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日小满|才了蚕桑又插田

癸卯年 / 捌 小满

2023年5月21日 - 6月5日

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唐代|王维《渭川田家》

宁静的村庄,处处掩映在夕阳的余晖之中,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归来。老人家惦记着那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等候在自家的门口。雉鸡鸣叫,麦苗即将抽穗,蚕儿睡去,桑叶已经非常稀薄了。农夫们扛着锄头回到了村里,彼此相见了,一片欢声笑语。如此安逸的农家生活怎不叫人羡慕呢?我不禁怅然地吟起了《式微》。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描写了小满时节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归来、老人倚杖等一系列宁静而和谐的景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平静闲适的农村生活画卷。自然清新,诗意盎然,这正是属于小满节气的独特魅力。

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八个节气,在立夏之后、芒种之前,时间为农历4月中旬,也就是阳历的5月21日左右。

小满这个名称的来源,据《历书》中记载是这样的:“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说农历四月中旬,便是小满节气,此时,农作物的籽粒日渐饱满。

其实,每一个节气都可以顾名思义,小满当然也不例外。小满的“满”字,有两层含义,其一便是上面所说的农作物籽粒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其二就是雨水充足饱满,田地里水分充盈。

物候与气候

小满,标志着炎夏登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

小满有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小满时节,小春作物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农事繁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

小满初候 苦菜秀

明了夏天的味道

每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60 度时为小满。在经历立夏节气春去夏来的过渡之后,小满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夏天来临。

小满,往前一步,就是生命的盈满,生命的成熟;止步于此,近在咫尺的成熟便可望而不可即。故此,要为这生长关键期创造良好条件。

大自然的造化之妙,在这一时节再次彰显。生命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在小满时节达到了一个丰沛的高峰。

小满意味着雨水的丰盈。南方地区的农谚说“立夏小满正栽秧”,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古谚还说: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三车”指水车、油车和丝车,农田浇灌,菜籽打油,摇车缫丝,农家忙得不亦乐乎。故而,小满也是农忙时节。

小满意味着阳气的丰盈。《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时,阳气振奋,万物繁茂,是生命生长最为旺盛的时节。古人观察到,小满时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亦最多,故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因此主张生命活动越活跃,越要有度有节,勿贪寒凉,以呵护好生命生长的阳气。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小满节气的初候是“苦菜秀”呢?

普遍的解释是:小满虽然预示着麦子将熟,但毕竟还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冬天储备的粮食已经吃完,夏收的粮食尚未成熟,在过去,百姓在这个时候往往以野菜充饥。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品种也多种多样。

这种解释自然有道理,我却觉得没有揭示出小满初候“苦菜秀”的本质。

野菜在春天也有、也可以吃,为什么到了小满才将野菜之一的苦菜作为物候特征呢?一方面,当然是苦菜在这个时节长得最为繁茂,“秀”遍南北;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苦菜秀”蕴含着夏天真正的味道。

鲍氏曰:“感火之气而苦味成。”意思是火之气产生了苦之味,或者说,火之气与苦之味相伴相生。

苦之味,就是夏之味。《诗经》有言:“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苦是夏天真正的味道,也正是生命成长的味道。

小满之日“苦菜秀”。在生命将满未满、将熟未熟之时,苦是必须经历的味道。不经历苦味,生命便无法走向成熟。这是小满的规律,也是生命的规律。最大的苦,是“心之苦”。不经过心灵的锤炼,很难实现真正的成长。

用“夏之叶”的沉静来表现夏天的味道、夏天的本质:在热烈之外,沉入“心之苦”的淬炼中,去获得生命走向成熟的内在力量。

小满二候 靡草死

生中有死夏含秋

小满二候“靡草死”。

靡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要说清楚还真不容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靡草,葶苈之属。葶苈为何物?今人是很生疏的。古人的说法倒是不少,在《尔雅》《本草图经》《植物名实图考》《唐本草》《蜀本草》《野菜谱》《滇本草》等许多书籍中均有记载。

南朝齐、梁时的医药学家陶弘景说:“葶苈,出彭城者最胜,今近道亦有。母则公荠,子细黄,至苦。”《蜀本草》说:“葶苈,苗似荠,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五月熟,采之暴干。”《滇本草》说:“葶苈一名麦蓝菜,生麦地。”

简而言之,大致是一种可以入药的草。这种草除了药性,还有一个特性:至夏则枯死。

小满,是生命生长多么旺盛的时节啊!随着麦穗的抽浆渐渐饱满,天地间充满了即将丰收、生命迎来成熟的期盼和喜悦。可这个时候,靡草却死了。

为什么呢?

