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国学网
前人方知昔事

虽然满语“晒网场”说有此真凭实据,但仍会有人质疑。萨荫图与于驷兴对哈尔滨的解释,仅言其义,未谈其详,还回答不了《哈尔滨考》中提出的三个否定的问题:既然哈尔滨是满语,因何不见于满语词典?因何为满族人所不解?因何与满语中晒网场之发音对不上茬?笔者虽不懂满语,但仍可在语言学之外找到一些原因,也许会有助于对此问题的理解。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哈尔滨是满语中的土语方言,而非规范语言。这一点在日、俄文的文献中都曾提及,而土语方言是难以入典的。仅以现有地名为例,在哈尔滨西南部有个地名称“杨马架子”,是几路公交车的终点站。这个“马架子”就是东北方言,在《辞海》中就根本找不到。五卷本的《辞海》收入词条达12万7千多,而满语分类词典《五体清文鉴》仅收入词条1万2千多,词汇量是《辞海》的十分之一,容纳不了更多的方言土语也是必然的。况且清代的满文词典大都编于中期之前,譬如《清文鉴》的编撰始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最后修订成为《五体清文鉴》是乾隆末年。武英殿刻本之《钦定清汉对音字式》,则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而哈尔滨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历史档案的时间为同治四年(1865年)。它焉能出现康乾时代编成的辞书当中?如能出现,岂不怪哉!

既然是满语,尽管是土语方言,那也应为满族人所知呀!为什么现在仍懂满语的当地满族人会对此不解呢?这恐怕就是时间差与时代差的问题了。生活中有许多尽人皆知的语言,只要经过几十年的时光,就会变得人所不知。比如,历史上中国人习惯称圣尼古拉教堂为“喇嘛台”。50年前你对任何一个马车夫说:“我到喇嘛台”,他会准确无误的把你拉到省博物馆广场。可是今天你对任何一个出租车司机说“我去喇嘛台”,他们都会茫然不解。从前,哈尔滨人家家都有柈子棚,可现在你去问中小学生:“什么叫柈子棚 ”,恐怕就没人知道了。这就是时间差和时代差造成的。

一百多年的时光,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使许多语言消失得无影无踪。晒网场一词显然产生于渔猎经济时代,很难存留于后世为现在的满族人所知。哈尔滨释名之事曾惊动过几位权威的满语学家,但却未能破解难题,其原因在于生活中语言,要比书本上记载的高出N倍。解放初曾把离婚叫“打把刀”,这个词在今天恐怕博士后都解读不了。这就叫当代之博学鸿儒,难解昔日之村言俚语。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史学争论中特别强调要慎重对待前人的说法,主张:“轻改旧说不如多闻阙疑”,其理由就是“前人更接近于那个时代”,现在我们“固然不可抱残守缺,墨守旧说……但也不可仅仅因旧说不合己意,轻率地别立新说。凡立新说,如果显得费力甚大,或‘通’于此处而不能通于他处,或新说虽立而旧说依然不曾为有力的证据所推翻,那么,这种新说都是值得怀疑的” 。 史学大师的这些精辟论述,虽然是在谈及对经史典籍之解读时所言,但其原则及道理,也完全适用于哈尔滨释名之争。诚哉,斯言也!

名义、名义,凡事物之立名,必有取义,乃可顾名思义;根据、根据,盖立论之根本,在于有据,否则谈之无稽。我们相信,名城哈尔滨城名之本意,必将于反复争议中释疑矫枉;在不断探索中理据明晰。从而达到存真去伪,正本清源。此非仅为学术之争,更属所有哈尔滨人之所愿也。(孟 烈 李述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拉街的方言土语(01)
(1379)[转载]史海钩沉(四):20句,300年前“地道的满族普通话”(乌拉街“满族”方言土语)!
冰城哈尔滨-“哈尔滨”名字含义的几种解读
《哈尔滨百年过影》连载(五):哈尔滨释名
老北京童谣中的北京话
邓加荣:东北满族“历史记忆的痕迹”遍布《红楼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