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门缝里“读”绍兴人(全文)/心态阳光006


门缝里“读”绍兴人(全文)

心态阳光006006

居绍兴卅五年,由于性格使然,水土不服,始终融不进这方人群,连正宗的绍兴话也说不准一个字儿。可在耳濡目染之间,不知不觉也染了些绍兴人的脾性,有时回趟老家,家乡人都不认我了,也许是因为移植于绍兴这块土地上时间太久了之故。于是,忽然生出要写一下绍兴人的念头来。

俗话说“门缝里看人——会把人看扁了。”其实,隔缝看人,是不可能把人给看“扁”的,只是囿于门缝太小,视觉太窄,看到的只是局部和不全面罢了。文章取这么个题目,只想表明我读出的绍兴人只是些碎片的拼接,可能是片面的或者是错误的,乞望见谅。再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何况于一方人群,哪能读得完、读得准呢?

从台门识秉性

绍兴是个具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中国文化圣地”的美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明清时代,曾经“师爷”群出。绍兴因之而成为神秘的地方,解读绍兴人一直都是大家感兴趣的议题。文海茫茫,言者芸芸,而切中肯綮者甚少。

而我谓绍兴人的脾性,可从绍兴人的宅居看出。

凡到过绍兴的人也许有此强烈的疑问:为什么名人辈出、官宦成群的绍兴古城,名院大宅几乎了了?实际上在绍兴,官邸也好,民宅也罢,凡进堂式的住宅都叫“台门”。绍兴自古多台门,据说有3600座之多,民谚云:“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足见台门数量之多。台门的名称,有以官衔命名,如御史台门、参将台门;有以科举功名命名,如探花台门、状元台门;还有以行业命名、以宅主的姓氏命名、以台门的建筑特点命名的,种类不一。

然而,比之山西体面豪华的儒商大院,比之安徽富有气派的徽商名宅,绍兴台门可谓是小气之至。不论官邸还是富宅,其格局大抵如是,围墙很高,门面很小。高高的围墙似乎想把一切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小气的门面,或就想告诉外界这一户人家普普通通,与平常人家没什么两样。里面进堂式的住宅,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不管内部装潢有多考究,其外部都不显眼,通常是前楼低矮,然后逐进增高。为的是不显山露水,不显豪奢之气。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绍兴人向来崇尚“黑色”。古绍兴的乡村民居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特点,这就是它不像徽派民居有白墙黑瓦的明亮、有马头翘角的气派,而一般都是低矮的平屋,“人字披”的屋顶,且一律为黑墙、黑门、黑瓦,连柱、枋也全部漆成黑色,梁、椽红褐色上再加黑。这类房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绍兴乡村还比比皆是。只是近二十余年来才因经济的发展而被逐步淘汰,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绍兴人尚黑之风,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来已久的“绍兴三乌”:乌毡帽、乌篷船、乌干菜,又称“三乌文化”,便都以“乌黑”而闻名。

为什么黑色会成为绍兴建筑乃至社会文化中特有的符号呢?据说与绍兴历史上一段悲伤的历史有关。据《吴越春秋》记载,吴越争霸之时,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用船押送去吴国,见江面上乌鸦低回盘旋,勾践夫人据船大哭而歌曰:“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号翩翩,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于是,越人为了宣泄悲怆的心情而偏爱黑色,看见黑色就会激起雪耻复仇的情绪。而春秋战国以后,盛行五行之说,按五行排行,黑色从水,越人生活在三江五湖的环境中,水成为他们最为亲近的对象,加上祖先崇拜、治水英雄大禹崇拜,这些独特的、环境的信仰又使尚黑之风世代不衰。

尽管绍兴人尚黑,有此历史的渊源,而本人则以为这种尚黑之风得以世代传承,与绍兴人的脾性也不无关系。黑色是一种凝重的色调,代表着神秘和莫测高深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庄重而安静,它不显眼,不会招惹旁人的注意,这与绍兴人一向低调、内敛的为人风格相吻合。究竟是世代尚黑的风气造就了绍兴人低调、内敛的为人风格,还是绍兴人低调、内敛的脾性让他们钟情于黑色,不得而知。也许两种因素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绍兴的台门和绍兴人崇黑的风气,都反映了绍兴人生活低调、富而不露的脾性,不论在外当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在家都显得普普通通,诚如徐渭故居“青藤书屋”的一副对联所写:“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那些达官显贵,即使装都会装出这副样子来。

就看今天的绍兴吧,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又是“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获得过荣誉无数。但你能说得出绍兴究竟有多少个富翁?能具体说得出哪些人是富翁吗?集体的高调和个体的低调,就是绍兴人不显山露水的一个印证。