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靡草的生命周期和小麦基本一致。它是初春最早长出来的一种野草,到了此刻,生命渐渐衰靡。万物的夏天,却是它的秋天。

另一种说法是,它是喜阴的草类,枝叶细软,经受不住小满强烈的阳气,枯黄死亡。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

在阳气盛极到一个高点的小满,万物的生,恰是靡草的死。

小满二候“靡草死”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与哲学意义,让我动容。

不仅夏里有秋,其实春夏秋冬四季都是相连相融的,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寒来暑往中隐含着每一个季节的气息与烙印。春里有冬有夏也有秋,秋里有夏有冬也有春。四季如此,生命状态也是如此。

万物的生生灭灭随时在发生,生中有灭,灭中有生,即使在生命最为热烈的夏季,在孕育生命成长的夏季,也要时刻面临生命的死亡,或者说,一部分的生是以一部分的灭为依存的。

小满至,靡草死,生命是一个平衡不断被打破又去不断寻找平衡的过程。在夏之气韵的运动中,阳气不断上升,阴气不断地寻找阳气给予补充,达到瞬间的平衡,而这平衡与不平衡也在毫厘间,不停转换。

这寻求平衡与平衡被打破的转换过程,正是生命成长的历程。

小满三候 麦秋至

天边那幸福的麦田

飘着麦香的喜悦时刻到来了。

一幅色彩浓郁的图景呈现在天地之间。覆盖山川田园的浓绿,和金黄色的滚滚麦浪,交织出最动人的夏日美景。

四时之变,皆在气也,气分阴阳,阴阳相薄相生而产生时节变化。小满三候“麦秋至”正是阳气振奋的一个高点,阳气越来越升腾,阴气攀随而于此时达到高位的平衡,就产生了这美好的图景:蔚蓝天空下,涌动金黄麦浪。

人们迎来了一年中第一个收获的时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了为什么这个夏日的麦收季被称作“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小麦在夏季成熟收获,而其他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一般是秋季,因此,对于小麦来说,小满的收获季就相当于它的秋季,故为“麦秋至”。

此时的丰收,是大自然对旺盛成长中的生命最好的安排。

走过萧瑟的冬季,走过生命苏醒萌动的春天,一路走来,感受过花开,感受过果熟,感受过草蔬青青,但唯有小麦——粮食,是生命成长能量最基本的供给。在激扬振奋的夏日,生命得到了第一场最及时最切实的补给。

麦田之美,丰收之乐,激发出人们讴歌此情此景的无限冲动,使得“麦秋至”成为整个夏天最富诗情的时节。

元代诗人元淮写《小满》:“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明代诗人何吾驺的《落第南还晚泊黄牛村》写道:“新凉牛犊归桑薄,小满人家割麦田。”

麦田,麦香,麦收,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念念不忘。

其实,小满时节的成熟之景,并不只是风吹麦浪。

看那南国枝头的枇杷,早已熟透了。五月枇杷黄似橘,年年新果第一枝。作为初夏第一果的枇杷是很奇特的,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实,夏初果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明代诗人李昌祺观察到了这一点,他写道:“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满林烟雨熟枇杷,多么活色生香又诗意盎然的情景啊。

还有杨梅。

在炎炎夏日里走进江南,一树树的红果累累,搅动着人们的味蕾。杨梅未熟时颜色青绿,极酸,熟后发红,越红越甜,红到发紫发黑,便甜极。小满三候“麦秋至”就是这样的甜极时光。选一处农家,摘一颗杨梅果放进口中,多汁的甜蜜立刻在嘴里迸裂开来,再来一点自制的杨梅露、杨梅酒,夏日时光竟是如此清爽悠长。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不免感叹。他在《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中盛赞这小满夏日的美好:“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也有人对夏之绿有着一种“独知之”的钟情。夏天的颜色是缤纷的,进入小满三候“麦秋至”,蔷薇虽谢,月季依然盛开,紫薇花又露出了俏丽的容颜,但他以为,绿荫密集里才藏有夏的真正秘密。夜莺在皓月当空的枝头轻啼,微风吹动芭蕉,金银花暗香浮动,晨光越来越早地照耀在庭院里,在一片葱郁的绿色中,就是生命孕育生长的私语。

