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聪明到底是怎么来的?(关于儿童教育)

——从认知角度谈谈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天才儿童VS平凡儿童


我不知道每个父母是不是都想象过自己的小孩是天才,至少我是想过的。


小西瓜小的时候,刚刚开始学站的时候,我要用很大力气夹在他的婴儿床上的玩具,常常被他轻易打开丢在地上。他用力气打开它是不可能的,那他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后来我偷偷观察,发现他原来用一个手指头伸进夹头处,轻轻一拉就掉了,根本不用我像我那样傻乎乎用很大力气捏着两端压弹簧才能张口取下来。


我因此下结论:儿子是天才。


但后来,我很快发现,这小子就是个平凡儿童,没有一点点天才的迹象。比如,我给他放了很多古典音乐,他听了根本无感,他学会的第一首歌,竟然是广场上常常放的《江南style》。当他第一次给我得意地展示他的舞步时,我都快被他气晕了。


还比如,我教他古诗,他记得是很快,常常一天能记住两三首,从我带他去公园玩的路上,就记住了,根本不需要多花时间。但我也很快发现,他忘得也很快。过年还跟姥姥秀的诗词,过两三个月再问,居然就忘掉了。


他也曾自己主动要求去学画画,刚开始,带回来的画都让我觉得很惊艳,但很快我就发现,那是在老师帮助下画的,他自己回家根本不画一笔,一点点画画的欲望都没有。就这样,学了一年,回家让他用粉笔画只小老鼠,都不愿意,也画不出来。


倒是我们偶尔经过公园,工人师傅在那里铺地板,他超级感兴趣,跟着师傅,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过钟表的维修摊也是,趴在台子边,一看一个小时。后来,我给他买了个自行车回来,他第一反应居然不是骑一骑,而是到处找螺丝刀,要修自行车。我差点就被他气死。


慢慢地,我终于确信,儿子不是“天才”了,他就是个普通儿童。所以,到他四岁的时候,我终于决定将他当个普通儿童来养,送他去了幼儿园,让他接受跟其他普通小朋友一样的教育,而不是想怎么怎么将他用特殊手段训练成个“天才”。


其实经历这段将小孩当做普通小孩来养,而不是“天才”来养的过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从幻想到认清事实放弃,至少经历了四年。


也正是我将小西瓜当做平凡的小孩来养之后,我才变回了平常心,才能很好很客观看待他的学习能力和成长速度,才没有了种种“拔苗助长”的冲动和各种不切合实际的举动,也才能从认知角度来看待他的学习和成长。


小孩子的好奇是天生的,但兴趣不是


小孩子的好奇是天生的,这个从每个小孩不断问爸爸妈妈“那个是什么”、“这个是什么”的时候就充分地展示出来了。


但其实,小孩子的好奇心也是脆弱的,并非全部都能转换成兴趣。小孩子99.99%的好奇,都会转瞬即逝,只有那不到0.01%的好奇会转换成兴趣,从而变成持续的行动。


但父母认知并理解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比如,小西瓜学画画,就典型是这种过程。这里抛开他对画画有天赋与否不说,反正他没有变成小小画家,就证明他没有天赋。问题是,当初他为什么要自己提出来要去学画画?当初我与他妈妈都以为他感兴趣。不,其实错了,他不是感兴趣,他是好奇。


实际上,他的这种好奇多了去了,在他开始刚刚认知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提出过很多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比如,某个玩具很好玩,他要买下所有这种或者那种的玩具。只是,当时,做父母的人都很理智和冷静,拒绝了。拒绝了之后,他会闹,但很快也就过去了,忘掉了。


但当他提出学画画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同意了呢?不是我们不冷静,而是我们对他的兴趣没有认知。也就是说,我们把他的好奇和一时的冲动,理解成了兴趣。但其实,那时候,他的兴趣根本就没有形成,天赋就更加谈不上。


兴趣的形成是需要良性互动的,即便是在有天赋的情况下,也需要持续营造氛围。比如,就画画而言,在学校有老师教他,回家,我和他妈妈也会画,也会陪着他画,他画的越来越好,有人夸奖,有人鼓励,他自己感觉也有成就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画画,就这样,慢慢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持久的兴趣。


