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本解读 《社戏》

编辑说

鲁迅的小说《社戏》中被读者关注最多的是少年形象,对于小说中的成年人形象则关注不多。对此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崔静做了一番探析,重点品读了六一公公、八公公和阿发娘三个人物,一起来看——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编选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在品读、教学此文时,老师们都会关注文中那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少年形象,却很容易忽略平桥村的成年人。本文尝试品析《社戏》中的六一公公、八公公和阿发娘三个人物形象,读出轻描淡写背后的别样滋味。



六一公公:先声夺人

小说通过几个少年夜半“偷豆”时的对话,引入六一公公这一人物。直到第二天向午,六一公公才出现在“我”面前,而且是“先声夺人”: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六一公公第一次发声,是对少年们的“批评”,但严厉中有着温和。按常理,被一群孩子到田里“各偷了一大捧”豆,还“踏坏了不少”,哪个庄稼人会不生气?毕竟豆子是种来卖钱的,是经济来源。然而,六一公公并没有发很大的火,且他说话时的用词是经过选择的。他把“偷豆”的少年称为“你们这班小鬼”,态度并不生硬,反而有种对这群孩子无可奈何甚至亲切疼爱的味道;他先用一个“偷”字表达了对少年们行为的谴责,接下来又改称为“摘”,可见其虽然心疼豆田的损失,但并不是真的想和这群半大不小的孩子计较。这样的心态,让他即使听到双喜的胡搅蛮缠,也没有再争辩什么。

有意思的是,当六一公公看到“我”时,马上停楫,笑着说自己应当“请客”。随后,他和“我”有了一番对话,先问“我”戏好不好,接着问豆好不好吃。前一个问题是客套,后一个才是真心想知道答案的。听到“我”肯定的答复,老人十分开心。从他略显夸张的语言和动作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六一公公的热情好客,还感受到乡下人的善良淳朴。再加上后文主动送豆、极力夸奖“我”的情节,鲁迅先生用简洁的笔墨塑造了一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


八公公与阿发娘:于无声处听有声


八公公第一次出场,是孩子们找船去看社戏时,不过作者在此只是一带而过。这个人物与六一公公、阿发娘一样,也主要出现在“偷豆”情节,不同的是,八公公与阿发娘始终没有“露脸”,而是通过少年们的言行侧面呈现

先看八公公。少年们摘了豆,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烧了吃。他们有些担忧,因为“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同时又“不怕”,因为有八公公的“把柄”。这两处描写,让我们窥得八公公的性格特点(细心、严厉),也看出平桥村少年们可能没那么喜欢他。“我”第二天睡醒后,还惦记着“盐柴事件的纠葛”,然而一切风平浪静。这不禁引人思考:是八公公不够细心,什么也没发现?还是发现了却并不在意,和六一公公一样用爱包容了孩子们的调皮?这一处文本的“缝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让读者有参与人物塑造的可能。
再看阿发娘。同样是未闻其声、未见其人,阿发娘的形象相比于八公公,要更加完整。“偷豆”时,大家犹豫摘哪一家的,阿发主动下田查看,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如此大方,令人忍俊不禁。伙伴们也没客气,“各摘了一大捧”,可以想见,阿发家的地也被踏坏了不少。阿发怎会如此大方?年少贪玩的他也许还不懂得“算账”,只知道自己家的豆好,当然要拿来款待伙伴。阿发的大方单纯,也从侧面反映出阿发娘的热情好客,正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子”。
六一公公、八公公和阿发娘,都出现在《社戏》的“偷豆”这一部分。鲁迅先生对这三个成年人着墨不多,却耐人寻味。可以说,正是这些可爱的乡亲,让“我”在平桥村生活得快乐无忧,让那夜的社戏和豆子在“我”生命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淳朴民风,在善良活泼的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至善至美的人性与至真至纯的民风交织,让平桥村成为温暖人心的所在,令人无限向往。
(改编自2022年6月15日《语言文字报》文章《〈社戏〉中被忽略的成年人》;作者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崔静;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过超;微信编辑:晋力;校对:王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社戏》pptx课件(63页).pptx
人生如戏,也要儿戏
八下语文配套优质教案一
陈龙《社戏》
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歪读《社戏》
《社戏》课堂教学镜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