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播报文章
教坛知雪落2023-02-27 17:25河北中小学教师,教育领域创作者,内容评审官
关注
2023年高三语文对接新高考全真模拟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的道具、布景等等,总是面面俱到,力求真实。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花钱多不说,也未必有效果。因为道具布景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实性也总是有限的。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就高明得多。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好了。
尊重观众,是中国戏曲的一贯作风。比方说,《坐楼杀惜》中刘唐的自报家门就是。刘唐一上场,就对观众说:某,赤发鬼刘唐是也。这原本是不应该的事,因为宋代的刘唐不可能和我们说话。而且,既然是和隔了上千年的我们说话,就不该害怕当时官府的差人听见,然而当刘唐说到奉了梁山”几个字时,却突然捂嘴,看看四周有没有人,然后才压低了声音接着说奉了梁山晁大哥之命”等等。可见,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能真实的,还是尽量真实。更何况,在中国艺术看来,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
正因为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因此它的舞台表演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造型观,不是力求形似的具象造型观”,而是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意象造型观”的要义,是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象,不过是传情表意的手段,是可以不必斤斤计较甚至可有可无的东西。西方戏剧的无实物动作”(面对假想物空着手进行的形体表演)虽然也有虚拟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却只要求意似”。从喝酒、吃饭、睡觉、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以了,和国画写意中的意到笔不到”或逸笔草草”差不多。既然所求不过意似,则旦角上马如骑狗”,或者揩眼泪时袖子和眼睛隔着几寸远,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摘编自易中天《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材料二:
相对于西方的写实戏剧,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即舞台演出形式,倾向于与生活原型拉开距离,以一种经过虚拟、象征或艺术夸张变形的程式来表现现实生活。
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如开门没有门,双手作开门状表示;骑马没有马,用一根马鞭表示;跑一个圆场,就表示越过了千山万水等等。虚拟表演可以形成一种虚拟的舞台时空。从根本上说,这种舞台时空不是实际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它们是一种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存在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想象之中。虚拟表演还可以为观众创造一种虚拟的动作对象。如人物上楼梯,只做出提衣抬腿上楼的动作,楼梯是没有的,但观众却能理解那是上楼梯而不是别的,因为演员通过表演已使楼梯存在于观众的心目中。
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它可以指现实中的桌和椅,但更多时候则象征皇宫、官府、帅帐等其他地方。如桌上摆一官印则象征着舞台环境是官府;桌椅旁立一竿绣旗,则象征帅帐等等。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脸谱艺术不是忠实地描绘和再现人的五官的本来面目,而是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加以改造和创新,将角色的形象虚化成了象征性的脸谱符号,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服饰的颜色和样式也具有象征性:黄蟒”象征皇帝,白靠”(甲衣)象征儒雅英俊的武将,等等。
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嗓音宽阔洪亮,性格粗犷豪爽,动作节奏鲜明大方,恼怒时即大喊哇呀呀……”;而以小生表现的王金龙,说话要用小嗓,走路要迈方步,举止文雅,风度潇洒,高兴时的笑是啊!啊!啊哈哈哈……”这些表现形式,用的是夸张手法,它要比生活中的原型更强烈,更典型,更具观赏性。
在漫长的戏曲发展过程中,这种写意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影响着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戏曲通过演员的虚拟、象征的动作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去营造一种空灵变换、似与不似的戏剧情境,观众的想象力被最大程度地激活,戏曲艺术的写意特征也就形成了。
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因此,戏班在表演时就不可能过多地依赖布景和道具。民间戏班撂地作场”的演出方式,不允许他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条件去搭建复杂的布景。久而久之,中国戏曲就形成了写意性特征。
(摘编自刘筠梅《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剧注重虚拟性,西方戏剧注重写实性,因此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
B.中国艺术认为一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伪。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正体现了这一思想。
C.虚拟的表演给演员和观众创造了艺术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以及虚拟的动作对象,这是外国戏剧所没有的。
D.中国戏曲舞台上没有过多的布景和道具,其根本原因是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特点,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国画中的意到笔不到”逸笔草草”均体现了中国艺术不力求形似而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
B.戏曲谚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它是借助虚拟性的表演,调动观众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
C.中国戏曲舞台常采用桌椅、脸谱、服饰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为的是很好地体现中国戏曲艺术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虚中写实”的写意性特征。
D.中国戏曲中把曹操化妆成白脸,而且眉眼细小、皱纹粗大、嘴上部还有两颗大黑痣,是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多疑、奸诈、阴险的性格特征。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曾跟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副对子: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B.戏曲有时用一段长达二十分钟的慢板”曲调来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时大将在战胜敌人后,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获胜后的喜悦。
C.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不太关注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
D.关汉卿《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借异常的现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4分)
【答案】1.B 2.C 3.D
4.材料二首先对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进行阐释,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表演的虚拟性、象征性符号和夸张手法三个方面,用大量例子分析了写意性的具体表现,最后分析写意性形成的原因。 5.①出之贵实”是指戏曲源于生活,用之贵虚”是指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
