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有啥区别

原创 龙田有雨 南山古社 2020-03-28 16:31

前几天群里有群友问了标题所示的这个问题。恰好网上好像也并没有特别详细完整的现成答案(反正我没有查到),所以就梳理整理了一下,方便感兴趣的朋友做一个粗浅了解。

关于《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不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由于对《春秋》传承、讲解、理解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课本’。”但这个描述是非常不精准的,要了解它们的不同,我们还需要从几个环节来梳理。
一、《春秋》的基本情况。
二、《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三传的流传。
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三传的基本思想异同。
从这几个方面来梳理之后,这几个学派以及典籍的基本情况,我们可能也就有一些比较直观的了解了。由于这些学派的格局都主要是在两汉(西汉、东汉)时期形成的,因此,我们梳理的历史时期也主要放在两汉时期。
一、《春秋》的成书和流传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记史的民族,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商周时期的各种青铜器铭文中,就已经有太史、内史、作册、小史、左史、右史等组成的史官群体。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这种重视记史的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官,也都有自己的史书。这些史书,大多叫“春秋”,比如《墨子》里面说“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也有的叫别的名字,比如《孟子》里面记载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然而很遗憾的是,这当中绝大部分都已经毁于战火,得以保存流传下来的,到今天为止,只有鲁国的《春秋》,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五经”里面的“《春秋经》”。
至于为什么叫“春秋”这个名字,一般认为,主要是因为,春耕秋收,春和秋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两个季节,举“春秋”二字,即可代表一年,所以用“春秋”来作为书名。
《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242年之间,鲁国和各诸侯国以及周王室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书中对于这些事件的记载都特别简略,少则几个字,多则那么几十个字,基本就只记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不解释不说明,全书就一万六千多字。
关于《春秋》的作者,一直以来都传说是孔子所作的。即《孟子》里面说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不过后来又有人认为《春秋》并不是出自孔子之手,而是成书于鲁国的史官群体。还有说法认为,最初的《春秋》是鲁国的史官群体,但孔子有对《春秋》进行删定编纂过。具体是个什么情况,今天还没法说太死,持各种看法的都有。我们只能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不过基本可以确定的是,一、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二、孔子确系以《春秋》等典籍为“教材”来教授弟子。
孔子去世后,由于没有一个拥有绝对威望的人来作为“掌门人”儒家学派就分裂成为了好几个派别。据《韩非子》记载的有八个派别。每个派别所推崇的东西也有不同,这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那些武林派别:师父去世后,几个大弟子各自擅长的武功不一样,功夫高低也各有千秋,谁也不服谁,谁来当掌门人其他人都不服,于是就分裂为几个小门派了。
关于《春秋》在孔子之后的传授情况,其实到今天都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法是,孔子之后,《诗经》《尚书》《春秋》《易经》等典籍,都主要是从子夏这一支弟子传下来的。
二、《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各传的流传
前面我们说到,《春秋》全文就一万六千多字,惜字如金,对于每一个词的使用都非常有讲究,而如何去理解这些词也是一个大学问。孔子、子夏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门人弟子们会做记录做笔记,不同的人,记录也罢,心得理解也罢,都会有不同。这样经过几代人不断传授不断整理,逐渐就形成了不同的“讲稿”。这些讲稿再经过代代相传,逐渐就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一)《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一般简称《公羊传》。据传说,在子夏的弟子当中,有一个叫做公羊高的。他将学来的春秋学知识传给儿子公羊平,公羊平再传授给儿子公羊地,公羊地再传给儿子公羊敢,公羊敢再传给儿子公羊寿。需要注意的是,这中间的几代人之间的传授讲解都是靠口述。到了公羊寿时候,他才和弟子胡毋生一起把这些口述传授的内容整理书写于竹帛之上。这就是《春秋公羊传》。
不过上面说的是一般流传的说法,据学者考证,这个说法来自于戴宏和何休,而他们,已经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了。在他们之前,其实是并没有这么一个完整的传承世系的。所以有学者认为,这个完整的传承世系很可能是戴宏和何休附会补出来的,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一个根据就是,子夏是魏文侯时期的人,公羊寿是汉景帝时期的人,这中间有将近三百年,而上面说的传授世系才五代人,这不可能,中间肯定还有缺失的环节。《公羊传》的实际传承情况则是跟其他先秦典籍的成书情况一样:都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在很长的时间里由若干人陆续完成的。
