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汉书·董仲舒传》

史海探珠

【题注】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儒学大师,促使先秦儒学转为经学时代的一个关键人物。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下马陵被后人讹误为“虾蟆陵”,没错,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家在虾蟆陵下住”的那个“虾蟆陵”。

汉书·董仲舒

原文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杜甫读书,三月不洗头;闻一多治学,三年不下楼,皆此之类也),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学者师事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点评:在文章的开头,班固仅仅用一百字不到的篇幅就把董仲舒塑造成一个德高望重、学问精深的“老师”形象,这可以说是班固对董仲舒的基本定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理解,班固在整篇传记中略去了史书中通常要重点记述的董仲舒的政绩功勋,而着重记述了他“为师”的经历,此一段言其“学士皆师尊之”,是写其为“学者师”;接着记董仲舒为江都相、胶西相,是写其为诸侯师;又言其“上疏谏争”,是写其为帝王师;复叙其议政于家,是写其为国事师;最后言其“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是写其为万世师……

……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易王师事之)。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繇此言之,越本无一仁。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孔子不言“俎豆”,董子不言“伐国”),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点评:教易王以“仁”。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与《史记》中文字参看,可见班、马二人对此事认识之不同)

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照应开头“三年不窥园”之事),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胶西王师事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点评:为胶西王相事与为易王相事仿佛,故一言带过,以免重复。

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万世师)。

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汉书·董仲舒传》

点评:班固在《董仲舒传》中重点突出了他“大儒”的身份,记述的事件主要围绕学术与崇儒展开,对于其他方面的事迹则付之阙如。《董仲舒传》共计8800多字,其中,与武帝对策部分的文字约有7700多,占到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剩下的1000多字是对董仲舒生平事迹的简略介绍,本文所选正是这部分文字。

本文是《汉书》中比较特殊的篇目,一是记述传主的言论远比其事迹多,近似于《尚书》这种“记言体史书”;二是所记事迹极其简略,纯用白描笔法;三是班固未如《史记》一样将他放在《儒林传》中,而是单独立传。我想,班固这样处理的原因可能是:一、董仲舒的功业主要在其思想与为人方面,而非功业,拿古人“三立”理论来说就是,董仲舒一生事迹重在“立言”,而非“立功”;二、董仲舒事迹流传不多,《史记》中所载就甚简略,到班固时,资料大概更不多见;三、董仲舒不同于一般“儒士”,他直接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是儒家的“功臣”,与一般传授经传的“博士”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1.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断句。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参考答案: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参考答案: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3.《史记·儒林列传》中也有董仲舒的小传,根据两篇文字,试简略分析司马迁眼中的董仲舒和班固眼中的董仲舒有何异同。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於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史记·儒林列传》

答题要点:①司马迁将董仲舒放在《儒林列传》这一类传中,视董仲舒为一“博士”,不过学问较好耳;而班固则将董仲舒单独列传,又加入他与武帝的对策,是将其视为学术宗师、儒门巨擘了,这是其异;两人都认为董仲舒学问极好,这是其同。②司马迁记载董仲舒学问极好,却只着重记载其“言灾异”之事,又记吕步舒之事,似有意揭露董仲舒之短也;而班固虽然也记载了这件事,叙述的时候却有不同,他将事件的主要责任推到主父偃身上,认为董仲舒是无辜受累,又补充了大量司马迁没有记载的事,突出董仲舒“国师”的形象,这是其异;然而,两人都认为“董仲舒为人廉直”,这是其同。③司马迁的文字主要记载了董仲舒为学与为人两方面的特点,文字飘逸,灵动活泼;班固的文字主要记载了董仲舒言行两方面的成就,文章典雅,严谨有序,这是其异;两篇文字都展示了董仲舒其人的主要特点及功绩,简洁生动,言少意丰,这是其同。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而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董仲舒回答说:“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柳下惠说:'不行。’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

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易王说:“说得好。”

董仲舒治理国家,是用《春秋》记载的灾异变化来推究阴阳错行的原因,所以求雨时,闭阳纵阴,他止雨时就闭阴纵阳;这种祈雨止涝的方法推行到江都全国,没有不随心所欲的。后来,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在这之前,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汉朝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在家里推论天降火灾和人世的关系,奏章草稿写好了没有上呈。主父偃来探望董仲舒,私自看了奏章草稿,他平素就嫉妒董仲舒,便把奏章草稿偷走,上交给汉武帝。汉武帝召集了很多儒生,让他们看董仲舒的奏章草稿。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个奏章草稿是他老师写的,认为非常愚昧。于是汉武帝把董仲舒交官问罪,判处死刑,汉武帝下诏赦免了他,董仲舒从此便不敢再谈论灾异变化。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制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

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责编:杨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武帝丞相公孙弘整人术 坑死主父偃 逼走董仲舒(2)
汉武帝丞相公孙弘整人术 坑死主父偃 逼走董仲舒
公羊大师 董仲舒(5)
宋定国:汉武帝并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史知识|儒家大圣人——董仲舒
董仲舒:辅佐两位王爷,两位王爷谋反,皇帝就再也不相信儒家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