说说“隐忍以成事”

关于绍兴人的性格,南宋进士王十朋在一篇名为《会稽风俗赋》中有过非常形象的归纳,即:“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可谓一语中的。“慷慨”与“隐忍”是一对反义词,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指向,居然会共存于同一个群体之中,形成矛盾的统一体。这就是绍兴性格的复杂性之所在,也是让许多人读不懂,让许多人感到不习惯的地方。

既然“慷慨”与“隐忍”代表两种不同的性格指向,就不妨把它分作两层来评说。先说“隐忍”的一面。

前文所写绍兴的台门风格和尚黑风气,所反映的低调生活和藏富习惯,与绍兴人“隐忍”的性格是完全吻合的。如作进一步考证,还会发现绍兴人的“隐忍”性格中存在着以下三种元素:

一是内敛而圆通。由于内敛,绍兴人为人处世时时都会保持一种低调的姿态,不事张扬,且尽可能地收起自己所有的触角,韬光养晦,好恶倾向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甚至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由于内敛,绍兴人似乎更明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处世哲学,因而更懂得如何去顺应环境,服从领导,注意团队合作;由于内敛,绍兴人总是显得圆通而表现得八面玲珑。也正因内敛的脾性,绍兴人总能赢得忠厚本分的良好口碑,给人留下与人为善的好印象。

二是审慎而精明。由于内敛,绍兴人做事总是格外审慎,“谨于言,慎于行”,形成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从容不迫的行事作风;由于审慎,使绍兴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养成了思考的意识与用脑的习惯,没想好的话不说,不成熟的事不办,没有把握的仗不打,因而更加注意行事的方式与节奏、时机与策略,展现出办事的智慧与精明的特点;由于审慎,使绍兴人看上去显得更加成熟而有内涵;由于审慎,绍兴人也往往能够运筹帷幄,不失时机,掌握住局面的主动权,关键时刻总能够纵横捭阖,表现得得心应手而游刃有余。

三是执著而坚韧。内敛与审慎,又造就了绍兴人执著而坚韧的性格特征。对于事业,他们总有足够的耐心,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与毅力,去默默地坚持,作不懈地努力。即使遭遇挫折,定会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决不善罢甘休。他们甚至不会让你察觉。当你一梦醒来的时候,他们也许就已经胜券在握,或笑盈盈地开始品尝那业已到手的胜利果实。

    然而,人类从来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没有完美只有残缺。绍兴人“隐忍”的性格总会给人以城府很深的感觉,让人无法捉摸而不敢靠近;而由于内敛和审慎,绍兴人自我保护意识特强,骨子里就有一种明哲保身的心理倾向;而由于内敛和审慎,绍兴人处处小心翼翼,容易患得患失,表现得过于迂柔而黏牵;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过于审慎,绍兴人不容易彻心彻肺地与人交朋友,不论表面上显得多么热情,也都会悄悄地留一手,难以贴心贴肝,而成真正的“铁杆兄弟”;在处事中,由于过于审慎,坚持不张扬、不冒险、不出头的行事风格,会显得过于稳重,而稳重通常又是“保守”的代名词。而这些,会让许多人感到不习惯。

总起来看,绍兴人历来胸怀政治抱负,不甘仰人鼻息。而“隐忍”的性格,使得他们在关键时刻可能畏首畏尾、优柔寡断、患得患失,不敢抛头露面,因而少有将帅之才。然而,他们审慎、智慧、精明而圆通,善于谋划,懂得变通,最适合做军师与幕僚;而且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从容不迫,具有谋士的天生气质。这就是历史上绍兴为什么师爷群出的主要因由了。

再说“慷慨以复仇”

现在来说绍兴性格“慷慨”的一面。其实,南宋进士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中把绍兴性格归纳为“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是特有因由的。很容易使人联系起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

从人格上看,勾践并不值得称道,甚至于让人不齿。为了报仇雪耻,不择手段,先以珍宝贿赂伯嚭,继以美色迷惑吴王,再施计挑拨君臣矛盾,陷害忠臣伍子胥;甚至不惜屈尊为奴,把怨毒与仇恨深藏在心底,不顾廉耻苟且营生,面带虚伪和平静的笑容,低声下气地伺候吴王,以至居然可以尝人便屎,以骗取吴王信任。由于他深得韬略,在打败吴国之后,对失败者和投降者冷酷无情,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以永绝后患,没有丝毫宽容、怜悯之心。在霸业成就之后,他恩将仇报,推行“狡兔死,走狗烹”的策略,诛杀了一直暗中帮助越国的吴国太宰伯嚭,还无端地诛杀了包括谋臣文种在内的无数本国功臣,另一大功臣范蠡由于认清了勾践的本性才得幸免于难。从勾践的所作所为,可见是一个十足的阴险、狡诈、蛮狠之徒。虽赢得了霸业,却输尽了人格。

