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王君聊课(85):把课上得朴一些、拙一些、浅一些

 【悟课】

             把课上得朴一些、拙一些、浅一些

这一次北京师范大学“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活动在北京召开。主委会请我和承办学校老师同课异构。由他们选择篇目。最后,传过来的篇目是《湖心亭看雪》。

这篇课文,我2006就在全国的讲台上上过了。而且,当时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都算比较成功,被《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学语文教学》发表。这个设计影响很大。后来,其思路被参加各类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选手反复引用。

7年之后再上这篇课文,如何上?

我的原则很清楚:第一,不能重复自己。第二,要超越自己。

什么是超越?

超越就是把课上得更“实”,更贴近学生实际。

7年前的设计有问题吗?我觉得有。

第一,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来看,对张岱要去湖心亭看雪的目的分析得过“死”,政治意识过强。深挖深抠不是不可以,但六年之后看,觉得有点儿过了。现在重读,我更愿意把看雪的行为理解为普通的文人雅兴。知人论世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分寸。我现在更愿意在更广义的人性意义上,而不是政治意义上,去研究一个文本。

第二,               老的教学设计很精巧,是纵深式发展的。这样的上法,很适于语文基础非常好的班级。如果学生素质中等呢?甚至学生素质偏弱呢?这么上,恐怕很难上走。我能不能设计一个课,步子慢一点儿,老师的帮助多一点,知识和能力训练更落实一点儿,能扎扎实实为语文中差生服务呢?

  于是就有了这个新的教学设计。看起来朴一些、拙一些、浅一些,似乎还没有过去那个好看。但于我自己而言,却是进步了。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湖心亭看雪》再教

 

上课时间

2013年12月2日

上课地点

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现场

授课学生

北京市朝阳区学生

 文本类型

主题型文本

课堂特色

主题重挖,目标下沉

 

  

第一部分  导入初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名篇《湖心亭看雪》。这节课要做三件事。

 

【投影展示】

赏奇景

话奇人

悟奇情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自由地大声读一遍,了解一下内容。

(生自由读。老师巡视,强调一定要大声。)

师:我们再听一个很精彩的朗诵录音,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请特别注意投影上的读音和字词。

 

【投影展示】

 

一、牢记以下词语的读音

    (cuì)   

    雾凇(sōng)(hàng)砀(dàng)

    (gēng      铺毡(zhān)

二、一词多义分辨

       1 一小舟         上下一白           

      2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3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4、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生听。听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读投影上的重点字词,解释难词。提醒学生做笔记。)

师:真好!基本字词没有问题了。请现在自己讲湖心亭看雪的故事给自己听,大声地讲。有问题的请提出来。

(生看书大声讲故事。有三位学生提出了关于句子理解的问题,老师都请另外的同学帮助解决了。老师提醒学生“更定”不同版本的书上有不同的解释,建议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探究。略。)

 

          第二部分    赏奇景

 

师:《湖心亭看雪》中有一幅名画,历代的名人对它的评价非常高。比如当代著名散文家梁衡的评价——

 

【投影展示】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组织生读。)

师:这幅画是什么样子的呢?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湖上冰花弥漫

天云山水

浑然一体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只有

一道长堤的淡淡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朦朦轮廓

和我的如芥小舟

与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组织生读。)

师:这是现代文。文言的表达更精彩——

 

【投影展示】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多么漂亮的句子啊!来,先读熟,马上背诵下来再说。

(学生大声读背。老师马上抽背。)

师:背得够快!可是读得不太好。不过这不怪大家,我们还没有欣赏呢。欣赏之后你再读,效果就不一样了。怎么欣赏呢?老师帮助你——

 

【投影展示】

           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小话题说景之“奇”

                色彩之奇

                构图之奇

                三“与”之奇

                量词之奇

                视角之奇

                情怀之奇

                ……

 

师:同学们,再读,再想,说起来吧!

(生思考,准备。)

生:我来说量词之奇。这幅画里的量词都非常神奇。“痕”、“点”、“芥”、“粒”,显得非常非常小。

师:对,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这样说。我们说长堤一——

生:条。

师:湖心亭一——

生:座。

师:余船一——

生:艘。

师:舟中人两三——

生:个。

师:你能体会张岱的神奇情怀吗?他为啥要这样写?

