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5
播报文章
教坛知雪落2023-04-14 09:09河北中小学教师,教育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
关注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5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的都市文学研究,正面临踟蹰不前的困境。近年来对都市文学的讨论并未触及本质,而是更多停留在“都市文学的合法性”等表象问题的争论上,远远落后于以都市为表现对象的文学的创作实践,更谈不上对此做出前瞻性的思考。如何打开这个死结,随之也成了研究者们热切关注的话题。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首先有必要突破简单、生硬的题材的限定,从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都市文学。他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被我们看成乡土文学题材的作品,其实也写到了都市,并非正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概念所能涵盖。“从这个角度看,不仅是都市文学,还有与之相对的乡土文学的概念,都需要做出修正。”
评论家洪治纲表示,长期以来,对乡土文学的合法性和高尚性的强调,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乡土文学崇高的美学法则,这种潜在的观念不能不对都市文学的书写带来压制和遮蔽,也使得我们对当下都市文学的复杂性普遍缺少认识。他注意到当下都市文学思想的深刻性在衰退的现象。“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作品对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刻,而是缺乏宏大叙事的深刻性。同时,审美的感官化被无限放大。在他们笔下,你能看到在都市中生活的个体普遍没有精神归宿感。”
(摘编自傅小平《如何理解“都市文学”?评论家:在于作家的精神立场》)
材料二:
我们当下的都市文学,其实和工业有很密切的关系。南方的城市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走在前列的前沿阵地,更多关注的是农民工,是民企、外企,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业方面的文学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会不一样。贺绍俊说:“我觉得真正的都市文学就应该站在城市立场,什么叫城市立场?是把城市作为理想栖息地的人们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真正的城市文化传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实际上站在城市立场上首先要有培育城市文化立场的自觉意识。城市立场对都市文学非常重要。重点就放在建构都市文化传统上面,经典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品都是站在都市立场,体现都市精神的,包括《局外人》等等,很明显的是城市中承载着一种都市精神,我们如何以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文学资源去开拓都市文学写作?我觉得城市立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摘编自王臻青《都市文学应如何讲述“老工业基地”的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转型之下,有许多新的现象发生,许多新的特点凸显。现在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的作家已经敏感地面对着这种变化,有些人已经敏锐地写出了这种变化。也许,勒·克莱齐奥所谓“一个真实的城市是无法书写的,今天的真实明天就不复存在”之说不无道理。但这并不代表作家面对色彩缤纷的都市生活只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责任,也有信心,有条件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来。
事实上,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在反映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嬗变中,已经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点,一批批带有鲜明中国都市特色的职场文学、白领文学、底层文学,校园文学、悬疑文学等等,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令人惊喜。城市化的人员流动性不但把原来的乡土生活方式、乡土文化气息带到城市,也把不同地域文化都带到同一个城市来。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合很广泛,其包容性和冲突性,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城市文化。换言之,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
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虽然很容易将人的个性棱角磨损,让它们趋于同质化,但也为新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诞生准备了资本、公寓、流水线、高速路、霓虹灯,以及可堪作为都市文学表现元素的小市民心态,移民歌哭,底层呼喊、官场样貌、老板姿态、白领身影、毕业生走向……拜时代和生活所赐,我想,我们的作家们是完全可以写出表现灵魂的挣扎与搏斗、人的尊严与自由,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时代的希望与发展,让读者满意的够水准的都市文学作品来。
(摘编自周思明《作家与都市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绍俊认为,修正都市文学的概念,突破简单生硬的题材限定,从相对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都市文学,则可解开都市文学困境的死结。
B.洪治纲认为,乡土文学崇高的美学法则压制遮蔽了都市文学的创作,阻碍人们对当下都市文学的深入认识,此现象还将持续很长时期。
C.勒·克莱齐奥认为城市即使能被书写出来也已失去真实性,但作者认为已经有人敏感地写出了城市的变化,作家并非完全无能为力。
D.新世纪以来,因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嬗变而引发的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使我国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分析了当下都市文学的创作困境、突破方法以及问题成因,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整体是总分结构。
B.材料二以《局外人》为例证明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都市立场、都市精神,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价值。
C.材料三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域文化融合的广泛性、包容性、冲突性,说明我国都市文化的先进。
D.三则材料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包括东西方学者观点,材料一、二的引用是正面论证,材料三的是反面论证,角度各异。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
5.某位作家创作了一部作品:描述某农民工在重新焕发生机的老工业基地拼命工作、想攒够钱之后回家乡重建房屋同家人团聚的酸甜苦辣。你觉得这部作品属于都市文学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进行分析。(4分)
【答案】1.C 2.C 3.A
4.①先举例并引用,论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表达作者对中国作家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信心。
②接着以中国都市文学的成就为例,并与其他国家的城市文化进行对比,论证我国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
③最后辩证分析,指出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对新都市文学的积极作用,再次表达对作家和作品的信心。
