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铁:当前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
(本文根据李铁在卫计会“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
2017年10月30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应邀出席“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学习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并发表演讲,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现状和趋势,提出相关建议,以下为根据速记整理: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有两句描述:,一是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下面我们在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人口流动变化的因素、未来趋势做出判断,提出相关建议。
一、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现状
我们分析了全国人口流动的现状。首先,我们对2006年和2015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净流入和流出人口作了比较,其中,净流入人口显著增多的有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浙江、广东等;净流出人口显著增多的有河北、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四川、贵州等。
其次,我们还对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和增速作了分析,发现人口流动趋势正在减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数量减少。从2011年-2016年的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可以明显看出,2015年-2016年流动人口数量已呈现减少态势。2016年流动人口2.45亿,与2013年规模持平。二是流动人口增长速度处于下降态势,从2015-2010年流动人口增速加快,从0.21%到0.50%;2010年后,增速显著减慢,2011年-2014年基本维持在0.04%左右,但2015年开始出现负增长,速度为“-0.02%”。
人口流动速度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工增长速度在下降,从几个数字的比较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农民工增量和外出农民工增量,一个是农民工增速和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2016年外出农民工增量仅50万人,和2010年的802万相比,几乎是个零头;2016年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仅0.3%,增长几乎为零。所以我经常对城镇化率的数据表示怀疑,在农民工增量减少的形势下,2016年的城镇化率怎么还能保持1.2个百分点的速度?可能是统计方法和手段上有一些差别,需要在未来的统计研究中加强甄别。
图3  2009-2016年农民工增量和外出农民工增量(万人)
图4 2009-2016年农民工增长速度和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
从空间上来看,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我们可以通过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农民工数量变化来分析。从农民工输入地来看,2016年东部地区农民工数量高于其他地区,但从增长速度来看,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和中部。2016年东北地区农民工增量仅34万人,增长速度达3.8%。我们谈城市化,要从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提,从这个角度上看农民工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
表1  2016年分东中西部输出地农民工
指标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农民工数量(万人)
10400
9279
7563
929
比上年增加数量(万人)
100
105
185
34
增长(%)
1.0
1.1
2.5
3.8
从农民工输入地看,农民工回流的速度在加快。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的数量在减少,速度在下降,已出现负增长,而向中部和西部以及东北回流的速度在加快,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农民工增速达5.3%和5.2%。
表2  2016年分东中西部输入出地农民工
指标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农民工数量(万人)
15960
5746
5484
904
比上年增加数量(万人)
-48
147
275
45
增长(%)
-0.3
2.6
5.3
5.2
人口向都市圈和大城市区域集中的趋势仍将持续。我们选取郑州、成都和武汉为案例城市,对其常住人口进行分析。虽然从全国人口流动的区域空间格局上,总体是向东部地区流动趋于减缓,但是从大中小城市的格局角度看,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看到2016年成都、郑州和武汉的常住人口分别是1581万、1076万、972万,均呈现增长的态势。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我觉得人口向特大城市地区集中的态势仍然不会发生变化。
图6  2011-2016年郑州、成都、武汉常住人口
二、影响流动人口增长变化的因素
第一,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明显,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在增加。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为主,如今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的发展非常快,投资也在增加,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在增强;另一方面,2016年农民工返乡人数达450万,较2015年增加了208万人。从我们在湖北仙桃市毛嘴镇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毛嘴镇镇区人口从2009年-2014年增加了一倍,如今已超过5万人。可见,中西部的投资环境逐渐改善,将吸引产业转移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
第二,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将明显影响到城镇化的速度减缓。从2010年开始,GDP增长速度明显下滑,到2016年GDP增长速度为6.7%,同样,城镇化提高的速度也呈现减缓趋势,2016年城镇化提高速度为1.2%,较2010年减少了约0.4个百分点。
图7  2000-2016年GDP增长速度与城镇化速度比较
第三,制造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在下降。2013年-2015年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从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当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水平并继续提高的时候,制造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下降也是正常的。
