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味语文(二十六)

趣味语文丨“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原创 梁文勤 语言文字报 2021-09-24 16:0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趣味语文87

 

 编辑说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六书”的出现,无不体现着远古人类的智慧。而在汉字“六书”中,象形是基础,“日”“木”“火”等常见字都是象形字。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梁文勤教授认为,汉字表意的实质是“立象尽意”。那么,汉字的这种特质进入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会产生什么样的使用效果?其最典型的使用形态又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象形:汉字的基础
汉字深蕴鲜明的民族气质。这种气质简而言之,就是“立象尽意”。象形是汉字的基础。汉字的构造可以简括为“六书”,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一般认为是造字法。名号虽异,实质相同:汉字表意,以象形为基础。
六书中的象形自不必说,指事、会意,也多以象形为基础。
形声,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也是促使汉字延续表意系统,最终与表音文字分道扬镳的动力。……其部件均来源于已有的独体字,因而相比于其他的表音文字,仍旧散发着一种原始的意象和诗性”(申小龙《语言学纲要》)。以“木”为例,“木”象树木之形。若干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都是以“木”为基础构造而成。指事字如“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会意字如“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杳”,冥也,从日在木下;“东”,动也,从日在木中。(以上释义均见《说文解字》)
从“木”的形声字更加丰富:
桃柳松榆,梅樱椿橘,枇杷梧桐,樟桂柞榛……你不必清楚地知道它们都是何种树木,这些字排列在一起,你的眼前仿佛蔚然成林。这就是象形的力量。
“立象尽意”:汉字的表意实质
象形是汉字的基础,象形的实质是什么?《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可见,就其本源看,象形是以固定简约的线条呈现事物的“象”,因此,汉字有很强的画面感。汉字实际上是一种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的系统。”(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即使经历数千载的演变,汉字依然能唤起我们直觉式的联想。“每一个字都负载着古人的情感、古人的灵魂,你可以想见他们的喜怒哀乐,想见他们的天真。一个字包含着他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包含着他们对世界的隐喻式体验,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道符咒,一首诗。”(申小龙《语言学纲要》)“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汉字经由象形而形成意义,汉字的表意实质正是“立象尽意”。比如,四点底可以表示火,“蒸、煮、煎、熬、烹、焦”等字都是例证。当你读到“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诗经·采薇》),看到“烈烈”二字时,一定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久戍不归的士卒,其思乡之情是如何势如烈火!象事物之形的思维方式赋予汉字永久的生命力。
汉字表意,“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
,“从语言编码的机制来说,字相当于印欧系语言的词,而不是语素”(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汉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汉字组合成词语,或者组合成短语、句子,都遵循同一套法则,用语言学术语来表达,即构成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偏正关系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词’则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助性的副题,节奏给汉语裁定了这一样式。”(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汉字之于汉语,是基本的建筑材料;这个材料必然携带着自身的性质特点进入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从根基上决定汉语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词类活用:汉语“意合”的产物
当表意的汉字组合为短语、句子时,很自然地遵循“意合”的法则。静态的语言材料进入动态使用后,没有形式的变化,只有语义的绾合,意脉流动,舒卷自如。这和形式语言迥然不同:“形态语言的词形屈折变化为语义意图的呈现规定了一套形式感很强的秩序。……与之相比,汉语语法显得简易而灵活。”“(汉语)把受冷漠的形态框架制约的词语解放出来,使它们能动地随表达意图穿插开合,随修辞语境增省显隐,体现出强烈的立言造句的主体意识。”(申小龙《语言学纲要》)汉语把受形态框架制约的词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情况丰富而普遍。词类活用是各类词语为生动表意而对固有语法功能的突破,是词语在立言造句过程中的一种能动反映,突出体现了汉语句法意合的特点。因为活用,汉语中不同的词语类别可以担任同一种句法成分,比如,“纯粹的副词是很少的……其他各类的词在句中担任状语,都是临时职务”(王力《汉语史稿》)。举例如下: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破广军,生得广。(《汉书·李广传》)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史记·游侠列传》)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修饰。“柴立中央”的意思是像木头似的站立于中央,“柴”是名词用作状语,简练而生动;“生得广”,即生擒李广,“生”是动词用作状语,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李广被捕获时的状态;“厚施而薄望”,“厚”“薄”是形容词用作状语,把施予之多和期望之少表达得具体形象。
因为活用,
同一种词类可以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举形容词“绿”为例: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第一个“绿”是形容词“绿”的基本用法,用作定语,表示修饰;第二个“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最后一个“绿”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后两个“绿”属于活用,二者的共同特点在于:言简义丰,能够给人视觉的想象和情感的体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形式的词类活用中,名词活用最为活跃。名词活用作动词,可以是用作一般动词,也可以是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状语,可以表时间、处所、依凭,也可以表修饰。由此看来,名词在句中不但可以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也可以出现在谓语、修饰语的位置上,简直无所不能!名词,是事物的名称,与具体物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名词活用种类丰富且普遍存在,意味着汉语在句法意合的过程中,仍然关注“象”的突显。由名词活用而带来的生动传神的表达,即使隔着千载时光,我们依然能够清晰感知。比如,屈原《离骚》中的“畦留夷与揭车兮”,意思是种植了一畦畦留夷和揭车。如果你知道留夷就是芍药,揭车是一种高数尺的香草,开着细碎的白色小花,那么,你的眼前能够立刻呈现出满眼的花花草草,而且你还能看到这些花草阡陌纵横,分垄整齐,芬芳馥郁。名词活用使表意如此生动形象!这样的名词活用在现代汉语成语,乃至双音节词语中依然存留。如名词用作动词的有“鱼肉百姓、泥而不滓、不齿、手刃”,名词用作状语的有“星罗棋布、冰释前嫌、亭亭净植”。
现代汉语里也有名词活用的例子,如:
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废名《竹林的故事》)“把菜篮肩上”,是简约生动的形象刻画。名词用作动词,具象而富于画面感。词类活用情况很丰富,是汉语意合的产物。各类活用中又以名词活用最为活跃,这与汉字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1630日文章《“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立象尽意说汉字》;作者: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梁文勤;图片来自网络)