5.这不属于都市文学作品。
原因:
①这部作品虽然有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也有城市重新焕发生机的城市化推进产生的新面貌,但是作品并不具备城市立场。
②主人公并没有把城市作为理想的栖息地,他工作、生活的目的也并非是与他人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而是要返回乡村。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的能力。
C.“一些作家敏锐察觉并书写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错误。由材料三第一段“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转型之下,有许多新的现象发生,许多新的特点凸显。现在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的作家已经敏感地面对着这种变化,有些人已经敏锐地写出了这种变化”可知,“一些作家敏锐察觉并书写”的不是“都市生活和城市文化”,而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转型之下发生的新现象、凸显的新特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则可解开都市文学困境的死结”错误,前面的做法只是解开都市文学困境死结的一种条件。
B.“此现象还将持续很长时期”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评论家洪治纲表示,长期以来,对乡土文学的合法性和高尚性的强调,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乡土文学崇高的美学法则,这种潜在的观念不能不对都市文学的书写带来压制和遮蔽,也使得我们对当下都市文学的复杂性普遍缺少认识”可知,原文是“长期以来”,并未说以后会怎样。
D.“因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壇变而引发的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错误,因果倒置。由原文“事实上,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文学、都市文学在反映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嬗变中,已经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点,一批批带有鲜明中国都市特色的职场文学、白领文学、底层文学,校园文学、悬疑文学等等,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令人惊喜”可知,应该是“因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而引发的人性裂变、灵魂挣扎、社会壇变”。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价值”错误。由原文“重点就放在建构都市文化传统上面,经典的西方现代主义作品都是站在都市立场,体现都市精神的,包括《局外人》等等,很明显的是城市中承载着一种都市精神,我们如何以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文学资源去开拓都市文学写作”可知,应该是引导人们思考“如何以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文学资源去开拓都市文学写作”。
C.“说明我国都市文化的先进”错误,推断不合理。“我国地域文化融合的广泛性、包容性、冲突性”不能“说明我国都市文化的先进”。
D.“材料三的是反面论证”错误。作者对引用的观点部分肯定、部分否定,故不属于反面论证。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三第1段“也许,勒·克莱齐奥所谓'一个真实的城市是无法书写的,今天的真实明天就不复存在’之说不无道理。但这并不代表作家面对色彩缤纷的都市生活只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责任,也有信心,有条件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来”可知,先举例并引用,论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表达作者对中国作家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信心。
由材料三第2段“一批批带有鲜明中国都市特色的职场文学、白领文学、底层文学,校园文学、悬疑文学等等,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令人惊喜。城市化的人员流动性不但把原来的乡土生活方式、乡土文化气息带到城市,也把不同地域文化都带到同一个城市来。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合很广泛,其包容性和冲突性,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城市文化。换言之,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可知,接着以中国都市文学的成就为例,并与其他国家的城市文化进行对比,论证我国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
由材料三第3段“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虽然很容易将人的个性棱角磨损,让它们趋于同质化,但也为新的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诞生准备了资本、公寓、流水线、高速路、霓虹灯,……我想,我们的作家们是完全可以写出表现灵魂的挣扎与搏斗、人的尊严与自由,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时代的希望与发展,让读者满意的够水准的都市文学作品来”可知,最后辩证分析,指出全球化、工业化的浪潮对新都市文学的积极作用,再次表达对作家和作品的信心。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亮明观点:这不属于都市文学作品。
原因:
结合材料二“我觉得真正的都市文学就应该站在城市立场,什么叫城市立场?是把城市作为理想栖息地的人们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真正的城市文化传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实际上站在城市立场上首先要有培育城市文化立场的自觉意识。城市立场对都市文学非常重要”可知,真正的都市文学就应该站在城市立场,把城市作为理想栖息地的人们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这部作品虽然有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也有城市重新焕发生机的城市化推进产生的新面貌,但是作品并不具备城市立场。
结合“描述某农民工在重新焕发生机的老工业基地拼命工作、想攒够钱之后回家乡重建房屋同家人团聚的酸甜苦辣”可知,农民工在重新焕发生机的老工业基地拼命工作、想攒够钱之后回家乡重建房屋,主人公并没有把城市作为理想的栖息地,他工作、生活的目的也并非是与他人去共同塑造城市文明,而是要返回乡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文】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摸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
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篇文章跟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样,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从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
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甲文】第2段中写到郑振铎的抽噎,第5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他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7.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甲文】写下课后,“每个人都已觉得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抖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