但问题是,我们俩都没有绘画的基础,也不感兴趣,所以他回家我们不会跟他一起画,更加没法营造出画画的氛围,所以,即便是在学校他画的不错,回家之后,没有人点,那股小火苗也就熄灭了。画画对他而言,变成了一项任务,因为花了钱报了班,我和他妈妈逼着他要去,如此以来,画画对他而言,并非是乐趣,也没有成就感,更加没有带来内心的愉悦,怎么可能画得好,并持久坚持呢?所以,最终的结局是,一年结束了,我们松了一口气,他也松了一口气,然后,大家都完成了任务。这段故事结束。


类似的,还有他学围棋的过程。在同龄人中,他的计算和心算能力还不错,他很快就能下过很多小朋友,所以他对围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自己嚷嚷着要报围棋班。我跟他妈妈一想,也好,于是就报了。但这次出现的新问题是,我和他妈妈的围棋水平太烂,很快就被他超过了,他每次学完围棋回来,要跟我们两人下围棋,我们两人老输,于是也没有兴致陪他。而他又太小,对着电脑下觉得无趣,慢慢慢慢,他下围棋的兴趣也就淡了。


所以,培养小孩子才兴趣,是需要父母参与的,如果父母无法参与,至少要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和氛围,能让小孩子的兴趣持续下去,直到形成习惯,形成他一定的优势和技能。否则,他的兴趣也会变寡,所谓的天赋,也会渐渐变得平庸。



天赋其实是训练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天赋是天生的,但在我看来,却不是。我认为,所谓的天赋,是在足够多的训练下,训练出来的。


关于这个话题,我可以用小西瓜学英语的过程来做为素材,谈一谈。


小西瓜最初其实没有怎么特别学过英语。他最初被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一点英语基础也没有,在家我跟他妈妈一个字母都不曾教过。不过,他进的是双语幼儿园,所以学校会教英语。


所谓的双语,其实也不过是每天学一节英语而已。其实我们真正看中的,也不是他们学校的双语,而是他们学校是小班制,6、7个学生,两个老师照顾,老师对学生非常好,让人放心。不过他们学校还有一个好的地方,是老师们的英语基础都不错,虽然每天只学一节英语,但老师大部分时候,还是会用英语跟他们交流。


即便是如此,从四岁送他进幼儿园,到6岁前,我反正也没有见他在家讲过多少英语。真正让我开始对他的英语有点感觉,是他第一次去参加全国青少年英语大赛广东赛区决赛,在决赛现场,外教评委老师用英语提问的时候,大部分参赛的小朋友都很茫然,但小西瓜居然能听得懂,虽然回答也只是蹦出了几个单词,但聊胜于无。


到他第二次参加比赛的时候,我发现,他终于可以用简单的句子回答问题了。但也仅止于此而已。反正即便是在学校,我也很少看到他跟老师用英语交流,最多是老师讲的时候,他是能听,也偶尔能回应一下而已。


直到四个月前,他妈妈跟我商量,让他在网上参加一对一英语学习开始,他的英语水平才真正开始了变化。我记得刚开外教跟他交流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往外蹦。大概是一周后,他开始用句子回答,然后,几乎每周都有非常惊人的变化,他很快就能用流畅的句子与外教交流,慢慢,外教教的新内容他都能听得懂了,有些不懂的地方,他自己还会直接问外教是怎么回事。到现在,四个月了,他完全是一个人上课,不仅能流畅地阅读课文和交流,有时候还会撇开课堂上的内容,与外教聊天。


如果撇开他前两年的幼儿园学习,单独说他这四个月的英语进步程度,可以说的上是神速。但如果回顾他幼儿园学习过程,会发现,他在过去的两年中,虽然未曾像现在这样流畅讲过英语,但却积累了大量的英语单词,而且培养了他的英语语感和听的能力。只是以前说的机会少,如今有个外教每周陪他两到三次来说,只不过是为他的英语表达提供了出口和机会而已。


实际上,他的英语变得越来越好,不仅仅是他对学英语越来越感兴趣。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比如,在家里,妈妈为他创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几乎他的每堂课,妈妈都会陪他预习,学完后,还会陪他复习。如果妈妈发现他某天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掌握的部分,还会陪他反复看学习视频,纠正错误,或者加深某些内容的理解。即便是我这个英语很烂的人,也会每天抽空看看他的学习视频,所以,就连我也对他的所有外教老师都很熟悉,哪个老师讲得好,哪个老师节奏把握的不好,都了如指掌。


也正是我们在家给他创造了这样的氛围,所以反过来,又让小西瓜加深了英语的学习兴趣。比如,慢慢的,他开始自己找英文动画片来看,找英语游戏来玩。在家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都要听《Pappge pig》,即便是出门,也要带上他的小音箱,在路上听英语。慢慢的,学习英语,用英语表达,在英语方面获得心情的愉悦,便变成了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小西瓜更加愿意接受和学习与英语有关的一切。


到底什么使人变得聪明?


