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说阅读”仿真综合练——练明高考题型·练明常考题点(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女孩与鼠孙春平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解析:选D “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错误,从后文“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来看,“我”发呆是因为对小秋的挂念及对小秋命运的担忧。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这一背景使后文的故事合情合理。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解析:选B “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错误,小说第一段并没有写到小说的主人公小秋。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4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考生要能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情和文中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对小秋家庭情况的介绍和她打秤砣技术高超可以看出她坚强自立,从她放过老鼠妈妈可以看出她很善良,从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乐观懂事。参考答案:①坚强自立。父亲死去,母亲外出打工,她独自生活,学习防身术保护自己。②乐观懂事。老师的话使她想起自己的身世,顿时神色黯然,但是她很快咧嘴笑了;体谅奶奶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选择独自生活。③善良。为了三只小老鼠,她放过了大老鼠。(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4.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探讨这样写的好处。(6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梳理小说内容,筛选出和“沉重”“温馨”相关的情节,用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小说主人公小秋是一个留守儿童,“沉重”主要指留守儿童的现状让人感到沉重。但小说又能让人感受到温馨,从小秋对待生活的态度、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等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探讨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要回答小说内容沉重和温馨交织的好处,应从读者感受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思考。参考答案:沉重:文章描写的留守儿童小秋身世之悲惨、心理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温馨:小秋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孙爷爷、“我”的关爱,小秋自己也自立自强、善良可爱,让人感觉温馨。(每点2分,共4分)好处:沉重与温馨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半 壶 水孔立文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瑰丽的画卷。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来,蜷在地上。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睛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来……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漠野苍茫,四周静寂”这一段交代“他”(陆归林)独自陷入茫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有助于解除读者心中的疑惑。B.“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这既是对陆归林放弃干掉狼的机会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C.“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狼没受到陆归林的攻击,反而得到水喝,于是想报答他。D.沙漠是“他”与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因沙尘暴而脱离勘探队后的独特经历,于惊心动魄中发人深省。解析:选B B项,“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错,原文为“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也许他当时产生了恻隐之心,想放狼一条生路,在他看来,那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当时“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况且对他没有攻击之意和防范之心。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B.“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比喻手法生动地刻画出沙漠阳光炙热毒辣,反映了他想和狼决一死战。C.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自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更显严谨、完整。D.茫茫大漠是陆归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解析:选B B项,“反映了他想和狼决一死战”分析错误,这一比喻反映了沙漠阳光的毒辣炙热和生存环境的险恶,更突出了半壶水的重要性。7.小说中的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可见其勇敢坚韧。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可见其沉着机敏。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可见其善良仁慈。参考答案:①坚韧勇敢。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②沉着机敏。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③善良仁慈。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8.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6分)答:                                                                                                                                                解析:小说最后一段,狼把陆归林带到了绿洲,使他获得了新生,却遭到了另一群人的追杀,逃回沙漠。根据全文的理解,判断结尾段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两种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理由:①情节有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沙漠,情节的反转使故事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②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③更具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也引发读者对老狼命运的想象与思考。(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①删去后小说情节仍然完整。陆归林喝水的细节,与主体情节相照应,可为小说作结。相反,最后一段写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这在小说中缺乏交代,显得突兀。②删去后小说主题更集中。小说主要写陆归林和老狼从紧张对峙到相依相存,表现出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而结尾一段写人与狼的紧张关系,就会冲淡这一主题。③删去后在审美效果上使人愉悦。皆大欢喜的结局,能让读者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表现对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于合集 #小说
4
上一篇选择性必修上册《百年孤独》课内阅读下一篇“小说阅读”仿真综合练——练明高考题型·练明常考题点(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狗为什么也喜欢“拿耗子”?
实用俗语1500条——您最喜欢哪一句?
耗子
专栏连载 | 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315
苛捐杂税甚多 连累老鼠改名称"耗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