胡毋生又传公羊学给公孙弘、董仲舒等人,经过公孙弘、董仲舒的发扬,公羊学发扬光大,盛极一时,也是春秋学中最先被奉为官学的。关于《公羊传》的思想主张,我们后面再说。
(二)《春秋梁传》
关于《春秋穀梁传》的传承情况,也有跟《春秋公羊传》一样的问题,即具体传承世系并不明确,虽然有传统的说法,但其实还是有诸多疑点悬而未决。
一般流传的说法是,子夏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中有一个叫做穀梁赤的人,穀梁赤传给荀子,荀子传给包丘子,包丘子传与鲁申公,鲁申公传与瑕丘江公,瑕丘江公传与荣广,荣广传与蔡千秋,蔡千秋为汉宣帝近臣。当时穀梁学已经比较盛行,恰好汉宣帝听说爷爷戾太子刘据生前很喜欢《穀梁传》,于是就找来蔡千秋等人了解情况,蔡等人也就借机宣扬穀梁学,穀梁学也更加兴盛,在汉宣帝的青睐下,被立于官学。
(三)《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以前一直传说它是由左丘明写的,也曾有人怀疑它是刘歆伪造的,近来又有学者说这个左丘明就是子夏。但还是那个话,中国早期的典籍,都不是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在很长时间里由若干人陆续完成的。《左传》也不例外。关于《左传》的作者,这里就不多说。
关于《左传》的传承关系,目前也还没有定论。我们不妨也像对上面两传那样,以前人的说法,做一个参考。
据传,《左传》也传自子夏。子夏传曾申,曾申传吴起,吴起传其子吴期,吴期传铎椒,铎椒传虞卿,虞卿传荀子,荀子传张苍,张苍传贾谊,贾谊传贾嘉,贾嘉传贯公,贯公传贯长卿,贯长卿传张禹,张禹传尹更始,尹更始传翟方进、尹咸、胡常,胡常传王莽,翟方进、尹咸传刘歆。
《左传》虽然由于其详细的史料内容以及丰富的文学思想内涵,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很受士人喜欢,但由于西汉前期公羊学独占鳌头,后面穀梁学又迎头赶上,作为古文经的《左传》在西汉时期的地位,一直不能与《公羊传》《穀梁传》二今文经相比。它的兴起,比《公羊传》《穀梁传》都要晚,一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才被立为官学。
除了前面提到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汉代还有《夹氏传》《邹氏传》等春秋学派别,但这些派别后来都逐渐失传了,这里不再多说。
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等三传的基本思想异同
在说三传的思想主张之前,我们先说一说在文本内容方面的不同。我们试以《春秋·隐公元年》的前面几段内容来作比较,三者区别,一目了然。
【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
——《春秋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经一一)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
(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隐公(经一一)元年
春,王正月。
(传)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弒之,则桓恶矣;桓弒而隐让,则隐善矣。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己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己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
……
——《春秋穀梁传》
从上面所展示的内容来看,《公羊传》和《穀梁传》很明显都是专门解释《春秋》的,而且二者都是以问答形式来解释,而且很注意阐发解释所谓的“微言大义”。但与前面二传不同,《左传》更侧重于记录详细的历史细节。而且从全文来看,比起《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似乎不那么像专门来解释《春秋》的,甚至有些内容,明显地是人为地分隔开,把《春秋》相关内容插进去。有些地方,《春秋》无相关的“经”,但《左传》却有“传”,而有些《春秋》里面明明有“经”记载的,但在《左传》里面并没有相应的“传”。因此,有一些学者就认为,《左传》很可能就是一部独立的史书,而并非是为解释《春秋》而作,至于里面的一些“解释”《春秋》的内容,很可能是在书籍流传过程中,后人加上去的。具体是怎么回事,目前还没有绝对的定论,我们也只能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不过,恰恰是因为《左传》侧重于记载详细的历史细节,使得它后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倒是《公羊传》《穀梁传》后来逐渐不再像《左传》那样受欢迎。
前面我们提到过,同样一部文献,即便是同一个老师讲,不同学生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经过好几代人的不同传承、发展,这些在见解、看法方面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学派。因此,虽然《春秋》都是那个《春秋》,但对于具体内容的理解,不同学派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现实政治环境的看法、主张,也就会有不同。所以下面我们简单说说三传在思想主张方面的一些不同特点。
先说《左传》,之所以先说它,主要是因为,它与《公羊传》《穀梁传》的区别比较大,这个前面我们已经有提及,与《公羊传》《穀梁传》仅仅是针对《春秋》经文的解释、推测其褒贬不同,如果非得说《左传》是“解释”《春秋》,那它也主要是“以事解经”,即用丰富详实的史料来补充《春秋》的记载。比如《春秋》里面仅仅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则详细地记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正是由于这些详实的记载,使得《左传》成为了我们了解先秦春秋历史的重要史料,这也奠定了它在史学上的地位基础。而且,《左传》还对之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这种在史学、文学方面的重要地位重要影响,是《公羊传》《穀梁传》所不能比的。
