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下)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下)

 

问题探究

庄子的《逍遥游》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你只要打开不同的选本,就可以看到各家注释差异很大。我们的这本书与教材的解释就有许多不同之处,与一般的选本也有许多的不同。为了正确理解文意,我们现在提出四个问题,请大家潜心探讨。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个问题:“息”字作何解释?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相吹也。

对第一个“息”字,有的版本解为“休息”。郭象《庄子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教材屏弃了这一说法,释为“风”。依据是此句与前文“海运”照应,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对第二个“息”字教材没有正面注释,但对这个句子的翻译是“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可见教材是把这个“息”字释成“生命的气息”。《教师用书》的“参考译文”和教材的解释一样。沈增善先生在《还我庄子》一书中的解释与此不同,他认为这两句话的连结点就是那个“息”,因此两个“息”字必定意思相同,第一个“息”字应当照第二个“息”字来解释,都释为“生命的气息”。

你认为这个“息”字应当怎样解释?正确解释这个词对于理解文意有何好处?

第二个问题:谁向天上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查阅所有注释《庄子》的著作,都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成是人站在地面仰视天空而发出的疑问,而把“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看成是大鹏从高空向下俯瞰地面发生的感叹。但是,本书不是这样解释的。本书认为这里都是描写大鹏,先描写大鹏向天上看,再描写大鹏向地下看。你认为前人的解释正确吗?本书的解释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第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反复?

读庄子《逍遥游》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难题,大鹏南徙在文中反复三次,蜩与学鸠斥鴳)笑大鹏反复两次,庄子的文章以简练著称,《内七篇》遍说天地万物仅寥寥万余字,但是为何在本文中如此地不避重复?这是不是没必要的简单重复?传统的说法是,庄子这样做是为了证明故事的真实性,先引用《齐谐》,证之以书,后引汤之问棘,验之以史,不外乎叫人信其真有。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鲲鹏之说既言之,重引《齐谐》,三引‘汤之问棘’以征之,外篇所谓‘重言’也。所以必重言者,人之所知尽于闻见,而信所见者尤甚于闻。见之量有涯,而穷于所不见,则至大不能及,至小不能察者多矣。诎于所见则弗获,已而广之以闻。有言此者,又有言此者,更有言此者。有是言则人有是心,有是心则世有是理,有是理则可有是物。人之生心而为言者,不一而止,则勿惘于见所不及,而疑其非有矣。” 历来认为王夫之的这段话,从直接经验(见)与间接经验(闻)的角度,来阐明庄子“重言”的用意,十分中肯。你认为前人这些论述有说服力吗?你对此有什么新的见解?

第四个问题:《逍遥游》的主题。

《逍遥游》的篇旨,历来理解不一。晋时向秀与郭象的注释是:“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认为大鹏鸟与雀尽管大小不同,但都是逍遥的。东晋支道林认为,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清人王夫之、刘武、宣颖等均取支说。二说之外,还有主张以鲲鹏之大而化为篇旨的。清人林西仲谓“大字是一篇之纲”(《庄子因·逍遥游》),浦江清亦云:“以大为道,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浦江清文录·逍遥游之话》)

前人的分析有没有道理?你认为对作品的主题怎样理解较为妥当?

 

探究思路:

第一个问题:本书认为沈先生关于这两句话的连结点就是那个“息”字,两个“息”字必定意思相同的说法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不应当用第二个“息”字的意义来解释第一个“息”字,恰恰相反,应当用第一个“息”字来解释第二个“息”字,这两个“息”字都应当释“风”:大鹏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雾气、尘埃这些微小的东西也是凭借风的吹拂而活动。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小生物也是“以息相吹”。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庄子把这个观点说明白了,就为下文反驳蜩与学作了铺垫。只有这样分析,才能见出庄子说理的逻辑。

把“息”字的意思弄明白之后,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个句子就知道应当怎样理解。教材的解释是: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这样的解释莫名其妙。生物气息吹拂的结果怎么会是雾气、尘埃呢?所以出现错误,原因是弄错了句子的结构。这不是一个表判断的句子,而是一个省略的并列复句,如果补全的话当是:野马之以息相吹也,尘埃之以息相吹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三个分句,前两个分句说具体的事物,最后的分句说一般的事物,最后的分句是对前面两个分句的总括。所以这个句子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山野间飘浮的雾气,天空中飘动的尘埃,空中所有的这些活动之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而活动。

第二个问题:对这个句子,把前面的部分说成是人站在地面向天上看,而把后面的部分说成是飞在空中的大鹏向下看,这样理解是不合逻辑的。首先,人站在地面,连飞在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尚且看不见,怎么会想到看见苍天的极顶呢?其次,如果是人向上看,句子的结构是:“人之视上也,……?其视下也,……。”那么句子后面的这个“其”字当是指代“人”,但是这个“其”只能指代“鹏”。所以传统的说法是错误的。