夏绿是生长,金黄是丰收。在小满“麦秋至”的时节,同时收获生命成长与成熟的喜悦,同时拥有生命之夏的热烈与生命之秋的丰满,这是多么圆满啊!就让生命暂停在这样圆满的时刻,不要贪念更多了。

“小满”之后,毋求“大满”。

二十四节气中其他带“小”字的节气,后面总跟着“大”,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小满之后却无“大满”,而是芒种,我想这恰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一切达到极值后必然走下坡路,“大满”并非人们应当追求的完美境界。小得盈满,还有向上的空间,这样才可以继长增高,才符合中国文化的理想。

守望麦田,守望中国文化的智慧,守望幸福。

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小满是夏季第二个节气,民俗活动根据农耕社会特点形成,主要有“小满祭车神”“小满祈蚕节”“小满食苦菜”等。

祭车神

在古代传说中,二车神是一条小白龙,它掌管着人间的雨水。所以在小满那天,人们在水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祭祀品,还要额外放一杯水,祭祀的时候将水泼到田里去。据说,小白龙会保佑来年风调雨顺、雨水充足。

祭蚕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是“男耕女织”,男人耕地,女人织布。在南方,织布的原材料就是蚕丝,所以江浙一带家家户户都会养蚕。传说小满这天,就是蚕神的生日,养蚕的人家便会祭祀蚕神,虔诚祈祷蚕宝宝们能够健康成长,将来吐很多蚕丝。

关于养蚕,宋代大诗人范成大在《缲丝行》中就说: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小麦青青,大麦金黄,太阳跃出了地平线,天气凉爽。村里的姑娘妇人们相互呼唤着,彼此之间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屋后煮茧,香气溢满了左邻右舍。缫车在响个不停,嘈嘈声似风声雨声,蚕茧厚实,蚕丝细长,没有一丝一缕是断的。今年哪有闲暇时间去织绢织布,都想着明天去那西门集市卖丝去。

看麦梢黄

陕西关中地区每当到了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姑娘都会准时回娘家,问候夏收准备工作进展如何,还会询问麦子的长势情况,俗称“看麦梢黄”。当地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杠枷,娘看冤家。”麦收结束之后,母亲还要去看闺女,关心女儿的操劳状况。

烤麦子

北方的一些地区,小满时节麦将熟时,农民到地里察看麦子的长势,回家后往往会带回一些摘下的半青半黄的麦穗,放在炉火上烤熟后用双手搓掉麦芒和青皮给小孩子吃。烤熟的麦子有一股焦味和香味,嚼起来还有一丝韧劲。在北方,烤麦子成为许多人童年的珍贵回忆,因为它不仅有趣,而且还承载了农民祈求丰收的美好愿望。

荐三新

小满节气和立夏节气一样也有荐三新的习俗,只是时节不同,三新的内容也不同。《清嘉录》引《震泽志》云:“岁既获,即播菜麦,至夏初则摘菜苔以为蔬,舂菜子以为油,斩菜萁以为薪,磨麦穗以为面,杂以蚕豆,名曰'春熟’。郡人又谓之小满见三新。”

动三车

小满节气的时间正值初夏,此时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在江南地区,自小满之日起,蚕妇煮蚕茧开动缫丝车缫丝,取菜籽至油车房磨油,天旱则用水车戽水入田,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小满动三车”。

夏忙会

在有些地方小满时还会举办夏忙会,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小吃、杂货市等,其主要是为了人们交流和购买生产工具、买卖牧畜、粜籴粮食等,会期一般3~5天,届时还会邀请剧团唱大戏以助热闹。

