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的“技”与“道”

焦龙林教育漫话

2023-06-04 10:06广东中小学教师

 

《庖丁解牛》中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超乎技矣。”

对所有语文教师来说,要追求语文教学的“道”,而不仅仅是“技”。

追求“道”,就可能成为语文教育专家;只追求“技”,则可能成为“教书匠”。

语文教学,要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敬慎戒惧,才可望达到“道”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应当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抓手,渗透人文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 伪语文教学现象之一 只见言不见文

在中学阶段,对文言文的教学,长期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只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言翻译等语言知识,很少涉及对文章的赏析和思想的熏陶。

因为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试只考这些文言知识,那么教师就只顾教这些文言知识,罔顾这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就如猪八戒吃人生果——食而不知其味,误区之深,贻害之广,令人痛心。

二 拨乱反正——言文兼顾

痛定思痛,返璞归真,拨乱反正,言文兼顾。

请看案例之一:

《赤壁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文本写景经典语句,感受文章语言之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哲理思考“变与不变”。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文章的情趣与理趣,超然达观的人生气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具有雄才大略的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与悲伤以及洒脱豪迈的情怀。

学习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感情诵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提问:同学们从这首词中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怀?

二 通读全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1 翻译并赏析以下语句。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平静没有波澜。作者描绘了一幅波澜不惊的江面景色,为全文奠定舒徐的感情基调。】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此处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月亮升起移动的情态,月亮似有情似无意,徘徊不去,似有所待,似有所恋,移情于物,诗趣盎然。】

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从风清月明到水汽弥漫,景物在变化,写出了月夜之景的动态变化。】

三 精读,赏析情趣之美。

1 翻译并赏析以下语句。

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面对良辰美景,作者心情舒畅,“随风飘荡,任意东西”,感觉出尘拔俗,飘飘欲仙。这是人生极乐,尤其对于苏轼,刚从“乌台诗案”中栖栖遑遑逃离,贬谪到黄州赤壁,这对于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苏轼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政治上的失意,处境的艰难,这一切都不去想它,暂时在这清风明月解脱郁闷的怀抱吧。】

②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我的情怀多么悠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美人”是作者心目中“明君”的象征,苏轼渴望能得到君主的垂青,能一展抱负。这是他真实心境的流露,感情也由此从“乐”转为“悲”。】

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英雄不再,时过境迁,寓含深沉的悲叹。壮志难酬,不遇于时,千古同悲啊!】

④况吾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相劝酒。好像是一幅不问世事、笑傲江湖的隐逸画面,实际上何尝不是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自我调侃呢。表面的开朗豁达中寄寓深沉的感慨。】

⑤寄蜉蝣于天地,渺长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抱恨人生须臾、江山无穷、等闲乏术,无可奈何,人世沧桑,有不尽的人生慨叹。】

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人生应投入大化,方能超脱无谓的苦恼,这是作者参透人生后的大彻大悟,具有佛家思想。】

四 研读,感悟理趣之美。

1 翻译并赏析以下语句。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以眼前的江水与山月作比,以水的逝去而又长流、月的盈亏而又永生的现象,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充满哲理思辨。天道有恒,世事无常,彻悟方能不惑,不惑方能无憾。以此而摆脱烦恼,达到佛家彻悟之境。】

五 总结

这篇作品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写景时,景物清爽开阔,令人神往;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动自然。

三 伪语文教学现象之二 罔顾文本,架空分析

有的教师尝试“群文教学”“比较阅读”,在设置教学任务时,脱离文本,使劲拔高,空洞地进行人性分析、道德宣讲。罔顾文本的语文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离了语文教学之“道”。

请看案例:

《边城》《阿Q正传》比较阅读

主任务:分析两篇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

教学目的:《边城》从“美”的角度揭示人性,《阿Q正传》从“丑”的角度揭露人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执教者还是颇为用心的,也有一定创意。然而,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抓手,不抓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而是组织这样的讨论,好像南辕北辙,相去甚远了。

四 守正创新,回归文本

现代文阅读教学,一定是抓住文本和语言,巧妙组织学习任务,来赏析和品味,犹如小火煲汤,细咂慢品,方能尝到真味,修得真经。

请看案例: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读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就在沉默中灭亡。”等疑难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扣住“纪念”和“刘和珍君”梳理行文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情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并理解作者赞颂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的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纪念刘和珍君”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二 学习任务一 分析刘和珍人物形象特点

根据预习问题,请学生扣住“刘和珍君”筛选有关刘和珍的事迹,说出人物形象特点。

①预定《莽原》:追求进步,渴望真理

②反抗校长:不畏强权,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③虑及母校:敢于担当,有责任意识

④徒手请愿:不怕牺牲,爱国热忱

⑤始终微笑着:和蔼善良

教师小结:刘和珍是一个和蔼善良ˎ渴求真理与进步ˎ敢于斗争ˎ有责任担当意识且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她是无数为了国家和民族而牺牲的进步青年的代表,她的牺牲,值得追悼。

三 学习任务二 探究“纪念”

1 一般情况下,我们怎样悼念死者?

2 作者要悼念死者,“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是为什么?

3 文中“深味这非人间的悲凉”,结合进步学生的遭遇ˎ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言行等方面来说说对“非人间”的理解,并结合以下句子,说出作者“纪念”的方法。

①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作者对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态度如何?)

②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作者对英勇就义的青年学生的杀害青年学生的刽子手是怎样的态度?)

③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作者希望普通民众从这一事件中得到什么?)

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作者对猛士的愿望是什么?)

纪念: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四 学习任务三 作者的冷静思考

请结合以下语句,说说作者对“徒手请愿”的冷静思考。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作者反思之一:对于愚昧的民众,烈士的牺牲价值何在?)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反思之二:对于徒手请愿,效果如何?值得提倡吗?)

五 课堂小结

作者对于刘和珍这类为国为民勇于担当奋不顾身的英雄表示沉重哀悼,对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充满愤怒和指责,他想唤醒庸人,激励猛士,想看见许许多多的革命者前赴后继,奋然前行!

板书设计

纪念刘和珍君

对英雄 沉重哀悼

对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 愤怒指责

对猛士 激励

对庸人 唤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州市高一年级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用稿)
张传侠《孔子世家》教学案例 – 仰望语文的星空
学好语文的诀窍,就藏在试卷中!可惜99%的同学都忽略了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散文课堂上绽放出花朵
高中语文应强化文本细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