②虚”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具体体现在: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夸张的表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中国戏剧注重虚拟性,西方戏剧注重写实性,因此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一段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可知,中国戏剧的虚拟性和西方戏剧的写实性,与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并非因果关系。
C.这是外国戏剧所没有的”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表演的虚拟性是中国戏剧的最大特色,但作者并没有说外国戏剧没有表演的虚拟性。
D.其根本原因是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特点,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结论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可知,造成中国戏曲舞台上没有过多的布景和道具结果的原因有两点,作者并没有指出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特点,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是根本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为的是很好地体现中国戏曲艺术'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虚中写实’的写意性特征”说法错误。中国戏曲舞台常采用桌椅、脸谱、服饰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是因为材料二最后一段所说的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A.从材料二第三段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脸谱艺术不是忠实地描绘和再现人的五官的本来面目,而是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加以改造和创新,将角色的形象虚化成了象征性的脸谱符号,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可知,中国戏曲中人物具有象征性,而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正体现了这种象征性。属于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
B.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获胜后的喜悦”,属于材料二第二段所说的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
C.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不太关注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只考虑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属于材料二第三段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服饰的颜色和样式也具有象征性……”所说的情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
D.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借异常的现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是关于戏剧内容情节的,与中国戏剧的写意性没有关系,无法体现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七段。首先作者对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进行阐释,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即舞台演出形式,倾向于……以一种经过虚拟、象征或艺术夸张变形的程式来表现现实生活”。点出将要讨论的问题。
接着,在二至四段中,作者分别从表演的虚拟性、象征性符号和夸张手法三个方面,用大量例子分析了写意性的具体表现。如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如开门没有门,双手作开门状表示;骑马没有马,用一根马鞭表示;跑一个圆场,就表示越过了千山万水等等”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等。
最后,在五至七段,作者重点分析写意性形成的原因,指出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王骥德的话是从两方面指出了中国戏曲的特点。其中出之贵实”是指戏曲源于生活。戏曲是群众的艺术,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内容,反映实际生活,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其中用之贵虚”是指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从材料一第一段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好了”可知,中国戏曲的艺术不追求真实性,而是以所谓以歌舞演故事”的虚拟方式演出。
而中国戏曲中的虚”,恰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从材料二中第二段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第三段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第四段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嗓音宽阔洪亮,性格粗犷豪爽……”。正是通过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夸张的表演,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充分的表现出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支队政委(节选)
王愿坚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见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紧了,突然问我:“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脸被拂晓时的月光一照,更是苍白,简直像是块白石头刻出来的。
我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来,愣眉愣眼地问:“政委,要出发?”
不,有任务!”老胡说着抓起一个挎包,对我说:“咱们到那边竹林里去。”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来到了那片竹林边上。这时,启明星贼亮贼亮的,东方已经现出鱼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选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来,又问了我一句:“真的叫你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说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从挎包里掏出两根绳子,“噗”的一声扔在我面前,然后两手往竹子后面一背,厉声说:“把我绑起来!”
该不是叫伤口疼得他神经错乱了吧?”我想,本想不干,无奈已经有言在先了,我一面绑,一面问:“这是干啥?你疯啦?”他没搭我的腔,只是一个劲叫着:“绑紧点,绑紧点!”等我们把他两手绑好,他又把那条伤腿伸开,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这也绑住!”我们也照办了。
看看我们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说:“来,使劲挤它!”
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过小林,轻轻地打开了他伤口上的布带子。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来。”我痛苦地说。
你答应过我嘛,黄兴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对我说完软的,又对小林来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纪律’头一条就是服从命今,我命令你:挤!”
