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二)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二)

培养孩子的三大习惯

一、生活习惯

(一)吃饭习惯——“食饮有节”

不偏食、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吃好正餐,不吃或少吃零食、糖果;不喝冷饮;不把饭菜撒一桌或一地;不边吃边玩,或让大人追着喂;不剩饭;不饱食重衣。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扁鹊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物基本上由四类组成,即谷、果、畜、菜。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助,五菜为充”。人是杂食动物,应该“谷果畜菜”均衡搭配,方能“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中国人以馒头、米饭为主食的饮食文化传统,一代又一代复制、传续着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生理基因。而今,国人的经济条件“噌”的一下窜了上来,“咋富不知新受用”,方方面面都在最大限度地膨胀,表现在对待孩子上就是“要天许半个,要地许一方”;再加西风东渐,崇洋拜洋,以“洋”为美、为文明、为高贵、为显示富有的时尚,表现在安排孩子的饮食结构上,以肥甘厚味为上,以“舶来”食品为首选,每天每餐不大鱼大肉的堆积就像亏待了孩子,而且招摇过市地竞逐,街头巷尾地攀比。同时,生怕孩子吃不饱吃不好,连骗加哄地劝着吃,“捉迷藏”式地追着喂,甚至恐吓着、责骂着逼着吃。

结果,一个“胖墩”终于被催生出来,终于显示出“大国实力”,炫耀出家庭的财富。当然,也给家长的盲目的溺爱和无知贴上了标签。

据调查,全世界1.55亿肥胖儿童中,每13个里就有一个是中国儿童。中国有1200万肥胖儿童。

肥胖有什么后遗症和危害?

“肥胖是衰老的先兆,疾病的先声。”小孩肥胖,直接危害着他的健康。过去一直认为只有大人才有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现在肥胖孩子身上均已出现,明显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并且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肥胖孩子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孩子的34倍,成年后患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肥胖大大影响了孩子的身体机能和协调性,限制了其活动范围,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导致学习能力下降。

“欲保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少吃一口,安稳一宿;少吃一碗,安稳一天。”谚语是街头巷尾的智慧,里面包含着许多我们“日用而不知”的道理。过于饱食,大量血液流注、集聚到肠胃去消化食物,大脑相对供血不足、缺氧,气血不能上输于脑,人自然昏昏欲睡,直接影响到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或者说木火土金水概括、代表了一切事物的属性。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中,五行之间具有的相互滋生和助长的关系被比喻为“母子关系”。中医认为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的特性与五行的特性十分类似,因而将肝类比木、心类比火、脾类比土、肺类比金、肾类比水,用以解释五脏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根据这一学说,火生土,心为火、为母;脾胃为土、为子。如果过于饱食,脾胃负担特别重,气不足,消化力量不够,“儿子”就到“妈妈”那儿去要气,脾胃就向心要气,中医上称之为“子盗母气”。“子盗母气”的结果是对心脏的损害,所以吃得太多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心脏很不舒服。所以,暴饮暴食直接损害的是脾胃,最终损害的是心肺,所以圣人要求“君子食无求饱”。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中医的七个主要学派中,就有两个特别重视、强调脾胃的学派,一个是补土学派,一个是温补学派。人之为病,主要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自然界中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如果发生不当,人体无法与之相适应,就会引发疾病。此时无害的六气就成了有害的六淫,成为致病因素。其中的寒邪致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分:寒邪伤于肌表,阻遏体表卫气,称为“伤寒”;寒邪直接侵袭体内,伤耗脏腑阳气,就是“中寒”。孩子“咕咚咕咚”将大量的冷饮灌进去,直接进入肠胃,就极易造成“中寒”,伤害的是脾胃,伤耗的是体内阳气,进而伤及其它脏腑。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认为,长期饮用冷饮就有可能造成肺寒—胃寒—肠寒—溃疡性结肠炎。到目前为止,西医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不治之症。喝冷饮是一大隐患,无节制地喝下去,未来得肠癌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她建议教育一代年轻人,首先就要从拒绝喝冷饮开始。她对自己孩子喝冷饮这方面是下了狠心的,不管儿子如何反对,一概没用,坚决不让喝。

我国古人将事物按其特性分为“阴”和“阳”两类,故有“万物一太极”、“万物一阴阳”之说。《黄帝内经》上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这一学说,越是夏天越不能让孩子痛快淋漓的大量喝冷饮,因为“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夏天人体的阳气全都浮越在外,五脏里最为虚空,这个时节的冷饮冷食对人体的伤害最大。