生:他好像是故意要这么写,越把自己和与人有关的写得小,他自己,自己……

师:就和天地自然——

生:融合在一起了。

师:悟得好!悟得好!请大家继续发言。

生:我来说颜色的神奇。整幅画面就只有白色。

师:只有白色?

生:哦,大部分都是白色,还应该有些黑色或者灰色。

师:颜色很单调啊?

生:不。很洁净,有一种苍苍茫茫的感觉。像中国的水墨画。

师:明白了。是素雅,非常雄壮的素雅,让人安静,让人把自己全部放空的中国画的颜色。

生:我觉得三个“与”字也很神奇,有一种排比的气势在里边。

师:可是有人说这三个“与”重复且多余,删掉之后意思不会受到影响。你怎么看?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好像确实没有问题。

生:不太好。删掉了就好像“天云山水”是分开的,有了界限了。

师:有了这么多的“与”呢?你读读,把你想表达的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

(生读。很有气势。)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还感觉到了一种动感——

生:对,天云山水不是静止的,它们在涌动,成为了茫茫一片。

师:写出了景物之间的交流。太神奇了!连词起到了动词的作用。

生:这幅画的视角也很奇特。作者好像一会儿是在船上看天上,一会儿又好像是跳起来在天上看人间。

生:我觉得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他始终在船上的,可是,他的心飞扬起来了,“舟中人两三粒”是他的一种想象。

师:心中之景便是眼前之景啊!同学们说得很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个专业的评论——

 

【投影展示】

作者先绘大背景:将天长水远,雪瘦江寒的清冷一笔泼来,这是最有中国古典意境的山水泼墨。继而以极其凝炼的笔法,将一个个小镜头特写推出。“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言人间景物之小,让人感慨天地之悠悠,人生之渺渺,颇有佛家禅意。短短几句,便实现了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物与人的融合。游动的视角与静默的山水在瞬间成为一种永恒,一种不忍惊动,不容打扰的永恒。

(组织生读。)

 

师:好了,现在你来朗诵,肯定比刚才朗诵得好得多。读起来吧,孩子们!请你来设计朗读。请看老师给你们的帮助——

 

【投影展示】

        设计朗读的方法:

“轻”读还是“重”读

“缓”读还是“疾”读

声“ 抑”还是声“扬”

声“断”还是声“连”

 

师:你琢磨着这些问题,就能读好了。

(一生读。有激情,但基本没有轻重缓急的处理。)

师:你读的是前三句。我们来设计一下啊。你觉得哪一句应该最快?

生:天与云与山与水。读快,它们才能动起来。

师:“上下一白”快还是慢?

生:稍慢。

师:对。只有慢读,才显得大。读完“上下”后,要——

生:稍微停顿。

师:对,这叫诵读中的声断气不短,慢慢把“一白”送出来,气势就有了。我再问你,读第一句时要轻还是重?

生:轻些好,能衬出后面的重。

师:好!起得要平,起得轻,慢慢达到一个小高潮。你再来试试。

(生读,韵味一下就出来了。再请其他的学生来设计,分别给予个性化的辅导。)

师:你读最后几句很有深情,但越读越高亢,可以有更符合画意的处理吗?

生:是不是要越读越小声才对?

师:你琢磨琢磨。

生:恩,景物是越来越小,声音也该配合才是。最后一个“而已”,就好像没有了。越读越小声比较合适。

师:来,试试。声音要压一压,不可以太吵。和前三句恰恰相反。前三句是由抑到扬,后几句是由扬到抑。

(老师举手挥拍指挥多个学生尝试读,全班读,非常精彩。在诵读中结束了这个片段的学习。)

 

         第三部分  话奇人

 

师:奇景后面必有奇人。景赏够了,我们去研究一下张岱这个奇人。来,读——

 

【投影展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张岱也不是什么神人,他对寒冷的感觉跟我们是一样的。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拥毳衣炉火。说明他也很冷。

