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和未被杀皆因深谙“官道”精髓?
人有人道,商有商道,官也有官道。何谓官道?虽有多重涵义,但主要指的是为官之道。笔者私以为,官道者,就是为官之人必须深悟深谙的道理。诸如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心有社稷胸无官瘾、知足常乐见好就收等等。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说说明朝大臣汤和的故事。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
据史载,汤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后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升千户;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下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太平(今安徽当涂),功升统兵元帅。其后又下金坛、常州,以功晋升御史大夫。洪武元年(1367年,亦为元至正二十八年)十月任征南将军,与吴祯讨方国珍,方国珍率部下乘海船逃跑,廖永忠自海道截击之于盘屿(今定海盘峙岛)。十二月,方国珍投降,浙东悉定。同年又自海道攻取福州,进军闽中,陈友定留兵二万守福州,自领精兵守延平。洪武二年正月,汤和、廖永忠等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城破,陈友定自杀未果,执送应天处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晋封为中山侯。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大军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从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晋封为信国公。
从以上介绍,我们不难看出,汤和自步入仕途后,可谓是春风得意,官运亨通,仕途顺顺,战功赫赫。待朱元璋开国登上皇帝宝座时,他已身居高位,后又官拜信国公。可以说,此时此刻,既是他安享其成、名利双收的机遇,也是考验他官场手段、政治智慧的机会。
一般说,历朝历代刚开国都很容易发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悲剧。朱元璋作为一介草根皇帝,相对于其他帝王讲,尤其深感皇权得来不易,故他要扫除一切危险、铲掉一切阻碍,就愈加成为可能。事实上也证明了这点,朱元璋在明朝洪武年间,大开杀戒,历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杀官员多达三万余人,功臣几乎被他杀绝。耐人寻味的是,惟独信国公汤和未遭毒手,其蹊跷何在?其奥妙何存?惹得后人众说纷纭。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此言不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面临的境况很“严峻”:当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一旦成为“君臣”关系,会不会出现“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的问题?会不会发生功高盖主不服管束,甚至私下结党图谋夺权的隐患?为避免类似现象出现,于是朱元璋选择了“斩尽杀绝”的办法,将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一干人都想方设法除掉,方能安心放心。
有人说,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自太祖之后皇室立位的储君都是“软弱”之辈,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威胁到皇位安全。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据传,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以上说法与观点,笔者虽觉得有些道理,却又不敢完全苟同。原因有二:
其一,朱元璋之所以杀掉一些功臣,那是他发现了执政的危险来自这些人,并非滥杀。就一般规律而言,人都是在遇见或预见存在危险时,才会奋力反击反抗,以较小的损失换取较大的利益。若说朱元璋对那班曾同甘共苦的兄弟毫无一丝一毫感情,恐怕也不是实事求是的观点。但当危机隐患大于感情因素时,他采取些过激手段,甚至是杀戮的手法去捍卫自己的皇权,不是不可理解的事。
也许有人会认为笔者在替朱元璋找借口寻托词,其实不然,大家不妨想想,假如身临其境的是我们,今人又会有多少不同呢?只不过需要声明,笔者并不赞同朱元璋的极端做法。许多时候,理解并非意味着肯定。
其二,朱元璋之所以不杀功臣汤和,那是由于他没感到来自汤和的真实威胁,绝非独宠。按说,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处于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并不会忘怀。
汤和对明太祖有敬畏之意。他从不高调,从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爵。他很谨慎,很自足,心态极好,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被重用,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对局势有睿智之明。他明理知趣,善揣帝意,以迎合皇帝心思求得自保。《明史汤和传》记“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明白与其等朱元璋“杯酒释兵权”,不如投其所好,自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朱元璋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汤和对自己有谦卑之态。他解甲归田返乡后,不仅低调做人,不以功臣自居,还能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做到不授人以柄。因为他坚信,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不会放松对他的监视,其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故而只是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不结交各地官吏乡绅,不关注国家政事大事,给人一种只贪图享受、其他一概不闻的印象。这让朱元璋非常放心安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善终,并在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谓是极其难得。汤和能在朱元璋的高压铁腕手段下成为“漏网之鱼”,成为历史奇迹,与他端正心态、摆正位置的言行举止有莫大关系。所以,《明史》称赞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当为实至名归之定论。也许正因为如此,汤和才成了个历史中的“异数”、后人研究的“典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汤和绝处逢生----未被朱元璋所杀,皆因其深谙“官道”精髓,深悟皇权所需。我们今天分析探讨汤和现象,丝毫没有提倡大家在遇见类似情况时,以退为进,委曲求全,而仅是就事论事现象、笑侃古今轶闻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太祖不清洗开国功臣,留下蓝玉的话,朱棣就不会造反成功?
朱元璋杀功臣,先杀谁后杀谁,有很大的学问
朱元璋的岳父入宫探望女儿,没多久便被赐死,获罪原因令百官胆寒
历史不断重演,却从未停止,解读胡惟庸与蓝玉谋反案的真相
朱元璋除掉功臣时,功臣们知道会被杀,为何没人起来造反
朱元璋杀了哪些开国功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