狗沐浴

一般在小满节气期间,在宁波地区有一个习俗,就是给狗洗澡,也就是狗沐浴。相传,这是为了祭祀狗太公,也就是狗神,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求雨

小满期间久旱无雨,人们便要求雨,各地都有求雨之风。古时求雨,多以“龙”为对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对龙的崇拜。其仪式有请龙、晒龙(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曝晒)、还龙(举行龙会送其还庙)等。后来偶像转换,有些地方也向“刘猛将”“关公”等求雨。总之,民间各地组织的求雨活动,都是期盼能够早日下雨,以解农作物急需雨水的燃眉之急。

抢水

旧时民间还有一种农事习俗“抢水”。旧时人们用水车排灌,可谓农村的一件大事。在民间,水车一般于小满时节启动,民谚“小满动三车”中就有一车是水车。在水车启动之前,农户以村落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举行这种仪式时,一般由年长执事者召集各户,在确定好的日期的黎明时分燃起火把,在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人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边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直至河水中空为止。“抢水”表明了人们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饮食文化

小满时节风火相煸,我们也难免被湿热的气候包裹得烦躁不安。用适宜的食物去调适心情、降火去燥,在苏州人眼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枇杷

小满时节的苏州酸甜多汁的枇杷也上市了。在江南文人沈朝初的笔下,苏州的枇杷是“甘液胜琼浆”的。

苏州的枇杷有东山白玉、西山青种之分。东山的白玉枇杷,果甜肉白,有着玉石一般的色泽。因为它成熟的较早,所以每年的第一口鲜都是属于白玉枇杷的。西山的青种枇杷比白玉稍晚成熟,它的果型圆整、果皮黄澄,果肉细腻爽滑,含糖量高,品质极佳。

虽然两种枇杷同样香甜温润,但口感上青种枇杷肉多,水分大于白玉枇杷。白玉枇杷也有自己的优势——酸度低,即便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白玉也不会很酸涩。也正是这些小小的不同,苏州人对枇杷的喜爱分成了白玉、青种两派。可无论你更偏好哪一种,这都是小满时节甜蜜的选择。

炒肉馅儿团子

作为仅在夏季上市的时令小吃炒肉馅团子,它和松花团子一样,都是用蒸熟的米粉和水搓团,现包炒熟的扁尖黄花菜等肉馅,再浇上卤汁现做现吃哒!

明月楼、万福兴、黄天源、近水台都有!PS:早上九点之前哦!我的最高纪录是:一口气吃了4只。你的呢?

神仙糕

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一定要吃神仙糕的。其实神仙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也是属于松糕类,在粳米粉和糯米粉基础上加入豆沙、芝麻、瓜仁、果料等制成的。口味松软、甜糯、清香,比较适合老年人食用,当然由于比较好消化,如今也被一些年轻人喜欢。

咸鸭蛋

苏州人在立夏有吃咸鸭蛋的习俗。到了这一节气,气温逐渐升高,容易使人食欲不振,因此苏州人将入夏后眠食不好称为“疰夏”。

鸭蛋捏到指间要硬而薄,举起一望,壳要青里透亮。敲一下,脆生生地裂开。筷子对着蛋白一戳,先是遇到阻力,紧接着一下扎进去必定要冒出橙黄澄亮的油来。

本地蚕豆

每年这个时候,本地蚕豆上市高峰期,苏州人一天能吃掉多少?你猜猜,告诉你,300吨!

青梅

其实就是梅花的果实,口味以清酸称绝,其酸性魅力从“望梅止渴”中可见一斑。青梅上市的季节很短,不过清明到立夏之间二十来天,转眼便黄熟得酿不成酒了。古人就在这春末用青梅入酒,取其新酸醒胃,以迎初夏。

枫镇大肉面

枫镇大面号称是“最难做、最精细、最鲜美”的汤面!

因为吊汤的时候除了常见的肉骨、鳝骨外,还加入了酒酿、虾脑和螺丝,面汤鲜滑,酒香醇厚!再配上1.2两/块的优质五花肉做成的焖肉,口感细嫩,入口即化。

由于调味时不用酱油,汤汁澄清,夏天吃起来也不觉油腻,大家可以去尝尝哦!

