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秋,一枕新凉一扇风

壬寅年 / 拾叁 立秋

2022年8月7日 - 8月22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宋代|刘翰《立秋》

年幼的乌鸦声声啼叫,鸦声散去后,空留玉饰的屏风孤独伫立。枕边吹来一阵清爽的凉风,像是用一把凉扇扇出来的。睡梦中仿佛听到草木萧瑟的秋天之声,起身出门却无处可寻,只能看见月光之下,梧桐落叶已铺满石阶。

世事“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盛夏的太阳以最热烈的姿态炙烤着人间,直到光热燃烧渐寂。万物尚且沉浸在未尽的余热之中时,大地已然迎来了第一抹微凉的清风,从热气蒸腾的炼狱,回归到温柔的、金黄的人间。

当第一袭清风拂过衣袂,当第一片叶子离开树枝,当第一颗谷粒金黄饱满,这些无声的讯息无不表明,秋天已经悄悄降临到我们身边……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大暑之后、处暑之前,时间为每年的8月7日、8日或9日。立秋节气的到来,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前文宋代诗人刘翰所作的《立秋》一诗,便形象地描写了立秋节气的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意思是说,立秋是农历七月份的节气。“立”的含义和立春一样,是开始的意思。揫敛,有聚集的意思,代表着庄稼成熟结果。

从文字构型来看,“秋”字左边是“禾”,右边是“火”,本身就蕴含着禾谷成熟的意义。所以秋天是万物丰收的季节,人们熬过酷暑,终于在凉爽的天气中迎来了收获的时节。

不过,立秋虽是秋季的节气,但此时暑气未散,从气候的角度来讲,依旧处于夏季,还未真正入秋。

物候与气候

2022 Beginning of Autumn

为更好地反映立秋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立秋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凉风至。一入立秋,风中的燥热之气便减轻了,平添了一丝凉意,清爽而舒服的秋风,使人们不再闷热难当。

二候白露降。再过五天,随着昼夜温差愈发增大,水汽在夜间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挂在草木上。立秋时节,清晨的野外,往往能看到晶莹的露水,远远望去,一片茫茫的雾气,尽显朦胧之美。

三候寒蝉鸣。立秋之后的第十一天开始,寒蝉开始鸣叫了。不同于夏蝉的聒噪响亮,寒蝉叫声凄凉,往往被视作悲秋的意象。比如柳永那句著名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三个典型物候都反映出了在立秋时节,酷暑渐渐消散,天气一日比一日凉爽,秋天近在眼前。正如民谚所说:“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此时正值夏秋交接之际,暑去凉来,降温幅度着实不小,尤其在夜间,更是凉意沁人。

苏州正值“三伏天”中的末伏,处于酷热的盛夏时分,距离秋天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叫做“长夏”。

民间有一种说法,如果当年的立秋这日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都会非常炎热,叫做“二十四个秋老虎”;如果立秋这天下了雨,则会被称为“顺秋”,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随着秋雨的降临,气候会越来越凉爽,也许这一年将会没有“秋老虎”。

饮食文化

2022 Beginning of Autumn

苏州是“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也是“最有口福的城市”,从古至今对待“吃”苏州不仅认真且追求雅。犹如眼下立秋节气前后,天地与我们,都处于未变将变的微妙时刻。天气仍然热着,我们的胃口依然被夏日“消耗”着,此时最适宜吃些什么呢。

鸡头米

鸡头米是苏州人的心头宝。每年从第一波当季鸡头米采摘开始,苏州人的那股欣喜劲儿就溢于言表。

鸡头米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买上几斤尝尝鲜、或馈赠亲友。

素有“水中人参”之称的鸡头米,营养价值极高,用它煮糖水或入菜清炒皆可。

吃着鸡头米的同时,也体味着“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鸡头米,集结着凌晨芡农们的汗水与辛劳,当我们还在梦乡之时,芡农们借着清朗的月光、微凉的夏风,拎着竹篮、打着探照灯,踏上了泥泞的田埂小道。收割完之后,便进入“剥鸡头米”的过程。

苏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年妇人们聚在一起“剥鸡头米”,她们手脚麻利,一掐、一掰,连续两个动作后,圆滚滚的鸡头米就从坚硬的外壳中蹦了出来。如今有些老苏州还买回来自个儿剥,一来图个优惠价,一来也给清闲的日子加点料。

啃秋——吃西瓜

“立秋”这天,老苏州都有“啃秋”的习俗,家里买只西瓜,一家人围坐而“啃”,迎接秋天到来,也象征着把“秋老虎”吞进肚中。

立秋是一个大家都期盼的节气,不仅是因为希望酷暑快点结束,也是因为苏州在秋天有很多时令瓜果上市,可以一饱口福。

立秋这一天,老苏州有啃秋或者咬秋这一说,一是迎接秋天的到来,期盼天气赶紧转凉。二是用咬秋的方式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清张道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绿豆百合汤

老苏州在立秋这一天还要吃绿豆百合汤。

绿豆百合汤是清凉解暑的物品,尽管立秋后还可能出现“秋老虎”,但是,老苏州一般在立秋后几乎不再喝绿豆百合汤了,所以就在立秋这一天“喝个够”。

立秋后,绿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暂且“歇歇”,脾胃虚寒的人勿吃冰镇西瓜,立秋后燥令当时,不妨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荠、芦根等,既清热又润燥。待在空调房时,肩颈、肘膝关节处该“捂”起来。