每年寒暑假,姥姥都会带小表姐来。所以假期就是小西瓜最开心的一段时间,小表姐比小西瓜大6岁,已经完全可以照顾他了,而且又愿意陪着他玩,所以两个人几乎每天都粘在一起。


但小表姐总是被姥姥冠以“笨”的称号。为什么呢?小表姐6年级了,学了几年的英语,居然英语水平和表达能力都赶不上才真正只学了4个月的小西瓜。虽然之前小西瓜在幼儿园学了两年英语,但幼儿园几乎都没有教过认单词和语法。他学习认单词和语法,还是这四个月一对一教学中学的。常常是,小西瓜可以用流畅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小表姐还连个单词都拼不出来。


问题来了,是小西瓜真的比小表姐“聪明”吗?从学习英语方面来看,确实是的。但从其它方面看,也未必全是。我觉得小表姐在阅读方面表现出来的水平,就远远超过了同龄人。她诗词的积累,阅读量的积累,语言词汇的积累,其实非常不错。


但总体上来说,6岁的小西瓜已经在综合智能方面表现出了比大他6岁的小表姐强的地方。不仅仅是在英语学习方面,比如在遇到问题的应对技巧方面,甚至方面,小西瓜的表现都超过了小表姐的应变水平。


这是不是遗传的问题呢?我没有给他们测过智商,不敢下定论。但我认为,智商的差异应该不大。因为从小西瓜学数学忘掉,学诗词忘掉等等方面的表现,我觉得跟小表姐的表现差不多。所以,我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遗传和环境经过复杂组合后的结果。


小表姐是由姥姥带大的,姥姥当了一辈子老师,对教学生自然有他自己的观点和认知。但明显的,在我们看来,上一代的教育方式和观点,与我们这一代的教育方式和观点不一样。姥姥教小表姐,更愿意让小表姐直接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我们教小西瓜,经常跟小西瓜讨论,并允许小西瓜有自己的想法;遇到可能我们预见到出错的事情,姥姥不允许小表姐去做,而我们则同意小西瓜去尝试,并在他错了之后告诉他为什么错了……很多很多类似的细节差异,导致了在我们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小西瓜与姥姥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小表姐在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模式、应变问题的技巧方面,都出现了差异。


也就是说,我其实并没有认为小西瓜在智商上真的比小表姐聪明,但我认为,我们对于孩子的认知和教育方式,才真正造成了小西瓜与小表姐在大家所谓的“聪明”方面的真正的差异。


实际上,我认为,对于所谓的聪明(也就是智能),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智商(当然,我也承认人与人之间智商之间是有差异的,但并没有差到大多数人认为的那么巨大,其实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而是态度。


此话怎讲?就是,在遇到问题时,不同的态度和选择,会累积出不同的经验,反过来,这些经验,又会变成我们对不同事情和知识的不同理解,日积月累,就造成了相对较大的差异。


比如,遇到问题时,是担心自己不够聪明,挑选简单的方式解决呢,还是愿意尝试有挑战的方案;遇到困难时,是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找借口呢,还是面对失败不灰心,再尝试新方案,或者甚至即便是失败了,也总结心得体会,并从中发掘值得积累的技巧和方案?长期以往,这两种态度,会完全造就出完全不同的智能模式!


实际上,有些观念我觉得是底色,一开始就要打好,让孩子从小认知就不要出现偏差,这样,成长中,就不容易出现偏离。比如,我们赞扬他们时,赞扬的是他的努力,而非他的能力;比如,永远记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失败不用怕,可以坦然接受,然后再尝试;比如,技能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慢慢学来的……等等等等。不管孩子是3岁、6岁还是13岁、16岁,乃至更大年龄,这些东西的坚持都不能变。


其实这些,才是真正的“聪明”要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语,我们选择早学
儿子上兴趣班,我也“毕业”了
孩子,别着急,成长的路上慢慢走!
珍贵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儿童英语——幼儿园中班
微小说丨姥姥的惊愕(推荐阅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