生:非常冷。有个“拥”字呢。

师:对,如果换成“穿着毳衣提着炉火”效果就差多了。“拥”字很有表现力。请大家圈出来。

(生圈。)

师:其实看雪不算奇,大雪三日之后才去看雪就有点儿奇,大白天不去看雪,非要晚上八点钟才去看雪就更奇,而且明明带了人去,却偏偏说是“独往”就更奇了。

(师板书大字“独”)

 

师:但没有想到的是,湖心亭上居然有一样奇的人——

 

【投影展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读。)

 

师:同学们啊,大凡文学作品中人物一旦说了话,你的朗诵就有了抓手。来,一定要读好——

 

【投影展示】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读,读出惊喜!

(生读。)

师:读,读出赞叹!

(生读。)

师:读,读出欢乐!

(生读。)

师:读,用白话文读出得意洋洋!

 

【投影展示】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生读。)

 

师:再难一点儿,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潜台词。

 

【投影展示】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吾等均乃                  之人!

 

生:吾等均乃热爱自然之人!

生:吾等均乃不凡之人!

生:吾等均乃爱好静思之人!

生:吾等均乃超凡脱俗之人!

生:吾等均乃雅致之人!

生:吾等均乃痴人!

……

师:说得不错不错!再读读老师感受到的,读!读出热情和欢乐——

 

【投影展示】

 

吾等均乃 超凡脱俗      之人!

吾等均乃 情趣高雅      之人!

吾等均乃  特立独行      之人!

吾等均乃  逍遥自由      之人!

吾等均乃  乐享生命    之人!

……

(生读。)

 

师:这两人如此热情,挺可爱的,是吧?他们见到张岱,以为遇到知音,问题是,张岱是怎么想的呢?如果张岱也说了话,他会如何说呢?老师设计了两种情景,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

 

【投影展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亦大喜曰:“知音也!知音也!”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心曰:“憾也!憾也!”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师:来,读第一种设计。

(生读。)

师:再来,读第二种设计。

(生读。)

师:联系前后文,咬文嚼字,判断。不要想象,而要在字里行间中找出理由出来。

生:我觉得是第一种,张岱都喝了三大杯酒,说明他跟两个金陵人玩得挺开心。

生:可是有一个疑点啊,要喝就喝个高兴啊,怎么喝完就走了呢?

师:确实,酒逢知己千杯少嘛。你读书很仔细。

生:我也同意第二种,我觉得好像张岱不是特别高兴。他是“强饮”,似乎喝酒喝得很吃力。

师:你理解这里的“强”是“勉强”的意思?也有人认为这里是“畅快”的意思。有过争论。咱们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去寻找佐证。

生:我觉得张岱不高兴,第一段他就说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见到岛上有人,他恐怕有点儿失望。

师:你很聪慧,能够联系前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法。你是在做推断。这样的分析也还需要更有力的文字的支撑。

生:我发现他们谈话不和谐。你看,“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他们交谈不是很流畅。

师:如何不流畅?

生:嗯……嗯……

师:哦,你是凭直觉。不明白的时候,就继续读书啊,咬文嚼字地读书啊。读书最能解决问题。来,女同学是金陵人,男同学是张岱。读——

男生:问其姓氏——

女生:是金陵人,客此。

师:发现问题了吗?

生:答非所问,答非所问!

 

生:看来,那两个金陵人也觉得张岱跟自己不是一伙的,不愿意多交流了。

师:这就叫读书解决难题!大家关注后面关注得多,关注这段开头不够。来,也读书,一字一句地读,你就读出味道出来了。

(师指着投影,一字一句指挥让学生读。)

生: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师:有发现吗?

(生沉默。)

师:不明白的时候,怎么办?再读!

(师指着投影,一字一句指挥让学生再读。强调读得要慢。)

生: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师:有发现了吗?

(许多学生大悟。)

生:拉余同饮!我不是主动同饮的,是被动入局的。

生:两个金陵人虽然也到湖心亭上看雪,但他们的性情和张岱是不一样的。

师:不是“志同道合”?

