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探究什么--王力的博客
2010-11-01 07:33:00


http://wlyntx.blog.zhyww.cn/index.html




王力,甘肃省宁县第一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华东师范大学甘肃省庆阳市第一期高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省级课题子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合作探究应用研究”课题组成员。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月刊》(综合学术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本站博文除有特别注明外,均系原创,经本人同意方可转载。


日志:47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应该实施的核心性理念,这种新式理念的深入贯彻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如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进,进行自主性学习,个性化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课堂活动能极大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等。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思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因为在热闹、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我们发现,有些较为明显的教学内容是不需要探究的,所以,合作、探究还得讲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而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地体现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也就是说,从“用教材教”角度来说,哪些内容适合学生探究,而且学生探究的过程、结果都是有意义的,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探究有意味的语言形式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也应该立足语言。有意味的语言形式就是学生探究的一个重点,所谓有意味的语言形式就是其内涵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句。那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语言,要把文本的最鲜明的语言特色能够经过自己的阅读体验、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个性化的解释,这就是探究有意味的语言的价值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一些原来看是客观的语言符号转化成了自己内在的语言形态,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文素养。这种有意味的语言形式首先体现在一些用得极为精确或传神的词语上。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歌讲求炼字,而炼的这个字本身往往都是有意味的语言形式,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里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为这一个“闹”字,我们就可以想象到红杏枝头蜜蜂忙碌,一派喧闹、热闹情景;同时也让人联想到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所以,“红杏”是春天的写照,“闹”字是整个春天活力与生命力的体现。与此类似的有意味的词语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如第一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和“翔”。第三册的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喧”和“动”。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和“空”等都属于这一类。当然这种语言形式不但在诗歌中大量存在,而且在散文中也有,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一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其中“泻”字和“浮”字用得都很有意味。
有意味的语言形式还表现在一些修辞用得很传神的句子上,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在什么情况下,“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在什么情况下,花是“袅娜地开着的”,“ 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又怎么会像“明珠”、“星星”、“美人”,还有“缕缕清香”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什么相似点等。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应该把这些语言的表达效果以及自己的体验传达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对语言的探究才是有意义的。
还有一些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也是学生探究的重点。在这些句子里,作者表达了自己独特、深刻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等;有些句子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与总结。学生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得不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的思考、探究。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话:“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哪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座古园是一座弃园,其沧桑感与作者当时的遭遇颇有相似之处,也正是在这个弃园中,作者参透了生死的重大问题,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史铁生还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作者残废以后,在地坛看到自然界的生命活力和生机勃勃的状态,所受到的有关生命的启示。像这样的句子,一定要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联系上下文,探究其中的深刻含义,得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
二、探究复杂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在一些文本中,人物形象也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要素,因为人物形象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表现的重点所在。通过人物形象,读者可以认识小说的思想内容、主题、社会背景、艺术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因为人是生活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显得非常复杂,而学生的理解也是个性化的,且受到时代条件、观念影响,也使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的接受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局面,这实际也是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学生探究的重点所在。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文学形象(典型)的复杂性、多义性、蕴藉性。“另一方面,典型的蕴藉性还是由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造成的。”“有人就发现,阿Q的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的侧面:(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7)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8)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阿Q的性格中这十组矛盾的侧面,体现了阿Q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复杂性、多义性、蕴藉性,也给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当然,也可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发现,即在立足作品文本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挖阿Q性格中新的侧面,而不一定是十组矛盾的侧面。这样让学生自己根据小说的内容,归纳阿Q的性格特点,教师的不必用自己的阐释替代学生的感悟和自得,因为阐释总是不完美的,而且会破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及其本身的整体美和蕴藉的意味,使一个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里可能变成了抽象、模糊的影子。还有,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感情,这也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结论,反映了人物形象及人性的复杂方面,也体现了剧本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当然也是剧本艺术魅力和成功的因素之一。
三、探究作品或文本的主题
一篇作品的主题,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之所在,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人生或自然等方面的看法或评价,是一种态度、情感或思想观念。大多数的作品主题不会是直白的告诉读者,而是隐含在作品的语言及其它文学要素之中,所以,探究作品的主题也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而且人们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与社会、时代背景及人们的观念密切联系。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被人们从20世纪初一直探讨到现在,将来还要研究下去,而且能与时俱进地进行阐释,也证明了这部名著的不朽艺术魅力。“比如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就大的方面讲有:(1)中国国民性的痼疾;(2)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的历史教训;(3)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描绘,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4)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5)‘阿Q相’触及灵魂的作用;(6)作家思想家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认为,它还有全人类的意义。”(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当然,探究作品的主题大多是不能直接入手的,要从其它内容入手,所以,要探究作品的主题,关注作品故事的情节、环境等内容却是必经之路,这样才能逐渐接近或达到作品的主题,对作品的深刻性才有充分的认识。如探究《阿Q正传》的主题是从阿Q的悲剧命运开始的并得出其传达的深刻思想的。还有探究鲁迅《祝福》的主题,可以从祥林嫂的死因进行探究,因为祥林嫂周围的人对祥林嫂的冷漠是导致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原因,而祥林嫂周围的人的冷漠态度与当时的社会及他们思想意识不无关系,至此,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就真相大白了,作品的主题及其深刻的批判力也就体现于此。探究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主题,可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从文本中找到引起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其思想感情与心理状态也就清楚了。
四、探究文本艺术形式的意义
探究文本的语言艺术技巧,前面已经有所涉及,不再赘述。这里想就作品或文本其它方面的艺术技巧及其意义进行探讨。众所周知,所有的艺术表达技巧都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所以在探究艺术技巧的意义时,要结合特定的内容进行探究。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从小说结构上看,他采用了倒叙,中间又有插叙的手法。那么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倒叙法先交待事件的结果即祥林嫂的死,这让读者心中充满了疑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怎么会死在鲁镇人们热闹的祝福之夜。接下来作者从头叙述,读者就逐渐了解了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中间用插叙或补叙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看到了人情冷漠,社会的黑暗,礼教的阴森可怖,进而让读者明白了封建社会及其意识形态吃人的本质。所以,倒叙的结构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叙事方式,而且能设置悬念,给人以突兀之感,能引起人们对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一系列事件进行深刻的思考。在引导学生探究这种叙事形式作用的时候,把它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要探究出来,让学生对这种叙事方式的表达效果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还有,徐志摩和闻一多的现代诗,形式整齐、韵律优美,以他们的《再别康桥》和《死水》为例,那么这种形式的艺术效果何在呢?经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思索、探究发现,形式上整齐美观,押韵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的效果,所以,他们的诗歌有浓厚的传统的格律诗的形式,这也即他们所倡导的新诗格律化,符合他们所要求的诗歌“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从诗的意境里可以看出)。当然,作品或文本所采用的艺术技巧是很丰富的,除上面所讨论的外,还有诸如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渲染、烘托、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凡是遇到与内容紧密结合,对内容有所贡献的艺术技巧,都是有探究价值的,因为艺术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正是作品的特点所在,也是作品的魅力和蕴藉性所在,而且经过学生的探究,会使作品的魅力与蕴藉性逐渐得以显现,会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也会给他们心灵、思维、思想带来新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文本的体式进行确定,而且探究内容的选择能够体现文本的独特之处,是对理解文本起关键作用的内容,这样使“用教材教”的理念得以实现,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钱理群专栏 | 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
语文教学案例及分析两则
核心素养导向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专题学习视域中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研读(上)
整本书阅读课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