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语文参考资料 | 柳宗元《江雪》

背景資料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柳少有才名,德宗貞元九年(793 年),以 21 歲之齡進士及第;798 年,柳 26 歲,又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後入朝為官,受宰相王叔文拔擢,參與政治改革,輔佐繼位的順宗推行新政,史稱「永貞革新」。未及半年,憲宗即位,改革失敗,王叔文被貶賜死,柳宗元亦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刺史,再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馬,不得處理政事。十年後,再貶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任內教民導俗,政績卓著,故後世又稱其為「柳柳州」。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柳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7歲。

柳宗元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二人又與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合稱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詩大都描寫自然山水,詩風與陶淵明、謝靈運相近,予人清新秀美之感。

寫作背景

唐順宗永貞元年十一月至憲宗元和十年正月(805-815)間,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當時為渺無人煙的蠻瘴之地,擔任司馬一職,不許處理任何政事,只能當一名毫無實權的閒官。抑鬱惶恐的他,於是寄情山水,形諸筆墨,寫下了多篇文筆清麗、情景交融的作品,包括被後人視為山水遊記典範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以及《江雪》等自況詩作。

《江雪》一詩的具體寫作年代已不易考證,有學者認為較可能是在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冬寫成。因為南方雪少,而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以及相關歷史記載,這一年冬天永州曾下過大雪[1]

文本導讀

原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重重山間,不見飛鳥身影;條條路上,沒有路人蹤跡。只有小船上那位穿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漫天飛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釣。

注釋

  1. 絕 絕 :斷絕,指沒有、絕跡。
  2. 徑:小路,泛指所有道路。
  3. 人蹤:人的蹤影。
  4. 蓑 ○粵 [梭,so1]:本作「衰」,指古代一種以草葉製成的雨衣。
  5. 笠 ○粵 [粒,lap7]:斗笠,指古代一種以竹皮或竹葉編成,用可擋雨遮陽的帽子。
  6. 翁:古代對年長男士的尊稱。

內容賞析

韻律分析

《江雪》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其體式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根據近體詩的格律,詩句每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應與上一聯對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稱為「粘」(就絕句言,第三句第二個字應與第二句第二個字的平仄一致)。《江雪》第二句第二字「徑」為仄聲,第三句第二字「舟」卻為平聲,明顯屬於「失粘」。有人將之視為拗體律絕,但也有人將之歸為古風,如《簡明中國古典文學詞典》就將《江雪》定為「古絕」。除了「失粘」外,押仄韻的詩句本身並不常見,往往亦視為古風,王力《漢語詩律學》曾論之曰:「近體詩以平韻為正例,仄韻非常罕見。仄韻律詩很像古風。」「近體詩和古體詩的界線相當分明,只有仄韻律絕往往也可以認為『入律的古風』[2]。」

相較押平韻者,押仄韻的詩作本身就帶有一種清勁古樸、剛健有力的格調。《江雪》全詩押入聲屑韻,韻腳「絕」、「滅」、「雪」皆為入聲字,收音短促壓迫,正好配合詩中淒冷幽寂、孤僻蒼茫的雪境氛圍,同時亦表達了詩人孤絕不平的激憤情緒,體現出柳詩峭拔的骨力與清冷色調。第三句句末不押韻者,平聲的「翁」字發音平緩,猶予人振聾發聵、不吐不快的感受。這裡以入聲韻腳為背景反托平聲句末「翁」之不畏黑暗,含蓄地發揮了音韻的表意作用。

詩文分析

全詩運用了白描手法,僅以短短二十字,就簡煉地勾勒出一幅雪天寒江的獨釣圖。描寫手法方面,作者運用層遞手法,從「千山鳥飛絕」的空間,縮小為「萬徑人蹤滅」的地平面,延伸至廣濶的江面後,突出江中一葉孤舟的線段,最後落在垂釣的漁翁,範圍由遠至近、由大而小,將讀者注意力聚焦於文末「江雪」上,直接呼應詩題,予人深刻印象。