D.【乙文】“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了比喻,说明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课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8.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来表现的意图。(6分)
9.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6分)
【答案】6.A 7.D
8.①【甲文】是散文,这样写,直抒胸意,表达自己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在离开之前全部交给学生,要赶在日本侵略者经过校门时停课,表明了作者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苟且的精神。
②【乙文】是小说,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描写祁瑞宣的内心,真正的苦痛来源于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深陷沦陷区自己却无所作为,这种苦痛源于深沉的爱国情怀。表现出祁瑞宣极度的痛苦和悲愤的心理。
③作品体裁不同,相同情感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每个人面对痛苦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一样的,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9.①塑造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的是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他们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又无能为力。
②反映底层世界的生活。不仅对底层人民身处日本人铁蹄之下的状态有原生态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底层苦难包裹的复杂人性有探索,如祁瑞宣老师的心理描写反映出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思虑过多,保持沉默,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③运用底层叙事的话语方式。比喻通俗易懂,如:“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脚好像踩在棉花上”,语言形象平实;“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这两篇文章跟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样,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错误,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从小学生的视角来写。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说明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课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错误,比喻表现的是学生遭遇了国家被侵略,面对战争的迷茫、无助和痛苦,语言也丧失了作用。祁瑞宣老师不上课不是因为麻木,而是亡国的痛苦和悲愤让他以这种方式来表示抗议。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甲文是散文,作者直抒胸意,表达自己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在离开之前全部交给学生,要赶在日本侵略者经过校门时停课,表明了作者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苟且的精神。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乙文是小说,小说塑造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都生动地刻画了祁瑞宣在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深陷沦陷区自己却无所作为,这种苦痛源于深沉的爱国情怀。表现出祁瑞宣极度的痛苦和悲愤的心理。
两文题材相同,但是体裁不同。散文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多变,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小说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所以甲乙两文相同情感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散文作者和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也不一样,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小说中塑造了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又无能为力。从选取人物的社会阶层来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安慰”“鼓舞”“装聋卖傻的教书”“忍耐”“忍受亡国的耻辱吗”一系列心理描写的曲折反映出祁瑞宣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思虑过多,保持沉默,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从小说反映的人物生活世界和心理活动来看,体现出老舍的“底层叙事”。
“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脚好像踩在棉花上”“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等语句都来自民间百姓,文白而俗,真实的反映了底层人们的话语方式和心理意识。从小说的语言风格,叙述方式上看,体现了老舍的“底层叙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齐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齐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本来安逸轻敌的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3分)
【答案】10.B 11.B 12.C
13.①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②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14.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
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
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
“三月”是“得千里马”的时间,作“得”的时间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C;
“买”作谓语,“其首”,“五百金”作后置状语;且“反”通“返”,“以”相当于而,“反”“报”之间是承接关系,连动短语作谓语,之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齐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齐三卿分晋,故有此称”错,“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错,原文“千里之马至者三”中“三”是虚数,形容很多。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诎指”,降低身分,屈己下人;“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则百(于)己者至”,省略句。
(2)“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
(1)由“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概括: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实现雄心壮志。
(2)由“故往见郭隗先生”“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概括:能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
