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啥楷书有楷法,草书有草法,而行书却没有“行法”?

缘起

书法五体,篆隶草行楷,篆书有篆法,隶书有隶法,草书有草法,楷书有楷法,唯独行书未听有行法一说。清代刘熙载《书概》说:“行书行世之广,与真书略等,篆隶草皆不如之。然从有此体以来,未有专论其法者。”

天下三大法帖:《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贴》均为行书,行书作为书法五体中留存法帖最多,影响最广的书体为何反而无法?

赵孟頫《定武兰亭序》独孤本残本-1

赵孟頫《定武兰亭序》独孤本残本-2


行书的由来与定义

《说文解字》云:『行者,人之步趋也。』从形态上来说,『行』者,与『坐』『跑』相对而言,如以跑喻草书,坐如楷书,作为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书体,便称之为行书。从书写速度来比较,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这些可以作为行书在现代的一种浅显而具象的定义,而在古代的各种书论中行书又叫『行押书』、『行狎书』。“行”是指笔势流动连属。而至于“押”与“狎”则意义各异。

“押”本意为署,即署名、签名之意。即通俗意义上的签字、画押。据说在汉代流行草书,很多的公文函件,朋友书信往来都用草书签名,结果容易引起混淆,于是政府下令签名禁止用草体,必须让人看清楚是谁。这样行押书便由此产生。

“狎”的本意是亲昵而不庄重,“行狎书”的意思便是指此种字体的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王履道赞苏东坡的行书道:“至于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中讲到王羲之的一个故事:“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亿甚盛,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棐几至滑净,乃书之,草正相半。”这个故事不仅记载了行草的概念为“草正相半”,而且将学书法的学生请老师喝酒,和写字换酒喝的惯例开创者的帽子是戴在书圣的头上了!

行书的定义最早出现在南朝宋羊欣所著的《采古来能书人名》 :“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此段中所言 “行狎书,相闻者也。”一句中的“相闻”一词是汉魏、西晋及南北朝时期的书面用语,意为“朋友、亲人等双方相互问候,闻听讯息的书信尺牍”,如《后汉书·隗嚣传》记光武帝与隗嚣书曰:“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供学之刘德昇,而钟氏小异。”唐代的张怀瓘《书断》言:“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这两段话是一脉相承的,大意也基本如一,文中列具的是对行书的诞生起到关键作用的三个书家:刘德升、钟繇、胡昭。

而至于行书是在什么背景和条件下催生成形的?《宣和书谱》中说的简单而明了:“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间行书存焉。”意思就是隶法解体后,楷书又过于拘谨书,草书又过于狂放,于是介于真、草之间的行书就由此而诞生了。

唐 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1

唐 怀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2


古代书论中是如何来说行书之法的?

东晋王珉为书圣王羲之的侄子,其在《行书状》中有一段专门描述行书的书论,这段话保存于唐张怀瓘《书断》中: “邈乎嵩、岱之峻极,灿若列宿之丽天。伟字挺特,奇书秀出;扬波骋艺,余妍宏逸;虎踞凤 ,龙伸蠖屈。资胡氏之壮杰,兼钟公之精密;总二妙之所长,尽众美乎文质。详览字体,究寻笔迹,粲乎伟乎,如圭如璧。宛若盘螭之仰势,翼若翔鸾之舒翮。或乃放乎飞笔,雨下风驰,绮靡婉丽,纵横流离。”

唐代张怀瓘尝言: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唐代虞世南《笔髓论》中专有《释行》一节,文曰:“行书之雄,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盘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腕抢毫,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坏转纡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墨玉瑕,自然之理。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

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尝言:“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

以上均是古代书论中涉及到行书的一些文摘,还可以找到更多,这些书论运用了各种形象直观的词汇来描绘和刻画行书的特征。言辞如天花乱坠,用山岳、列宿、风雨、龙、虎、凤、蠖、螭、鸾、 圭、璧等各种比喻和象征来表达行书的气息、气质、气势等,但是这些书论文辞所表达出的其实都是在在的说行书给予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而对于行书与其它字体的关系及行书本身在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的更为具体的规律和法则都没有涉及。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1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2


行书的无法与有法。

在行书学习的问题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将楷书与草书之法相糅合即为行书。其实这个观点更早可见刘熙载《艺概》中,其言道:“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知真、草者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行书不用单独专门去学习的。

当然关于行书之法在古代的书论中也不完全都是如上所言是无法可言,或是无需依法。

隋僧智果便对于行书的结构、笔画以及执笔就有比较务实的细致探讨,其在分析行书单字结构的处理上便有“回展右肩”、“潜虚半腹”等等名目;其还尝言:“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复。行行皆相映带,连属而不背违也。”这些都是比较实际的一些行书的书写法则。

明代的丰坊在《童学书程》中有言:“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篇中《学书次第之图》则明确的指出:学楷书当“先大后小”,行书当“先小后大。” 这便是非常具体的告诉学习行书的路径与方法。

但是仅凭这样的只言片语实在是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行书之法的体系来的,我们说之所以会出现行书无法的状况,其实是由行书本身的字体特性所决定的,我们知道每种字体之法大体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每种字体对应的每一种法,对这些法的使用和遵循最终便形成了每一种字体风格的形成。,比如从笔法来简略而言:篆书多为圆起圆收的用笔,所以篆书的线条便多为均匀圆浑的;隶书的笔画特征是蚕头燕尾、要写出这样的笔画便要用隶书特有的起笔和收笔之法,所谓一波三折;楷书的笔画特征是横平竖直,刀头顿尾,这就对楷书的用笔有完全不同隶书与篆书的方法,否则就不能出现楷书的这些笔画特征来;草书的线条多为振荡跳跃,倚侧变换,连绵往复,这就要求草书有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笔法系统。等等;但是到行书这里则不能绝对的明确他的用笔动作和线条的特征形状,从点画形状来看,书写速度慢一点则是用楷书的笔法,快一点则是用草书的笔法;所以在笔法上,行书是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一个体系;至若字法、章法乃至墨法上,行书都面临和笔法同样的问题,那便是都无法单独建立一个专属行书自己的法度体系,由此而言,这些便应该是行书为何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度体系的根本原因所在!


附图 苏东坡《黄州寒食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定体到破体:书法创新理论与范式研究
真草隶篆辨
(续)书法篆隶草楷之名实
学书法还是多种书体兼修为好
篆隶楷行草的来历
篆隶楷行草,中国书法艺术“五兄弟”简介(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