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祝福》中的三重悲剧--一叶飘然烟雨中
阅读《祝福》,我们往往只关心祥林嫂的悲剧。其实,致力于暴露并改造国民弱点鲁迅先生关注的不会是一类人的悲剧。除祥林嫂的的悲剧外,鲁迅先生还展现了传统思想影响下的鲁镇人们的悲剧,以及“我”所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悲剧。共有三重悲剧。
第一重:祥林嫂的悲剧
《祝福》中的悲剧最明显地表现在祥林嫂的身上,她短短一生仅四十个春秋,却充满了不幸:青年守寡,被卖深山,夫死儿亡,大伯收屋,再到鲁镇,众人厌弃,祝福器物,不能再动,捐了门槛,仍不宽恕。然而,悲苦的命运只是悲惨的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祥林嫂的悲剧在于她的不觉悟,这反映在面对种种压迫的反抗上。祥林死后,为防止被婆家卖掉,她选择了逃走;终于被捆回卖掉,她极力反抗,几乎一头撞死;再回鲁镇,得知自己克夫克子,死后将面临的分尸的境遇时,她更是默默挣扎,拼命做事,终于捐得一条门槛……这些反抗,都只是为了不当牲口,争得做奴隶的资格,并没有想到做一个真正的人。但就是这样微薄的希望和追求,也不断地遭到毁灭。最终,她只能满怀恐惧默默地死在阔人们祝福的爆竹声中,无法摆脱那个社会带给她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的身上集中了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能干,顺从,易于满足的特点,她的遭遇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不幸遭遇的高度浓缩。他们不仅被剥削、被压榨,生活地位极为低下,而且精神上不被重视,完全没有人格尊严可言。当他们被这个社会认定为有罪时,即使他们反抗着这些“罪孽”,也不被认可,罪责必须由他们承担。这样,由于封建政权、夫权、族权、神权的种种压制和迫害,他们被一步步推向死亡。不仅是肉体的消失,也包括精神的毁灭。这就是《祝福》中第一重悲剧,是中国社会劳动妇女的社会悲剧。
第二重:鲁镇百姓的悲剧
《祝福》的悲剧还在于鲁镇上的百姓。他们大多都是社会底层的人们,不过因为做稳了奴隶,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处境,便自觉地维护起那个社会来。因此对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姐妹,他们表现出了一种“看客”的心态,仿佛祥林嫂的悲剧远离现实生活,大家不过在欣赏这一幕悲剧而已。他们最关注的是这个人有哪些悲剧,可以让他们沉闷的生活中有一些新鲜故事。所以,祥林嫂被捆走,他们记住的只是捆着躺在船舱中的情状,而没有谁上前去阻止甚至探问一声;“特意寻来”倾听阿毛的故事,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猎奇的心理,让“停在眼角的泪水”有流下来的机会,却没有人对这可怜的母亲表达丝毫的同情和安慰;当他们听厌了阿毛的故事,除了厌烦地打断她的话,就是赶紧拉走自己的孩子,对祥林嫂的叨唠没有丝毫的理解和宽容;之所以后来再次对祥林嫂有了新趣味,只是因为她竭力反抗留在额上的疤痕,使他们有了挖苦她、拿她取乐的新话题!
作者笔下的鲁镇百姓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百姓的反映。他们极为守旧,道统观念十足,他们以封建的礼教道德要求别人,对被迫再婚尔后又再次守寡、并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可怜人,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有的只是鄙视和唾弃。同时,他们极为冷漠、自私,对待比自己更弱小、更不幸、更可怜的人,他们企图利用她的遭遇,填补自己生活的空虚和打发无聊的时光。祥林嫂现实的悲剧在他们心目中只是一个新鲜故事而已,成了黯淡生活中的一种点缀,一点趣味了。中国国民的麻木、冷漠和自私,在鲁镇人们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折射着当时中国社会病态中人们病态的心灵。这重悲剧,是民众不觉悟的悲剧,是中国社会普通民众——庸众——的悲剧。
第三重:“我”的悲剧
然而,从小说的结构看,祥林嫂的故事包含在“我”回鲁镇的故事之中,那么,作品中的“‘我’的故事”应该也有着一重意义。“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事件的见证人;也是当年“逃异地,走异路,寻找别样的人们”之后的回归故乡者。当年的“我”走了出去,而且也确实找到了新的生活,拥有了新的思想。然而中国传统中对家乡的亲情却无法割舍,于是旧历的新年中“我”又回到了故乡。然而“我”对那个丝毫也没有改变、令人窒息的故乡充满了失望和厌倦的情绪。所以,住在四老爷家里,常常是我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出去拜访朋友发现他们还是老样子,这番沉重和压抑使“我”没有获得重返故乡的亲切感。更加上祥林嫂的死亡,使“我”的心情尤为郁闷。按理说,拥有新的思想,敢于给人解决疑难的“我”是强大的,然而,濒临死亡的祥林嫂的三个疑问,却彻底地打败了“我”——“我”无法帮助她解决疑惑,从而摆脱生之痛苦,安慰她将死的灵魂。这令我极为“不安”;听得她的死讯,“我”“惊惶”而且“负疚”。然而“我”的心情慢慢“舒畅起来”,觉得这件该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便在鲁镇的爆竹声中渐渐释然了,“也懒散而且舒适”,彻底忘掉了可怜的祥林嫂。
“我”是作者笔下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对旧世界的一切感到不满,并企图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然而却没有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和新的思想影响到这个社会,使它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反而被这个封闭的社会所同化、所吞没、所改变了,慢慢坠入到了庸众的行列中。一代新人都被吞噬,中国社会更加看不见前路了。这重悲剧,是新人逐渐沦落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窒息新人的悲剧。
三重悲剧三个层面,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鲁迅先生看来,当时的中国已经病入膏肓,封建的思想和习惯已经侵透到人们灵魂深处,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者这个吃人的社会,这种力量极为强大,难以改变。因此,即使有少数的清醒者,最终要么被消灭,如《药》中的夏瑜;要么和这个社会妥协,被这个社会同化,最终成为这个社会的维护者,如《祝福》中的“我”。三重悲剧层层加深,由个体的被吃,到群体庸众的绝无觉悟,反而助统治者吃人,再到先行者的重回庸众行列,于是这样的社会就将“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地继续下去,中国社会永远不会前进,永远看不见出路。这重重的悲剧,令人感到无边的沉重和压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祝福
第2课祝福课件1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艺术形象
《祝福》中“我”的形象与文本意义钱华
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