中医认为,食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分别入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五味太过就会伤害五脏。脾在味为甘,甘生脾,脾生肉;肾在味为咸,肾生骨髓,在体为骨主骨,齿乃骨之余。多吃过甜的东西就会伤脾,而脾土克肾水,从而伤肾,损害牙齿。肾主藏精,而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肾气强的人,精力旺盛,魄力十足,头脑发达,志向远大,这是决定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肾气衰弱的人,容易健忘腰酸耳鸣脱发,很难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疲乏,老想睡觉,睡了还不解乏等等。我们都记得拿破仑的那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另一句名言——“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许多人只知道孩子多吃甜食“毁牙”、“伤胃口”、降低身体免疫力、影响智力发展,还不知道其中有更大更深的道理。

穿衣也应“因天之序,顺应四时”。既不能厚装重裹,把孩子捂得像温室里的幼苗,弱不禁风,失去了面对大自然风雨的防护力、抵抗力,更不能迁就孩子“唯美是从”的性子,穿“露背装”、“肚脐装”,以单薄的衣装特别是短裙去挑战初冬的寒气和春寒的料峭。膝部是骨缝最多的地方,颈椎、脊柱、腰椎的防护层都很薄,被称为“神阙”的肚脐是连接人先天和后天的一个根本性的穴位,都是寒气极易侵入的地方。寒凝致疼,入袭脾胃则容易腹泻,与风邪、湿邪相抟聚则为害更大且难祛除。许多老年人整天喊着“腿疼”、“腰疼”,正是“三十年前人找病,三十年后病找人”,应该引以为鉴。

中国人重视饮食的庄重性和严肃性,讲究“站相”、“坐相”、“睡相”、“吃相”。在饮食方面,西方人是刀叉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筷子文明”。事关吃相,人们总结出“用筷八忌”:一忌舔筷:用舌头舔筷子;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乱转悠;三忌移筷:刚吃了一个菜又吃另一个菜,中间不停顿、不配饭;四忌粘筷:用粘着饭菜的筷子去夹菜;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菜上(祭祀时用的方式);六忌跨菜:别人夹菜时跨过去夹另一个菜;七忌掏菜:用筷子从菜当中扒弄着吃;八忌剔筷:用筷子当牙签剔牙。除了八忌之外,还有,如遇到难夹的东西或大骨头一类,另一只手放在食物下面托着,避免送到嘴里之前掉落;夹起食物之后就不应该再放回盘碟;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着筷子指手画脚;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盆(这是要饭的动作)等。餐桌上的文明还有诸如不能旁若无人的狼吞虎咽;不能嘴里“咂咂”发出很大的响声;打喷嚏要转身、遮掩,不能面对餐桌和他人肆无忌惮;不能不加遮掩地当众剔牙等。

在中国传统社会,违犯这些禁忌就会被视为没有教养的“饕餮之徒”,不文明的“匪类”,污秽不堪的“丐帮”,令人嗤之以鼻。

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吃饭习惯,无形的熏陶,有意识地引导,点滴的积累,不仅为孩子一生的幸福之本——健康奠基,而且能够抑其放纵与任性,培养其自制与理性,逐渐构建其卫生、节俭、惜福、感恩、谦让、礼貌等优良品质。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自制”。自制是刚毅的本质,是性格的灵魂。有人对美国各监狱的16万名成年犯人作过一项调查,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些不幸的男女犯人之所以沦落到监狱中,有90%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相反,事业有成者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强大的自制力。

(二)睡觉习惯——“起居有常”

早睡早起,不睡懒觉:晚上21:00之前必须睡觉,早上700必须起床。睡好午觉。

中国古人把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划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两个小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为“子时”,中午11点到13点为“午时”。古人非常重视这两个时辰,认为“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人们最好处于休息状态,不要干扰了阴阳的变化。这两个时辰休息和睡觉,以达心与肾相交。心肾相交的能力越强,人就越有精神。这就是“因天之序”,利用天机的运行来获取对身体有益的能量。

顺应生命节律,养成良好的睡觉习惯,对于养生保健,特别是对于调节好孩子的“生物钟”,有规律地生活,保证身心健康发育成长,保持旺盛的精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卫生习惯