(3)由“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概括: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4)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概括: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浪 淘 沙
刘克庄①
纸帐素屏遮。全似僧家。无端霜月闯窗纱。唤起玉关征戍梦,几叠寒笳。
岁晚客天涯。短发苍华。今年衰似去年些。诗酒新来俱倚阁②,孤负梅花。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南宋豪放派词人,他关心国家命运而在政治上屡受打击。②倚阁:搁置,暂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开篇选择纸帐、素屏等典型意象,写出了自己住处如同僧舍般的简朴。
B.“无端霜月闯窗纱”使用比拟手法,霜月闯进窗内,引发了词人内心的波澜。
C.上阕结尾“几叠寒笳”从触觉和听觉写出了词人的独特感受,意蕴丰富,令人回味。
D.本词语言富有特色,多处使用口语,如“僧家”“衰似”“些”等,风格亲切自然。
16.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15.C
16.①对过去戍边征战生活的怀念,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②客居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③对自己年华渐逝、漂泊天涯、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④无人可倾诉的孤独感伤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上阕结尾'几叠寒笳’从触觉和听觉写出了词人的独特感受”分析错误,其中“寒”是心理感受,而非触觉。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唤起玉关征戍梦,几叠寒笳”,看见窗外的明月,忆起往昔戍守边关、征战沙场的生活,表达了对过去戍边征战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含作者还想要上阵杀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岁晚客天涯。短发苍华。今年衰似去年些”,岁已晚,年华已老,却仍漂泊天涯。表达对自己年华渐逝、漂泊天涯的感伤之情。
而“岁晚客天涯”中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却仍然漂泊在外,字里行间透露出客居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酒新来俱倚阁,孤负梅花”,无知己陪伴,诗酒已经暂停,纵有梅花在侧,终是无心观赏。表达知音难觅的孤寂感伤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概括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2)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船”和“马”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两句,借此追忆了早年的征战生活。
【答案】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喻”“盈”“洲”“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英语里“滑雪”一词,就来自挪威语,本意是“劈开的木头”。因此人们推测,____①____。滑雪板最初是为了北欧人在冬天穿越湿地沼泽而发明的。无独有偶,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也发明了用树枝扎成的大雪鞋,用于雪上行走。____②____,是因为:在北欧大陆,雪更多呈现为小圆颗粒,积雪更紧凑、更硬,更适合滑行。____③____,人更容易陷进去。
2014年,在挪威海拔1000米的一处偏远山区,冰层融化露出了1300年前的滑雪板!新发现的滑雪板保存完好,它跟现代滑雪板一样,有固脚装置,还有修理过的痕迹;力学特性类似于今天的滑雪板,很皮实,这样才能经得住长途跋涉。挪威人在19世纪率先制造出了现代用的弧形滑雪板,人的体重会使这种更轻更薄的中间鼓起的硬木滑雪板被压平而与雪产生更大的接触面积。
总之,滑雪板的重要制造与创新,大都归功于挪威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
18.①是挪威人发明了滑雪板
②两地制作方式不同
③而美洲的雪太松散柔软
19.这种硬木滑雪板更轻更薄,中间鼓起,人的体重会将它压平,与雪接触面积更大。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因此人们推测”语境在上文,由“英语里'滑雪’一词,就来自挪威语”可知,这是推测滑雪与挪威的关系,下文又提到“滑雪板”,据此可填:是挪威人发明了滑雪板。
②处,上文解说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制作滑雪板的方式,下文解说北欧大陆与北美洲气候条件的不同,此处总结两地制作方式,可填:两地制作方式不同。
③处,语境对比北欧大陆与北美洲气候条件的不同,对比北欧大陆“积雪更紧凑、更硬”,更适合滑行,“人更容易陷进去”是说美洲的情况,此处可填:而美洲的雪太松散柔软。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原句“而”表因果,前后形成两个分句:人的体重会将它压平,与雪接触面积更大。
“它”指代“硬木滑雪板”,把它的定语“更轻更薄”“中间鼓起”独立出来,单独成句:这种硬木滑雪板更轻更薄,中间鼓起。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语序:这种硬木滑雪板更轻更薄,中间鼓起,人的体重会将它压平,与雪接触面积更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饮食文化 ① ,源远流长。书写饮食文化,不能忽略食料,这关系食物的生产,涉及物种的传播。食物生产包括获取食料,还包括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等。有了食物就有了相关的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随之完善起来,与饮食过程相应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建立起来。很难说哪一个方面最重要、最关键,它们是缺一不可、 ② 的。
与饮食过程相关联的,还有饮食的态度、饮食的观念,特别是对饮食的认知程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而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 ③ 。例如,同样都是熟食,陶器时代与铜器时代有明显不同,到了铁器与瓷器并行的年代,人们得到的食物更是不同。这样就逐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也 ④ 地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认识。
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当吃这种形式能够表达人们的丰富的内心情感时,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与科学和艺术相关的过去都已成为历史,但饮食所创造的文化,却绵延不绝地展现着新的内涵。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体统,因此将文明称为饮食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B.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
C.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
D.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
【答案】
20.①博大精深 ②相辅相成 ③息息相关 ④潜移默化
