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言杂语105——宋太祖轶事

                微言杂语105——宋太祖轶事

 

宋太祖赵匡胤祖上几辈为宦,多为文职。其父赵弘殷骁勇,善骑射,于战阵中得显赫功名。后汉乾祐中,赵弘殷率将士与蜀军会于陈仓,刚一交战左眼就被流矢射中。负伤后他却“气弥盛”,一举大败敌军,甚强悍。赵匡胤是赵弘殷次子,亦从小骑射且强于常人。有一次他不施鞍辔训骑一匹烈马,该马狂奔上了城墙斜道。疾驰过门洞儿时,赵匡胤不及弯腰,脑门儿正撞门楣而跌下马。旁人大惊,以为他脑袋必碎。太祖竟然徐徐站起,疾跑几步又腾跃马背,无事一样。

赵匡胤二十几岁就跟着后周世宗领兵打仗,亲手斩杀过数员北汉、南唐大将。他攻下淸流关后据守,其父半夜率兵至城下传呼开门,他答:“父子固然至亲,而城门开闭,须有王命。”及天亮,其父乃得进城。赵匡胤既通亲情又颇晓大义。

后周世宗柴荣北征时沿途搜集图书阅览,得一皮囊,里面有块木头上写者“点检作天子”几字。点检即都点检,系职官名。当时任点检者为张永德,世宗见此五字颇不悦。回京师后便拜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替张永德。幼主周恭帝即位以后,至陈桥驿黄袍加身前,赵匡胤官至节度使、检校太尉。

就在朝中传闻“点检作天子”时,民间以为天下要乱,城中有些富人逃避他州。赵匡胤身为带兵武将也犯嘀咕,他对家人说:“外面传闻纷纷,这将如何是好?”他姑姑正在厨房做饭,听他说此话,拿着擀面杖边追打边板着脸说:“大丈夫遇事当自己有主意,哪有在家里吓唬女人的?”赵匡胤嘿嘿而出。(参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

                

                                                暗中撤座

 

唐及五代,宰相等重臣于殿前奏对皆有座位。赵匡胤立国后打算改规矩,可他不明说,暗中想辙。一日,宰相范质手执文牍向太祖奏事。太祖忽然说:“朕目昏花,可把文牍拿给吾看。”范质赶紧起身至御座前把文牍呈给太祖,遂退回原处。刚要坐下发现原处座位没了,只好站着奏事。此乃赵匡胤事先设计好的,他密令太监迨范质站起身时即刻将座位撤掉。此举无非表示君主至高威仪,赵太祖却不明谕。范质系后周宰相,参与赵匡胤登基立国,也算功臣。赵匡胤或许碍于范质等乃同朝旧臣,直言撤座有些唐突。宋代宰相于殿中站立奏对,自此定制成例。(参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王巩《闻见近录》等)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乃古训。春秋时期仲叔于奚救卫国君孙桓子有功,卫国打算赏给他城邑,仲叔于奚却“辞邑而请繁缨”。繁缨是车马饰品细小之物,卫国遂答应。孔子却以为:“不如多与之邑,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资治通鉴.周纪一》)繁缨关乎名分礼法,比城邑重要。名器为国君所有,不能随便赐予他人。赵匡胤深得此中道理。

赵太祖派大将曹彬率军伐江南。临行,太祖对曹彬说:“成功班师回朝后,将赏你作使相。”使相是职官名,即挂宰相衔而不履实职。不久,曹彬平定江南还朝。太祖又说:“时下尚未平定之地尚多,你若官至使相品秩至极,岂肯再度出征。不如缓一缓,等取下太原再授你使相。”曹彬见太祖如此说,只好怏怏而退。