每天排便,便后冲马桶;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玩耍以后等,都要用肥皂洗手;女孩则要养成小便后用卫生纸的习惯;游玩或干活以前养成解手的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能独自漱口、刷牙、洗脸;给别人夹菜用公筷;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长时间上网、看电视,保持距离等。

现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近年来,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乃至高中,从家长到教师,不仅普遍地不重视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而且普遍地不重视孩子的书写姿势,严重地存在着“趴着写”“贴着读”的现象,以至于许多作为“为人师表”的青年教师教学示范汉字都写不成“个”,以至于许多孩子的字写得如“蟹迹”、似“爪印”,以至于我国30%的小学生、60%的初中生、80%的高中生大学生,视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早就有人批评我们中国人讲“私德”而轻“公德”。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个重大的节庆聚会活动热热闹闹之后,四处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与此相对照的是,1994年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举行,当几万人参加的开幕式在主会场结束之后,偌大的会场竟没有一片纸片!“蕞尔小国”的“大和民族”的超级自律,令我们“礼仪之邦”也不得不肃然起敬。而当我们部分“一夜之间”暴富起来的同胞走出国门的时候,这种“劣根性”令很多欧美人瞠目结舌,大摇其头,不得不在一些重要场所挂出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标牌借以提醒、警告,令人汗颜!基因复制,殃及子孙,叫人痛心!如此周而复始,我们究竟能走多远?

“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顾不清自己、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我们能指望其将来很好地孝敬父母、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吗?

二、学习习惯

喜欢看书,课外广泛阅读;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主动回答问题;主动学习;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老师布置的作业;细心,做事不马虎;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

如果你能把孩子引入书的海洋,让孩子与书为伴,你就等于为孩子聘请了一大批终生不渝的良师益友,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乃至一生的幸福打造了坚固无比的保险箱。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就是教育,阅读就是学校。

祖母的“大灰狼”,妈妈的“小白兔”令孩子痴迷。孩子是从听大人讲引人入胜的故事而迈进书籍大门的。从入迷于故事情节,到欣赏、学习语言,再到汲取思想,阅读的兴趣点和着重点逐步递升,生活情趣、文化品位和精神视野越来越丰富、高雅、开阔!

著名教育家、原上海市育才中学名誉校长段力佩,当年在育才中学的“导读”是:初一读《西游记》、《水浒》,初二读《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初三读《红楼梦》、《三国演义》。为什么?《西游记》较儿童化,《水浒传》讲农民起义,也较通俗,再上升到描写知识分子的《儒林外史》,尔后再上升到更高级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都是根据青少年的生活感受而逐步上升的。段老先生关注的是:孩子阅读的阶段性与其生活经历和感受密切相关。

阅读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从通俗易懂的“文化快餐”,到博大精深的经典,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表及里,逐步形成内在的价值观念,铸造品格和灵魂。

从孩子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学习、进步、发展与提高就是孩子生命的主旋律,就是孩子生活的“主线”,就要使孩子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玩耍的习惯。一旦形成需要家长“圈”着学,强迫命令地逼着学的状况,孩子学习的失败也就悄然生根了,令家长“挠头”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你不能从一开始就培养起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以后你就要始终与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作斗争,而且往往你是失败者,本职工作之外又增添了许多的困扰与烦恼。

人一辈子都要同“马虎”作斗争,低龄段的孩子这一斗争更艰巨。阅完的试卷发下来,家长检查孩子出错之处,大怒:“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做吗?”孩子重做的结果是几乎都对了。什么原因?毛躁,马虎。细心细致,永远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保险丝”。

离群的羔羊最容易丢失。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最容易掉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的位置,注定在“排尾”。

老师们大都喜欢聪明、活泼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为了一切孩子”是我们神圣的职责,那些内向、拘谨、反应慢、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我们要用所有的热心、爱心和耐心去点燃他们封藏的火花,激发他们内在的“活性”,引导、鼓励他们走上人生的“前台”。如果因为我们的偏见、麻木和迟钝,让部分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掉队,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阶段就掉队,会使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就坠入了未来生活的黑潭,岂不令人扼腕而叹?