我横了横心:“干!”便让小林抱住他的腿,我两手握着伤口按下去。随着手劲,我觉得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问:“老胡,怎么样?”
没头系,你,你别管我!”
我继续用力挤着伤口,这会儿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却又不敢看。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减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话岔开来:“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
说……说不上……”他低声回答。他把“上”字说成了“桑”,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再追上来怎么办呢?”我又问。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两株竹子也跟着索索地抖一阵。
要是真来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阵猛抖。
一连两次问话没有回答,我心慌了,扭头向他望了望,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压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声小林:“快,快去化杯盐水来!”
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过指缝掉落到脚下的草丛里。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
我俩把他的伤口用盐水洗净,包扎好了,然后解开绳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来。他紧闭着眼,像睡着了似的。我掠把野草擦着手,坐到他的身边。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
太阳已经出来了,阳光淡淡地洒在他的脸上,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
汗珠映着阳光,晶亮晶亮的。我觉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这晶亮的反光刺得发痛,一滴咸咸的东西滚下来,流到了嘴角上。
(有删改)
文本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陈毅的伤口始终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击队缺医少药,只有四种成药:八公丹、万金油、人丹和济公水。陈毅把万金油涂在伤口上,再换上新纱布。不久,伤口情况有所好转。①
夏天,陈毅还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伤口变得疼痛难忍,腿也肿了起来。为了去南雄开会,他不得不拄着拐棍,脚步蹒跚地翻山越岭。这时他决定彻底治疗一下他的腿伤,他叫警卫员把他伤口中的脓挤出去,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陈毅已经痛得浑身发抖,“好吧,”他说,“用绳子把我捆起来,这样我就不会发抖了。”警卫员把陈毅的腿捆在树上又继续挤,直到把脓挤净并挤出了一片碎骨头才停下。然后,用盐水冲洗了伤口,用涂过万金油的干净布包扎好。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地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的确如此,伤口彻底愈合了,再也没有发作。②
(过家鼎等译,有删改)
【注】①见陈丕显回忆录《赣南三年游击战争》。②材料来自1984年3月23日对胡华的采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7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以及相互关系,还在对话中用有任务”一句暗示未知的故事情节,增添了神秘感。
B.老胡,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这一句问话,既是为了转移关注点,减轻主人公被治病”的疼痛,又反映了人物身处社会环境的险恶,解答了主人公采用这种粗暴方式治病的原因。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反攻”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既传递了战争年代的背景,又表现出陈毅的果敢与刚强。
D.两个文本中军队领导人的治病”方式大同小异,不仅突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的文体是小说,侧重艺术性。整个文本不仅故事情节完整,动作、语言、神态、细节等描写活灵活现,还善于制造悬念,如让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句意的重复就是在设置悬念。
B.文本一中的我”(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事件的参与者)。小说除了对话展现主人公个性以外,还通过我”的不敢下手、不敢看的心理与竹子的剧烈颤动、两片小碎骨片的蹦出、手里紧握的潮湿泥土等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刚毅。
C.文本一中的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等自然环境描写,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D.文本二是纪实文学,讲究叙述的真实性,故而叙述简约,没有像文本一那样在情节上设疑,也没有运用环境描写等来表现人物。
8.文本一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6分)
9.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由老胡、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哪些共性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6.C 7.C
8.①比喻。②构成:比喻的本体是带有脓血的伤口”,喻体是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比喻词是像”;③表达效果:这一比喻直观形象地展现了伤口红肿且开花”的具体情状,表现了老胡伤势的严重。
9.老胡:①刚毅果敢。腿部受伤化脓,他果断决定让人挤出脓血,体现出铮铮铁骨。②意志坚强。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他忍受剧痛,有不屈的意志。③信念坚定。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他革命的信念。(答对2点即可)
由老胡和陈毅可知,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时虽然有类型化的共性特点,但也注重艺术感染力,如细节的真实、次要人物的衬托等,让经典中的革命者真实可触。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又表现出陈毅的果敢与刚强”分析错误。应是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无中生有。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没有暗示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伤口,像个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又红又肿”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句中将带有脓血的伤口”比喻为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其中比喻的本体是带有脓血的伤口”,喻体是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比喻词是像”。之所以能够构成比喻句,就是运用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老胡腿上带有脓血的伤口”,红肿且开花”,与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在形象上具有相似性。发得过了火的开花馒头”是读者比较常见的物象,通过这一比喻,可以让读者对老胡的伤口有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也突出了老胡伤势的严重。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分析塑造人物艺术手法的能力。