然而,政治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正人君子,从来就没有不可选择的手段,何况于“国”与“国”的较量,都以成败论英雄,勾践不过是一个做极了的典型罢了。而另一面,勾践为雪国耻,隐忍受辱,韬光养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百折不挠,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朝发力,“慷慨以复仇”的精神,让绍兴后世之人世代为荣,也像基因一样地烙进了绍兴人的骨子里,像鲜血一样流淌在绍兴人的血管中。

因此,在绍兴人“隐忍以成事”的性格背后,历来都不缺乏“慷慨以复仇”的仁人志士。汉有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又作《吴越春秋》(这两部书被后人称作复仇之书)。南宋诗人陆游更是以越人自励,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深潜忧愤、气势勃郁的激昂诗篇。在满清灭明,亡国既成事实的当儿,又是在绍兴这一方土地上,一大批文质彬彬的羸弱书生,勇毅地挺立出来,用他们“菊残犹有傲霜枝”的铮铮铁骨来捍卫大厦已倾早已不存的前朝。王思任痛斥奸贼,义正辞严,呼出“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的酣畅之句,大书“不降”二字,绝食而死;祁彪佳写下“含笑入九泉,浩气留天地”的绝笔后,跳入水池而死;刘宗周留下了“慷慨与从容,何难又何易”的绝笔诗,也是绝食而死。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绍兴籍有识志士面对腐朽没落的反动势力,毫不畏惧,投身革命,披肝沥胆,勇往直前。为张革命之大义,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不惜捐躯,表现出一身浩然正气。徐锡麟临刑之前,“我志既偿,即碎我身为千万片,亦所不惜”的铿锵铁骨之言,至今还让人动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在刽子手的屠刀之下,女侠秋瑾写下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迄今还熠熠生辉。更有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和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一个用手中的笔作投枪,在文化战线上向着敌人冲锋陷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一个在教育战线上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革故鼎新,兴利除弊,对近现代中国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像两颗璀璨的明星而让万世瞩目。

绍兴人的“慷慨”,不同于常人之处在于它常与“隐忍”组合在一起,是“隐忍”之后的“慷慨”,在韬光养晦、养精蓄锐之后的发力,是谋定而后动。因而,他们总有相时而动,随机应变的机敏与智慧,总有处惊不乱,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沉稳与淡定之气。秦晋淝水之战这个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想必不会不知,这就是绍兴人的杰作。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时任主帅的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等到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然后若无其事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此时,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一场战争,创造了一个历史神话,也创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多个成语典故。试想,如果谢安没有预先的精心谋划哪来战时的淡定与从容?在十倍于己的强敌面前,没有主帅的淡定哪来军心的稳定?绍兴人的智慧就是如此让人折服不已。

这一方文化沃土

为什么历史上绍兴这方弹丸之地竟会人才代出而络绎不绝?这一直是史学界感兴趣的话题,也一直是学者们试图解开的谜团。

记得“新浪论坛”上有位笔名“酒量犹豪人渐枯的朋友发过一篇题为《仰望绍兴》的文章,其中不无感慨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中国最大的票号可以出现在太谷,最豪华的住宅可以出现在歙县,最潇洒的一夜掷千金壮举可以出现在扬州,但最伟大的文学家,最伟大的书法家,最伟大的画家,最伟大的教育家和一流的学者却只能出现在这里。”这位朋友为什么会有如此之感慨?因为他分明看到了绍兴这方土地上历代名贤先哲脚下的这一片文化沃土;看到了历史上曾经在浩浩荡荡的晋室南迁队伍中,走来的风华绝代的王羲之、谢安等王谢子弟以及由他们带来的文人气脉;看到了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邀约谢安、谢万、孙绰、支遁等41人聚会于兰亭,修禊兰渚山麓,举行的那次中国文化史上最为浪漫抒情的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活动以及王右军写下的文采粲然、书法精绝的《兰亭集序》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看到了此后以兰亭为中心铺就的一条唐诗之路,使浙中山水成了唐代文人士子竞慕先贤雅韵、发思古幽情的文化圣地;看到了绍兴民间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观念,有尊师重教风气与习惯。

