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王君聊课(47):课堂设计,就是“不讲”的艺术

做人不怕累。怕的是心累。渐渐悟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麻烦。活着就是永远地面对麻烦和矛盾。所以,解决不了的麻烦和矛盾,尽可以暂时逃避或者永远逃避。什么都可以无视,都可以淡化,可以云淡风轻。唯有一样矛盾,你必须庄严直面。那就是,和时间的矛盾。

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任何支持就去坚持自己想坚持的。但是,如果连时间也不支持你,你必输无疑。

时间管理可能是最必须也最紧迫的一样修炼。现在我最深的感受乃是。要管理好时间,先想清楚一个问题:哪些事情你可以不做。

人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思考和研究的切入点越小越好。

比如这几年我们的“课程规划”。

我们要落实《文言实验课本》的学习,要推进经典阅读工程,要深化作文教学的管理,还有不少语文活动都想落实下来。但周课时不会增加。一周六节。以前处理一本教材是这么多课时,现在增加了这么多事还是六节。你怎么办?

教材(课本)的使用就必须高效。

课本是一个抓手。我的学生语文基本功普遍弱。几乎没有尖子学生。这样的班级,必须把落实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基本能力当做重中之重。要训练,要落实,就必须有抓手。课本,是最好用的抓手。

但重视课本不等于纠缠于课本。

该丢掉的课文就坚决丢掉。该精讲的课文绝不缠绵。每一个周,花在课本上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三个课时。超过了,其他事就做不了了。

我觉得语文教师要真诚。你说要读书,但又不给学生读书时间。你说要积淀,但又不给够诵读背诵的时间。你听任学生天天做练习册做各种篇子并且以此为正常,你就是忽悠学生。

引导学生重视课文但又能主动从课本中直起身来走向广袤的语文原野,是教师的职责。

处理教材的矛盾最后会体现在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上。好课文一定要讲,要好好讲。你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学生有所得,但又不至于纠缠呢?

先要把心“放下”。你得明白,好文章可讲点太多太多,不仅是一节课讲不完,就是两节课二十节课也有得讲。所以,就懒得讲那么多。你还得明白,学生不是一辈子就读一次这篇文章,他和“它”自然会在未来的时光里相遇。课文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你的在他初一年级讲的这堂课,仅仅只是一种开启,一个序幕,不要妄想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更不必多讲。

课堂设计,就是“不讲”的艺术,然后,才是“讲”的艺术。

以《一面》为例。

我的设计也破费了些周折。开始也想作为“写作型文本”来处理。魏巍的《我的老师》我是以写作型文本来处理的,定位为“多件事写一个人”。我想让这两篇课文遥相呼应。让学生学习《一面》中“一件事写一个人,反复铺垫,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方法。但努力了几天,纠结了几天,终于放弃。初一的孩子,要学习《一面》的这种整体构思布局的方法,实在太难。这个目标,定位太高。

那就还是作为“主题型文本”吧,老老实实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体会阿累对鲁迅的怀念敬仰之情。课文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任何文本,只要一沾上鲁迅的边,似乎就有不可承受之重。备课的过程就是“扔”的过程,就是下定决心“不讲”的过程。三五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好课,应该像这样,似乎无心点染,举重若轻。

最后就处理成这样了。除掉课前几分钟练字的时间,“讲”了35分钟的样子。学生动得还是很充分的。

长文短讲,深文浅讲

——《一面》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

师:王菲唱《传奇》,只在——

生:只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

师:是,有些相遇会成为终生的铭记,甚至激励。请翻到书第10页。请大声,深情地朗读。

(生读课文结尾部分)

师:这里的“我”就是作者阿累,先生就是鲁迅。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请阿累写点儿纪念文字。阿累和鲁迅先生只有一面之缘,几分钟的相遇时间。但,阿累就写成了这篇著名的《一面》。

(板书课题和一句话:一生一世的激励)

第二部分:初识“我”和“鲁迅”

师:今天我们来体会这“一面”。先来研讨:“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读全文第一段。

(生读: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公司当卖票的)

师:可不可以把“当卖票的”改为“当售票员”?

生:不能。“当卖票的”显得很卑微,而“当售票员”有一种庄重感,受人尊重。

师:非常棒的语感!那请大家速读1段到17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还表现出我的“卑微”。

(生默读书,圈点勾画)

生:我进书店的时候,是把“帆布袋、夹板、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角落”这词说明我很小心,很卑微。

师:请把“角落”圈画出来。角落里的小人物。这就是当时阿累的处境。

生:请看10段。当内山老板给我茶水的时候,我“简直窘了起来”。

师: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的心境。

生:窘。

(师板书,强调拼音)

师:被人尊重难道不好吗?

生:阿累觉得自己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尊重,他平时总受欺负,他很自卑。

师:他为何自卑?

生:他没有地位,穷困,连一本书也买不起。

(板书:卑微穷困)

师:可是,这个卑微的年轻人,除了卑微外,也还有另外的特质呢。请读17段。

(生读)

师:请把“踌躇”这个词在随记本上写一遍。

(师在黑板上带着写)

师:吃饭是世界上最最要紧的事情,这有什么可以踌躇的呢?总不能饿肚子吧?

