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墨见精神

  策划人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2020年初春,中国艺术家用浓墨重彩、战斗诗句,给战“疫”一线,给全国人民,输送战胜疫情的精神弹药和食粮。“一下江城气势豪,旌旗猎猎马萧萧”,是战“疫”的诗歌;“中国人活得有气势”,是狼毫画笔下不屈的灵魂。这些“战斗”在“最危险时刻”的笔墨,总能力透纸背直抵人心。而此时,另一种“诗”和“画”正悄然无声地被“创作”,那是来自抗疫最前线的“无声诗”乃至“绝笔”,是“恢复后还要上一线”的坚定信念,是医生护士脸上被口罩与防护镜压出的血痕,它们亦是最美的诗。

  “疫为百恶首,人为万物灵。”2003年春,“非典”疫情发生,是年5月,90高龄、患有眼疾的启功先生提起毛笔,铺开稿纸,以其晚年特有的遒劲笔法,写下了这首《坚决扫除“非典”病疫》。

  艺术从来都是生活的镜子、历史的记录。当前,全国人民投入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艺术作品便以高超的渲染技艺、强大的鼓动作用、现实的镜鉴功能,彰显价值和魅力。欣赏艺术家当下创作的精品,鼓舞战“疫”勇气和必胜信心。

  “中国人活得有气势”

  《中国人活得有气势!》,1月30日,97岁的老艺术家黄永玉拿起画笔,以他最熟悉、最老到的线条,勾勒出一只有力大手,做出象征胜利的“V”字手势。2003年4月,黄永玉在“非典”期间也创作了《我的祖国 我的人民》。

  

  黄永玉《中国人活得有气势》

  启功、黄永玉,两位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以他们最熟悉方式传达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念,希望通过艺术驱赶恐惧,增强人们信心,用文化力量抗击疫情。

  他们的这种类型的作品,颇为引人深思,艺术何为?彼时的启功和此时的黄永玉,都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都有着过人的艺术功力和思想深度,也都参透了艺术真谛。疫情当前,启功的诗浅显易懂,黄永玉的画简单明晰。其中没有朦胧、渲染,没有比兴、隐喻,用最直白语言呈现。看得懂,读得透,能给人最直接的力量,才是当下最需要的艺术。

  在特殊情况下,艺术家赞美英雄,为战“疫”呐喊。这一时期,记者见到的以钟南山院士为主题的画像就有几十幅之多。创作背后的逻辑是,用歌颂英雄的方式,传达战胜疫情的决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美术界行动起来。

  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创作了一幅主题为《共同托起生命的明天》的中国画,同时题写了书法作品“向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同心救难,共克疫魔”。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题写了书法作品“举国共努力,同心战疫魔”。

  1月26日,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发出了“漫画作枪,抗击疫情”的《倡议书》。

  1月28日,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徐里题写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湖北加油,武汉必胜”等书法作品。徐里说:“中国美术界与湖北与全国人民战斗在一起。”

  1月29日,中国美协分党组发出《致全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的倡议书》,“拿起画笔,讴歌战斗在一线的最美中国人,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截至发稿,中国嘉德在捐款的同时,正在组织网络公益拍卖,范迪安、郭希铨、冷军、李象群等艺术家纷纷捐献作品,助力抗“疫”。

  “我被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由此上溯十七年,同样在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和结束后,大量精美的艺术珍品得以诞生存世。

  大型三联油画《抗击非典》,记载了国人2003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瞬。该作品多次参加各种美展,影响广泛。画面中央是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群像;左侧是抢救场景;右侧画面中,几位“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搀扶起一位劳累晕倒的同事。取材真实,富有感染力,是观者的最深印象。

  感染力来自真人真事给创作者带来的强烈冲击。画家赵振华回忆创作经历时说,他多次走访曾在“非典”一线工作过的医护人员,大量查阅一线英雄事迹。右侧画面,再现的是真实故事:在广州某医院,一位年轻护士一连二十多天精心护理身患“非典”的老人。由于严格的隔离病房操作程序,穿多层隔离服去卫生间是极其复杂的事,她几乎不敢喝水。由于长期处于脱水状态,最终晕倒在老人病床前。在画面中,这名护士在瘫软倒下时,依然紧握着听诊器,像倒下的战士没有放下手中的枪。