说到绍兴的文化沃土,不得不提及耸立于蕺山南麓的蕺山书院,这个曾是明代大学者刘宗周和他的学生为中坚的著名“蕺山学派”的发祥地。在数百年间,黄宗羲、陈确、张履详、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蒋士铨……一拨又一拨的学者负笈而来,把理想和哲思留在了蕺山之巅,书院成了他们人格精神恣肆飞扬的场所。清末时,书院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曾执教于此。范文澜、陈建功、许钦文等先后在此就读。如今,登临蕺山,你还能隐隐听到飘出院墙的蕺山书声;再谒重修后的书院,正门:“兹山即刘子讲学坛望诸君立雪坐风追踪往哲,此地是越王采蕺处愿吾侪卧薪尝胆励志前修。”正堂:“源溯阳明一代宗师流圣泽,道崇东浙千秋正学耀文光。”透过一副副名家的对联,仍可以明白无误地嗅到当年文墨飘香的气息。

    蕺山书院不过是绍兴文化的一个缩影。多少年来,“耕读传家”的观念和尊师尚学之风一直都吹拂着绍兴城乡的角角落落,文化的传承向来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学墅、私塾遍布村村堂堂 
    绍兴民间历来以从小读书诵经为幸事,将琴棋书画作为蒙学儿童的培养指标,把对课猜谜作为游戏取乐的重要内容,替知书达理、博学多识者感到骄傲。因而白天劳动憩歇于田头地角时、晚上纳凉于院落场圃间,三五成群围坐一起,永恒的内容就是听一些博学多识者讲历史故事,什么《东周列国》、《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之类,谁会谁讲,知者为师。一些“民间秀才”还专喜与孩子玩童在一起,常讲些唐僧取经的故事、聊斋故事、民间笑话以取其乐。因而也创造出了无数的民间笑话,其中以“徐文长的故事”最多,而且版本众多,家喻户晓。在绍兴民间,徐文长已经不是历史意义上的真实人物,而是一个狂放不羁、专与坏人作对的封建伦理叛逆者的化身,是民间才子的代码,是一个由群众性自由创作而形成的且被不断神化、不断刷新的艺术形象。 
    与此同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也不断地繁荣起来,反映出绍兴先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经过不断的过滤、定型,形成了绍兴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名声远播的绍剧、莲花落便是绍兴人特有的文化符号,是绍兴人精神生活中的“加饭酒”。 
 也许是受兰亭遗风的影响,绍兴人历来把练字与读书结合在一起。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字,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字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多有追随书圣足迹的习惯,书法爱好者甚众,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王、柳、欧,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而今,在政府的给力下,《书法》还被编进了绍兴学校的地方课程。    

    试想,有这样一方文化沃土,绍兴岂能不人才辈出?

由吵架看心态

村野百姓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各地的吵架形式五花八门,而绍兴人吵架却是别具一格。

有个有趣的现象。绍兴是水乡,船多,两条船在河里相撞,船老大各持一根长大的竹篙相互理论;开始是小声争执,船就渐渐漾开去了,于是争执变成了叫骂;船越远,骂声越高,样子似乎也越凶。过后,当他们向别人讲述这件事时,总要添油加醋地说上一句:“我要是手里有刀,当时就宰了他!”很显出些跋扈的架势,其滑稽之态可掬,疑是阿Q重生。

这类情景,大街上也常能看到。两个人骑自行车相撞,第一反应都会不无紧张地怒目对视一下,且都默不作声,或异口同声地说一句:“啥件头(啥事体)?”于是擦肩而过,过了之后即开腔骂人,一边骑车赶路,一边扭头对骂,嗓门渐远渐高,直至都听不见对方的声音为止。但极少看到有因此而发生肢体冲突的。所以,在绍兴,大凡看到大街上有人打架的,都不是本地人。

绍兴人的这种吵架方式被许多人话为笑柄。

可细心分析起来,倒还不失为一种理性处理矛盾冲突的最佳方式。想象一下,如果像有些地方,人们遇到这种情况,不顾三七二十一,先以拳脚说话,那会是什么后果?而如果像文明礼貌行为规范中要求的那样,这时候叫双方都彬彬有礼地说声“对不起”“没关系”几乎是不现实的,因为在突发事件面前,不免神情紧张,“怒目而视”是情绪的自然反射。心里有点“火”也是人之常情,血肉之躯嘛,谁没有生气的时候?不在当场爆发,而等走开了才有口无心地骂几声,发泄几句,既可以避免矛盾激化、引起冲突,又不失自己的威风与体面,还可以防止气郁于心而影响健康,因此我觉得还真没有比这更“科学”更理性的吵架方式了。