曹彬回到家,见屋里竟有五十万钱币。遂叹曰:“做官亦不过多得钱耳,何必当那个使相。”此五十万巨资乃太祖赐给曹彬的厚赏,已提前派人送至他家。(参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赵匡胤舍财而惜爵,一方面有“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之意。另一面,如曹彬这般战功卓著名将再授予高位文职,是帝王最忌讳的。曹彬焉能不知为臣之道,韬晦装糊涂而已。他与潘美伐太原时城池将要攻下,曹彬下令停止进兵。潘美力争,曹彬坚决不许。回京后潘美问曹彬何故退兵,曹彬答:“皇上御驾亲征未能攻下太原,我们若把太原攻下就离死不远了。”及进殿奏报,赵太祖诘问。曹彬曰:“陛下神武圣智尚不能拿下太原,臣等又安能一定取胜。”太祖闻后颇认可。(参宋王巩《随手杂录》)

 

                                                         杀与不杀

 

赵太祖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初入宫,见后宫妃嫔抱一小孩儿。太祖问之,答曰后周世宗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皆在侧,太祖问赵普等人如何措置。赵普曰“去之”,潘美随后不语。太祖点名问他,潘美仍不敢答。太祖遂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也。”潘美这才说:“臣与陛下侍从周世宗,我若劝陛下杀世宗则有负世宗,若言不杀陛下必起疑我是否忠诚。”太祖道:“把这孩子送给你当侄子吧。世宗之子不能给你作儿子也。”潘美遂把周世宗子领回家抚养,太祖再未过问。这孩子就是潘惟吉,官至刺史。潘惟吉长大后只认潘美为父,从不言其祖。(参宋王巩《随手杂录》) 

赵匡胤不滥杀,但该杀的亦不手软。太祖建隆二年(961)三月大内酒坊着火,烧死酿酒工三十馀人。时有趁火打劫者五十人,被缉拿后赵匡胤下令全部斩杀。经宰臣劝谏,斩三十八人。大内酒坊使左承规、副使田处严亦斩于市。(参《明史.太祖本纪一》)太祖开宝七年(974)九月,太祖出兵伐江南。临行,召曹彬、潘美戒之曰:“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明史.太祖本纪三》)九年正月,太祖于明德门楼下见南唐后主李煜,不用献俘礼仪。随后封李煜为违命侯,南唐子弟臣僚亦各有安排。

赵匡胤晚年好读书,主张慎杀。他曾对宰相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自今诸州决大辟,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宋史.太祖本纪三》)此条遂成为宋代定制,死刑案件一律经由刑部复核。

 

                                                       议定伐江南

 

太祖好微行,有臣子谏言君王不应轻易外出。太祖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到部将有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在他左右,也未把我怎样。”从这句话看,赵匡胤应该也是阔面大耳一脸福相。他自认为天命有福者可以自由出入,不必禁忌。

他微服行迹不测,也许市井坊间也许大臣宅邸。宰相赵普每天退朝回家不敢脱朝服,就怕太祖突然登门而君前失礼。一日夜间天降大雪,赵普思忖这个时辰太祖不会再出门。久之,闻叩门声。赵普开门,见皇帝正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惧而拜。太祖曰:“已经约好晋王了,他这就到。”话语未落,晋王赵匡义至。赵普赶紧于中堂设双层褥毯请太祖、晋王坐,三人烧炭烤肉如兄弟。赵普妻由内室出给皇帝斟酒,太祖以嫂子呼之,君臣其乐融融。

        赵普从容问太祖:“天寒夜深且满天大雪,陛下如何还外出?”太祖答:“我睡不着啊,一榻之外皆他人家地盘儿,故来见卿。”赵太祖指各地政权割据一方,宋朝廷尚未统一全国。赵普道:“陛下嫌天下小?现在南征北伐正是时机,只是不知陛下有何打算。”太祖曰:“我打算伐太原。”赵普默然良久,曰:“此非臣所考虑。”太祖问其故。赵普答:“太原挡着西北两边,假如先一举拿下太原,则西北两边就须由我方独自把守。何不暂且留着太原,迨削平诸藩国,则太原一弹丸黑子之地,将无处可逃。”太祖笑曰:“吾意正是如此,特考验卿耳。”君臣三人遂议定伐江南。随后商议南下主帅人选。太祖曰:“王全斌平定蜀地杀人太多,吾今日还耿耿于怀,王全斌不可用。”(王全斌平蜀时,在成都杀俘虏二万七千人)赵普便推荐曹彬挂帅,潘美为副帅。