三、品行习惯

见人打招呼、问好,离开说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大人说话不插嘴;做错事要道歉;出行遵守交通规则;坐公共汽车、买票时按顺序排队;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注意礼让;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经常帮爸爸妈妈干活;爱惜物品;不乱翻别人的东西;不骂人,不说脏话;尊敬长辈;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学会微笑;同情弱者,不看不起任何人;与伙伴友好相处,有好东西一起分享;今日的事情今日毕,不拖拉;知道对与错,美与丑等。

人生两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做事是实现价值的手段。归根究底,人生只有一件事——做人。做事就是做人,人生就是做人。做人成功,成功是永远的!做人失败,成功只是暂时的;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失败也都是做人的失败!

良好的品行是“走遍天下”风雨无阻的通行证,礼节礼貌是“闯世界”最好的名片。

有几个招生、招聘现场的情景令人久久难忘:

情景一:招聘人员故意将一把扫帚放倒在应聘者进入招聘现场必经的走廊,观察应聘者的表现。结果,多少人视而不见,跨步而去,只有少数人把扫帚扶起后才走进考场。

情景二:招考人员将考试需用的铅笔、削笔刀和一张纸片放在课桌上,观察应考者的表现。结果,只有少数人小心翼翼地把铅笔屑削在纸片上,多数人则漫不经心地任由铅笔屑飞落。

情景三:一群人聚集在某公司等待招聘面试,这时开来一辆满载货物的汽车,公司的几位工作人员紧张地搬运货物,一会儿就个个累得满头大汗。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位应试者急忙上前帮忙,而多数应试者始终无动于衷地充当着看客。

招考的结果可想而知。

人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细节折射出的是一个人的品格品行。归根到底,还是品行决定着成败!古往今来的所有领域的大家,几乎都是达到了事业和品格双巅峰的状态。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之一。作为科学家、作家、外交家、画家、哲学家的富兰克林博学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他的成功也是得益于良好的习惯。他在年轻时就发明了一种方法,即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和谦逊。然后他决心获得这13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项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时若发现有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就是把这些美德化为习惯使富兰克林走向了成功。富兰克林在79岁时,把自己的一生记录在了自传当中。他用了很大的篇幅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发明,他认为自己的一切成功与幸福都来自于这个伟大的发明,那就是好习惯的养成。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雨天的下午,一位老妇人走进匹兹堡的一家百货公司,漫无目的地闲逛,显然是一副并不打算买东西的模样。其他售货员只对她瞧上一眼,然后就自顾自地忙去,以避免老太太麻烦他们。其中一位年轻的男店员看到了她,立刻主动地打招呼,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有需要他服务的地方。老太太对他说,她只是进来躲雨罢了,并不打算买任何东西。这位年轻人安慰她说,即便如此,她仍然很受欢迎,并且主动和她聊天,以显示他确实欢迎她。当老太太离去时,这位年轻人还陪她到街上,替她把伞撑开。老太太向年轻人要了一张名片,然后径自走开了。

后来,这位年轻人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情。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召到办公室去。老板向他出示一封信,是位老太太写来的,要求这家百货公司派一名售货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接下装潢一所豪华住宅的工作。这位老太太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也就是前文中的那位老太太。在这封信中,卡内基母亲特别指名这名年轻人代表公司去接受这项交易数额巨大的工作。

佛教有“因果报应”说,我们中国的老百姓也一直信奉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条”。有没有报应,那是老天爷的权限,“施恩不图报”,“积善行德”应该是我们自然而然坚守的为人处世原则。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而今丧失殆尽。许多孩子包括一些青年人,见人不会打招呼、不会称呼;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帮助而不懂得帮助别人和感恩;吃饭抢座,不懂得“长幼有序”;公共场所“叫嚣呼东西,隳突乎南北”,耍横动粗;目空一切,没有尊长,没有规则,没有礼法。如此这般,“人”都难成,何谈成才?父母将来不自尝饲虎为患的苦果、悔恨莫及已属万幸,还何谈服务于社会、造福众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美好东西。

美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在幼儿园里摆上一些苹果让孩子们吃,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抢着吃,少部分人等人家抢过了自己吃小个儿的,仅有几个人则根本不在意自己没吃到苹果。几十年后跟踪调查发现,完全不在意的几个人成了政府要员,那少部分人成了厂长经理,而那些抢着吃的人都事业平平、无所作为。于是得出结论,决定人成败的主要因素在于情商。我认为,情商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心性。

 “三天可以造就一个爆发户,十年难以造就一个贵族。”炫耀财富者,往往都是金钱的奴隶,道德的侏儒和精神的贫贱者,所以,既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古训,又有“富不过三代”的现实例证。