绍兴人嘴上的功夫是最了得的,他们擅骂,但很少吵架,打架就更少见了。绍兴骂人语言极其丰富,什么“呆子”、“流氓”、“那嬷个”、“小娘生”一类,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他们骂人不必打草稿,开腔就来,而且夹着好话一起说。让陌生人听起来很不习惯。说很少吵架,是因为绍兴人骂人有条规律:骂背不骂面,骂远不骂近。总是当面不骂背后骂,近距不骂远处骂。其骂人的方法也奇特,往往转弯抹角,指桑骂槐,看着“秃子骂石头”,这种方法绍兴人自称为“刁骂”。还有一种叫“腹诽”,对所做的事情不情愿,或者看谁不顺眼,有时口里不骂心里在骂。如此一来,既出了气,又不会引起冲突,吵架自然就少了。即使有时见人吵架,也不会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激烈,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激动的时候,我耐着点;我来劲的时候,你倒反而平静了。这样此起彼伏,如同演戏,挺有意思。绍兴人极少打架,偶然见到的也挺有趣。双方不是操家伙、拿武器,而是赤手空拳,扭作一团。最后不过是蹭破点皮,抓出点血罢了。但看上去动静却很大,嗓门很高。不过你得清楚,其目的是想引起旁人注意,暗示别人快点去劝架,压根儿不想惹出事来。

总而言之,从绍兴人的骂人与吵架,同样反映出了他们的涵养性,反映出他们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从容平和的性格。

我猜测,你也许想要提出一个问题:绍兴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平和的秉性?的确,长期以来,我也是这么纳闷着。直到有一天,听一位老者做了如下的解释,才算有了些明白。他说,人的脾性与生养人的土性和水性有关。山里人性子急,是因为那里四面是山,山高水急,那里的泥土蓄不住水,就像那里的人沉不住气;绍兴人心平气和,是因为这里田地平旷,水流平缓,泥土涵养性好。细究起来,还真觉得不无道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何也?水土异也!大漠中的人粗犷,草原上的人豪放,大海边的人胸襟广阔,何也?水土异也!而绍兴这一方土地,处在杭州湾边上,原本是一块浅海沼泽地,由潮水顶托、冲淤而成平原,发达的鉴湖水系形成纵横的河流、星散的湖泊,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河水平平缓缓、从从容容,别说“湍急”,甚至没有“流淌”的感觉。偶有驳船犁出道道涟漪,泛起粼粼波光,一皱一折地漾开去又平平整整地合拢来。这里从来没有旱涝灾害,丰腴的土地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雨水多时它会把多余的水吸进去,存起来,不至于江河横溢;大旱季节,它又把水吐出来,河流永远都干涸不了。

试想,有这样的土地,有这样的水,养育出来的人还会“急”吗?

采石文化中的智慧

想问问到过绍兴旅游的朋友,你有否去过东湖、吼山、柯岩和羊山这些景点?也许没有。因为绍兴的人文旅游资源实在太丰富,这些景点就会成为你旅游的盲区,尽管它们都离市区只有咫尺之遥。

如说自然风光,这些景点没有名山异水,没有险峰奇谷,高不过百米,大不过百顷,无非是些“残山剩水”而已。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它们有一共同特点,都以石奇而出名,且原先都是绍兴先民的采石场,是采石板给采出来的风景点。这就不同寻常了。如东湖,是汉代之后的采石场,先民们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上挖下掏,形成高达50余米的悬崖峭壁和深入地下四五十米的深渊,积水而成。以奇石、奇洞构成奇景,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极有江南园林特色,如同一方巧夺天工的水石大盆景。而吼山,则是先民们以整座的山体为原形,鬼刻神镂,制作而成的一座精美的山石盆景,有“江南武陵源”之美誉。这里山秀石奇,潭深水寒,相映成趣。更有“棋盘”、“云台”两石,上粗下细,凌空兀立,高可30余米,上有巨石横空,恍如天外飞来,堪称奇观。柯岩风景区和羊山风景区,也同样是集绍兴先民千百年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杰作。柯岩的云骨和羊山的石佛更像两件精美的工艺挂件。云骨高30余米,底围仅4米,倒立如锥,婷婷娉娉,上有千年古柏,虬枝横斜。这个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就是以“云骨”为基点而徐徐展开的。羊山石佛,是利用一座孤岩,开凿石窟,窟内留石凿成的一尊弥勒石佛,面慈目祥、气韵生动,极似旅游景点常可以买到的弥勒挂件。羊山风景区就是以石佛为中心开发起来的。

