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的底线,切记


----------------------------------------

有一句话常挂在人们嘴边,叫做“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以其简洁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无数电视剧和小说中的经典台词。
往往在恶人极度嚣张的时候,主角都会喊那么一句“可你知道吗?举头三尺有神明!”
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同样是人生精华,它点破了做人的底线。
在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万事劝人修蒙昧,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两句话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警言。

那么,什么是神明呢?神明又是谁呢?或许,我们可以把神明理解为我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观念。

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亏心事,自己最清楚。所以,才有了后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没有人看到,我们的良知也会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

就像人们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这里的“天”同样可以理解为我们自己内心中的道德底线和良知。或许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但自己的那一关,总归是难过得去。


在佛教中,因果律被视为宇宙间最基本的法则。因,是行为的起源;果,是行为的归宿。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生果,果又成为新的因,因果相续不断,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轮回。

我们常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正是因果关系的生动体现。

清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叫叶存仁,他当了十几年的官,他为人清廉,两袖清风。当他辞官准备离开时,手下的人送给他一些离别赠礼。

叶存仁非常感动,但他还是坚决地拒绝了这份礼物。

他挥笔赋诗一首:“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这首诗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不畏人知畏己知”逐渐成为了“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下半句。


对于身份尊贵的人来说,他们的行为规范会被放大,人们对他们的道德要求也会更高。而对于那些毫无底线的人,告诉他们“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他们可能也会嗤之以鼻。

然而,对于一个有道德的人来说,当他想做坏事时,他最先过不去的是自己内心的坎。

即使他们可能并不在意祖先或神灵,但他们不能不在意自己的良心和名声。有底线的人,什么时候对自己都是有要求的。


中医中有句话叫“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济公也曾说过“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老人们也常说:“筷头子积寿禄,嘴上积子孙”,好报或恶报不一定会体现在自己身上,也可能会体现在子孙后代的身上。

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一定要记住“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这两句话虽然看起来被动,但却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因果报应和最简单的道理:做人要有底线,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其实,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很多贪官下马,很多没有社会良知的企业倒闭,这其中有没有因果,他们的“举头三尺”有没有“神明”?

——小禾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常言道“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的底线
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是精华,你不一定知道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但很多人不知道,下半句才是精华
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上半句才是精华,道出人生真谛
“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华,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后半句才是精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