由老黄,我求你个事成不成?” 把我绑起来!” 来,使劲挤它!”帮我挤挤就好了”可知,老胡腿部受伤化脓,影响行动,且从后文你看今天敌人还会不会再跟上来”可知,后面还有追兵,这种情况之下,老胡果断让人帮助把腿部的脓血挤出,体现出处事的刚毅果敢。
由没有器械,没有麻药,硬是把脓血从伤口里挤出来,这痛苦”听得出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没关系,你,你别管我!”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阵猛抖”蓦地,竹子剧烈地颤动了一下,两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可知,当时没有器械,也没有麻药,是生生挤出腿部的脓血,甚至挤出了两片碎骨片,这些内容体现出老胡意志的坚强。
由他哀求似的说,'你总不能瞪着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俗话说'疮口出了脓,比不长还受用’,帮我挤挤就好了。好了,那不给队上减少了个累赘?又可以多帮你干点工作。’”等内容可知,环境的艰苦和身体的痛苦都不能改变老胡革命的信念,可见他对革命信念坚定。
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文学体裁不同,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纪实文学,虽然体裁不同,但二者在塑造红色经典人物时有类型化的共性特点,如对老胡和陈毅的描写,都突出了他们性格上坚强果敢,对革命忠诚坚定的特点。
但两篇文章也注重艺术感染力,如细节的真实性,文本一种只见他两手紧紧抠住地面,那被痛苦扭歪了的脸上,汗水顺着那浓黑的眉毛和鬓角,一串串地流着”他无力地睁开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气说:'老黄,痛——啊!’”。文本二中陈毅痛得像得了舞蹈病似的浑身发抖,但不久就恢复了自制力,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些细节描写真实可感,非常具有感染力。
还有次要人物的衬托,如文本一中对我”与小林的描写,我停住了手。这才觉得自己的脊背一阵发冷,原来衣服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汗水湿透了”小林正在掰着他的手指,他手里紧握着一把潮湿的泥土”,文本二中陈毅警卫员的表现,警卫员看到陈毅痛得脸色发白,急忙停下手来。陈毅命令他继续挤,警卫员说他下不了手”。通过这些次要人物的衬托,让经典中的革命者真实可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般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注],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成出命,不敢有恨。臣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 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注]召信臣:西汉时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
B.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
C.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
D.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敕,意为帝王的诏书、命令,敕晓”在文中的意思是皇帝告诫晓谕。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视事三年”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任治理三年
C.比,意为挨着,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不同。
D.恨,意为怨恨,与《报任安书》中恨私心有所不尽”中的恨”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在担任侍御史期间,杀掉了放纵士兵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的萧广,受到皇帝的赏赐,后又受皇帝派遣去讨伐贼人杨异。
B.杜诗任南阳太守时,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人们比作召信臣。
C.杜诗认为将领们辛勤劳累无休止地坚守边疆将会有怨言和不满,很难再要求他们为国立功,应当轮换调用将帅。
D.杜诗认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再长期担任要职,功臣难免怀恨在心,于是上疏请求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唯匈奴未譬圣德,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弓也。
(2)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
14.请简要概括杜诗的优秀品质。(3分)
【答案】10.D 11.A 12.D
13.(1)只有匈奴还没有被圣德感化(领悟到圣德),肆意欺凌我国中原地区百姓。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
(2)建武八年,我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
14.善于治乱,治理有方;生活节俭,清廉公平;体恤百姓,以民为本;审时度势,顾全大局。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等到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
苟冒虚请”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力”作主语能经营”作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敕,意为帝王的诏书、命令”错。敕,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选项表述绝对。“'敕晓’在文中的意思是皇帝告诫晓谕”说法错误,敕晓”在文中的意思是杜诗告诫晓谕下属萧广。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杜诗认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及文末帝惜其能”可知杜诗有才能,可见杜诗上书请求辞职所说,牧养不称,奉职无效”,只是一个自谦的借口。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唯”,只有;未譬圣德”被动句,没有被圣德感化;陵虐”,肆意欺凌;中国”,我国中原地区;勤”,形容词作动词,辛勤守卫;解甲”,脱下盔甲;囊弓”,收藏起弓箭。
(2)功德”,形容词作名词,有功之人;殊恩”,异常的恩典;放退”,辞职。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第1段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蔚灭”可知杜诗善于治乱,治理有方;
根据原文第2段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可知杜诗生活节俭,清廉公平;
根据原文第2段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般足”可知杜诗体恤百姓,以民为本;
根据原文第5段杜诗给皇帝上疏的内容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可知杜诗审时度势,顾全大局。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杀掉,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木戟,又派他去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拜授为成皋县令,到任治理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
陛下显耀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宏伟的功业,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只有匈奴还没有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区,肆意欺凌我国中原地区百姓。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辛勤而无止息将会有怨言,劳累而无休止也会有不满,有怨忿的军队,难以再要求它立功。臣观察将帅的心情,功臣的期望,都盼着不再打仗,希望以在内陆郡县任职得到轮休为满足,然后再受命出征,他们才不会有怨忿的情绪。臣下认为“出师成功在于团结而不在人多”,陛下虽然顾虑北部边境之事,也应当稍微轮换交替着调用将帅。圣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