绍兴采石行业兴于汉代,有2000年的历史。因为他们懂得,石材是一种(当时)最低碳最环保最牢固而又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兴修水利、修堤作岸、筑渠引水、造桥铺路、建房砌墙,处处都需要石材,所以绍兴的采石业一直都十分发达。也正是采石业的发展带来了绍兴桥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不过,绍兴先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想到的不仅仅是石材的实用价值,而是更深一步地想到了采石过程的艺术价值,即不仅仅考虑到石材的用途而重视开采的技术,而进一步想到了审美的需要而注意了开采的艺术。

我曾参观过安徽的“花山石窟”,那也是因采石形成的古代遗址,据说开凿于西晋年间,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洞内斧凿之痕历历可见,采石记录还清晰可辨。它与绍兴先民采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采石理念与采石方式。从技术上讲,洞窟式采石比之于绍兴先民的露天采石,有以下优点:1.它不破坏植被,对山体表面并无损伤,不影响环境观感;2.它相对高效,直接挖洞开采石材,节省了挖去表层植被的时间与劳力;3.它有利于开采,在洞窟里作业,可以风雨无阻,免于酷暑与寒冬之苦。于是,凭借着新安江发达的水上交通线和1700多年的漫长历史,可以把36个洞窟的石材消化得无影无踪,而给低智商者留下了“千古迷窟”的口实。

然而,绍兴先民的超越之处在于他们还有特别的艺术细胞,在于他们除了采石的功利目的之外,还追求着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重视它的审美价值的利用。而这一理念的形成也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概是由于他们在采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影响了环境的观感,所以才想到要进行补救,要对“残山剩水”进行利用。所以才处处注意了综合的构思与设计,才讲究了用艺术的方法去确定岩石的去、留,讲究了岩石的造型和相互搭配,追求整体的艺术效果。因而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绍兴先民的采石,不仅是一种技术,更像是一种艺术。但倘若这些理念仅仅体现于东湖、吼山、柯岩、羊山四个采石场的其中一处或两处,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偶然,而在四个采石场同时出现,就只能看作是一种必然了。尽管这些采石场作为景点的开发还是后来的事,但极是先民们有意埋下的伏笔,至少事实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应当感谢勤劳而智慧的绍兴先民们,因为有了他们的艺术细胞,才有了东湖的石洞、吼山的云台、柯岩的云骨和羊山的石佛,才给今天的子孙后代留下了这份宝贵的人文景观、这笔无价而且永久的精神财富,才让今天的绍兴多了一层底气、多了一份魅力、多了一种吸引人气的元素。

饮食文化中的思维

不得不说说绍兴的饮食文化。大概是叨了绍兴发达的黄酒业和酱油业的光,绍兴食品中腌、酱、糟、醉、腊、霉的气息特别浓,譬如,腌鸡腌鸭腌火腿、酱鸡酱鸭酱黄瓜、糟鸡糟鸭糟白鲞、醉鸡醉鸭醉鱼干、腊鸡腊鸭腊香肠,还有霉豆腐、霉干菜、霉千张、霉菜梗……数不尽数。一般地说,荤腥食品以腌、酱、糟、醉、腊的方法制作,素食以腌、霉为主。

每逢过年,这里的腌、酱、糟、醉、腊之风便盛行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绍兴的腌、酱、糟、醉、腊制食品,代表着一种年味,代表着百姓生活的一种殷实。俗话说:“播种总得问收获。”你想,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田种地,养鸡养鸭,养猪养羊,忙了一年,他们盼的是什么?盼的就是过年心里有一份充实。待冬至一过,谷已归仓,鱼可收网,鸡鸭肥了,猪羊壮了,老百姓心已踏实。这时候该忙点啥?当然就是操办年货,于是家家户户宰猪宰羊,杀鸡杀鸭,清塘捕鱼,正是收获一年喜悦的时机。可是东西一多,怎么消化就成了问题,于是就有了腌、酱、糟、醉、腊食文化。能腌的腌,能酱的酱,能腊的腊,家家户户,阳台上、屋檐下,里里外外,满满当当挂着的全是腌鸡腌鸭、酱鱼酱肉、腊肝腊肠。考究一点的还要做些糟、醉食品,糟鸡糟鸭、醉鸡醉鸭醉鱼干之类,其乐融融。