本书认为这两个句子都是写大鹏,是庄子想象大鹏在高空仰视天空,俯瞰大地。全句的结构是“其视上也……,其视下也……”,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其”指代鹏。大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也见不到地面。庄子这样描写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大鹏高飞必须要以广袤无际的高空为背景。

理解庄子行文的这种省略的写法,对于理解文意是很有益处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是“野马之以息相吹也,尘埃之以息相吹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省略。又如庄子说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这“未树”者指的是什么呢?庄子省略不说,读到后面论列子之时“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至此才知道宋荣子“未树”者是指其尚“数数于致福者”。列子“犹有所待者也”是指什么?庄子又省略不说,读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知道“有所待者”指的是“有己”。古人写文力求简练,省略是简练的手段之一。

第三个问题:本书认为,王夫之的说法只是从形式看问题,“有言此者,又有言此者,更有言此者。有是言则人有是心,有是心则世有是理,有是理则可有是物”,这个说法有点“三人成虎”的味道,不具足够的说服力。要说清楚庄子为什么不避重复,还得从内容分析入手。

庄子开篇叙大鹏,是为了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好像大鹏达到了真正的逍遥。后引《齐谐》,写大鹏“去以六月息”,再写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是为了说明在空中活动的事物,不论大小都需要凭借风。接着庄子写大鹏高飞时仰观俯瞰,说明大鹏高飞要以无限的高空为背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个句子是对上文的归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与上文“去以六月息”句相照应,“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则是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句照应。这个归结句子说明大鹏南徙,不仅需要凭借大风,而且还要凭借高空。这就为驳斥蜩与学鸠作了铺垫。因为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它们自以为不需要风和天空作凭借。庄子说那只是“小知不及大知”,蜩与学鸠同样需要凭借风和天空,它们和大鹏的区别只是凭借物的大小不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写鲲鹏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斥鴳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为什么还要像大鹏那样“飞九万里而南”的逍遥?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以此说明其无极之外还有无极的观点。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由上述分析看出,庄子每次引用都有深意,他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来说明他的逍遥游的观点。所以这些反复就不只是为了强调它的真实,而主要是为了深化自己的观点,表现庄子高超的思辩力和逻辑性。

第四个问题:向秀和郭象的观点明显不符合庄子的想法,在庄子看来,无论是大鹏还是雀都是不逍遥的。林西仲等谓大者逍遥,小者不逍遥,也不是庄子的观点,庄子认为虽然“小知不及大知”,大鹏和雀有所区别,不能等量齐观,但都是不逍遥。比较起来,支道林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他不仅看出什么是庄子心目中的逍遥,而且看出庄子是借大鹏、雀谈论人生。我们在这本书里采用了支道林的观点,把《逍遥游》当作是一篇庄子谈其人生观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把人分成四等,众人、圣人、神人、至人,这四种人、四种境界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庄子不屑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众人,将其视之若斥鴳、蜩、学鸠之类的俗人;庄子赞美无名、无功的圣人、神人,仰慕至人。庄子认为至人“无已”、“无待”,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什么叫逍遥?在《庄子·天运篇》中说:“逍遥,无为也。”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无己”、“无待”,都是指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超然物外,没有自己,人与外物混然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个无条件的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无条件的绝对自由,虽是一种超脱的想象,但它体现了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目的。

当然,“诗无达诂”,对庄子的《逍遥游》这篇意义深刻的文章,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郭象、林西仲的解读也是其中一种,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解读。我们阅读《逍遥游》,如果能不囿于成说,对《逍遥游》做出新的理解,且言之成理,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训练提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适百里者,宿chōnɡ

D.彼其于世,未数数(shǔshǔ)然

E.我决起而飞,(qiǎnɡ)榆枋而止

2.找出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征一国者            ⑥汤之问棘也是已

⑦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⑨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⑦⑨      D.④⑤⑥

    3.指出下列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B.天之苍一,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4.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用作动词用的一项(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之二虫又何如              D.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5.请找一个成语,内含句中加点的词,而且意义完全相同。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芥为之舟置杯焉则,水浅而舟大也

C.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

D.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

E.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者,其名曰鲲。

F.我腾跃而上,不过数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答:

 

6.品读下面句子,回答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A.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为什么讥笑大鹏?)

B.之二虫又何知?(庄子认为“之二虫”不知什么?) 

C.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斥鴳笑大鹏与蜩与学鸠笑大鹏有什么不同?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认为众人可悲的地方在哪里?)

E.此小大之辩也。(这里的“小”与“大”指的是什么?)