生:不完全是。他们是两个人来,还带着仆人,烧着酒,搞得很热烈。

生:对。他们是来玩的,来聚会的,张岱不是。

生:我觉得张岱肯定挺失落的。这两个金陵人在岛上那么热闹,好像湖心亭就是他们的地盘了。张岱挺失落的。所以,他赶忙应酬一下就跑了。

师:这就对了。同学们,这就叫读书,咬文嚼字地读书,你才能发现矛盾。发现了矛盾,你就可能读出更多的东西。真的很奇怪啊,按理说这两个金陵人也不是俗人,挺可爱的,又那么热情,连舟子都感叹呢,读——

 

【投影展示】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生读。)

师:舟子认为,谁更痴?

生:金陵人更痴。

师:看来舟子是不太懂张岱的。你懂吗?

 

         第四部分  悟奇情

 

【投影展示】

 

张岱干嘛热闹不享,却偏偏要去寻孤独?   

 

生:我预习的时候好像看到当时是明朝亡国了,张岱思念故国,他隐居了,挺苦闷的。所以他就孤独。

师:你是个读书多的孩子。了不起啊!不能说没有这个原因。但是,这篇文章是50多岁的张岱回忆35岁时候的事。他那时候正在壮年呢,明亡还没有到来。我觉得,不一定都是政治原因。是不是张岱本身就是个孤僻的人呢?张岱有一篇文章很有名,叫《自为墓志铭》,他这样评价年轻时候的自己——

 

【投影展示】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张岱《自为墓志铭》

(生读。)

师:如何?

生:不孤僻,挺热爱生活,挺爱热闹。

师:那原因何在呢?你有过一个人要去看雪的冲动吗?

生:没有。

师:类似的呢?

(生沉默。)

师:其实很多古人都有这样的冲动。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

生:独钓寒江雪。

师:还有李白,一个挺爱热闹的人,但有时候也爱孤独——

【投影展示】

花间一壶酒,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师:要一个人看雪的,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你们老师讲过吗?王子猷雪夜访戴?

生:没有。

师:那看看这个故事——

 

【投影展示】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生读。)

师:现代文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王子猷住在山阴时,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他环顾四周,看到四周一片洁白,于是漫步徘徊,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他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而去的,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师:王子猷要去敲戴安道的门,如果他敲下去了,历史上永恒的一瞬就没有了。关键就是王子猷举起的手又放下了。戴安道不是金陵客,那是他真正的知音啊。他连知音也不要了,干脆还是选择了一个人看雪。同学们,你们理解这种情怀吗?人为什么可以不孤独,却要选择孤独呢?

生:那肯定是他们很享受这种孤独。

生:是不是在这样的孤独中他们反而觉得幸福。

师:孩子们,你们还太小,可能大部分同学都还是在害怕孤独的年龄。但王老师理解。王老师也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人群的人,但同时,我最喜欢的体育锻炼是长跑,一个人的长跑。因为——来,慢慢地读一读这些话。

 

【投影展示】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阿桑《叶子》)

                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孤独往往是自豪的。(蒋勋《孤独六讲》)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者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蒋勋《孤独六讲》)

(生读。)

 

师:我在想,大雪三日之后的寒夜,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孤独的。但他也许要的就是这孤独。他一点儿都不寂寞。他是在跟自己沟通,跟天地万物沟通。他跟自己对话,跟宇宙对话。他充实极了,宁静极乐,幸福极了,快乐极了。因为,他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繁华之后灵魂深处的向往,他在用行动诠释庄子的话——

(师完成板书: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师:同学们,请抄下来。马上背诵下来。

(当场朗读抽背。)

师:同学们,慢慢地去领悟吧。最后,让我们回到那奇景之中,带着我们浅浅的领悟,再去领略它的美,去感悟它的情。

 

【投影展示】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配乐,再深情朗诵。)

 

【投影展示】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说:一个人活着,一定首先要学会和自己相处,要留出时间让自己安静地与天地精神对话。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我,从而走向生命的圆满……

【投影展示】

 

            推荐阅读

 

                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蒋勋《孤独六讲》

 

(在背诵中下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心亭看雪》的种种误读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1
【12湖心亭看雪】思维导图 知识点复习 试题精练
文本解读丨小雪这天,读出《湖心亭看雪》另一番味道
湖心亭看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