这种风俗,由乡村带进了城市,由古代流传到今天,因而也创造了许多著名的风味特产。如绍兴的醉鱼干,选用上等的青鱼干、上等的绍兴酒、独有的鉴湖水,加食盐、味精、香料、白糖等精制而成,真空包装,开袋即食,酒香浓郁,鲜美无比,让人百吃不厌。绍兴安昌的腊香肠更是全国有名。相传,南宋时赵构为避金兵,逃到绍兴。一日在安昌息脚。部下献上香肠请高宗品尝。赵构吃过开封府的蒜肠,却未曾吃过此肠。只见香肠外观黝黑,便有几分不悦,问道:“此是何物?”侍从答道:“镇上乡绅献的黑肠。”高宗碍于地方官的情面,勉强吃了一片。不料,这一尝使赵构龙颜大悦,说道:“此肉肠之味甚好,不下于朕在开封府吃的蒜肠。”后来,各地勤王大军赶到,击退金兵进犯,班师回到京城临安。高宗仍常想起安昌黑肠,便传旨绍兴知府,将此物列为贡品。一时安昌黑肠声名大振,成为闻名遐迩的一款绍兴特产。

绍兴人的腌、酱、糟、醉、腊,不仅反映了绍兴人对美食佳肴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主动把握生活的姿态,说明他们在过年殷实之时就已经想到了来年食品淡季的生活,想到了要未雨绸缪。收获不忘播种,丰收不忘歉收,旺季防淡季,有时防无时,饱时想饥时,节日想平时,这就是绍兴人的精明之处。

不过,在绍兴人的饮食文化中,腌、酱、糟、醉、腊还算不了什么,真正的绝唱还是绍兴的“霉食文化”。你也许知道绍兴有霉豆腐,这也不算什么,因为霉豆腐各地都有,只是北方叫“酱豆腐”,南方叫“豆腐乳”罢了。而绍兴的“臭豆腐”、“臭霉千张”、“臭霉菜梗”可谓天下独绝。“臭豆腐”、“臭霉千张”是用上好的豆腐、千张为原料发酵而成的;“臭霉菜梗”则由像柴一样老的苋菜梗霉制而成,属于废物利用。这些东西,名曰其“臭”,闻起来也臭,吃起来可香,具有开胃、化积、增进食欲、防止中暑之奇效,绍兴人老少喜欢。尤其是夏天,有些老年人,如果餐桌上没有一盘“臭霉豆腐”或“臭苋菜梗”,连食欲都不会开。早先我在学校工作期间,忽然有阵子,发现许多学生下课就往校外溜,连上课都六神无主了,叫传达室管也管不住,后来得知是有人把油氽臭豆腐摊给摆到了学校旁边,直到把摊主劝走才恢复了平静。

也许从营养与健康的角度,这些食品都算不得高档,但它们却是外地来客品尝绍兴不可忽略的一道风味菜,是刻录在身处异乡的绍兴游子心目中家乡情结的一组原始码。无论你跑到哪里,走得多远,只要听到臭豆腐,就会勾起对家乡的记忆;或者只要想起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臭豆腐。

由于缺乏历史资料,我无从考证绍兴人的霉制食品是怎么发明的,也许最初原因就源于一种生活被逼的无奈。可我总是感觉其中反映了绍兴人认识事物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包含着对“至臭而香”、物至极而复反的哲理意义的一种参悟。这种哲学,我在《易经》里看到过。

酒文化中的品性

绍兴黄酒是绍兴的一张名片。如果说茅台酒和五粮液是中国白酒系列的极品,那么,绍兴黄酒就是中国黄酒系列的极品。据说有家德国旅游公司推出了一条中国旅游线路,选定四座城市,绍兴名列其中,原因就是这儿有绍兴老酒,再一次印证了“越酒行天下”的事实。

绍兴老酒,冠以一个“老”字,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里流淌了2500多年,而且有越陈越香的特点。  

历史上,它有过许多美好的传说。据记载,公元前473经过十年生聚教训,勾践兴师伐吴,三军出征之日,越国父老敬献壶浆,祝越王旗开得胜,勾践“跪受之”,并投之于河流之上,令军士迎流痛饮。士兵感念越王恩德,同仇敌忾,斗志昂扬,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吴国,一雪国耻。从此绍兴城里就有了一条长传不朽的“投醪河”。

历史上,也曾有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借酒助兴,留下了众多关于绍兴酒的秀美诗篇。而我最喜欢的还数秋瑾那首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尽显了这位巾帼英雄的英豪之气。

绍兴老酒澄黄清亮,有琥珀的色泽,看着让人赏心悦目;绍兴老酒馥郁芳香,闻着可以沁人心脾;绍兴老酒入口醇厚、绵软、柔爽,喝着让人通体舒畅。这就是绍兴老酒为什么魅力四射、为什么总会让人贪杯的理由。

