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反对圣贤?老道长哈哈大笑:尚贤就意味着以人性恶来控制人性

镇江的尚灵虚老道长是我敬重的专注于学术兼修炼的师兄之一,她退休前是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出版中心负责人,学术功底深厚,平时交流都是她讲我听,这一次她要邀上老师姜先生一起饭后论道。

商道长问我怎么看待老子的“不上贤”(不尚贤)问题,我说我不在乎什么版本,也不在乎是“上”还是“尚”,可以当个通假字忽略不计。因为老子的用意在“贤”,所谓不尚贤,雷同于不尚善、不尚美,涉及到贤德的标准问题:什么才是贤德?贤德有没有标准?贤德的标准由谁来制定?

姜先生微笑着没表态,饭后就开始了讨论。

老子不反对任人唯贤,反对的是“尚贤”掩盖下的利益集团

商道长开场白说:历来的注老解老者都认为,老子的“不上贤,使民不争”指的是推崇贤能是造成天下争名夺利的原因,似乎以前你也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这一次却认为老子不反对任人唯贤?趁着老师在这儿,咱们讨论一下。

我说:很简单,《老子》通篇都在讲“圣人”,讲“无为”,强调“得一”“抱一”“执一”,“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反对割裂整体的二元对立做法,不要因为私欲而设立统一的圣贤标准,如果要确立一个伊尹那样的大贤——假如伊尹真的是传说中的大贤的话——那么,权力者就会绑架民意,自己打造一个现实版的伊尹出来,让大家效仿,为他所用,建立主仆依附关系。

货卖要家嘛!于是天下就会有千千万万个“伊尹”钻营自荐。唐玄宗要用不学无术的李林甫,就要把跟李林甫对立的张九龄、裴耀卿贬出朝廷。同样,李林甫替唐玄宗选拔天下英才,结果无一人中选,他却向玄宗道贺,说天下没有被遗漏的人才,还向玄宗推举了亲侄子,一个屠宰户进了朝廷。唐玄宗觉得李林甫是大贤才,于是放心地把朝政交给他,还得意地说:“我想高居无为,看来完全可以把政事交给李林甫了。”

结果呢?李林甫大权独握20年,蔽塞言路,真正的贤才却被排除在外,使得朝纲紊乱,他还建议重用“效忠”大唐的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导致“开元盛世”结束,唐朝也由盛转衰。这就是唐玄宗“上贤”的结果,这也是对老子提出“不上贤”主张的反证。

所以说,权力者一旦打出“尚贤”旗号,意味着违背“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道原则,意味着一言堂的权力失去制衡,意味着暴力施政的开始,这是明显的“有为”特征,当然不能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的社会治理目标。而唐玄宗在《御注道德经》里,将“无为”等同于“无事”,把一本正经给念歪了,结果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所以,老子“不上贤”的实质是不定义贤德,尤其不能由权力定义贤德,一旦贤德被定义,肯定会导致争宠,并且排斥和打击异己,导致天下纷争。

商道长点点头道:我觉得理解思路是对的。接下来,小何试着沿着这个思路,说说这一整章的意思。

商道长说的“小何”叫何金璞,是商道长的弟子,比我早读几年《道德经》。

“不见可欲”就可以“使民不乱”了吗?错!

小何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大概意思是说,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这几句话的大意是说: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商道长问我小何解读得对不对?

我说:从文字的表面来看,这个理解也没什么问题。但中间却夹杂着一些说教的意味,似乎更符合儒家的修身文化。

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应该是君臣,或者说是君民关系问题,文中“使民”二字就是明证。比如“不贵难得之货”,要表达的不是不要当权者“珍爱难得之货”,而是说当权者贪图“难得之货”,必然掠夺民财,百姓“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老百姓没办法活下去了,死了比活着还好,沦为盗贼就顺理成章了。

“贵难得之货”是权力者的事,与老百姓沦为盗贼没有直接关系

商道长对我的解读思路表示赞许,她请姜先生对以上观点给以点评。

姜先生说:魏x说得好一些。本章的“三不”“三使”有直接逻辑关系。当权者如果不向天下人推崇他设定的贤德标准,民众就不会投其所好而争宠;不贪图“难得之货”,掠夺民财,百姓“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老百姓没办法活下去了,死了比活着还好,沦为盗贼就顺理成章了。不抛出名利诱饵,民心就不至于迷乱。

小何理解老子方向存在漏洞:尚贤怎么么定会带来争名夺利?老子本身就是大贤,难道他要尚愚吗?“见可欲”怎么就会带来迷乱,当权者也是人,是人就有欲望,炫耀点个人爱好纯属私事,怎么会影响到“民自化”,而扰乱天下民心呢?只有当权力者向天下人抛出诱饵时,才会让天下民心迷乱。

因此,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当权者推行自己认定的贤德标准并推行天下,以“食税之多”来搜刮民财,以人性之私来操纵人性欲望,才是违背“无为”原则的。

再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理解《道德经》要立足老子的根本思想:大道无为。道是虚的,柔的,弱的,心”、“志”所图,无非就是个名利,是华而非实。“实其腹、强其骨”才是根本,才是“为腹不为目”的大道精神,也才能与“居其实而不居其华”的要求相符。

“恒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常常被理解为“愚民”教化,与其说是误解,不如说是曲解,是诬陷。知(智),跟“愚”相对,因为“智慧出有大伪”。“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知。故以知治邦,邦之贼也”;欲,是侵占欲、剥夺欲,是不道之行为。“愚人之心”是用来形容有道之君的,而不是说要民众愚蠢,更不是要愚化百姓,与“愚民政策”何关?

所谓“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是说君主无为了,民众有所顾忌而不敢乱搞,这样就没有什么管理不好的事情了。

老子的这句话的真义是:使民众“无知无欲”,从而达到“其民淳淳”,实现“无不治”便水到渠成。

要注意,老子反对的不是任人唯贤,而是树立自己贤德标准的亲亲尊重的等级观念;老子不反对“贵物”,君主也有私欲爱好,但不能将其制度化推而广之;“见可欲”,炫耀个人偏好也不影响“民自化”,只要不通过名利诱饵来控制百姓,都不算违背“无为”的法则。

另外,“虚其心,弱其志”,跟“谦虚谨慎”无关,跟弱化志向无关,“心志”所指是名利之心、争斗之志;“实其腹,强其骨”跟增强“骨气”没关系。所谓谦虚谨慎,增强骨气都是传统道德教化的强行植入,与老子思想毫不相干。

一句话:道德教化与老子无关;愚民思想与老子无关;御民术与老子无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为”到底是什么?
第五十七章之二以无事治天下
《群书治要》中的得人之道
以百姓心为心才能大治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执政的根本方针
轻轻松松读《老子》(6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