风雅小满

我一直很喜欢这样两个单音节词语:半和小。在唯美的宋词里,它们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儿。

苏州闲吟亭的一副对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被广泛传诵。我最近到过的千岛湖,它所在的淳安县城就是这样地被人形容为“一城山色半城湖”。我所居的城市咸宁也有“一山半水满城桂”的美誉。达·芬奇说:“一幅画中最白的地方要像宝石那样可贵。”几乎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讲究留白,至于是留大半还是留小半,度的把握正是艺术高下的一个重要奥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富有向上的空间,生长的天地,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生命力旺盛的兴奋。有时求大不得,求小还靠得住些。比如“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至于小康社会,则比中产甚至比大同都要更加令人神往,因为它关乎的人数更多。

现在与“小”同义的“微”更是大行其道,微电脑、微博、微信、微媒体、微客、微播、微电影、微视频、微游、微课、微公益、微话题、微访谈、微生活、微读书、微文明、微贷、微想、微美食、微明星、微吧、微家、微企业、微科普、微文学、微资讯、微印刷、微动力、微心情、微唱、微创、微志、微设计、微会议、微趣……要是现在给二十四节气命名,小满肯定会被叫成“微满”

了。

小满节气里有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儿童节与小满节气真是有着天造地设的契合,在这里不禁让人惊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当然,也惊叹人类许多文化现象的神奇。

与热闹的清明或立春相比,小满显得有些许寂寞,小满没有汗牛充栋的诗词歌赋。因此,欧阳修的《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格外地珍贵了。其二写道:“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烟火飘忽,夏意盎然。

既然是小满,它就不会圆满,当然,不圆满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万物蓬勃生长,病菌当然也不甘寂寞。很多节气都有养生的讲究,但是很少抓住一个节气防病治病。小满却要求防病治病,并且点明了皮肤病。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比如风疹。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这是气温惹的祸,大概也有人会认为是小满惹的祸哩。

与吃食众多的立夏比,小满最推崇的吃食也有一点点苦涩。苦菜遍布全国各地,医学上叫它败酱草,李时珍还给它取了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天香草”。现在,人们更是把它当成绿色健康食品。我们食用苦菜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可是,还一直是把它当野菜,这好象是个特例。

小满谚曰:蚕老一个闪,麦熟一眨眼。不管怎么说,小满都是一个好节气呀,它是一个快速生长的季候。

在江南,遇见小满

小满时,枇杷熟了。

姑苏城里城外,到处可见野生的枇杷,尤其是东山、西山的农家,每家都有黄澄澄的果子坠在阔大的枇杷叶间,引来小鸟跳跃啄吃。

东山白玉,西山青种,都是吴地好品种。白玉外皮橙黄,果肉雪白,青种外皮淡黄,果肉橙黄。枇杷树大多经过刻意的打顶,不让它长高,只许往横里长,人在树下或站或坐,一伸手就能摘下一串,愿意的话,可以躺在枇杷树下日啖三百颗……

苏州人刘溥到京城去做太医的时候,向皇帝安利过这种家乡的佳果,不知道是否安利的次数多了,他死后二十三年的成化十二年,枇杷终于出现在南京各衙门每年进贡的物件清单之中,为了保证新鲜到达北京,官府特批枇杷运送时必须“用冰”,且每年进贡的数量,大概是“用船八只”。

成化十二年是1476年,那年沈周50岁。

枇杷熟时,不免想起沈石田来。

石田晚年,学宗炳坐在家里卧游山水,画了十几页尺许小画也作卧游,画上是他平生所见、念念不忘的事和物,比如少年杏花,比如秋山读书,比如老友闲话……

他还得意洋洋地道:宗炳四壁贴满了山水图,说是卧游,我这里躺在床上,一只手拿着画,一只手慢慢翻,累了就倒头睡去,不亦乐乎?

