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

一、 知识点汇总

1、课文详解

《答司马谏议书》 〔宋代〕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2、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3、课下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复: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前:预先。

(22)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4):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

(27)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4、文言知识

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 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古今异义 

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重点字词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以: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⑥ 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我本来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所做的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5、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这篇文章有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二、专项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题目

1.对下列各句中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作者说自己变法之前就预料到会招致的后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D.
“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够为善”这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
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劝学》作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C.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D.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他针对司马光指出的实施新法的弊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逐一进行反驳,并分析反对派反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

(6)下列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的志向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文章的第2段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
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
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
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
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释】①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启,古人书信正文开头的格式。某是自称,某启本文中意为:鄙人王安石请启。
B. 
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设职官各有专司,故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 
盘庚,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决定迁都到殷。
D. 
会晤,有相见、会面晤谈、领会、解悟的意思。在本文中是“相见会面”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文章没有任何客套话,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言简意明,结构严谨。
B. 
本文重在驳论,反驳有力。有直接反驳,有举出根据进行反驳,有列出史实进行反驳,层层逼进,整个反驳明确有力,是驳论文的典范之作。
C. 
本文气势磅礴,寓刚于柔。文章立足于理,理足气盛。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同时擅用反语气盛言宜,铿锵有力,但语气很委婉,柔中有刚。
D. 
本文笔力精锐,说服力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现出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 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 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C.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
D.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议事每不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
终必不蒙见察 冀君实或见恕也
C.
故今具道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D.
天下理财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
B.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生出事端
C.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迁都,遭受百姓的埋怨,除了地位特殊的朝廷士大夫(都埋怨他)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了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和司马光交情很好,议事不合,只是因为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B.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招致天下怨谤,是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指责。
C.
文中有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的不满。
D.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5)请结合文章②③段,分条概括王安石面对怨诽的态度。

(6)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D

【解析】①②助词,无义;③助词,的④代词,它,代“天下”。

2.【答案】 C

【解析】A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主要的,重要的。B项,纵情,古义:骄傲,今义:尽情。 C项,骨肉: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3. 【答案】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怨诽、知、弊、辟、壬、谏。

4. 【答案】

(1)C
(2)D
(3)D
(4)①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

②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5)B
(6)D
(7)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句子意思的能力。C项,“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错误,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在这种情况下,末尾这句便只是客套,而不是表达“歉意”。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意思的能力。A项,而已,语气词“罢了”。B项,苟且,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也指马虎,敷衍。C项,拒谏,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D项,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A项,用在动词前偏指一方,代“我”;B项,缘故,原因;C项,用来;D项,①“为”,因为;②“为”,是。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①操,持;术,见解;故,缘故;②辟,抨击;说,言论;难,驳斥;壬人,坏人;拒谏,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5)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错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故选B。
(6)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人物形象和观点的能力。D项,“他认为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说法不当。孔子“哂之(子路)”的原因是:子路在谈志向的时候不谦虚,不符合以“礼”治国的要求。故选D。
(7)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错误,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故选A。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亲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5. 【答案】

(1).D
(2).B
(3).A
(4).①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②但是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解析】【附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中,“在位久”是“责我”的原因,二者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句子是一个假设问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作“曰”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句子译为: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朝中大官不能称“有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文章没有任何客套话”错。虽然本文言简意赅,驳斥有力,结构严谨,但文章开头和结尾段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不能说没有任何客套话。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所以,……的原因;冀,希望;见恕,宽恕我。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量,估量;何为,为什么;汹汹然,指声音大、喧嚣,大吵大闹。

6. 【答案】

(1)B
(2)B
(3)C
(4)D
(5)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对推行新法义无反顾的坚定立场。对保守派的无端指责的愤慨。
(6)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解析】

(1)B项,“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的意思是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其中“强”,译为“勉强”。故选B。
(2)A项,“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连词,表顺承,那么。B项,“见”:都作代词,我。C项,“所以”:……的原因;表方式,用来……的。D项,“为”:介词,替,给;介词,因为。故选B。
(3)C项,“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句意,盘庚迁都,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该项把“特”意为“地位特殊”错,应译为“只、只是”。故选C。
(4)D项,“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错,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是为了表明作者推行心法的决心。故选D。
(5)第二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概括为:对保守派的指责给以坚决的反驳,表明自己力主变法的坚定立场。第三节,“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概括为:作者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概括为: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责的愤怒。“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概括为:对推行新法义无反顾的坚定态度。综上分析,分点回答即可。
(6)本题,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谁没有过错,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他有过错时人人看得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他。这何损于日月之明?句中“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译为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君子之过”作主语,“如日月之”作谓语,语法合理,句意流畅,所以要在“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前后断开,且主语与谓语之间也可以断开。“也”表陈述语气时,一般置于句末,所以应在两个“也”后都停顿。“人皆见之”和“人皆仰之”句式对称,所以应在两个“之”后停顿。这样,整个句子的特点如下: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
高中语文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备课资料
高一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