一点,杨芬霞和周萌都已有分析,此不赘述。

但必须指出,无论是《坛经》的自性思想、“即离两边”的语言观,还是皎然对于诗歌应重“情性”、不见文字的创作观,都涉及认识主体对语言和客体以及自身关系的认识,并且决定于这种认识。

慧能之“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的认识影响深远,在皎然是“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在司空图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严羽则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二、“性相如如”的物象观念与“兴象玲珑”的审美影响

《坛经》“机缘”一品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禅者智隍自诩习得了五祖弘忍的禅定法门,在河北一个小佛舍打坐二十多年。

慧能弟子玄策游方河北,慕名拜访,问智隍:“你的入定,是有心入还是无心入?若是无心入,那么一切无情之物应该都可以。

若是有心入,那么一切有情之物应该也可以。”智隍回答道:“我入定的时候,并不分别有无之心。”

“不分别有无之心,那就是寻常的禅定了,哪里有什么出、入?如果有出、入之分,那就不是大定。”

智隍沉吟许久,得知玄策师慧能,便问:“慧能怎样解释禅定?”“我师父说:'法身无相,湛然常寂,诸法体同,彼此皆如。五蕴六尘都是虚空。

此心本就未出,也就没有入,本就未定,也就不会乱。禅性以无住为本,不可以执着于禅寂。禅性没有生灭,不可以生出禅想之心。心如虚空,心中亦无虚空之量。’”

智隍随后参谒慧能,慧能了解情况后,说:“诚如所言。你只要心如虚空,而不著于空。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忘却凡情、圣境之分,消弭能法、所法界限。

知晓法体、法相彼此皆如的道理,就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了。”智隍于是大悟。

慧能所说的“性相如如”,也即无分别的“不二法门”,是“凡圣情忘”“能所俱泯”“不生不灭”“常住不迁”的原初朦胧意识。

在这种意识笼罩下,万法平等,无善恶、智愚的区别,是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一相三昧”也有着相似的含义。在“付嘱”一品中,慧能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慧能的“无相”法门并非否定“相”——或者说并非如缘起性空论那样一味否定现世的相,而是否定个体自身“著相”的思维。

世界观上,慧能不仅没有建构彼岸世界的幻境,而且否定对往生彼岸世界——“净土世界”的向往;方法论上,慧能也反对传统坐禅观心的禅定之法,而是提倡“无念”“无相”“无住”的修炼法门,达到“性相如如”“一相三昧”的境界。

结语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儒道两家对言意关系有着相似的看法,都持“言不尽意”的观点,但解决方式有所不同。

《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老子看来,语言的真实性与其修辞性是相矛盾的。

虽然老子认为“道”的含义无法用语言表达,但《道德经》却体现出老子言说的努力。

在一种无法言说又不得不努力言说的张力下,“信言”成为平衡二者的中介。

庄子也持“言不能尽意”的观点,《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石林诗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和尚读了3000部佛经,六祖慧能却说这些毫无意义
诗禅合流的文化智慧——《坛经》诗性论略说
简论诗词的美学特征及诗词的唯美意境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18首(心开义解)
孔汝煌:自家语带菜根香
六祖慧能学习过哪些佛经?写过哪些著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