第四,产业和实体经济出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的迹象。国际上,工业远离大城市已经成为规律,在国际上,很多大企业在中小城市、周边小城镇和农村聚集,比如苹果公司总部设在人口仅5万人的Cu-pertino市,微软公司总部设在人口仅5万人的Red-mond市,通用电气公司则位于康涅狄格州的Fairfield小镇,人口仅2万人。可见,企业会按照市场规律向低成本的空间转移。事实上,中国这几年提出“特色小镇”,发展得如火如荼,一些企业总部,包括房地产公司,都在向特色小镇转移,因为那里的成本低。
第五,城市对就业的包容性越来越差。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实行的是低端产业的迁出、低端劳动力的人口控制的政策,2015-2017年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疏解13个市场,而大红门到今年底疏解市场总数达45家、疏解从业人员约5.7万人。从主城区迁出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从郊区迁出的难度比较大,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北京、上海等地都在这么做,可见,超大城市地区的包容性越来越差。
第六,农民工中适龄劳动力的比重在下降。我们可以看到,2012-2016年16-40岁农民工的年龄构成中,处于16-20岁、31-30岁、31-40岁的农民工占比在下降,分别下降了1.6、3.3和2.5个百分点。这三个年龄段农民工是最佳外出打工的年龄,可比重却在下降。
图8  2012-2016年16-40岁农民工年龄构成变化(%)
第七,房地产和产业园区面临萎缩。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因土地成本、农民搬迁成本以及基础设施成本的升高使得园区投入成本升高;二是各地竞争导致政府补偿成本越来越高;三是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积压,难以补偿产业成本,房地产下滑又直接影响了大量的就业。
三、对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判断
2000年以来,城镇化率每年以1.2-1.3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未来城镇化速度能达到多少?还能保持1个百分点的速度吗?我们现在看看比较符合发展现实的数据分析。
首先,GDP增速能保持多少?能不能保持7%的速度增长?我估计可能性不是很大。比较稳妥的分析是增长速度能保持6%,或者保持在4%-5%、5%-6%的区间内,这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率的增长。如果按最高值来推算,203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如果按中间值推算,203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9.7亿,按最低值推算,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24%,城镇人口将达到9.5亿。当然也有人乐观地说,到2020年城镇化率就可以达到60%,但我的判断是持续再保持7个百分点以上的高增长可能性不是很大。
表3  2030年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预测
城镇化率每年变化值/ GDP增长速度
GDP
增速
城镇化率每年提高的百分点数
预计2030年
城镇化率(%)
城镇人口
(亿人)
0.14
6
0.84
69.16
10.03
0.14
5
0.70
67.2
9.74
0.14
4
0.56
65.24
9.46
宏观经济形势决定了未来增长的空间有限,而实体经济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会比较明显。可以判断,人口流动趋势较大的增长不会再出现,但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其次,资本和技术会逐渐替代劳动力。一方面,2008年-2016年农民工在制造业就业的比重下降了约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工业吸纳转移人口在下降;另一方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替代效果非常明显,2013-2016年浙江省机器人代替传统的产业工人数量约200万人,而2017年初,富士康集团昆山厂区因自动化战略自然减少了6万工人。人工智能不仅仅在工业领域,在服务业领域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替代,因此未来吸纳就业的能力会下降。但是要注意,服务业还有较大增长空间,我们看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均比我们高出1倍或3/4,所以未来对流动人口就业吸纳的最大空间是在服务业。
表4  中国与美、英、日、韩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比较
第三,中西部地区县城镇会容纳大量返乡创业人口。从各地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2017年2月,湖南省人才市场的数据显示,57%的求职者系返乡人才;2017年1-8月,河南省新乡市返乡创业农民达8835人,比2016年新增2534人;而贵州遵义市汇川区2013-2016年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数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另外,现在绝大多数农村青年结婚都要在县城里买房,因为他们在大城市买不起房,所以未来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和较大的小城镇可能会成为人口聚集较快的地方。
第四,劳动力就业面临长期过剩而不是不足。一些研究者认为“现在我国的劳动力已经不足了,还说我们得向印度学习,还得增加更多人口”。而实际上,我们面临不是“劳动力少了”,而是“多了”,这是我们将来要面临的长期问题。从外出农民工数量和同比增长速度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增速在大幅度下降。
图9  2011-2016的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及同比增长速度
四、提几点建议
一是站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角度下研究人口问题。要发挥中小城市、特大城市周边以及都市圈内特色镇在接纳农业转移人口方面的作用;加快行政区划改革,激发中小城市的活力;下放权限,增加设市数量;加强研究城市间人口迁移情况;解决这部分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均等化服务问题。
二是要建立流动人口统计体系,掌握准确数字,使人口数据真实化;发挥移动端数据的作用,提高人口监测信息化水平;建立就业为导向的人口发展机制。
三是需要进一步收集资料和关注以下人口流动的问题: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目前尚缺乏统计数字的支撑;城市间人口迁移流动速度到底如何,可能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目前出现的特色小镇热倾向,是不是能够带动流动人口向特色镇寻求就业和定居的机会,还需要看待未来政策的变化;特大镇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发挥吸纳流动人口的作用,也是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来源:中国城市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面临的并非是“劳动力少了”
城镇化过程中人地脱离严重:中小城市成鸡肋
专家:北京要疏解人口,或需将优质产业外迁河北
中国人口城镇化战略研究
专家: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放缓 出现两大显著变化
流动人口近4亿!这对城市意味着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