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一语文下学期复习资料整理三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

16课:《社戏》鲁迅    小说   

 (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欺侮wǔ  jí 

(dàn)  (duó)  棹(zhào)  归(guī)(xǐng) 行(háng)(bèi) (fú)(shuǐ) gāo

lǔ   cuō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点拨:所填词语是表现开船的一系列动作的动词。

3.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社戏》选自鲁迅呐喊》,体裁是短篇小说

《社戏》以“我”到赵庄看戏为线索,先略写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再详写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表现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反映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重点段:P11510-13段(1)环境描写:具体描写的景物

2)描写角度: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具体景物)(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确还以为船慢。(第11段)① 比喻、拟人;②写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戏心情的急切。(4)“我”的心理变化:轻松 — 急切 — 陶醉

2.人物性格:双喜(聪明机灵、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六一公公(善良淳朴、热情好客)

17课:《安塞腰鼓》刘成章 散文

(kuáng)舞(wǔ) 闪(shǎn)射(shè) 火(huǒ)(liè) 飞(fēi)溅(jiàn) 亢(kàng)奋(fèn)

(huì)暗(àn) 羁(jī)绊(bàn) 蓦(mò)然(rán) 冗(rǒng)杂(zá) 搏(bó)击(jī) 

(shāo)灼(zhuó) 奔(bēn)(tū) 翻(fān)飞(fēi) 大(dà)(chè)(dà)(wù) 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文学(文体)常识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作者刘成章。

1. 修辞:比喻、排比(增强语势)、反复(强调)2.全文结构:打鼓前(安静)— 打鼓中(舞动)— 打鼓后(寂静)3.主题思想:借安塞腰鼓表达生命、力量之美

18课:《竹影》丰子恺

(piě) (zhàn) (yōu)(àn) (qiè)(yì)(shū)(mì)(bāo)(luó)(zhū)(shā)(kǒu)(tóu)(chán)(cēn)(cī)(bù)(qí) qiè意  水门汀tīng 徘páihuá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现代画家、散文家(称谓)

全文以“竹影”为线索,以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19课:《观舞记》冰心

(qīng)扬(yáng):清顿,飞扬。咿(yī)呀(yā):静(jìng)穆(mù):安静庄严。端(duān)(níng):端庄凝视。颦(pín)蹙(cù):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粲(càn)然(rán):笑容灿烂的样子。嗔(chēn)(shì):生气地看。变(biàn)幻(huàn)(duō)姿(zī):形容姿态变幻多样。本(běn)色(sè)(dāng)(háng):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离(lí)合(hé)(bēi)欢(huān)低回(dī)回(huí) (wǎn)转(zhuǎn)(chì)咤(zhà)风(fēng)云(yún)(hún)(shēn)(xiè)(shù)(gāo)(shì)(kuò)(bù)(jìn)(tài)(jí)(yán)到极点。息(xī)(xī)(xiāng)(tōng)   zhě裙

《观舞记》的作者是冰心,选自《冰心全集》。

《观舞记》由正题与副题组成。正题点明中心话题——观舞,副题充满感情,是对正题的具体化说明。文章先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写自己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总的印象,然后具体描写他们的舞蹈,最后写出观感。文章运用比、排比等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地舞蹈。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

20课 口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ì语     hōu  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yè屋许hǔ许声  jī欲先走        点拨:注意多音字“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2)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

  (3)少顷:一会儿。                           (4)既而:不久,紧接着。

  (5)妇抚儿乳  抚:抚摸,安慰。 乳:喂奶。    (6)众妙毕备  毕:全、都。

  (7)未几:不久。                (8)意少舒  少:稍微。  舒:伸展、松弛。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0)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2)奋袖出臂  奋:畅起、举起。

  (13)两股战战  股:大腿。              (14)几欲先走  几:几乎。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满坐寂然        坐通座 座位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凡所应用,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               点拨:重点理解“奋”“股”“战战”“几”等词语。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点拨:这句话形容声音之杂。)

5)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正了。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爆裂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7)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些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8)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来

三、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结合全文概括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

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2、文末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与首段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极言道具之简单,说明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这样,侧面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

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课文中有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句子,请找出两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6、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案举例:剪纸、踩高蹄、雕刻、皮影等。(理由略)。

四、文学(文体)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写一家人由睡而醒,再写一家人由醒复睡,接着写一场大火灾突然而至,再从宾客的神态、动作等方面烘托,从正面和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文章选自《虞初新志》,这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通假字:“坐”通“座”

◇词类活用:宴(举行宴会)、妇抚儿乳(喂奶)、名(说出)

1.侧面描写(第2-4 最后一句)、正面描写(第2-4 其余部分)

2.时间线索:少顷—既而—当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静景。一个“窥”字把静景写活了。

    鸟在人家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出来。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

 

    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见其安闲自得。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秋高气爽,秋色明朗,有“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情“的意味。

初离故乡,有些恋恋不舍,借托月亮,寄托离愁。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李白     ,字 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一个“暗”字别有韵味。

“折柳”唤起了诗人的乡情。

“故园情”点明题旨。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逢入京使》

【唐】岑参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

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写家信)。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写眼前实景。

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一方面写了对亲人、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五、逢入京使(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六)《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叫,其喻仕宦世态。

面对眼前景物,表达了作者矛盾的心理。

  

 译文:1、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韦应物,唐代诗人。)

〔主题〕本诗写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特色〕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1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独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技》练习题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复习资料--好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非常详细!(一)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王补平语文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分课归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