立秋在江南

2022 Beginning of Autumn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将会迎来一年中的转折点,但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时节,雨天行将结束,凉风渐渐来,就在这段时间,高高的梧桐树开始落叶了。南宋诗人刘翰说,“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意思是秋来无声,无处可寻,只是屋前台阶上落满大片、泛黄的梧桐树叶,像是一夜之间匆匆掉下的。可谓来不及告别,夏日已去;来不及相拥,秋天已至。

立秋民间有应时序、送暑气、迎秋气的民俗活动,如“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贴秋膘”就是“以肉贴膘”,人们吃炖肉、烤肉、涮肉等佳肴,用以弥补夏天的身体亏空,此食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晒秋”就是晾晒各种农作物,代表丰收的喜悦,期盼秋天迎来好收成。

近代最有仪式感的立秋风俗要算“啃秋”或曰“咬秋”。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在立秋前一日将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之日吃下,相信这样做可以消除暑气。立秋过后的西瓜不仅产量下滑,品质也逐渐变劣,错过了这个当口,就要等明年才能再享受那一口淡红蜜汁的清凉了。

长夏未尽、余暑未消,这样的天气适合深居简出。而食欲减退,身心疲乏,也让人们惯于从舌尖上寻觅清凉。生绿清淡的各式瓜菜果蔬,似乎专为化解暑热而生。提起“水八仙”,江南人大抵都不陌生。水芹、莼菜、茭白、菱角、芡实、荷(藕)、荸荠、慈姑八种江南寻常的水生植物,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来自江南水乡的鲜美食材,不仅拥有清新爽口的滋味,就连名字中也带有吴侬娇语般的温婉。
对江南人来说,莼菜代表着一种家乡风物。莼菜本是水乡野蔬,令它声名大噪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一日,身处洛阳的张翰,见到秋风乍起。想起了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思乡之情无法排解。于是便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毫不犹豫辞官回到故里,“莼羹鲈脍”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可见,吃货到了一定境界,名利二字在美食面前便如浮云。

除了爽滑可口的莼菜,鲜脆多汁的嫩菱,也是不能错过的夏日风物。

进入盛夏,许多蔬菜摊位前陆续摆起了水盆,出售一种色泽鲜亮又棱角分明的时蔬:菱角。“菱”这种水生植物的芳名可人,颇有江南女子的似水柔情。然而,它的长相却是十分魔幻。有的如同威猛矫健的“牛魔王”,有的酷似长着尖刺的“铁蒺藜”。

菱因叶呈菱形而得名,又以螺旋状排列,暗合斐波那契数列,于众多水生植物中格外醒目。在“水八仙”里,菱属于生性皮实的一类。随手在野塘里丢几颗菱角,不出一年光景,水面就会被菱叶遮得严严实实。

如果在夏季傍晚路过菱角田,你还能闻到一股特别的清香。与睡莲等浮水植物一样,菱在开花时会伸出水面。菱花白色,夜开昼合,气味清香,吸引着夜行性的昆虫前来传粉。待到花谢后,弯曲的花梗带着子房沉入水中结实,菱角便在菱叶的荫蔽下迅速生长。

在江南,有句俚语叫做“鲜菱宿藕”。江南人爱生吃新鲜出水的嫩菱。然而,洁白清脆嫩菱又是无比娇气,出水之后很快就会氧化变色,脱水酸败,所以离不开清水的滋养。北方人吃菱,则更青睐那些完全成熟、粉糯清香的乌菱。菱角老熟后外壳坚硬色泽乌黑,风干之后清香不减,也极耐运输储存。

新鲜出水的嫩菱,虽是不可多得的夏日时令小食。但与荸荠等水生植物一样,菱角的外皮可能附着一种叫做布氏姜片虫的寄生虫。因此,最安全的吃菱方法就是将菱角洗净煮熟食用,避免病从口入。

两角的乌菱,四角的大青菱、水红菱均是江南水乡的常见物产。此外,有的菱因萼片完全不发育,便长成了圆滑无角的模样,它就是有着“和尚菱”之称的嘉兴南湖菱。不知你吃过的菱,长着几个角呢?

苏州园林里的立秋

2022 Beginning of Autumn

不知不觉竟然立秋了。夏天没有丝毫想要离开的意思。如果非要将此时列入秋天(当代人不会太认同,实在是白天还在热浪里挣扎),那也是可爱的,因为,小小西风凉风带来小小爽快,有着酷热里的清新,所以此时又美名“新秋”,那凉风袭来的清新 。

古时候,作为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园林里将要换一幅模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叶知秋简单丰富。刘翰笔下的立秋,耳边有乳鸦的鸣叫声,待鸣叫声散去,只有玉色的屏风空虚寂寞地待在原地。

从今天开始,秋天徐徐上场,以一阵阵微凉的风,和暑热缠斗,此时风还算细微,但风起于青萍之末,在树叶上小试身手。敏感于四季的人,一叶知秋,但这个时候万绿枝头一叶黄的景色,是真的难得看到。

立秋初凉之美,从一叶之黄,凉风吹到了园林里的池塘。而暮云更是有此时换季的雨,所谓一层风雨一层凉。但这凉快是让人欢喜的,如同大旱甘雨。

立秋之时,暑气虽尽未尽,绿意将褪未褪,虫声仍沸,准备送走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拂去这最后的燥热,迎来一份清朗高远的心境。

立秋的到来,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是感念四时和自然赋予的更迭,也不只是去顺应它们做些琐碎的习俗。更重要的是面对每一个新的时令,都能拥有一颗好好生活的心。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 FIN —

原标题:《立秋。》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苏州人常说的“水八仙”指的是什么?
舌尖上的苏州 与“水八仙”长相守
江南秋季顶级美食
秋吃水八仙,赛过小神仙
『水八仙丨唯有此物最苏州』
水中八仙,苏州秋天的美食盛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