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字文》解字:若

古代男子梳理头发

“若”,是“诺”的本字。“若”的古字象形为人们梳顺整理头发的情形。“若”是古老的文字,符合华夏象形古文字“简明抽象”的基本特征。

华夏民族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不论男女,无论贵贱,皆蓄发生活。因此,梳顺整理头发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同时,华夏亦是礼仪之邦,“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仪》)所以,梳顺整理头发并且冠之,是礼仪的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华夏先民们梳顺整理头发既是为了活动方便、做事安全,也是作为公共场合的礼仪,提醒自己言谈举止必须遵守礼仪、符合规矩。一当人们梳顺整理好头发,那就意味着要出去祭祀、办公、会客、做事了。

可以肯定,在远古时代,华夏先民们应答顺从的口头禅就是“若”字了。当然,口称“若”的主体是下属或者下人,而口称“善”的主要是大人或者高人。后来,人们在“若”字中添加上了“口”字的象形,寓有口头应答、表示顺从等意思。其实,“若”字与“如”字所表达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都是表示应答顺从的情形。只不过,“如”字反映的主体是女性,而“若”字反映的主体是男人。当然,应答“若”的男人其社会地位相对是比较低的。在古时,“若”字与“如”字一起被降为第二人称。同时,“若”字与“如”字一样,也都被引申到了几乎相同的方面。

“诺”字在秦汉时期出现,可能因为此时的“若”字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到其它方面,人们再在“若”字的基础上添加“言”字的象形,即用“诺”字取代“若”字,专指口头应答顺从的情形。

总体而言,在远古时代,华夏先民们是不善言辞的族群,氏族部落的普通成员基本很少说话,被称为“黔首”;而氏族部落首领以及具有权威者则追求言简意赅的表达形式。从《尚书》记载的尧帝、舜帝、禹帝与臣属之间的相互问答,以及在夏启的《甘誓》、商汤的《汤誓》、周武王的《牧誓》中,都清楚地反映了这个语言特点。华夏民族之所以创制出象形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极有可能与华夏民族的语言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旁若无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荆轲传》:“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是指在闹市中肆意渲泄自己的情绪,并不在乎旁人的感受。

与君共赏宋代释印肃的诗《示众法语》:

矿去金存百练周,自从索价没人酬。

腾今耀古非声色,曾为沩山作牯牛。

浮云心风,居常不定在虚空。

忽然风卷云无迹,谁人解识主人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是汉族先民历时最久的族称
华夏文明的“第一字”浅析
【鹰蛇之夏解字视频2】-“华”字的由来与含义
华夏含义
带你理解“美”之本义
为什么我们是唯一没有消亡的古文明,这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