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案例写作反思:画虎画皮要画骨

画虎画皮要画骨

——从教学案例赏析之弊病引发的思考

近日,在品读曾扬明老师《我看成语中的汉字》教学实录时,他那“开放、大气、朴实、灵动”的教学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灵动的课堂让我仿佛看到了学生浸染着中国的汉字文化的喜悦。在对曾老师勇于开发课程的创新精神而折服的同时。一种表达自已内心感受的欲望并油然而生。默默吟咏,细细品味,试图发现其教学之奥秘。绞尽脑汁,终不能用精僻的语言表达课堂的精髓。躇踌了将近三日,反复读着,敲击着键盘,期间又有诸多梗阻,每每山穷水尽时,并翻看杂志寻找理论支撑,打开网页学习,巧借他山之石,依着葫芦,终于一鼓作气,针对每一环节写出了二三百字的赏析。细细读来,文通句顺,有理论深度,又有事实依据,一种发表的欲望更加强烈。于是,把写好的粗稿发给曾老师指点,请求给予推荐发表。我知道,作为一名新手,要发一篇文章在杂志上是难于上青天的。因为杂志版面有限,名师的力作都得编辑费心安排,何况自已这样一个名不经传的农村教师呢?

而,当收到了曾扬明老师的回复,看着那修改后的电子稿,我愣住了:四五页的文字,到处是修改符号,有删除的、增添的,更多的是批注。很多文字被显示出红字、蓝字,原稿侧边一段段修改提示,弊病缘由,文末还有具体的修改意见。名师审读文稿的功底让我无比佩服,一股敬佩之情在心中涌动。细细读之,慢慢品之,在反复比较之中,我发现,我的案例赏析至少有这么几点弊病:

一、标题的主题性不强。曾老师的这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通过解读成语中的汉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源远流长,透过成语中的汉字辨析让学生感受“正确和运用祖国文字”的重要性。标题“在语文活动中传习汉字文化”只能反映课堂的一个方面,不能展示出这课的特点,而且,这样的标题具有普遍性,不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再说副标题中的“有感”,在行文中,大多是评析,感受之词很少。

二、表述思维缺乏逻辑性。④⑤⑥是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给人读了显得很杂乱,没有次序。思维上不连贯。难以表达出自已对实录的理解,反映出教者的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空话、套话多,启发性不到位。句子①是多余的空话,句子②是众人皆知的废话;句子③是套话。这些话对阐述教学过程的特点无益,对于读者来说,不能从案例中获得启示。

有人说:真正让人激动的阅读,要么读到自己,要么读出问题’”。套用一下,我想,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也应该是让阅读者 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这样才能打动人心。所谓读到自己,就是要调动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生活体验,与文本作者有一个思想的亲密接触,寻找到那么一点亲切感人的东西;所谓读出问题,即引发思考,产生认识冲突,提出自己的个性见解,或者引发阅读者深入关注、思考类似的教学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撰写教学案例过程中,既要画虎画皮更要画骨。什么是教学案例的“骨”呢?那就是能反映教者的教学策略及所引发的教学效果。作为评析者如何把这"骨"展现给读者,在曾老师的指点下,我获得了以下三点启发:

一是标题要有针对性;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拟定一个能反映主题观点的标题是至关重要的。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出对案例解读的独特思考,不能是空话、套话。如原小标题“猜谜活动,感受汉字文化的演变发展”改成“猜谜,看似闲心却有意拆分”即显灵动又能体现教者的教学用心。大标题“在语文活动中传习汉字文化”改为“用汉字文化来诠释成语”能较好地反映出此课的教学方法。

二是语言要有独特性. 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个性化思考,是写好案例评析的关键。作为评析者就要对案例反映的主题内容进行理性的解读,评论其利弊得失,分析其价值意义,以揭示案例的内在规律,给人以启示。简而言之,就是要道出教者是如何教的,为什么这么教?这样教能带来怎样的效果。不要盲目地引用那些永远正确地理念言论。要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评析,首先,要读懂案例放映的内容和主题;其次,要研读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然后,回顾课程理念,调动已有经验积累,对教学的亮点与不足进行思考。

三是表达要有逻辑性. 在全面表达所有解读的基础上,必须注意赏析的整体性,连贯性和逻辑联系,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应该有必要的过度词和连接语。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连贯起来,不要随意横生枝节。就案例赏析表达而言,一般是从内容到教学,再说方法

四是要满足刊物的需求性。写文是自已情感的表达,发表是对自已成果的认可。因此,在写稿时,如果想要发表,就要考虑文稿在语言表达、观点提炼、字数上是否符合刊物的发表要求。否则,编辑虽厚爱有加也不能发表。

笔力非一日之功,学问非一蹴而就,唯有潜心钻研、悉心顿悟方得大成。画虎画皮要画骨。唯愿勤奋苦读,以此锤炼自己。

原稿:

在语文活动中传习汉字文化

——听曾扬明《我看成语中的汉字》有感

一、猜谜活动,感受汉字文化的演变发展。

①有首诗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同样教育也需要这样的艺术。如果教师能巧妙的引导,使学生入情入境,这难道不是教育艺术吗?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汉字的王国,去感受汉字的演变发展呢?

师:同学们,第一次到集美小学上课。上课前,我们先猜猜迷语,请大家起立,把手臂张开,把双脚叉开,大家猜猜,你展示的体形象一个什么字?

生:“大”字

师:真聪明!好的,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的你回到远古时代,在你的头上披上如羊角的装饰物,想想,你的体形展示又象一个什么字?

生:

师:是呀!曾老师第一次来集美小学,就感受到了你们的校园真美,你们的行为美。 “集”美的“集”呢?谁能上来黑板上板画古文字。(一生到黑板上画,板成楷书。)

(板画“集”): “ ”,同学们看看,像什么?

生:像一只鸟在树上!

师:对呀!这就是甲骨文“集”字,“ ”字的繁体字,变为“”,表示“聚合,会合”之义。你们看,多好的名字呀!“集美”集品德之美,集天地之美。

②汉字是最善于表达形、音、义的文字。鲁迅在《汉文字史》中说,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简而言之,汉字具有意蕴美、音韵美和字形美。老师的谈话从让学生用形体比划猜谜活动开始,在形体比划中,学生感受到了“大”“美”的汉字形态之美。⑤在引导学生认识“集”字的古文字时,曾老师通过板画“集”字的不同时候的字体,让学生无形中感受到汉字的演变过种,懂得了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的文化史。⑥最值得一提的是曾老师对“集美”一词的意蕴解读,更让学生激发起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

 

修改稿

用汉字文化来诠释成语

——曾扬明老师《我看成语中的汉字》片断赏析

在福建省小语会“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会上,曾扬明老师演绎了一堂精彩的汉字教育课.笔者深深地感触到他那“开放、大气、朴实、灵动”的教学风格,其灵动的课堂,让学生呼吸汉字中蕴藏着的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

一、猜谜,看似闲心却有意拆分。(实录略)

【赏析:通过形体展示猜谜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形体比划,感受到了“大”、“美”的形态之美。紧接着结合学生身边的词语——集美,利用 分解——组合的办法,先把“集美”进行分解,在展示“集”字不同阶段的字形后,再组合会意,依据生活情境明义。通过这样看似闲聊的活动体验,激起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感受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懂得了中国汉字的悠久历史。

 

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浅谈错别字的成因及其对策
文言文教学:余映潮是如何艺术设计“主问题”的
大数据时代推动语文教学的“大变脸”
美术面试真题
华人老师支招:如何激发孩子学中文的兴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