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语文参考资料 | 苏轼《题西林壁》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教学资料PDF版

背景資料

作者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雖與王安石同出歐陽修門下,但政見不同,反對王安石的新黨所推行的變法,在政治上屬於舊黨。在新黨執政時,他屢遭貶謫,先後外放到不同的地方任官,結果卒於常州。

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蘇軾在詩、詞、賦、書法等各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其作品視野廣闊,風格豪邁,個性鮮明,意趣橫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

寫作背景

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今湖南省黃岡縣)改貶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他動身時先南下九江,遊覽了廬山。他在廬山所作的詩共有七首,這一首《題西林壁》是他遊遍廬山之後,對廬山全貌所作的總結性題詠。

廬山,又名匡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風景奇秀,其中瀑布更是名傳天下。不少詩人都曾遊覽廬山,並留下吟詠廬山的作品,著名的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此詩也非常著名,決不在李白之下。

文本導讀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1. 題西林壁:題詩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書寫。題壁,即寫在牆上。西林:即西林寺, 在廬山西北麓,始建於東晉,宋代改名乾明寺,是廬山著名的古剎之一。
  2. 橫看:正面看。
  3. 嶺:相連的山。
  4. 峰:高而陡峭的山。
  5. 遠近高低: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各個不同角度看廬山。
  6. 各不同:指從不同的角度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7. 真面目:指廬山的整體面貌。
  8. 緣:因為。

內容賞析

蘇軾遊覽廬山十餘天,遊程所至達全山十分之五六。他在遊覽了廬山勝景後,總結經驗,寫下了這首寓哲理於景物之中的詩歌。

廬山美景,千姿百態。詩人從橫面看,所得印象是起伏綿延的山嶺;從側面看,則是陡峭峻拔的山峰。隨着距離的遠近、視線的高低等不同角度觀賞廬山,在詩人面前呈現的是不同的風貌,讓人目不暇給。但詩人卻慨歎自己因為身處廬山之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認識其全貌。

第一、二句寫詩人遊覽廬山時所見的景象。詩人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廬山,步移景換,變化多姿。第一句由「橫看」和「側看」兩個角度作對比,得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成嶺,一成峰,讓讀者一開始便能感受到廬山面目變化之大。第二句「高」、「低」、「遠」、「近」四字,概括了所有看山的位置,既然詩人曾經從各個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觀賞廬山, 該對它十分認識,可是詩人卻在第三句說:「不識廬山真面目」,使讀者大感錯愕。其實, 這才是詩人高妙之處。如果是一個普通人,到廬山遊覽之後,有人問他:「你對廬山認識有多深?」他會答道:「當然十分清楚,我親自去過的呢!」這樣回答好像沒有錯,但他所見的其實只是在某些角度下所見廬山的面貌而已。

詩人經過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所見景象全然不同,對廬山各個局部或片段都了然於胸,但他卻慨歎總是不能把握廬山的整體面貌。正因為他身處其中,只能從一個角度去看它,所以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看到廬山的全景。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陷入迷惘,而是作了進一步的思索:人的認識是相對的,有局限的。通過對廬山面貌的探索,他認識到「當局者迷」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對人們有深刻的啟發,成為千古名句,教人不要以偏概全,只有破除執著,才能認識事物的全貌。

蘇東坡兼習禪與華嚴,其詩文中包含明顯的佛理與禪思,《題西林壁》即為一例。施元之施宿父子、顧禧注此詩,即引《華嚴經》云:「於一塵中大小剎,種種差別如塵數, 平坦高下各不同,佛悉往詣轉法輪。」又,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廬山老人於般若中了無剩語》引黃庭堅云:「此老人於般若橫說豎說,了無剩語,非其筆端能吐此不傳之妙。」均道出箇中理趣。

這首詩聲情並茂,富有理趣,主要體現於聲調的高低起伏與抑揚頓挫。詩人沒有用一個難字、僻字,更沒有運用典故,其中蘊含哲理,寓意深刻而不故作高深,故能雅俗共賞, 贏得了歷代讀者的喜愛。「不識廬山真面目」更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熟語。

教學參考

課堂內外活動舉隅

  • 蒐集名勝、景點的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的風景相片,並互相展示, 說說所見的景象。
  • 你認為作者是否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為甚麼?你覺得用甚麼方法看山,才能看見山的全貌?
  • 讀完本詩後,你覺得評論事件前,對事情應有怎樣的瞭解?為甚麼?

延伸閱讀舉隅

  •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蘇軾《初入廬山三首之一》)
  • 日照香爐生紫烟,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二首之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写经典】第57期,书写苏轼(宋)《题西林壁》
【名句/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苏轼,小学四上诗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言短句》,有感步韵苏轼诗,《题西林壁》。
寻找庐山的<BR/> “真面目”
书法《苏轼“题西林璧”》等两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