  17年后,从中或许能发现更多深意。重温这幅旧作,画面中哪里还有艺术的夸张?在时下诸多新闻摄影和电视镜头中,这样的场景屡屡重现。

  另一幅诞生于2004年的《洁白的屏障》,也是“非典”记忆的经典之作。充满画面的,仍是洁白防护服和整理服装、准备奔赴“前线”的医护,他们的俨然形成了无形屏障,守卫着健康和生命。

  

  杜国浩《洁白的屏障》

  “怕么?怕!”“上么?上!”这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真实声音。而在16年前的画作中,这一场景竟出奇相似。从画面中的人物神态和动作,可以感受到医务工作者临危时的淡定、有序和严谨。白色防护服背光处大面积蓝紫色调,与主体氛围相呼应。预示着白衣天使们在与死神做着殊死较量。

  画家杜国浩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曾多次前往医院,观察体会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与状态,通过交流,逐渐明晰创作方向。他说:“在创作中,我回想和他们的接触,他们给我的印象总是那么平静、那么普通,即使在世人眼中极其可怕的危急时刻,他们也显得那么镇定,那么悄无声息。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寂静中,在明知被死亡包围的恐怖中,他们依旧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我被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人有多高,画才有多高”

  实际上,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白衣天使”的位置,一直未缺席。

  1987年,油画《医生》在靳尚谊笔下诞生。一位医生深坐在扶手椅中,稍显疲惫的面色中透露出凝重神情。放在往昔,理解画中人物心理并不容易。而在当下,观者或许体会深刻:作为医生,有时面对的是个体病例的难题,有时面对的是突发疫情的威胁。医生们必须保持足够的镇定与理性,治病救人。那些脱去防护服被汗水浸透的衣衫,那些被勒出血迹的脸颊后面,往往就是这种临危不惧,神色凝重而坚守职责的医者风范。

  

  靳尚谊《医生》

  对这一神态细节的精确把握,来自画家观察世界与艺术实践的“坚持不懈”和对艺术“理想美”的追求。靳尚谊曾一直探寻油画本源。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无论他怎样研究西方绘画,落点都会在中国文化元素上。靳尚谊希望画出更具有典型中国特色肖像来验证他的追求。《医生》等一些列作品的诞生,诠释了靳尚谊追求的理想美。

  在中国画领域,黄胄笔下的“白衣天使”题材创作丰富,富有别样风情。她们往往是行走在戈壁荒滩的赤脚医生、牵着骆驼送医问药的军医和护士。《草原卫生员》《风雪送医图》《出诊归来》……上世纪70年代,诸多医疗题材的中国画创作,呈现在黄胄笔下。

  

  黄胄《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是医生出诊归来的场景写真。画家运用人物和骆驼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风雪夜中出诊归来的女军医。骆驼用泼墨法,人物则主要用线条勾勒。一浅淡,一浓重;一实,一虚,把风雪之夜表现得淋漓尽致。

  1973年,黄胄到祖国的南疆体验生活,收集素材。黄胄说:“我画也没画够,用功也没用够,到老了身体不行了,后悔都来不及。”他感叹:“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特别笨拙,画得再好,也就是一点一滴,没什么可以夸耀的。”因而,那一时期和之后的作品中,往往散发着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无华。

  “我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 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 画也慢慢变颜色。”回忆起在祖国边陲的创作经历,黄胄曾说,“对于画家来说,生活是非常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美好的事物,你要画也画不完,写也写不完。人有多高,画才有多高”。

  从生活中来,记载生活的美好,也需承载生活的艰辛。艺术家常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并不因其总是记录美好、深刻与朦胧,而是当人们需要深沉的时候,他能给你深沉;但你需要勇气的时候,他能给你最直接、最充沛的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者仁心!这是近百年来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创作主题
黄胄绘画作品欣赏
黄胄、黄永玉 放学路上(高清)
平淡中的深刻——重读黄胄的信
当代艺术家缺什么?
快讯|风雪独步•高旭奇国画展在深圳市罗湖美术馆开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