詩中又巧妙地運用了反襯手法,先以「千山」和「萬徑」誇張地描繪背景的壯濶宏大,卻又以「絕」、「滅」來表示其杳無人蹤,以多襯少。「千山」、「萬徑」本應是「鳥飛多」、「人蹤眾」,為何如今卻是「鳥飛絕」、「人蹤滅」?此處含蓄地交代詩題「江雪」,因為大雪的緣故,「千山」和「萬徑」都被掩蓋,「鳥」和「人」都隱藏避害。但在萬物都被掩藏的時候,卻有一位漁翁,戴著斗笠,穿著簑衣,駕著孤單的小船,獨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釣著江雪。這裡再一次以前句「千山」和「萬徑」之多,映襯後二句「孤舟」、「獨釣」的畫面。老翁在孤舟上垂釣,本來是甚為平凡的靜態畫面,但由於前面致力描繪出一種極端的寂靜景象,於是靜態的垂釣行為,反而顯得有了生氣,相對變得動態起來。沒有前面「千」、「萬」二字,下面「孤」、「獨」兩字就顯得平平無奇,無甚感染力了。

綜上,本詩五處運用了映襯技巧,一為「千山」(賓)與「鳥飛絕」(主),二為「萬徑」(賓)與「人蹤滅」(主),由「千山」、「萬徑」背景之多,反襯「鳥飛絕」、「人蹤滅」主角之少,從而點出氣候惡劣的言外之意。三為「千山」句、「萬徑」句之多,反襯「孤舟」、「獨釣」句之少,營造出一種絕對幽靜、沉寂的氛圍。四以萬物之寂靜,反襯漁翁之生動,點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含意。五以韻腳「絕」、「滅」、「雪」等入聲字之短促壓抑,突顯平聲字「翁」的平坦緩和,收到振聾發聵之效。

詩題「江雪」,涵有深刻的象徵意義。表面上,詩中處處寫景,首兩句以「千山」和「萬徑」描繪出一片廣闊的天地空間,「絕」和「滅」二字描寫孤淒、幽寂的風雪世界,句末再加一個「寒」字,進一步點明風雪的凜冽。在天寒地凍的惡劣氣候下,不管是鳥或人,甚或天地萬物,通通龜縮躲藏起來。面對此情此景,卻有一位戴著斗笠、穿著簑衣的漁翁,駕著小船在江面飄浮,無懼寒冷地垂釣江雪。「孤」說明只有一隻船,「獨」說明只有一個人,漁翁不畏嚴寒的孤傲形象躍然紙上。此一孤傲形象,正寄託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他在政治革新失敗後,不屈而孤獨的精神面貌。在永貞政變這一場重大的政治風暴襲擊之下,朝野人士皆隱伏避禍,唯有柳宗元仍然當言則言,當行則行;最後雖然改革失敗,但即使身處逆境,他仍然能以堅毅的意志面對人生,無懼酷寒的漫天風雪。這一種堅毅的精神,不為求取功名利祿,而是為了保守如「江雪」一般潔白無瑕的高尚節操。

教學參考

課堂內外活動舉偶

  • 展示永州、雪景的圖片,引起學習興趣。
  • 本文運用了層遞法寫景,就像在電子地圖上逐層放大搜尋目標,最後聚焦於一處地點。試隨便找一處地點,掌握其由大至小的層遞技巧。
  • 試依照柳宗元的描寫,加上你的想像和創造,繪畫一幅寒江獨釣圖(可與馬致遠名作《寒江獨釣圖》比較)。
  • 試想像如果你獨自一人留在家中或課室裏,心情會是怎樣?
  • 當寒流襲港時,你會留在室內,還是外出活動?為甚麼?
  • 理解本詩後,你認為作者和詩中的漁翁有關係嗎?為甚麼?

延伸閱讀舉偶

  • 柳宗元《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 《滄浪之水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語譯《孟子.離婁上》、《楚辭.漁父》故事,談處事的不同態度,人生的不同可能。

[1]

這一年冬天永州曾下過大雪: 參吳小如導讀:《江雪》,載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頁361。

[2]

入律的古風: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頁5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诗经典名篇赏析:《江雪·柳宗元》
江雪——柳宗元
《江雪》
【央视荐诗】12月11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天来了,请你和柳宗元一起独钓寒江,好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