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是一个掾吏属吏之才,正遇陛下创立大业。贤良能干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我才)受到极大恩宠,(只是我)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没有功绩,长期占居官位,使得功臣心怀怨恨,我实在惶恐不安。建武八年的时候,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等到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
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
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
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
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
16.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15.A
16.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土,刻不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解析】
15.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A.无聊难捱”错误,诗人把书斋看成精神家园,古今”昏晓”永日”流年” 都写出了诗人读书之废寝忘食。
故选A。
16.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当地佛狸祠下人们争相祭祀,香火不绝乌鸦啄食祭祀食物这一景象,讽刺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忘记了当时金兵南下的痛,在佛狸祠参拜祭祀让人心痛。
本诗中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自己日夜读书的缘由之一是太平时期”老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陆游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是忧心忡忡的。
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本诗中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陆游看到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忧虑、愤懑。两位爱国词人都想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邀请琵琶女的经过和琵琶女的羞涩之态。
(3)舟”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沉重的身世之感。
【答案】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示例一: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示例二∶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尊、酹、犹抱、遮、 危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她宛如一条舒展的巨龙。江河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山脉构成了坚毅的骨骼;森林生成了丰盈的肉身与苍翠的鳞片;文明则锻造了勇于拓新的灵魂。她是大兴安岭,中国北方的起点。她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天然缘色屏障;她让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在此凝聚一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其两侧碰撞与融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建事业 ,亟需大量工业材料。大兴安岭林区第一批林业工人,拿着弯把锯和斧头,在莽莽大森林里昼夜奋战,把栋梁之材 地运往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兴安岭林区提倡坚持一手砍树,一手栽树”的工作方法,让过伐区和荒坡披上新绿”。进入新世纪,林区坚决执行国家天保”政策,山林重归自然。如今,林区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全新转型,而相关收益又促进了林业的生态维护。由此看来,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 。
大兴安岭不愧为共和国林业长子”,始终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用深深的家国情怀,在祖国北疆书写绿色传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8.①百废待兴;②源源不断;③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19.示例一: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在此凝聚一心;太行山和雪峰山与其连成一线;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为天然绿色屏障;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其两侧碰撞与融合。
示例二:她令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凝聚一心;她让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她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天然绿色屏障;她使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其两侧碰撞与融合。
20.①比喻修辞。将大兴安岭”比作共和国林业长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其担当之地位。
②拟人修辞。赋予大兴安岭”人格化特征,更显亲近,具体形象地展现其贡献之精神。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建事业有待重新做起,所以应该用成语百废待兴”。意思是:形容事情都有待重新做起。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把栋梁之材接连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所以应该用成语源源不断”。意思是: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相互帮助,互相补充,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所以应该用成语相得益彰”或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语句,所以先从其中选一句,然后都改成句式一致的句子,组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语句。
可以选择句子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在此凝聚一心”,句子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其两侧碰撞与融合”不用改写,句式一致。把句子她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天然缘色屏障;她让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改写成句式一致的句子,让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太行山和雪峰山”做主语,改为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为天然绿色屏障”太行山和雪峰山与其连成一线”。
也可以选择句子她让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将其它句子改成跟它句式一致的句子,改成她令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凝聚一心”她使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其两侧碰撞与融合”。