当然并不是说《左传》只是详细记载历史细节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首先是重“礼”,即对周代的礼制看得很重要,表现出维护的态度,“非礼也”这样的表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对违背礼制的行为也表现出不认可的姿态。这一点也是三传所看重的春秋大义之一。其次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先秦时期很早就有阐述,在《尚书》《诗经》里面都有涉及,《左传》继承了这种思想观念,因此,书中对于统治者关心民众的行为加以赞赏,同时对统治者不顾民众的行为则加以批判。第三是对于王权君权,《左传》并不完全维护,这一点与《公羊传》《穀梁传》的差异是比较大的。比如对于“周郑交质”一事,《左传》并不偏向其中一方。第四点则是《左传》对于巫术、占卜、灾异等神秘主义的东西比较看重,书中多有附会这些东西的内容,因此东晋时期的经学家范宁就评价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北宋欧阳修则评价说“左氏之传《春秋》也,固多浮诞之辞,然其用心,亦必欲其书之信后世也。”
对于《左传》,《公羊传》和《穀梁传》的相似性则大得多,比如前文提到的体例。在思想方面也有相同点,也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倾向。
《公羊传》的思想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尊王尊君攘夷、大一统、讨乱臣、维护等级秩序等。所谓尊王,即是在在解读所谓“春秋大义”的时候,尊周天子而抑诸侯,突出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天子与诸侯的等级不同;尊君即尊诸侯国君而抑卿大夫。攘夷,即是排斥贬低夷狄异邦。
比如对于隐公元年“冬十有二月,祭伯来。”这一句的解释为“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公羊传》认为,祭伯是天子的大夫,按理说正常的访问应该称“使”,但这里为什么没有称“使”呢?这是因为这次祭伯并不是正常的出使,,而是“出奔”逃亡到鲁国。但为什么又没有说“奔”鲁国呢?这是因为“王者无外”,即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周天子的,所以祭伯并不算离开天子的土地,不算“出外”,因此祭伯明明是“奔”却没有说“奔”。
“大一统”的意思是张大、尊崇“一统”的意思。何谓“一统”呢?简单来说,就是思想、制度、政令的高度统一。这个思想也不是《公羊传》的独创,孔子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有点大一统的意味,只不过那会孔老夫子强调的还是自上而下的礼制的贯彻。后来战国时候孟夫子又说“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大一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种思想在《春秋》里面并没有得到很明确的表述。但是《公羊传》则认为这种思想是贯穿《春秋》的,而且是从一开始就有表现。所以《公羊传》解释《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这段文字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这里说“王正月”呢?因为在这里,王是指正统王朝,即周天子。正月,在这里就象征的是制度、历法、政令等等,王正月,即寓意全天下的诸侯国都必须采用周天子所颁布的历法。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一窥《公羊传》解《春秋》的一般模式。至于讨乱臣、维护等级秩序等,我们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与《公羊传》一样,《穀梁传》也讲等级秩序,也尊王尊君,但是二者有不同。如果说《公羊传》尊王尊君还有所保留有所限制的话,那么《穀梁传》则就有主张绝对的王权、君权的倾向。
其次,《穀梁传》特别强调“保民”的思想,将其看作是“春秋大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春秋·隐公七年》说“夏,城中丘。”《左传》认为“书,不时也。”意思是说之所以记载,是因为这次在中丘筑城选在了农忙时节,没有避开农时。但《穀梁传》不这么认为,《穀梁传》认为“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益城无极。凡城之志,皆讥也。”意思是说,筑城,本来是为了保民。如果因为民多城小所以扩建,那么就将不断扩建不断筑城,没有尽头。保民重在德而不是什么筑城,所以凡是《春秋》里面记载筑城的,都是讥讽贬斥的意思。《穀梁传》这样解释《春秋》的地方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穀梁传》还认为《春秋》在记事时候,对于日期的记载很有讲究,有的事件只记月份,有的事件还记具体是哪一天,这些不同,都富有“大义”。比如隐公元年,《春秋》记载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穀梁传》解释说“不日,其盟渝也。”为什么不记载具体哪一天呢?这是因为这次盟约后来并没有被遵守,所以不记载具体的哪一天是为了表示批评的态度。
关于三传的不同,还有太多,即便是写专题论文,也会是很长的一篇。我们这里只是选取了几个点来简单介绍,得到一些粗浅认识。朋友们如果感兴趣,不妨去看看春秋学相关的学术专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茜:苏辙《春秋集解》对啖氏师徒《春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什么是“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
春秋》 简介
关云长熟读的《春秋》是怎么一部书?
春秋繁露王道第六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