21.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传统,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22.A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提到饮食文化关乎“食料,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礼仪规范等”广博丰富的内容,故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第二空,前文提到的饮食文化中“食料,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礼仪规范等”内容,是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的,故选 “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第三空,前文强调“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故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第四空,前文提到“这样就逐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后文提到“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认识”,语境强调人的味觉体验和对饮食的认识是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的,故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体统”意思是诗文或著作的体裁、纲要的条理等。语句叙述的对象是“饮食文化”,所以“体统”与“饮食文化”不搭配。语境强调的是饮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有的风俗、思想、艺术等,可改为“传统”。
语序不当。句中所陈述的主体是“饮食”与客体“文明”的位置相互颠倒了,因而主客体颠倒,造成语序不当,应改为“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话。
其他三处表示突出强调。
故选A。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年之旅,国更强盛,生态更美了,交通更好了,钱包更鼓了,购物更方便了,中国人的腰杆更硬了,更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然而,生活节奏更快了,升学与就业竞争也更激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中有一些人躺平了,一些人抑郁了,一些人开始破罐破摔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进入社会?在祖国愈加繁荣昌盛的当今,我们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新时代,新自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拒绝躺平,作有为青年
新时代领路人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只有青年人努力拼搏,才能让民族保持青春活力,才能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青年应拒绝躺平,不惧艰辛,奋力拼搏,展青春风采,共创美好明天。
“躺平”和颓废是对现实的逃避,新时代青年人应拒绝躺平,因为“躺平”不会“躺赢”。 “躺平”的表现是放弃拼命工作攒钱焦虑伤身的生活,主动低欲望地生活。现实中有人说“人生打工一场空,不如躺平更轻松”,如果把这个看成是努力之后的一种心里安慰尚可,但如果作为生活的常态则大错特错。不管怎样,“躺平”并不可取,废青年的做法更是荒唐,因为我们都有责任在身,还是需要努力奋斗。“躺平”只会让我们变好的概率成为零,奋斗总会让变好的概率大于零,因此新时代青年坚决不做“躺平”青年和废青年,应作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在努力奋斗中展青春风采。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困难只会吓退懦夫,不会吓倒强者。李白在《行路难》中言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彰显了不畏困难、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能让身处困境的人迈向光明。高位截瘫的史铁生,找到人生的支点,克服病痛,珍惜时光,坚持写作,终在中国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第一个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平亚丽是一个近乎失明的盲人,可她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跳出”了自己生命中的一片光明……他们无惧风雨,乘风破浪,值得我们称赞,更值得我们学习。身体健全的我们更应不畏前路险阻,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即使生活以痛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用乐观和坚韧克服困难,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现在我们国家建设形势一片大好,正是青年大展身手之时。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我们此刻能量很小,如烛火之光,但仍应心怀天下,心系家国,立志为国家的富强奋斗一生。屠呦呦为了攻克抗疟难关,带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终为世界范围消除疟疾贡献中医力量;邓稼先先辈一生在戈壁滩上无私付出,只为让中国不再弱小。遥想诸位前辈,以牺牲小我而成就国家的精神令世人钦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传承奋斗基因,拒绝颓废,不断努力,一起向未来。
尘埃之微,补益山海;萤火末光,增辉日月。新时代给予我们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作新青年,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拼搏,展青春风采,奏响嘹亮的青春之歌。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
图片材料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提供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其数据从八个方面列举了中国过往十年的变化让受访青年感受最深的地方。其中多数内容突出了中国十年来的飞速发展,这些方面无疑能够激发考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带给考生的应该是辩证的思考,即既有感自豪,又有压力。感到自豪就应该更加爱国,更愿意为国奋斗;有压力,就更应该振奋精神,百折不挠。文字材料除了阐述了我们的自豪感,还列举了在社会优越和自身压力之下有些人消极的表现,发人深省,告诫我们青年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和状态面对新时代。
写作任务:文章要以“新时代,新自我”为主题,写作时不能脱离新时代的大背景和“新自我”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表现,体现新时代青年人的写作身份。
写作指导:文字材料后面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进入社会”“我们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写作时可以着重回答其中一个,也可以兼答两个。同时还需注意,写作中一定要将人们存在的问题与图中显示的国家发展的成就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如果写成议论文体,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充分、有力的说理。文章开头要简短引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如“拒绝躺平,作有为青年”;正文部分可运用驳立结合的方法,先批驳某些“躺平”青年和废青年的做法,接着阐述新时代青年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阐述新时代青年人应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时代,用奋斗去创造新时代。
【参考立意】
(1)拒绝躺平,作有为青年。
(2)为国奋斗,展青年风采。
(3)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4)爱国家,爱自己,做优秀公民
说明:模拟卷一共5套,这是第5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中考病句题汇编
(“在”)(成语)《让城市成为“开放的艺术馆”》语言表达阅读训练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中语文教和学
初中语文知识点《词语》精选同步作业「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北京高考语文必背篇目汇总,附:文学名著备考技巧!
2013年语文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