    可别以绍兴老酒的温和而小觑它的威力。记得前些年,绍兴市区有家房地产公司开发了一片叫做“国际摩尔城”的住宅楼盘,生意特别火爆,还未等开盘早就被奇迹般地抢购一空。什么原因?开始以为是风水特好之故,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小区毗邻一家酒厂,每天都可以享受到浓郁的酒香,许多人就是冲此而来的。可后来发生过一件奇怪的事,有位老人入住后不久,天天面红耳赤,觉得头晕目眩,以为得了什么怪病,去医院一检查,结果发现是乙醇过敏,疑是酒醉,但这位老人从来滴酒不沾,仔细研究后发现是被那家酒厂散发出来的酒香给泡的(现在这个酒厂早已给搬走了)。可见绍兴老酒的威力有多神奇了。

不同的酒应当有不同的喝法。白酒品性刚烈、直白、张扬,它适合于用酒盅,一口一杯地闷,一杯一杯地干,更大气一点的,或就像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唱歌”。唯有这样,才符合白酒的品性,才能彰显北方人的豪气。而绍兴黄酒则不然,它品性沉稳、含蓄、后发制人,后劲强烈而持久,喝酒最好是用古觞,现今已很少见了,那么就用半斤装的小酒碗(南方人叫“小汤碗”)吧。绍兴酒的喝法虽然也有人用“干”、“灌”、“闷”、“吞”(绍兴方言)的方式,但都不算正确,最适合的方式是“抿”、“啜”、“呷”、“咪”(绍兴方言),因为绍兴老酒适合于闲适、淡定、从容的情调,唯有这样不紧不慢,才能体现饮酒者悠闲、自足、惬意的情态。

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原因,我常要路过一条叫“道横头”的小弄,这里有几位老者喝酒,算是上点档次,有点情调。每天太阳西斜时分,就在门口屋檐下的马路边一人放一张小桌子,大抵就是三四碟小菜,一碗老酒。夏秋季节赤了个膊,露出一身棕红的皮肉,盐煮花生剥剥、兰花豆嗑嗑、霉干菜嚼嚼、螺蛳壳蘸着螺蛳汤吮吮,老酒咪咪,还有一把蒲扇摇摇,过往路人的风景看看,有口无心的闲话说说,一碗酒从太阳西斜时分喝起,一直要喝到黄昏漆黑。那种美滋滋的情调,真叫是“剁螺蛳下酒,强盗来了不肯走”,神仙般的悠闲,神仙般的快活,超级别的享受。

我一直觉得绍兴老酒的品性与绍兴人的秉性何其相似,却始终弄不清楚究竟是绍兴人的性格习惯使他们创造出了这样一种符合自己秉性的黄酒呢,还是这种流淌了2500多年的绍兴老酒造就了绍兴人绵柔温和而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执着坚韧的性格?

    也许有人会问:全国黄酒品牌多多少,为什么唯有绍兴老酒能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我告诉你,绍兴老酒“七分在水,三分在酿”。绍兴所辖的几个属县,也有很多酒厂,且常来绍兴取经,或暗“偷”秘笈,但总酿不出绍兴老酒的水平。原因何在:就是因为那里没有鉴湖之水,绍兴老酒非鉴湖水不能酿制。这还真的应当感谢大禹、马臻、汤绍恩等历代重视水利事业的官员,是他们恩赐给了今天的绍兴人这么一个鉴湖,一个风调雨顺的鱼米之乡。不过,有了鉴湖的水,要酿出好酒还得靠技术。绍兴的酒厂也很多,用的都是鉴湖水,可酿出来的酒还是差别很大,风格各异。这一点,绍兴人都清楚。什么原因?“三分在酿”呗。

    可惜的是,如今现代城市化建设已经洪水般地泛滥在这片古老温润的土地上,真担心,当这片土地被不断堆积起来的钢筋水泥压塌的那一天,我们将如何对得起为开辟这方宝地而焦思劳身的祖先们?如何对得起还将在这儿继续繁衍、传种接代的子孙后代们?

 

    绍兴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文之所及,不过泰山一隅。尽管隔缝读人有些诗意,而毕竟门缝太小,视野太窄,不揣浅陋,贻笑大方。

                                    2012.7.208.9. 于临河居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原创摄影】秀水陶堰东鉴湖
[转载]鉴湖
绍兴柯岩风景区(柯岩上)
江南秋日风情圣地推荐!绍兴居然有这种人少好玩的地方!
越国都城古城绍兴:“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的选址思想
这个夏天,阿老师带你去绍兴看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