第二天太祖即命曹彬挂帅出征。曹彬以能力不够坚辞,潘美却大言江南轻易可取。太祖大声对曹彬曰:“所谓大将者,当能斩犯上不守本分之副将。”潘美立时吓得冒汗,不敢仰视。随后,太祖半夜把曹彬召进宫中,亲自给曹彬酌酒。曹彬大醉,内侍用水给他擦脸,曹彬即醒。太祖抚其肩背曰:“潘美言称江南可取本无罪过,只是不能由着他说话。”赵匡胤把御臣之道吃得精透。潘美岂是笨人,他随曹彬南下极力佐助,曹大帅令行禁止。平定江南,未妄杀一人。(参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

 

                                            太祖与赵普

 

       赵普年长赵匡胤五岁,二人在后周同朝为臣,赵普在御前掌书记。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滁州时患病卧床,赵普朝夕侍奉医药饮食,自此赵弘殷把赵普当自家人。赵太祖乾德二年(964)范质等罢相,太祖授赵普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自此赵普拜相,太祖视其为左右手。赵匡胤刚登基时,其生母杜太后身体尚健,尝与太祖议论国事,仍习惯呼赵普为书记。曾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太祖与赵普是两代人的交情。

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强占他人田宅,聚敛财贿。太祖怒斥雷德骧曰:“鼎铛尚且有耳朵,你不知道赵普是吾社稷之臣吗?”说完便命人拽着雷德骧到庭院转几圈儿,随后召他复冠而入曰:“这次赦免你,以后得改,勿令外人知道此事。”赵普患病,太祖曾数次亲临其宅邸问疾。开宝六年(973)太祖又至赵普宅邸,时逢吴越国王钱俶派人送来书信及海物十瓶置于廊下。太祖御驾至,仓促间赵普不及收拾廊下礼品。太祖问瓶中何物,赵普答为海物。太祖曰:“海物是佳品。”遂命打开。及启开一看,里面全是金瓜子。赵普惶恐顿首曰:“臣尚未阅其书信,实不知如此。”太祖道:“受之无妨,他说其国家事皆由你等书生尔。”未作追究。

       赵普算不上读书人,惟能断大事。他深沉岸谷,虽为人苛刻,但能以天下为己任。太祖刚登基时,后周旧臣多龌龊循默,赵普却刚毅果断。有一次他向太祖推荐某人任某职官,太祖不用。次日,赵普再奏,太祖仍不允。第三天赵普还奏,太祖大怒,将奏折撕碎掷地。赵普面色不变,跪地拾起而归。回家将奏折粘贴补好,隔日继续上奏。太祖乃悟,终于任用此人。

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宋史.赵普传》)后世流传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即源自赵普。

 

                                         “杯酒释兵权”

 

赵太祖登基立国后问赵普:“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这是何种原因所致?吾欲息兵事定长久之计,又该如何办到?”赵普答:“陛下如此说是天下人之福。唐末以来战争不息致家散人亡,无其他原因,就是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陛下若打算治理此事,惟有削夺其兵权,控制其钱粮,收回其精兵,则天下安矣。”赵普话未说完,太祖曰:“卿不必再言,吾已明晓。”

        一日晚朝,太祖把故将石守信、王审琦等留下一起饮酒。令左右侍从退出后对诸将领曰:“你们为吾出力甚多,吾始终念你等之功不忘。然而身为一国之君实在艰难,真不如你等任节度使之乐。吾至今每晚不能安枕而卧。”石守信等问其故。太祖答:“这有何难理解,天子之位谁不惦记。”石守信等人皆顿首曰:“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有异心。”太祖曰:“不然,你等虽无此心,你们部下若有欲得富贵者,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虽欲不为,又能如何!”守信等人涕泣而道:“臣等实在愚钝,惟请陛下哀怜,给我等指一条明路。”太祖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富贵者,不过多积累金钱,厚自娱乐,让子孙显荣耳。你等何不释去兵权,多买上好田宅,为子孙创下永久之业。再多置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笙歌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石守信等人皆拜谢曰:“陛下念臣及此幸甚。”隔日,众人皆称病,请求解除军职,太祖准许。并重新配置职掌军职、钱粮诸官,收回各地精兵以备宿卫。(参《邵氏闻见录》卷一)