给孩子堆起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打造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品格之船,品行之帆。良好的品格是永远不会过时、霉烂的“软黄金”!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对800名公民进行的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成就最大的一组人与成就最小的一组人的最大差别,并不在于智力因素,而主要在于自信心、进取心、坚韧性等个性意志品质方面,即非智力因素。成功者往往具有稳定的情绪、强烈的爱好、乐观自信的品格、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敢冒风险的进取精神。而性格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核心包括道德品质、理智品质、情绪品质和意志品质。

说到底,还是性格和心性决定着成败,决定着人一生的喜怒哀乐。

 

所以有人说:“亲爱的家长们,从小一定要培养你们家孩子的习惯。从小帮孩子把习惯培养好,就等同于帮孩子在银行里存了钱——你孩子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享受这笔钱所带来的利息。”

所以说,我们要成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让孩子从幼儿园直通清华园,不能只是让孩子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不惜代价购买各种各样新奇的玩具让孩子玩好,最重要的是用一颗永远磨不钝的精细的心去雕铸孩子的品格,培养起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不能仅仅充当“涂金抹粉”的粉刷匠,更重要的是要帮孩子铸造起内在的钢筋铁骨!娇生惯养出的孩子多是懦夫、古怪冷僻者、“炕头上的光棍”,多是“残次品”。

所以说,习惯,习惯,还是习惯。习惯就是一切!

那么,具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让我们带着对下面这两个故事的品味去琢磨吧。

一位家教专家讲过的故事:

高妈妈的儿子上五年级,学习坐不住,写1个小时的作业能站起来10多回,在屋里走来走去: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没有,一会又站到窗前看看谁在外面玩儿。你看,这样写作业,学习成绩能好吗?

学习时坐不住是不少孩子的一种不好的习惯。但高妈妈非常有智慧,她用了一种区别强化的技术,对孩子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能够学习好。你1个小时站起来10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让我看到你1小时只站起来5回?孩子知道妈妈注意他了,就说:5回就5回。第二天做作业果然只站起来了5回。妈妈说:哟,我儿子真了不起,一天就改了一半,进步太大了,我看你站4回也能做到。孩子说:4回就4回……慢慢地,孩子做作业时就不站起来了。

高妈妈还会用别的很多技术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例如,孩子特喜欢6时半看动画片,就给他约定:今天你做作业时站起来3次以内,你就可以看动画片,超过3次,动画片不能看。这就是说,达不到某个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惩罚,这个惩罚一定要剥夺他最喜欢的事情,这个时候不能心疼孩子、迁就孩子。但当他达到这个标准之后,你就得奖励他最喜欢的事情。孩子通过这样的调整,慢慢地就习惯了。

故事二:

陶行知先生在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操场上看到一个男孩子拿着半块砖头要打另一个男同学,他马上制止了那个学生,学生立即把砖头放到了地上。陶先生说:“10分钟后请你到校长室等我。”那孩子吓坏了,心里想:“我打人被校长抓到,肯定要受处分了!”他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校长批评他。

过了一会儿,校长回来了,拿出一块糖对男孩子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男孩子满眼睛问号,不敢接,心里暗暗地想:“什么意思?我打人还奖励给我糖?肯定有什么猫腻。”

陶先生说:“这块糖奖励你尊重师长。我看到你打人,制止你,你马上就把砖头放下了,你尊重师长。”接着陶先生又拿出第二块糖说:“这也是奖励给你的。”孩子仍然很迷惑,还是不敢接。陶先生接着说:“我刚才让你十分钟以后到校长室,现在还不到十分钟,这块糖是奖励你遵守时间的。”

然后陶先生又拿出第三块糖说:“这块糖还是奖励给你的。”孩子还是不明白。陶先生接着说:“我刚才去做了调查,你打那个男孩子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有正义感,见义勇为。这块糖奖励你见义勇为。”

这个时候孩子哭了,说:“校长,不管怎么说,我打人不对,我错了。”陶先生拿出了第四块糖说:“你已经主动承认了错误,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90%的妈妈都会犯的喂养错误 看看你犯了几条?
富兰克林认为,成功取决于好习惯
富兰克林认为,成功取决于好习惯,他为自己...
清明时节,关于父亲的点滴回忆
40岁以后,戒掉3个习惯,你会越过越好
清华校长金玉良言: 孩子从小就养成这些习惯, 将来想不优秀都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