 

 

趣味语文丨原来,古今这么多大诗人都写过“黄粱梦”

原创 曾江保 语言文字报 2021-10-22 15:58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趣味语文87

 编辑说

“黄粱梦”是常见的诗词典故,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历时千余年。古代文人多用其表达看破红尘、抛却世俗杂念的悟道避世思想;在近代革命斗争中,“黄粱梦”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云南省开远行知学校曾江保对古今诗词中“黄粱梦”做了详细解读,一起来看——

“黄粱梦”源自何处
“黄粱一梦”源自唐沈既济《枕中记》记载的故事。唐开元七年(719),道士吕翁在邯郸古道上一间客店中遇穷书生卢英,卢英感叹自己穷困潦倒,人生困厄,大志难伸。吕翁遂取一青瓷枕,让卢英枕睡。卢英因枕入梦,梦中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梦醒后,他看店家正在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对面的吕翁一笑,说:“好玩吧?”得知吕翁都清楚他的梦境,卢英不禁惆怅良久。由此他顿悟人生,不再渴求功名。这个故事投射出道家看破红尘,抛却世俗杂念、功名利禄,超脱世外的悟道避世思想。千余年间,与之相关的诗词作品不计其数。据笔者东搜西罗,以咏黄粱梦为题材的诗词作品大约有二百余首,若论及用典,则不胜枚举。

“到底功勋事业,分付梦黄粱”
宋代王安石在《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中写道: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作者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听朝鸡”,恍如隔世,感叹自己已老;此时贪爱闲适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词作反映出作者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哲宗绍圣元年,年近花甲的苏轼本在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任知州一职,突然圣旨传来,要将他贬去英州(今广东英德)。南下途中,他感叹世事多变,仕途举步维艰,写下了《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人事千头及万头,得时何喜失时忧。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适见恩纶临定武,忽遭分职赴英州。南行若到江干侧,休宿浔阳旧酒楼。世人都说功名好,可谁又真正明白“得时何喜失时忧”这黄粱美梦一场空的滋味。当然,苏轼是一个胸怀旷达且有趣的人,面对人生的起落沉浮依然乐观豁达,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他还说道:倘若这次贬谪途经浔阳江边,一定不会去夜宿那座“五陵年少争缠头”的酒楼。那曾是白居易谪居之处。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红楼梦》语)时代中的官场倾轧给人带来的伤害。这首诗既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也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

自古以来,追名逐利者多矣。元代姬翼在《婆罗门引·古今扰扰》中写道:古今扰扰,大都奔竞利名场。舟车仆马如狂。到底功勋事业,分付梦黄粱。作者借“黄粱梦”表达自己对世俗功名利禄思想的嘲讽与批判。明代唐伯虎《王守溪寿词》有“梁上歌声绕,黄粱梦先觉”的句子。大意是说:此时的歌声虽然优美动人、余韵无穷,但深谙世事者知道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世间大美,终为黄粱。作者一生跌宕起伏、悲凉坎坷的命运历程,让他形成了这种淡然与超脱。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开篇诗即云:“梦短梦长缘底事,莫贪磁枕误黄粱”。此“磁枕”对应《枕中记》中吕翁给卢英的青色瓷枕,亦指代黄粱梦幻。作者以机缘之辞、黄粱之喻,警示世人该放手时且放手,不要为功名利禄而鱼死网破地去争斗。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对迎春的判词写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后两句的大意是女孩子身体娇弱,像花柳一样经不起摧残,一年时间就死去了。这里指贾迎春嫁给孙绍祖后饱受苦难,一年后就凄惨地死去了。此处的“黄粱”,即出于沈既济的《枕中记》。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家张恭是一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曾被关押在金陵狱中。面对厄难,他大义凛然,坚强不屈,赋诗《狱中口占》,有句云:“磁枕有缘通睡语,金丹无术驻衰颜。”在当时那种“事到错盘才节见,身如傀儡任丝牵”的境地,作者借黄粱梦的典故,在诗中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表达自己历尽艰难困苦,一以贯之地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

1929年,毛泽东、朱德等带领大部分红军向闽西进发,三次攻占龙岩,在上杭、龙岩、永定、连城和长汀等地,建立了人民革命政权,开展了土地革命,创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为这次胜利所振奋,哼出了《清平乐·蒋桂战争》。词中有这样一句:“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大意是说军阀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灾难和愁怨;军阀们妄想打败对方、独霸中国,这只不过是再做一次黄粱美梦罢了。先用一个“洒”字,形容灾难之多如滂沱雨水;再巧用“一枕黄粱”,表达了作者对军阀混战之鄙视和嘲笑。可见,黄粱梦作为典故,在中国诗词文化中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古代失意文士或出于羡慕,或囿于无奈,或激于愤慨,以黄粱梦为媒介,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传达自我情感。在近代,涉及黄粱梦的诗词作品有了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学特征。世殊事异,而文化一直在时代长河中传承。(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1526日文章《黄粱一梦诗千古》;作者:云南省开远行知学校教师/曾江保;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头图制作:苟莹莹;校对:郭雯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精讲丨第1课:汉字的特点
汉字音、形、义的联系
为什么说汉语是唯一的表意文字?
论述百练:华夏美学——走向近代-载体与范畴
解析汉字的思维基本模型
恢复繁体字利弊辩议(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