答:

 

 

7.从古今语言不同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特点: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去以六月息者也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

 

8.下面两个句子括弧内的文字是传统的解释,但本书没有采用。你认为本书的解释是否合理,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之中浮动的雾气,空气中飞动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动所致。)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天色深蓝,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答:

 

9.细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故夫知一官一乡德合一君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答: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义:

效:                     比:                  征:      

数数:                   御:                  至:

答:

 

(3)具体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A.其自视也亦若。                 B.而宋荣子犹然笑

C.彼其于,未数数然也。               D.虽然,犹有未树

E.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F.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答: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

 

(5)就这段文字的说理,写一段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答:

 

 

 

 

10.下文选自《逍遥游》的最后一节,读后请回答问题: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lí野猫。,shēnɡ,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指出游的小动物。敖,通“遨”,遨游);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捕兽的机关就是夹子,碰到机关就会自动关闭。辟,通“闭”),死于罔(ɡǔ网的总称)。今夫斄牛(牦牛。lí),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指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A.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B. 立之塗,匠人不顾。

C.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D.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答:

 

(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答:

 

(3)在这段文字里,惠子对庄子给予了什么评价?惠子是怎样得出这个评价的? 

答:

 

(4)庄子是怎样反驳惠子的?

答:

 

 

(5)在这段文字里,庄子用了许多比喻,这些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急忙忙的样子。数,shuò。抢,qiānɡ,触、碰、撞。

答案:D、E。

2.解析:培通凭。知通智。辩通辨。而通耐。已通矣。⑦冥通溟。⑧决,通恶通乌。

答案:B。

3.解析:A、C、D三项的“其”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他(它)”,B项“其”,用于选择问复句,连词,相当“是……呢,还是……呢?”

答案:B。

4.解析:A项之,动词,到、往。B项之,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的”。C项之,代词,这。D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答案:A。

5.解析: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既复习了成语,又学习了文言词语,是一种一石双鸟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日功倍的效果。

答案:A怒,表示气势很盛,如怒涛排壑、心花怒放。B胶,表示粘住,如胶柱鼓瑟。C抢,表示碰撞,如呼天抢地、抢呼欲绝。D果,表示充实,饱足,如衣不蔽体食不果腹。E修,表示长,如修竹茂林。F仞,表示长度,七尺或八尺,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6.解析:这是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题,A项首先是在对代词“之”指代意义的理解,即蜩与学鸠讥笑大鹏的什么,其次要分析蜩与学鸠的那段话炫耀了自己的什么。B项要联系上文分析庄子指斥了蜩与学鸠在哪些方面的无知。C项是比较分析题,不能把庄子的引用看成是简单的重复。D项从字面看好像是指众人羡慕彭祖长寿是可悲,此题要求分析句子的内在意义。E项“小”“大”是个抽象词语,要求根据上下文将抽象词语的意义具体化。

答案:A项前文写大鹏 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风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它们炫耀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B项是指斥“之二虫”不知道“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也就是说它们不知道,事物不论大小都“有所待”,只是“所待”有大小不同罢了。C项前面写蜩与学鸠笑大鹏,是笑大鹏“有所待”,炫耀自己“无所待”,言下之意是大鹏不逍遥,只有它们才是逍遥。这里写斥鴳笑大鹏,斥鴳炫耀自己“飞之至”,也就是它达到了逍遥。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有什么必要寻求大鹏那样的逍遥?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D项字面上好像是批评众人不该追求彭祖那样的长寿,其实是批评众人只知道追求彭祖这样的长寿,不知道追求冥灵、大椿这样的长寿,因为他们不知道长寿之外还有长寿。E项的“小”指的是斥鴳这样的“小”的逍遥,“大”指的是大鹏这样的“大”的逍遥。

7.解析:学习文言文除了要注意古今语言在词语意义上区别,在词语运用上的区别,还要注意古今语言在句式上的区别。

答案:A项是判断句,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结构,其标志是“……者,……也”。B项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以六月息”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去”之前作状语,文言里放在动词后作补语。C项宾语前置句,“莫之夭”是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时,要前置于动词“夭”之前。D项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宾语,要前置。

8.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思考题,目的在启示我们不要仅仅拘泥于前人的一种说法。探究时要把重点放在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上下文比较哪一种说法更为妥当。文中这种情形还有很多,在“课文解读”中多有说明,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答案:A项,传统说法与本资料分歧有二:一、传统资料把“野马也,尘埃也”看成是句子的主语,“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看成是句子的谓语。本资料认为“野马也,尘埃也”与“生物”是一种复指的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二、“息”字,传统说法释为“生命的气息”,本资料释为“风”。本资料这样处理的依据是:因为上文写大鹏“徙于南冥”是“以六月息”,这里写空中生物的活动也是“以息相吹”,两个“息”字意义相同,这样才能见出庄子的思路:由大而小;见出庄子的观点:无论大还是小,它们的运动都“以息”,即“有所待”。按照传统的说法,无法看出作者思路的连贯性。B项,传统的说法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成是人站在地面仰视天空而发出的疑问,而把“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看成是大鹏从高空向下视地面。本书认为这两句都是写大鹏,是庄子想象大鹏在高空仰视天空,俯瞰大地。全句的结构是“其视上也……,其视下也……”,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用的是蒙后省的方式。照传统理解,这个句子的结构便是“人之视上也……,其视下也……”,那么,句中的这个“其”字当能指代“人”,这便不合逻辑。