宗少文四壁揭山水图,自谓卧游其间。此册方可尺许,可以仰眠匡床,一手执之,一手徐徐翻阅,殊得少文之趣。倦则掩之,不亦便乎?于揭亦为劳矣。真愚闻其言,大发笑。沈周跋。

这个卧游小册子里,就有沈周熟悉的枇杷。

明 沈周 卧游图

这幅竖27.8厘米、横37.3厘米的小画上,沈周以没骨画法,画了一枝折枝的枇杷,好像刚从树上折下来的样子,叶子青翠,枇杷鲜嫩,甚至还似乎带着朝露的润泽。

右侧有他题写的一首七绝:

弹质圆充饤,蜜津凉沁唇,黄金作服食,天亦寿吴人。

诗不算很好,但很帖切,这象黄金弹一样的果实,一口咬下去,似蜜沾唇,清甜多汁。

如今传下来的卧游图共十七开。

沈周年谱里说,1506年,沈周画了三年的《卧游小册》终于绘成,共二十四开。也许,后来是有几开散佚了吧。

画完卧游小册那年,沈周80岁。

他一生的烂漫天真,到老未变。

他称自己是“白头痴老子”,又得意于自己“心与天游谁得知”,他的卧游如此自由,并不只游于山水,他穿行于不同的时空,和山水、果木、禽鸟,也和从前的自己对话。

于今人看来,沈周的这套小册图,不过是写生,或者是小品。

然而,当沈周“一手执之,一手徐徐翻阅”的时候,平生时光已在他眼前一一掠过:在春末去折一枝开得正好的栀子花,在夏初尝到枇杷的蜜甜,在秋山披读庄子的秋水篇,有时候去梅花庵里看看老朋友,路过江边时偶有所遇,他甚至还记下他学倪云林的求而不得……如此种种,都是人间的光阴流转。

苏州的很多院子都有一株枇杷。

长叶子。开花。从青楞楞到黄澄澄。

它每年不声不响地结果,每年从不太熟练到后来爬高爬低地套纸袋儿,结果都好几年了。

果子不大,黄澄澄的皮,好像是白玉种,摘下来的时候,格外新鲜水灵。

枇杷开花在冬天。冬天的时候,看得到下面一簇簇的挤成一堆的花,不显眼,也不好看。

枇杷花晒干了可以治咳嗽,枇杷叶可以煮水染布,可以染出浅浅的淡红。也拿吃不完的枇杷果泡过酒,忘记了什么味道,总之没有青梅酒好喝。

据说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一个雪后的冬夜,沈周与徐良臣、潘宗毅在灯下小酌,聊起元代画家张中有“墨枇杷折枝之妙”,聊到兴浓,沈周即起身,片刻,为潘宗毅绘就折枝墨枇杷一轴。

那一夜,枇杷花想来开得正好。

张中的墨枇杷已经失传。沈周的这轴墨枇杷,似乎也不常见。世间的从有到无,往往是常态。

枇杷花落了,会结果。

果子吃到没了,连樱桃也吃过了,杨梅也吃过了,也还会有其他的期待。

也会有新的枇杷花,在雪夜里,听我们作雪夜闲谈。

苏州园林里的小满

暑气起而未盛,草木丰而未足。在这巧妙的平衡之间是属于小满的游刃有余,而也是这样不满不溢、恰如其分的小圆满,最是适合园林的留白与含蓄。

初夏的小满天,色彩不过分饱和,也不过于萧瑟,点缀着恰到好处的五颜六色。

是枇杷黄后杨梅紫,是莺啼绿柳麦落红,是太阳行至黄经60°时随手洒下的华彩。

而正是这些点到为止的好处,与初夏的园林最是相配。

节气前后的夏日,将暑未暑,既欲艳阳天,又还来雨声阵阵,想来这不矜不盈的小满天,也是最衬宜春宜夏的好园林。

且留下这一万分小圆满的园林初夏景致,共约一趟惬意的清暑同游。

小满,节气之名,写照着人们对于籽粒的那份殷切。“小满谷,当年福。”以五谷为养,便以作物的籽满粒足为满足。这既是一时物候,也是一种心态,清丽而静,和润而远。

— FIN —

封 面 / 羡壶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原标题:《今日小满|才了蚕桑又插田》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寒时节艾灸正当时
隆冬时,小寒至,年味将浓
【比邻节气】| 小寒:今年最冷的节气
初夏养生 顺应节气做“六防”
小满:半看花开,小得欢喜
花事 | 二十四节气花草图,送你一年的春花烂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