生:他精神上也饿。

师:说得真好,身体饿,精神也饿,怎么办?这真是一个二难选择。你会如何选择?

生:还是先吃饭吧——(众笑)

师:可是,他却摩挲着那本书,做不下来决定。孩子们,拿起你的书,如果那是你最最心爱的一本书,世界上唯有这有一本,请做摩挲的动作。

(生动作)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爱。

生:不舍。

生:依恋。

师:是,饿着肚子依恋一本书。你怎么评价这个青年?

生:他很上进。

生:他视读书为生命。

生:嗜书如命。

师:书是真善美的象征,一个爱书的孩子,心中一定有美好的追求。这就是当时的阿累,很贫困,但也很追求进步啊。

(板书:追求进步)

师: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和鲁迅先生相遇了。关于鲁迅,我不想介绍什么。我们只读一句话即可明白。大家看到5段的最后一句。来,读这句话,好好读。

这句话为: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了一本。

(请多位学生起来读。个人读,集体读。教师不断从停顿、重音上帮助辅导,引导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深情)

师:翻到11页,看课后练习三的第一问,你怎么看?

(这道练习问:“赫然”,“像得到了保证似的”有什么作用)

生:说明我早就仰慕鲁迅先生。

生: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中地位一直很崇高。

生:说明“鲁迅”这两个字早就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

师:是!这就是鲁迅!他是地位崇高的革命导师,早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

(师板书:地位崇高  革命导师)

师:这样的阿累,卑微到了尘土里的阿累,遇到了像高山一样的巨人鲁迅先生。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第三部分:感受动人的“一面”

师:请韩璐同学来朗读18自然段到38自然段。

(韩璐动情朗读。关键段落让韩璐停下来,全班齐读。比如写外貌描写的19和32段,比如强烈抒情的36段。有些段落,反复读两遍)

师:鲁迅先生出现了,他的外貌描写在文中多次出现。再读一遍。

(生再读19段)

师:这样的形象:瘦、一根一根直竖的头发、浓墨写的隶体的“一”字胡须,线条如此坚硬,如果鲁迅站在那里不言不语,所有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请用20段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

生:严肃!

师:是,严肃。但偏偏不仅仅是这样。鲁迅先生仅仅说了一句话,看了阿累一眼,严肃中就有了——

生:慈爱。

师:严肃与慈爱,多么奇妙的感觉。请你再静读21段到31段,还有哪些细节,让你也感受到了“慈爱”。

(生静读)

生:他的动作,他从书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的“扳”,还用柱枝似的手指递给我。

师:为何要“扳”?

生:书很重,他很用力。

生:鲁迅瘦,个子也小。

生:书与书之间很紧密,需要特别用劲儿。

师:你现在去书店买书,有人会亲自递书给你吗?

生:没有。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尊重。

生:体贴。

生:关爱。

生:鲁迅先生不仅亲自扳书递书给我,还给我推荐更好的书。

师:来,读鲁迅先生的话。

(生读: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师:注意长辈的语气,诚恳,读得要慢。面带微笑地读,带着慈爱的眼光去读。

(生再读。带着表情再读)

师:读出了什么?

生:鲁迅先生很谦逊,说自己的书不是最好的。

生:鲁迅先生还很热情,热情推荐更好的书。

师:为啥不换一个顺序呢?这么说:这本比那本好,你买这本书吧。

生:原来的说法中有一种体贴。

师:破折号是补充说明的意思,确实体贴。

生:还有一种急切的关怀,他希望这个年轻人读到更好的书。

师:为啥最后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呢?

生:这样更慈爱,不是要求,而是建议。

师:说得真好。先生的话没有一句是感叹号的。都是在在诚恳地建议,包括后面的“送书”。读先生的话。

生读: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师:语气平和一点,努力读出慈爱来。

(生读)

师:声调轻一点儿,努力读出笑容来。

(生读)

师:“两本”可以略略重一点点,“一块钱”,再读轻一些,带着奖励似的微笑读。

(生读)

师:这就是一个低到尘埃里的卑微青年和如泰山般高大的鲁迅先生的“一面”。这一面只有三五分钟,只说了三五句话,但是,因其理解,因其尊重,因其体贴,而深深地激励了一颗年轻的灵魂。一面,成为了永远的纪念。

(板书:尊重慈爱)

师:来,最后,让我们读出作者的喷薄的情怀,缅怀这“一面”。

(指导学生感情诵读36段中从“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到“越来越顽强的战士”,背诵这一段。在背诵中下课)

[课后反思]

长文短教了,难文简教了。在紧要处咬文嚼字,敲打咀嚼,并不肤浅。诵读很充分,很动情。没有刻意拔高鲁迅的形象。学生学得比较实在,师生的感情也很真挚。

“丢”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复杂的时代背景,特点很充分的写作特色等等。丢就丢了吧。来日方长。学生自会去悟。

这样教,自己不累。学生也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板书艺术的种类 (很全啊)
2018春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语文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公开课说课稿
于永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上27课)课堂实录​及视频
让孩子真正学会阅读--这样阅读课本才有效,别再用错误的方式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