9.(1)答案:知通智,而通耐,辩通辨,有通又,反通返,辩通变,恶通乌(何)。

(2)解析:这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阅读时必须明白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答案:效,功效,在文中是“胜任”的意思。比,合、亲近、团结,如朋比为奸。征,信,文中是“取信”的意思。数数,同“汲汲”,意思是“拼命追求”。御,驾驭、乘。至,最、极。

(3)解析:这里列出的都是指代性的词语,“未树”实际也是“未树者”。阅读时,对文中一些重要的指代性词语,能否根据上下文确定它的指代意义,是衡量阅读理解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考常见的测试点。

答案:A项指代斥鴳,意思是这四种人像斥鴳一样见识短浅,自以为达到了逍遥的境界。B项指代上述四种人,宋荣子讥笑他们热衷于尘世间的功名利禄。C这个“世”不是泛指“尘世”,而具体指的是上述四种人追求的人世间的功名利禄。D“未树”即“未树者”,指没有达到的境界,也就是“于致福者犹数数然”。E项“致福者”从本文看不出所指是什么,从《列子·黄帝》篇所记“列子御风”的故事中看,当指“是非利害”。F从下文看当是指“己(自我)”,庄子认为列子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

(4)解析:翻译的求是“信、达、雅”,也就是“忠实、通顺、”,其中“忠实”“通顺”是最基本的。忠实,就是要忠于原文。要做到这一点,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有准确的理解。如本题中的举、加、劝、沮、分、辩、已、正、恶等。

答案:略。(参看“课文解读”相关部分)

(5)解析:这是一道语言鉴赏题,要求对文章的说理进行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说明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怎样论证或说明论点,也就是分析文章说理的技巧和方法、思路和逻辑。

答案: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说明只有至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文章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一国者”的众人,深受功名利禄的束缚,像鴳、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圣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但是,他没有摆脱人世间是非利害的束缚,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神人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计是非利害,有如大鹏,御风而行,但他“犹有所待者”,尚未完全摆脱“己”。因此,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这段文字作者采用剥笋之法,由外及里,层层推进,直至最后亮出中心。

10.(1)答案:拥通臃(一说通“痈”),通途,莫通漠,辟通避。

(2)答案:A。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它的粗大臃肿但是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同样是大而无用,大家都会离去,不理睬你

B.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让它生长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然后你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3)解析:本题旨在找出文中的论点,探讨说理的方法和技巧。

答案:惠子对庄子的评价是: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依据是:樗树大而无用,“匠人不顾”,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

(4)解析:惠子说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当然不能说我的话怎么有用,于是从“大而无用”入手,把惠子大而无用的说法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也便不攻自破。

答案:惠子说大而无用,庄子先撇开不说,从反面说小而有用之物,黄鼠狼是很小的动物,它能灵利地去捕猎物,却往往被诱捕了去,丧了性命,这是“用”的结果。庄子用这个寓言说明,惠子一味追求功利的“用”,其本身就是错误有害的。接着以斄牛为喻,进一步指出,有用无用、大用小用,不能简单地在同一层次上议论,要从不同层次上去看。高层次的大用,在低层次看来很可能是无用;而低层次的有用,从高层次而言则是无用。在上面论说的基础上,庄子正面反驳惠子所说的樗树无用的观点,指出如果让它受斧斤之害,从这个低层次来看,则是无用;但如果把它放入“无何有之乡”,从这个高层次来看,你可以“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则是大用。

(5)解析:比喻说理是庄子散文的突出特征,根据上下文意深入理解这些比喻的含义(也就是比喻义)是理解庄子文意的关键。

答案:庄子用黄鼠狼的故事比喻世人,意思是人如果像黄鼠狼猎物一样,一心去捕捉机会,追逐名利,只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庄子用斄牛作比喻,说明人的“用”有大小高低之分,大的事物不一定有小用。庄子用“无何有之乡”比喻他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境界就是不“候敖者”、不“执鼠”、“不夭斤斧”,一句话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做到“无为”“逍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逍遥游》课堂实录
以奇特想象法读背《庄子》散文《北冥有鱼》
《逍遥游》 课堂教学实录
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全解:考点、情景默写、挖空、注释、解析、视频、素材……
《北冥有鱼》《韩非子·喻老》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解性默写——逍遥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