再结合上文江河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山脉构成了坚毅的骨骼;森林生成了丰盈的肉身与苍翠的鳞片;文明则锻造了勇于拓新的灵魂”可知,叙述顺序是先江河,再山脉,然后是森林草原,最后是文化,所以句子排列顺序是先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在此凝聚一心”,再太行山和雪峰山与其连成一线”,然后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为天然绿色屏障”,最后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其两侧碰撞与融合”。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大兴安岭不愧为'共和国林业长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兴安岭”比作共和国林业长子”,作为长子应该有责任,有担当,生动形象地展现大兴安岭担当之地位。
始终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用深深的家国情怀,在祖国北疆书写绿色传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为目标”家国情怀”书写”赋予大兴安岭”人格化特征,更显亲近,具体形象地展现其贡献之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家中无人、电器全关,却仍收到用电缴费提醒,究竟是谁在偷吃电”?电器在关机或不行使其原始功能时,只要不断开电源, 。与电器在使用中产生的有效能耗不同,待机能耗不易被察觉,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 ,因为即便按照每户日待机能耗0.2度电计算,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一年就会被偷”走近1.39亿度电。据中国节能中心统计,全国一年电器待机能耗总量高达2000亿度,相当于三个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有关调查显示,对于电费刺客”的存在,多数用户表示不太清楚”应该没多少”或从来没有关注过”。而在日常生活中,家电多开不用、开着空调盖被子、频繁开关冰箱门、屏幕亮度过高等现象广泛存在。早在2000年,国际能源署就提出了用10年时间将全球所有电器产品待机能耗降到1瓦的“1瓦计划”,计划落地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拔下偷电”的电器插头,遏制待机能耗,消除隐藏的浪费”,除了改变电器使用习惯,加快节能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外,当务之急是 ,让电费刺客”无处藏身。
21.下列各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电费刺客”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也许因为他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导师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C.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D.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更名袭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21.A
22.①就会产生待机能耗
②待机能耗浪费极大
③加强节电知识普及(或强化节电意识)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引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电费刺客”的双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
A.北京话”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暖”的双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C.聪明”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D.花气袭人”的双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依据后文待机能耗不易被察觉”可知,只要不断开电源,就会产生待机能耗”。
第②空:依据后文近1.39亿度电”高达2000亿度,相当于三个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可知,待机能耗浪费极大”。
第③空:依据前文对于'电费刺客’的存在,多数用户表示'不太清楚’'应该没多少’或'从来没有关注过’”可知,减少或消除待机能耗”最关键的是让人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强化节电意识。所以可填:加强节电知识普及(或强化节电意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将人类真正的幸福归结为劳动的幸福,并明确指出了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当人在消费劳动产品时所带来的主体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第二个层次认为劳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的目的通过对象化得到实现,从而获得一种幸福感。第三个层次认为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只有在他人身上才能得到实现,人的劳动幸福也只有通过他人在享用其劳动产品中才能得到满足。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劳动是最幸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材料中提到了马克思的幸福观念,人类真正的幸福为劳动的幸福。并且列举了劳动幸福观的三个层次,其中材料的关键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由此看来,幸福来源于劳动后的满足感,辛劳过后的愉悦感。没有劳动就无法产生幸福感。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必须要通过劳动来实现。劳动与幸福之间的联系是我们论述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一要尊重劳动是获得劳动幸福感的前提;二是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三是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真正实现人对幸福的永恒追求;四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成就幸福人生。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劳动带来幸福的中心论点,然后设置分论点,展开论述,首先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要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从而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然后论述生活中劳动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资源和财富,人生的绚丽和精彩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并勇于创造的过程中书写出来的,可以采用古今中外劳动者的典型事例,说明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更要热爱劳动。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劳动成就幸福人生。
【参考立意】
(1)幸福必将属于劳动者。
(2)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3)劳动成就幸福人生。
(4)幸福要用劳动的双手去创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特征
论述百练: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全国卷) 语 文
2021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梅兰芳表演体系”表述初探
中国文艺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