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本解读 《哦,香雪》

原创 马月亮 张丽丽 语言文字报 2022-11-03 16:0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文本解读54个

编辑说

 “火车”是铁凝小说《哦,香雪》中的关键物象。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马月亮、张丽丽两位老师对“火车”的独特内蕴和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火车”引出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的特定环境,促进主人公的自我觉醒、成长和突围,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发展的浪漫想象和美好期待。请看——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课文《哦,香雪》是作家铁凝的经典名篇。小说除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十分注意选择与描写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一个小说里的'物象’处理得好不好,成不成功,要看这个'物象’能承载多大的重量;或者把'物象’比喻成一根杠杆,看它能撬动多大的重量。”(丁辉《一只铅笔盒的重量——重读铁凝〈哦,香雪〉》)从这个意义上讲,“火车”是我们在解读这篇小说时不能忽视的一个物象。

引出特定环境与特定人群
小说一开始便从火车写起,铁轨的延伸将这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的小村庄渐渐拉入读者的视野。作者从铁轨的视角来打量台儿沟,最初火车不停,是因为这里“不具备挽留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后来火车停下了,“也许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作者通过火车的停与不停,凸显出台儿沟的偏僻、闭塞、落后。
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这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的宁静,打破了人们对大山的虔诚,引出了整个故事。火车挟带来的“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和“台儿沟贫弱的脊背”戏剧性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台儿沟的姑娘们便在这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登场了。


促使生命个体觉醒、成长与突围
小说对主人公香雪形象的塑造也是围绕火车展开的。“看火车—追火车—上火车—下火车”,香雪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觉醒、成长与突围。
最初,香雪对火车持有一种矛盾的态度,既渴望又恐惧,因此她“总是第一个出门”,火车来了“却缩到最后去了”。这固然和她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香雪内心隐隐的自卑。在公社上学时,同学们带有嘲讽意味的问题以及自己那笨拙、陈旧的铅笔盒,让香雪第一次意识到台儿沟的贫穷和落后。因此,面对从比公社更为“高级”的世界来的火车,这个十七岁的姑娘有的不仅仅是好奇。那小声的一句“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是她自欺欺人般的求证,她多么希望火车上的人会回答“两顿”。
当然,香雪更希望从火车上找到更多关于外面世界问题的答案。因此,她会“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还“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对方还没来得及回答,火车就开动了,香雪追着火车跑了好远。追火车是香雪无意识的、忘我的行为,其中包含着一个少女对自我生命状态的思考与觉醒。
当香雪在火车上看到自己渴望已久的自动铅笔盒时,有了更为大胆的举动:她“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并且“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对香雪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是她勇敢地向外界文明跨出的实质性一步。
香雪更大意义上的成长,在于她走下火车。这个怕头发、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的小姑娘,不顾车上人的劝说,最终选择走下火车,独自去面对陌生、无知和恐惧。当香雪独自走完三十里山路,她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尤其是青年人)与自己身边的环境做斗争是一个基本的母题。”(杨庆祥《妥协的结局和解放的难度——重读〈人生〉》)火车的到来不仅推动了香雪的觉醒与成长,更让她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看到走出大山、走向外面世界的可能。
香雪渴望的不仅是一个自动铅笔盒,更是铅笔盒所代表的一种生命状态。拥有铅笔盒之前,她会模模糊糊地关心“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在火车上用鸡蛋换了铅笔盒之后,她对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渴望更加真切、清晰:“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她甚至想到了整个台儿沟的未来,“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香雪渴望的生存环境、憧憬的生命状态,都源自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这一分钟。
正如作者铁凝谈到这篇小说时所说:“一列列火车从山外奔来,使她们不再安于父辈那样坐在街口发愣的困窘生活,使他们不再甘心把自己的青春默默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为了新追求,她们付诸行动,带着坚强和热情,纯朴和泼辣,温柔和大胆,带着大山赋予的一切美德,勇敢、执着地向新生活迈进,一往情深。”

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的浪漫解读
《哦,香雪》创作于1982年,以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作为时代背景,意在展现在乡村逐步摆脱愚昧封闭、接纳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人们的痛苦和喜悦。
小说写到了城乡两类不同的人群、两种不同形态的文明。作者通过火车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并颇为浪漫地把火车作为故事发生发展、两种文明交流的特定场景。在这列火车上,“鸡蛋、红枣、核桃”和“发卡、手表、香皂、学生书包、自动铅笔盒”可以并存甚至交换;因为这列火车,台儿沟的姑娘们围上了“花色繁多的纱巾”,穿上了“能松能紧的尼龙袜”;火车到来时,山里的姑娘们可以和说一口漂亮北京话的乘务员友好地交流,甚至引发了凤娇对爱情的憧憬;当香雪上了火车,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也红了脸,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
作者通过这些情节,为读者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文明碰撞的美好一面:乡下人会表达出对城市文明的热忱和向往,城里人也会真诚地张开接纳的怀抱。当香雪走下火车,独自走在三十里的山间夜路上,支撑她的既是代表着传统意识、插在小辫里“避邪”的草茎,也有作为现代文明载体的自动铅笔盒,“这似乎都在表明,1980年代初期的城市与乡村的确处于一种'初次接触’的'美好’状态”(徐洪军《现代化憧憬的新起点及其阐释的话语权——重读〈哦,香雪〉及其批评》)。
然而,不管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观察,还是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城乡文明的碰撞并非如此融洽与和谐,它们的互动过程也远非这样简单。
铁凝自己也承认,小说中“有理想主义色彩,它确实有一种境界在里面”。因此,“与其将这一切视为一种现实主义书写,倒不如将其视为一种充满浪漫情怀的乐观想象更为合适”。那趟在台儿沟短暂停留的火车,既是文明冲突与交融的载体,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国家发展和像香雪一样的青年命运的美好期待。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9月21日文章《一列开向美好未来的火车——〈哦,香雪〉关键物象解析》;作者: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马月亮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二中学/张丽丽

(文字编辑:过超;微信编辑:晋力校对王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哦,香雪》鉴赏
统编新版必修上册《哦,香雪》教学设计
《哦,香雪》教案教学设计
名校学案:《哦,香雪》教学设计
再读《哦,香雪》,浅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哦,香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