以上就是世间所谓“杯酒释兵权”所指情节。《宋史.太祖本纪》未载此事,《续资治通鉴》大体照录邵氏所述。宋人王巩《闻见近录》等另有别说。本人未见宋人使用“杯酒释兵权”五字,此提法大致出自明代。如石存礼等《海岱会集》、孙承恩《文简集》等。清毕沅《续通鉴》未用“杯酒释兵权”五字。

太祖解除了几位大将兵权,惟独潘美仍可统兵。潘美颇晓其中厉害,他每次领兵赴藩镇皆把妻子留在京师,只携带几名侍妾随行。侍妾在外面有了孩子,潘美立刻命该妾与孩子回京师,并奏乞陛下给与照管。故意把老婆孩子当作人质置于太祖身边,以安圣心。(参宋王巩《随手杂录》)

 

                                        “宰相须用读书人”

 

宋太祖立国定都汴梁(今开封市),史称“汴京”。汴梁于唐代为汴州治所地。五代梁、晋、汉、周四国皆定都于此,宫城即在原州治所处改建,皆不大合乎帝王规制。太祖登基后便派人赴洛阳绘制西京大内图纸,按图改建汴京宫城。

竣工之后太祖坐万岁殿,洞开诸门,一眼望去,笔直如绳。太祖遂叹曰:“此如吾心,稍有邪曲,则人皆可见矣。”一日,太祖登明德楼,指着匾额问赵普曰:“明德之门,为何用之字?”赵普答:“语助也。”太祖道:“之乎者也,能助何事。”赵普无以对。(参《邵氏闻见录》卷一)

赵太祖虽然对“之乎者也”兴趣不大,却重视读书人。建隆四年后改年号曰“乾德”。此前他曾谕宰相曰:“年号须择前代所未有者。”乾德三年(965)平定川蜀,有后蜀国宫人进大内。太祖见其镜子背后有“乾德四年铸”题款儿,便召礼部尚书窦仪询问。窦仪答:“此必蜀物,蜀国曾有此年号。”太祖大喜,乃曰:“作相须读书人。”从此大重儒者。(参《宋史.太祖本纪三》)后世“宰相须用读书人”之典出于此。

窦仪为后周世宗朝旧官,宋太祖登基后留用。一日,太祖对宰相范质曰:“大内深严之地当以宿儒任之。”范质奏答:“窦仪清介重厚,可他已经自翰林院迁调端明殿。”端明殿是后唐侍从备问机构,职任称端明殿学士,通常由翰林学士调任。宋代因仍此制。太祖曰:“禁中非此人不可,卿当谕之以朕意。”当天,窦仪又调任翰林院学士。(参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三十)

       一天太祖于大内后苑纳凉,召翰林学士窦仪草诏。窦仪至后苑阁门,见太祖掀着头巾光脚而坐,窦仪遂退出立于门外。内侍出来催促窦仪赶快进去。窦仪曰:“陛下刚才身穿衩衣随便而坐,我未敢进阁门。”内侍怒,进去奏报太祖。太祖听完自视而笑,即命内侍取御袍冠冕更衣,随后召窦仪复进。未及太祖张口宣诏,窦仪抢先奏曰:“陛下新登大位,四方瞻望,宜以礼示天下。臣即不才,虽不足以让陛下顾忌。但臣唯恐贤杰之士闻此而离散。”太祖闻之,敛容而谢。自此,太祖面见近臣亦冠带齐整后始出。(参宋王君玉《国老谈苑》卷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赵匡胤轶事9则
赵匡胤的手段:在分利上给利不给权,以利换权,以小换大
讲古(一)
读心术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权谋之人为何多疑、猜忌?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解
100位中国历史人物(57)——赵匡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